河流侵蚀地貌.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637734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流侵蚀地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流侵蚀地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流侵蚀地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上课题目】河流侵蚀地貌 【教学时间】12 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 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2008年2月第3版【新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学会识别三种侵蚀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利用典型的案例如长江,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河谷演变的过程,掌握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设计理念】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本节以河流地貌(河流侵蚀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本节内容对培养“有地理素养公民”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今后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会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占据重要地位。教学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适时创新,以人性化设计为核心,将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获得。为了能更好的突破难点,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大家熟悉的人民币背景图导入新课,设计长江之旅,让学生带着兴趣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并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图片中获取必要的信息。通过演示实验、设问,层层深入,做到师生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观察,探究得出结论。【教材分析】本节课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河流地貌的发育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的案例学习。而本节课的河流侵蚀地貌则是属于河流地貌中的一种,同时又为后面堆积地貌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以河谷为例,重点解释了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过程。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它外力对地貌影响的学习中。【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一定兴趣,慢慢出现辩证逻辑思维,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节的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流水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形态。虽然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并推理其原因的能力、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等。但是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还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理解河谷发育初期的形态特征。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提高提炼信息、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2)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不同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河谷演变过程中,发育初期的形态特征。【教学难点】理解溯源侵蚀的含义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教学方法】地理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能否实现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武器。根据本节内容设计以下的教学方法,本节是新授课,可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层层深入,深刻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因此,要从众多的地理教学方法中精心选择最适宜的方法。方法依据直观教学法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抽象的地理原理,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教师通过示范性的地理实验,深入浅出,使学生获得地理感性认识,以加深理解,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印证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与探究性。小组合作法学生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想法,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启发法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引导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循序渐进突破问题,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自制模拟实验及其材料【课 型】综合型开始【教学流程图】教学组织创设问题情景,人民币导入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结束教师设长江之旅,结合板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河谷初期特征。教师利用礼物噱头,引出人民币背景图,巧设问题引导。教师播放模拟实验视频,直观讲解三种侵蚀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探究河谷发展过程,讨论、思考、归纳。观察实验现象,结合课文解释现象,掌握三种类型。学生结合课文,了解河流侵蚀地貌定义和侵蚀类型。教学起止 教师活动和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1分钟)利用礼物的噱头,引出两张第四套人民币风景图,调动课堂气氛。紧接着设问:如此壮丽的河流景观是怎么形成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进而导入新课:河流侵蚀地貌。观察图片、跟上老师思路、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义(1分钟)(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从课本中找出河流侵蚀地貌的定义和侵蚀类型(2)教师进行板书的书写。然后让学生整齐响亮地读出定义的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定义。阅读、查找信息,思考。(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2)通过学生的齐声朗读,可以让跟不上节奏的同学追赶上,同时又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高度集中,提醒走神的同学集中精神。二、侵蚀类型(4分钟)(1)提问学生:河流侵蚀地貌是由哪几种侵蚀类型共同作用形成的?(2)教师演示模拟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的全过程,思考长度、深度和宽度发生什么变化并讨论变化的原因。(3)播放模拟实验视频,同时进行解说,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4)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看一看:学生观看实验过程的变化。想一想:思考发生了变化的原因,科学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深入分析所看到的现象。从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充分调动学生“眼、手、脑、口”。三、河谷发育初期的形态特征(3分钟)(1)设计长江之旅,游览上游的虎跳峡。让学生结合课本,仔细观察图片的同时,教师板图勾勒出中国轮廓图以及长江主要支流。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河谷初期的形态特征及其成因。(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河谷初期的特征。(3)教师放映出荆江河段“九曲回肠”的图片,与虎跳峡“V”型深谷作比较。让学生课后思考:荆江与虎跳峡相比有何不同,探究河谷中期阶段的特征。 学生结合课本、图片、板图进行观察、思考、归纳,做好笔记。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总结,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学生独立思考,与人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激活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新课(1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包括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点明哪一些知识只需要理解,哪一些需要掌握。思考、归纳、总结。“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思考与总结,最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小试牛刀(1分钟)采用一道选择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选用一道简单的题目,考察学生对审题的细心程度,以及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把握程度。思考、回答检测教学效果,可以获取即时反馈,查漏补缺,并给予及时矫正,使所学原理真正理解,并巩固深化。作业布置(1分钟)把河谷中期的形态特征作为课后探究作业,让学生预习河谷中期、后期阶段的内容。 预习、思考温故知新,实现两节课之间的有效衔接。【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上完一节课,必定有优劣,应该及时反思,可根据学生课后的反映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后练习的检测等方面做出教学效果评价,发挥优势改进不足,不断提高课堂质量。本教学设计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特征、功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将视频、图片和实验的观察分析结合起来。通过实验,化抽象为具体,体现教学直观性,很好地突破难点,结合长江的案例,抓住学生的兴趣层层设问,加深学生理解,印象深刻。授课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永远没有完美的止境。虽然本节课我已经精心准备了很久,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1、不够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今后将设置分层次的材料,引发学生质疑和讨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并各有收获,取得个性化的发展。2、板图不够精致,日后会更加勤练板图。3、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与积极性没有预想的高,今后会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以及调和活跃的教学氛围。4、教学过程中,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不够紧密。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