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建议.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621244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建议一、测量(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毫米、分米的认识(第26页)1例1。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1)出示例1情境图后,教师可以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2)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让学生分别估计一下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每小组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记录下来。(3)要知道估计的结果是否准确,需要进行验证,引导学生分别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学生测量时,教师可以问:“遇到什么问题了吗?互相交流一下”,从而引出毫米以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4)学生掌握了毫米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后,要让学生重点掌握1毫米的长度观念,可以给学生介绍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但考虑到1分硬币在市场上的流通日易减少,可以多举一些其他例子,如,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上的纸)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事物,如,自动铅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5)“做一做”中的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并交流一下想法。2例2(见下页图)。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1)用学生尺测量课桌的长,有许多的方法,可以用尺子的最大刻度(比如,15厘米、18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多,计算比较简单;当然还有其他方法。这些方法各有所长,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不要限定其中一种。因为展示、交流学生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2)针对学生中的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教师可以提出:“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入分米。(3)通过测量、交流及引导,学生找出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应该不成问题,应该把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可以提出:“你们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4)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在学习了厘米之后,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一定的印象,这样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比划1分米的长度,相互之间进行验证,并举出生活中长(宽、厚)是1分米的物品,以此加强学生对1分米的长度的认识。(5)“做一做”中安排了量课桌的宽,是对学生选择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效果的检验,学生可以用长尺(如米尺),也可以用学生尺1分米、1分米的测量,不够1分米,再量出有多少厘米,还可以以厘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结果用几分米几厘米的形式来表示。1例3(见下页图)。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1)出示例3的情境。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出:“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也有的学生会说出:“小汽车1小时可以行80千米”等等,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并由此引出千米。(2)引出千米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对千米的感受,如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3)出示运动场跑道上学生的活动情境,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联系,增强学生对1千米的感受。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400米1圈的标准跑道,也可以结合本校操场的跑道,如200米1圈的跑道,5圈就是1千米。2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教学这部分内容,应注意下面几点:(1)可以在操场的跑道上,或在学校的其他地方量出100米的直线距离。测量时,应该先确定起点并选定一条直线,然后用卷尺(或其他测量工具)量出100米,在50米及终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标志。(2)让学生先看一看50米的直线距离,再看一看100米的直线距离,然后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走100米的活动。要求小组长具体负责,每组要有指定的记录员。活动内容是:用平时的步幅,走完100米,确定走的步数。用平时的速度,确定走100米需要的时间。学生可以以平时的速度走到100米处,边走边数出自己走的步数。提醒学生这不是比赛,如果比平时走得快(或慢),走的步幅比平时大(或小)都会影响对1千米有多远的推想。让学生根据走100米的感受(用的时间和对距离的直接经验)推想出1千米大约有多远 。 (4)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3例5及“做一做”。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接触了千米,并明确了千米与米的进率,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这里学习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1)出示例5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2)组织反馈,并在全班交流填写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可能有多种,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当然,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3)做一做中安排的内容是在数轴上填写合适的数,涉及到千米和米的换算。1例6(见下页图)。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1)以故事引入,出示情境图:“熊老弟、牛大哥等一同来到了一座小桥边”,要求学生看着情境图,教师说:“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图中描写的。”让学生看图说故事。(2)在学生说故事的时候,注意从“限重1吨”“1吨有多重?”的讨论中,引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3)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4003005001001300(千克)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4)接着建议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它们可以怎样过桥?”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5)教师或师生一起将故事收尾。(6)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共同说说生活中1吨重的物品,书中提供了几例,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还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更应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2例7。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间的换算,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3第12页“做一做”。是配合例6和例7的两道习题,一题是学了质量单位“吨”以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另一题是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吨与千克的换算知识。课题: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教学过程: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姓名长宽厚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五、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1加法(第1521页)1主题图。教学这部分内容(1)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资料,在上课时进行汇报交流,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2)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出示教材上的动物图片,简单说明它们属于什么动物种类。(3)出示“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简单说明已知种数即中国已经发现的动物种数;中国特有种数即只在中国才有的动物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指即将灭绝和数量正不断减少的种数。(4)引导学生看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2例1。通过提出“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引出例1:9825,这是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题。“做一做”安排了与例1形式相同的10道题,以竖式和横式的形式出现。例1基本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不同的是过去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限于100以内,所以只存在一次进位的情况。而例1有两次进位和超过100。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尝试进行计算,然后重点就“十位满十,怎么办?”开展讨论。 鉴于本例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加强练习,减少错误率,同时为例2的教学做好铺垫。除用竖式计算外,一些好的学生也可尝试用口算。注意加强应用问题的训练,如结合练习中的内容,进行提问题的训练。3例2。仍然由“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出发,提出“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引出例2:376284,即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材先出现估算,以师生对话的方式提示了估算的要求和方法。随后用竖式计算,这是本节的重点。与例1教学相同,仍然是解决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1的问题,只是例2要先加百位上的数,再加上十位进上的1。教材以小精灵的话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即“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学习例2,由于“学生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中已经学过估算,教学时可以先组织小组讨论“怎样进行估计”,再看教材中是怎样进行估算的,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估算的方法。可简单归纳一下估算的方法: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一般是把加数看作与它们比较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口算确定它们和的范围。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说明估算的作用,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结果的时候,可以使用估算确定结果的范围;也可以通过估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笔算教学仍可采用先尝试再交流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做一做”安排了四道连续进位的竖式计算加法题,包括百位相加满十,要向千位进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无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的认识。同时要注意纠正在连续进位过程中,学生容易忘记加上进位1的错误。(第2226页)1例1(见下页图)。如果学生解答有困难,可以用线段图帮助分析。(2)估算。教材仍以对话的形式提出了估算的问题,提示了估算的方法。教学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回忆加法估算的方法,针对517348,讨论分别应该把517和348看做多少来进行估算。因为在加法例1的估算中,都是把加数看做最接近的整百数进行估算的,对348,可能有学生提出看做300,也可能会提出看做350,可以结合估算的结果进一步讨论看作哪个数估算的结果与计算结果更接近?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在练习中,教师也应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使学生逐步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3)笔算。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因此教材在竖式计算的处理上,给出了个位的结果,提出“接下来该怎么做?”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即十位仍然不够减,要向百位借1。教材要求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以体现合作学习的要求。教学这部分内容,可采取先尝试再讨论的形式,也可以围绕教材提出的“接下来该怎么做?”进行讨论。要注意在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得出结论,理解“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进1”的计算法则,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做一做”安排的是一个果园果树数量的统计图,要求看图提问题并计算。这里包含了看统计图、提数学问题和计算的综合性训练。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集中提出问题,教师用板书或多媒体将问题呈现出来,然后要求先解答用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注意纠正计算中的错误。计算较快的学生,可以继续完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2例2。 例2的教学内容是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这是连续退位减法中的难点。教材是在例1的基础上,把被减数517改为507,提出思考的问题: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引出本例需要探究的问题“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怎么办?”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个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明确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如果学生的理解仍有困难,可以借助计数器或多媒体演示作必要的讲解和归纳。关于这一计算原理,一般只需学生理解即可。竖式计算时仍然是应用“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的计算法则。3例3。教学本例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算法,再组织汇报交流。学生提出用竖式计算,由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解题过程,进一步巩固笔算计算方法。学生可能提出不同于教材的方法,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第2731页)1主题图。教学时先让学生看图1(如果有条件可用多媒体做成动态画面以展现事情的发展情节)。说说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中包含了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进行计算。然后出现孩子的问题(使用多媒体可结合画面出现孩子的画外音),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解决孩子提出的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确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引出课题。2例1。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想用什么方法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再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验算,可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提示。最后就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做一做”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验算的结果怎么样? 3例2。教学减法的验算。教材的处理与加法验算相同,先提出问题,再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提出了两种具体的验算方法,归纳是:(1)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2)用差加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教学这部分内容依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由于学生在学习加法验算时已经了解了如何进行验算,这里应当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关系,提出验算的方法。 “做一做”的处理方法与例1相同。也可以要求两道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算。课题一:加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2。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全班做,请学生板演)3 6 4 2 8 7 7 2 8 8 4 9结合板演情况进行评议。二、新课 1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用图表或屏幕出示该表,接着框出或用颜色显示下面的部分。爬行类376两栖类284提问: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已知种数一共有多少种? 列出算式: 3762842教师: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估算,现在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76284的和大约是多少。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教师:让我们看看这个同学是怎样想的?和我们的想法相同吗?让学生看教材或在屏幕上出现教材第18页的男孩子和他的估算方法。(估算方法可使用画外音)归纳: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出和的范围。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3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 学生独立计算。请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计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归纳:从刚才的计算中我们看到,个位上6410,写0向十位进1,十位上78116,写6向百位进1。所以,在加法计算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4反馈练习。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计算结果,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三、巩固练习 练习五第1、2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教学目标: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方法的过程,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教学过程:一、准备铺垫看第一个算式填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4556101 5645 10156 10145讨论:你是怎样填的?怎样想的?二、新课 1教师:小明要参加学校运动会,妈妈带他去商店买运动服和运动鞋。用屏幕显示教材第27页第一幅图画。 请学生说一说这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提问:这个买东西的过程中包含有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1)妈妈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付多少钱? (2)妈妈付了200元,售货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 请同学们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现第二幅图画,并出现画外音:找的钱对不对呢? 教师:谁能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发表看法。教师:售货员找的钱对不对,也就是要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不正确。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加、减法的验算。2用屏幕显示例1: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13548183(元) 1 3 5 418 1 8 3 教师:我们先讨论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小组讨论并在班上交流。教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27页,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的方法?哪些是我们想到的?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教师: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加法验算的方法。学生发言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1)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2)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3)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如果学生提出重新加一遍也应当肯定。)归纳:我们看到,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把加数的位置交换后再加一遍,看结果是不是相同。根据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向上再加一遍。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都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要做到计算的正确,我们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并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3反馈练习:第27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通过验算看出你的计算结果正确吗?三、巩固练习 练习七第1题中的四道加法题。要求学生独立计算,用不同的方法验算。U3(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3448页)1主题图(见下页图)。教学时,展示整个画面。围绕“你发现了哪些图形?”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与同桌或小组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各种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以此导入有关四边形的教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在教材还没有正式出现,但对于这些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学生不一定就一无所知,如果他们讲出这些图形的名称甚至特征,应给予肯定和鼓励。2四边形。教学时,可以在观察和交流从主题图获得的信息的基础上,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出示例1的各种图形,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各自喜欢的颜色。反馈评价后,把图形分成两类(如下页图),让学生说一说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并要求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第二层次,应在例1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对四边形进行分类。为便于反馈,也可以把每个图形先编上序号。教材上展示的三种分法仅仅是可能出现的情况,究竟有几种分法没有固定的答案,教师要根据班级实际适时加以引导,这里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第三层次,可以借助上面的第一种分法,让学生用三角板比一比它们的角,用直尺量一量它们的边,着重引导学生从观察、度量、比较中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完成“做一做”第2题。3平行四边形。教学时,可以把课本上的情境图用挂图、投影或课件的形式呈现,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移推拉门的小朋友会感到省力”展开讨论,进而借助用硬纸条订成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在充分探索和交流的基础上,感悟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也可以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5周长。教学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不规则图形,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索材料,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如,描一描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指一指物体表面的周长。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例子,具体说出如课桌面、课本面等的周长各指的是什么。6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学生探索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关键是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材没有概括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注意展现每种计算方法的思考过程,不必限定学生必须用哪一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不同方法的适应性,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8估计。教学时,要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进而形成表象。教学例4,可以先让每个学生不用尺画出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再要求同学之间相互量一量,看一看谁画的线段最准。在互相评议的基础上,再次要求学生不用尺画一段或几段指定长度的线段。这样,让学生在从估量估的活动中,获得了相应的长度的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算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接着可以结合身边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先估一估、猜一猜,再量一量它们各自的长度,如黑板的长、课桌的高、同学的身高、铅笔盒表面的宽等。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探索研究并解决例5的问题。选择的物品不一定局限于铅笔盒,也可以课前就让学生准备一些。“做一做”的第3题,可以让学生实际拉一拉、围一围。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估算意识的养成、估计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培养。课题一:四边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36页。教学目标: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具、学具准备:纸(包括不规则形状)、剪刀、三角板、直尺、钉板。教学过程:一、感知四边形1围四边形。 师:(出示课题:四边形)你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根据你的想像,动手来把四边形做出来好吗?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像的四边形,教师巡视并适当参与学生活动。2讨论四边形特征。 反馈。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围出的四边形。(如果学生围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结合图形得出: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二、寻找四边形 1在主题图中找。师:(出示主题图)在校园里,你发现了四边形的踪迹吗?你能找到多少个?2在众多图形中找。师:(出示例1图),图中有很多图形混杂在四边形中间,请你把四边形都涂上相同的颜色。3举例。 师:说一说,在哪儿还看到过四边形?三、动手实践1剪四边形。 师:动手剪一剪,要求每个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学生独立动手(教师巡视并参与)。 反馈,有选择地让学生上台展示(各种类型),教师适当加以评论。2分类。 师:4人一组,将你们桌上的四边形分分类。(请其中一个组上台将台上的四边形分类。)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的想法。 反馈,要求学生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四、延伸拓展 1师:用钉子板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我们以前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特殊在哪儿呢?小组里说一说。提示: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发现了什么?小组汇报,得出结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2师:围出或画(剪)一个对边相等,但却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3师:把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请你动手试一试。五、课堂小结U4(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第4958页)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1)主题图。教学时,可以先为学生提供可用整除计算的素材,再改变被除数,引出有余数除法。等学生学会有余数的计算后,可以再让他们用主题图上的素材编题、计算。(2)除法的意义(例1)。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图上的内容编一个小故事,在故事的情境中让学生解决“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这样一个用除法来计算的问题,理解除法的意义;再由老师或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以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3)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例2)。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并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23个圆片代替23盆花,每5盆为一组分一分。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可以分4组还剩下3盆,不能正好分完,告诉学生剩下的这3盆,叫做余数。然后结合分的过程引导学生写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着重说明在竖式中从被除数中减去分掉的数,剩下的就是余数,并介绍在横式中余数的写法和算式的读法。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例1、例2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4)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例3)。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算一算,还是每组摆5盆,16盆花可以摆几组?多几盆?17盆花可以摆几组?多几盆算完后让学生观察这一组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归纳出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完成书上填空:“余数除数”。通过“做一做”的三道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学片断: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竖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例2。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布置联欢会会场的画面。)让学生看情景图,描述布置联欢会会场的情景,续编布置联欢会会场的故事,并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二、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算式怎样列?为什么这样列?(板书:234)教师:怎样进行计算呢?请同学们用23张圆片表示23盆花,按照布置会场的要求分一分。(小组合作的形式。)(展示学生分圆片的结果。)教师:这3盆还能不能再分?为什么? 学生:题目要求每组摆5盆,现在只剩下3盆,给每组再分一盆,不够了,所以不能再分。 教师:23盆花,每组摆5盆,摆了4组,还剩3盆,这里剩下的3盆,就是余数。 教师:这道题的得数怎样写呢? (让学生先说一说。)教师:写除法得数时,要先写商4,再在商的后面打6个小圆点,写上余数3。(板书:23543)教师:这里商4表示什么?(4组)(板书单位名称“组”。) 这里余数3表示什么?(3盆)(板书单位名称“盆”。)教师:这道题的竖式会写吗?请同学们自己在草稿本上试着写一写。(指名学生演板展示竖式的写法。)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竖式中各步表示的意思,介绍竖式中的余数。U5(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U6(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1口算乘法(第6873页)1主题图的说明和教学建议。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这幅情境图,也可制成电脑课件,如powerpoint幻灯片进行播放,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然后由小精灵向学生提出“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这样可使学生体会到他们要学习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接着,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项目、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提出不同的有关乘法的问题。例如,可以从计算购票所需的钱数来提问题,也可从参加某一项目的人数来提问题,也可让学生联想情境图中没有画出的景物来提问题,特别是马上要学到的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问题。提出的数据学生不会计算也不要紧,可以让他们带着这些悬念进入后面的学习,鼓励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学生开始提问题有困难,教师也可提一、两个问题进行示范。2例1与“做一做”的说明和教学建议。例1配合两幅插图提出了计算10乘几和20乘几的问题。第(1)题要求计算9人、10人坐旋转木马各要多少钱?教学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算法,对于210的结果,有的学生可能由9个2的和得18再添上1个2得到,也有的学生可能直接算出10个2得到。也可能有学生想到:210也可看成是求2个十是多少,因为2个十是20,所以21020。在算出210得20以后,教师可再补充诸如310、104等的题目要学生计算。在学生会计算十乘几的基础上,出示第(2)小题:计算20人坐碰碰车要多少钱?由小精灵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如可以这样想:因为3个20是60,所以20360;或者这样想:因为10个3是30,所以20个3是60,还可以这样想:因为236,所以20360等等。当学生会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后,教师可进一步把题目扩展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由学生自己去类推。 在学生会算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题目以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发现和总结这类题目的计算规律,问问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引导他们想到可以把这类题目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计算,即先把题目看作表内乘法,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在安排练习时,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几、几十、几百分别乘同一个数的一组练习题,诸如42、402、4002等,以便于学生从表内乘法类推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结果,同时渗透函数思想。笔算乘法1例1与“做一做”的说明和教学建议。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枝彩笔,然后要求每个学生先自己独立试做,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最后在全班汇报各小组的代表性算法,共同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想出自己独特的算法,只要学生的算法是对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对学生想出的各种算法,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它分分类,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对每一类算法作一些分析评价。如有的学生是用摆小棒,有的学生是用画图,有的学生是用连加,如12121236。有的学生是用数的组成,如10330,236,30636。有的学生是转化成表内乘法,如8324,4312,241236,等等。最后的两种方法也叫做拆数法,即把一个因数拆成为若干个小于10的或整十的数的和。教师要让学生体会这些算法的繁简程度不同,适用范围不同,但教师这时不要急于去选优,去指定惟一简便的算法。应该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去体会自己算法的优劣,逐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较优算法,给学生一个感受、体验和领悟的过程。一般来说,这时学生还不会列出乘法笔算竖式。但笔算竖式是计算的通法,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所以教师应在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据此列出乘法竖式。即:学生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刚开始有的学生可能会从高位算起,这时教师不必急于去纠正,这个问题可以留待以后学习进位乘法时再加以解决。练习十六的第2题要求列竖式计算,第3题含有情境,题目里隐含着一个因数2。如果有学生用加法算也是可以的,但应启发他们用乘法试着做一做。2例2与“做一做”的说明和教学建议。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学具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用小棒来摆摆看。每行摆一捆(10根)和8个1根,摆3行,看看一共是多少根。因为3个8根是24根,满10根要捆成一捆,共可捆2捆,与前面的3捆合并,一共有5捆,所以积是54。摆小棒的过程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在演示时要突出提问:单根的小棒有24根怎么办?为什么一共有5捆小棒?此外笔算竖式计算的过程也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出来,演示时要突出怎么进位。由于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笔算的过程比较复杂,学生有时在计算中会顾此失彼,出现错误。例如,在计算十位上的乘积时,把个位进上来的数记错或忘记,这时可让他们把这个数暂时先记在竖式十位的横线上。在学生做过一些练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寻计算的规律:什么时候要进位?什么时候不进位?怎么知道该进几?怎么进位?启发学生得出: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3例3与“做一做”的说明和教学建议。针对进位叠加乘法的难点,教师应有计划地从本单元学习的开始起,就加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形如786的乘加两步混合的式题。如果这些口算比较熟练,将有助于提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速度和正确率。 教学例3时,可先让学生进行估算。估算的一种方法是先算10箱是240瓶,再减去24瓶约等于220瓶。教学笔算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做,再让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教师要重点检查学生计算十位上29得18个十再加个位进上来的3个十时的进位情况和积的书写位置,若发现有的学生有错,应及时分析原因,给予必要的帮助。教学中教师还可补充这样一些计算的题目:7 8 6 7 7或 960 3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积的百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另外可以把进位叠加与进位不叠加的题目的计算过程加以对比。例如 4 9 6 9 8 89 252 组织学生讨论:计算过程中这两题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教材第78页的“做一做”,是求4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个人?条件“4个方阵”隐含在插图里,如果有的学生看不出,教师可以加以说明。计算进位叠加的乘法错误率往往较高,为了降低难度,可以补充下面形式的练习:如 68( ) 683( ) 6 4 8( )如果学生计算有错,也便于教师发现错在哪一步。课题一:乘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7题。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图片内容是: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文具商店柜台,每盒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2出示课本第70页例2主题图:三年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二、尝试解决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算式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三、拓展引申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326 495 2184 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四、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用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估算的例子。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2上这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我们应尽可能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4题。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具、学具准备:有关的多媒体课件,整捆和单根的小棒。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课件演示例1的情境图。画外音: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二、探讨交流请同学们说一说:(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2)123表示什么意思?(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三、分类评价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1摆学具求得数。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3连加法。 12121236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8324 或7321 或63184312 5315 181836241236 211536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四、介绍竖式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课件一步一步展示竖式的书写过程,突出书写的步骤和书写的位置,边演示边说明。如果没有电脑设备,也可板书。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六、小结(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84页例5例6。教学过程: 1用课件呈现3幅图。(1)一天王母娘娘叫七仙女到蟠桃园去摘仙桃为自己祝寿。(2)七仙女到蟠桃园,只见树上一个仙桃也没有了,孙悟空正坐在桃树上吃桃子。(3)课本第83页主题图。小精灵问: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2教师提问:想一想,用加法怎么列式计算?用乘法怎么列式计算?板书:00000000070 700想一想:03 90 00观察上面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你们想的和小精灵说的一样吗?3练习“做一做”中的四组题。 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与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有什么不同?4呈现例6的主题图。教师提问:老寿星为什么会长寿?(生命在于运动) 小精灵问:你能算出老寿星每天步行多少米吗?怎么列式? 教师提问:你能先估算积大约是多少吗? 让学生各自独立计算,全班交流不同的算法。请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算法一:50031500 8324 1500241524算法二:5 0 8 3 1 5 2 4 教师提问:因数十位上的0应该怎么乘?5练习。(1)课本第84页“做一做”中的三道题。(2)小博士出的思考题:猜一猜,2054和5024两道算式中,积的哪些数位上是0?为什么?(3)比较下面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并计算出结果。1 3 8 1 0 8 4 41 0 2 1 0 9 3 3U7(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1分数的初步认识(第9198页)1主题图。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两个小朋友分月饼图的情境。使学生理解一人一半也就是每人分得月饼的二分之一。(2)作为分数学习的开始,1/2的认识是一个起点,教学时,在借助月饼图认识了1/2后,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还有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进一步理解1/2的含义。(3)1/4的认识,也可借助分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