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发展.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619442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发展一概况:体育新闻的起源及特征1.体育新闻的起源 虽然新闻界对新闻的定义存在着某些分歧, 但是陆定一所说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已经获得了多数人的认同。事实是第一性的, 新闻是第二性的, 先有事实, 后有新闻。对于体育新闻而言也是如此, 先有体育实践, 然后才有体育新闻。在原始的部落生活中, 孕育着“体育”因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身体活动, 不可能被看作是“体育”, 因此也不可能有体育新闻的传播和报道。 公元前776年古希腊召开的第1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第1次传播优胜者的记录和名声, 可以看作是最早出现的体育新闻, 尽管有着293届历史的古奥运会除了一些文物和考证所留下的优胜者的遗迹以外, 并没有留下当时体育新闻的记载。据国外报刊史学家的考证, 外国的报业16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出现, 最早在德国, 以后在荷兰、英国、法国、瑞典等地逐渐流行, 当时主要反映政治动态和宗教传播, 至于有否体育内容已无可查考。近代体育新闻的倡导者是美国新闻事业家约瑟夫普利策, 他于1883年买进纽约世界报以后, 着手改革, 形成近代报业的雏形。普利策掌握读者脉搏的跳动, 首先成立了体育编辑部, 配备专职体育记者, 发表体育消息。到19世纪末, 美国报纸都有体育新闻, 以后又专门开辟了体育版面。 中国的体育新闻起步与国外相比, 则要晚二、三十年, 但是它有自身的发展过程。随着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的瓦解, 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方的教育、文化同时进入了中国, 现代教育从不同角度渗透到各个角落。辛亥革命前后, 孙中山、蔡元培、秋瑾等都积极宣传体育; 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恽代英发表倡导现代体育的文献。目前可以看到的, 最早的是1916年6月, 恽代英发表的学校体育之研究; 1917年, 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 周恩来在编辑天津南开校刊时, 发表了79篇体育消息和报道。最早出现的体育刊物, 是由留日学生徐一冰主办的体育杂志, 以后又陆续出现了体育周报、体育季刊、浙江体育、勤奋体育月报等刊物, 这些刊物杂志对宣传和报道体育界的重大事件都作出了不少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体育运动和体育宣传出现了另一番景象。1942年9月, 延安召开九一扩大运动会, 解放日报出版了两期“体育特刊”。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也十分重视体育宣传。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体育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 体育宣传也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时期。1950年新体育杂志创刊, 1958年, 第1份全国性的体育报诞生, 现在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综合性报纸都十分重视体育新闻, 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有自己的体育报刊和体育节目, 培养了一大批体育记者、编辑、评论员、播音员等, 形成了一支具有规模的体育宣传队伍。2.体育新闻的特征 体育新闻作为新闻家族中的一个成员, 除了具有新闻的一般特征外, 也有自己的特殊性。总体说来, 体育新闻主要有如下特征。 体育新闻被称作为新闻战线的“闪电战”, 体育记者也被称作为新闻队伍的“轻骑兵”。众所周知, 体育运动竞赛的时间性很强, 可以说是“和时间赛跑”。所以, 现实要求体育记者在短短的瞬间, 报道观众想知道而尚未了解的情景。文字记者要以最快的速度, 如实报道比赛现场瞬息万变的情景; 摄影记者要以全神贯注的态度来抓住和捕捉现场稍纵即逝的最精彩的镜头、最传神的形象; 电视广播记者要最大限度地把音响、形象、实践等传送到千家万户; 评论员、解说员则以全面、准确、公正的姿态、丰富的知识和广博的引证, 对比赛作出快速的反应和判断。我们将此称之为体育新闻的紧迫的时间性。 现代社会, 人们更加关心健康和长寿, 提高了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 增强了观赏体育比赛的兴趣。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电视观众达到200亿人次, 观众人数达570万人次, 群众关心和观赏体育竞赛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 充分反映了群众热爱体育事业、关心体育运动的发展,关心运动员的成长和运动队的进步, 同时他们也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娱乐和健身的方法, 借以推进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好地开展。因此体育新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每4年举办1次奥林匹克运动会, 还有国际单项协会和世界性单项协会, 还有洲际协会和洲际运动会, 以及各种类型的运动会, 它们用统一的比赛规程、裁判法规进行判断和评定, 这在其他国际组织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各家新闻单位对比赛期间的各个国家、地区的运动员都有报道的权利, 而且一经报道都得到各个国家、地区的公认。迄今为止, 没有出现哪个国家、地区不承认正规合法比赛运动成绩的事件, 这是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具有国际性而导致体育宣传、报道同样具有国际性。二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史的演变1.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诞生阶段(20世纪初-1949年) 清末,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外国列强的入侵, 使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这一变化, 欧美近代体育开始引进和传入我国, 成为我国近代体育的主流, 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也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 出现了迄今发现最早的体育期刊, 即清宣统元年(1909) 由上海中国体操学校创始人徐一冰等主编出版的体育界杂志。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蔡元培、秋瑾等都积极宣传体育;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恽代英发表倡导现代体育运动的文献。现在见到最早的是1916年恽代英发表的学校体育之研究;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 是一篇以近代科学观点系统地论述体育的文章; 学生时代的周恩来在编辑天津南开校刊时, 曾发表了79篇体育消息的报道。1918年12月9日, 湖南最早出版发行的全国性体育刊物体育周报在长沙由黄胜白(即黄醒)等人联合创刊, 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22年5月, 著名的美国体育专家麦克乐在东南大学创办体育季刊, 这本体育专业学术性杂志对我国近代体育的早期发展, 特别是对欧美体育的引进, 曾产生过一定的促进作用。 体育报纸的出版约在20年代之后, 这一时期出版的专业体育报纸主要有上海体育界、体育报、广州体育周报、精武画报等。除了专业报纸外, 其他各综合性报纸也开始出现体育方面的报道, 如上海出版的新闻报,专门出特刊宣传报道国内外的体育比赛, 1935年10月举行的第6届全国运动会和1936年8月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新闻报曾分别以对开或4开版面连续12天报道全运会和奥运会的消息。 体育广播在这一时期出现, 并且诞生了我国体育竞赛实况广播早期的解说员。1936年在第11届奥运会足球代表队对上海西联会足球队的表演赛上, 瞿鸿仁担任上海市的广播实况转播员; 1946年6月在上海市体育馆(现为卢湾体育馆) 举行的菲律宾华侨群声队对华联队的篮球赛上, 体育记者马友于担任对全国的实况广播员;1948年第7届全国运动会上,马友于、话剧演员陈述、电影演员石挥、张伐等分别担任了篮球、游泳和田径比赛的实况广播员。诞生阶段特征: 一是平面媒体为体育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主要出版体育方面的图书、期刊和报纸。据有关史料记载, 率先出版的是体育图书, 如瑞典式体操、改正普通体操图解、课堂运动法、学校游戏法、普通体操教科书、普通体操教范、初等小学舞蹈游戏和小学体操详解等, 而且种类也非常有限。 二是外国先进体育科学理论和体育专业书刊在中国翻译出版发行。这一阶段出版的体育报纸和期刊受当时社会客观条件的约束, 往往办报(刊) 时间短, 印数少, 而且时断时续, 发行面不广, 读者不多。广播仅仅是少数人的专利, 至于专门的体育新闻的广播报道更是凤毛麟角。2.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起步阶段(1949-196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16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对北京人民体育大会作了报道, 揭开了新中国体育报道的序幕。1950年7月1日由毛泽东同志题写刊名的新体育杂志创刊, 朱德同志为其题词, 该杂志是新中国创刊最早的全国性体育专业期刊。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 随即建立了专门从事体育宣传工作的部门。195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成立, 根据社会需要编辑出版各种体育图书, 传播体育科学文化知识。1958年9月1日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张体育报正式创刊。这一时期, 一些省市相继办起了地方性的体育报, 还有的则以其他形式出版了体育通讯或体育简讯,为本系统各部门提供体育信息。中国第一份英文版体育期刊中国体育也于1957年创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1951年12月1日起开设了每天定时播放指挥做操( 配乐曲) 的广播体操节目。1955年4月, 该台开设体育专题 体育谈话,1958年改名为体育运动, 每天都有固定的播出时间, 及时地报道我国体育的情况和成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于重大的国内比赛和国际比赛, 都办有实况转播节目。各省、市、自治区广播电台也经常报道全国及本地区的体育运动情况。这一时期, 中国对外广播中也经常有体育新闻报道出现。 从1958年在北京创办电视台以来, 体育节目就成为这一时期电视节目的重要内容之一。1958年中央电视台成立, 体育新闻和“体育爱好者”专栏( 1959年开办, 1979年改名为“体育之窗”) 是最早的体育节目。1959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次体育实况转播。1963年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新兴力量运动会”, 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派记者赴海外进行报道。此后, 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转播了历届全国运动会和在中国举办的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起步阶段特征 我国的体育新闻报道总量不多, 全国体育宣传阵地不多。作为唯一的国家通讯社, 新华社播发的体育稿件也非常少, 一报一刊(体育报、新体育杂志)是我国当时全国范围内的唯一体育专业报刊, 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要。几乎看不到外国通讯社的稿件和境外报纸, 国内报纸也不许接收外国电讯。即使如此, 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正逐渐起步。从中央到地方, 各新闻单位的体育报道逐渐增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了不少体育报刊的宣传品; 体育新闻的传播形式开始由纸质媒介向多元化转变, 如广播、电视等新兴手段逐渐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相当多的体育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或教学片; 体育报道的内容以宣传普及体育知识为重点, 还经常开展如何对开创新中国体育事业及一些体育基本问题的探讨。3.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复苏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全国的报纸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进入80年代,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 体育报业的发展出现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据统计, 当时全国出版的各种体育专业报纸有30种左右。自80年代起, 我国首都和省级的综合性报纸,陆续开辟出体育版或体育专栏,工人日报的“体坛纵横”和“中国青年报”的“体育爱好者”等都是深受读者欢迎的栏目。人民日报的“体育之角”, 1983年发稿近百万字, 体育图片达到2000多幅。 新华社也把体育稿件列入重点发稿项目。1984年专门成立了体育部, 统发对内、对外的体育稿件。截止1988年, 我国以宣传体育竞赛、训练、健身以及体育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性报刊, 共有80余家。这些报刊拥有众多的读者, 每期发行总量达1000多万份。四川体育爱好者杂志, 是内地和香港合办的第1份体育杂志。一报一刊的发行量也分别由创刊时的6万份、155万份上升到1983年时的70万份和89万份。 1973年, 从武汉到北京进行体育实况直播试验成功, 开创体育新闻传播新的技术领域。1978年, 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转播了第11届世界杯足球赛, 这是我国第1次通过通讯卫星转播体育比赛。1978年12月, 中国第1次组织报道团前往泰国曼谷采访, 对第8届亚运会作现场报道, 这是我国第1次从国外现场直播体育比赛。省级电视台大部分是在1980-1986年开办体育节目的。复苏阶段特征 体育新闻传播异军突起, 办起了一批新的专项报刊, 体育专业性报刊数量激增, 如广州足球、天津球迷报等,全国各省市的综合性报纸不仅大都有体育版或专栏, 而且体育新闻报道走在新闻改革的前头, 不断改进内容,提高宣传质量, 日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报刊发行量也呈逐步上升趋势。大量的体育报道, 造就了一大批体育新闻传播工作者, 他们的辛勤劳动, 为体育新闻赢得了大量的读者、听众及观众。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 各新闻单位的竞争更加激烈, 电视台、电台、报刊的宣传长短互现, 相互补充, 满足了不同层次体育受众的需求。体育报道力度和深度普遍加强, 媒体力量增强, 为体育新闻传播的成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4.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 体育传播事业不断壮大, 体育报刊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2000年,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除香港、澳门特区和台湾外) 的近40家报纸开辟了体育专栏或副刊; 全国体育专业性报纸或专项性报纸已有近80种。拥有1报(体坛周报) ,3刊(足球周刊、玫瑰周刊、全体育),一网站( www. titansports.cn)及一家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湖南体坛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的体坛周报, 是目前湖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最具市场化、专业化特色的综合性体育类报纸。它资产总额1.16亿元, 是中国赢利能力最强的体育类报纸; 设3个编辑部, 2个记者站, 不仅在全国30个有影响的大中城市设有分印点, 而且在国外华人较集中的城市, 也通过空运方式销售报纸, 每周发行量超过280多万份, 成为我国当前体育新闻传播阵地的领头羊。 1995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 CCTV- 5) 正式开播, 是国内创办最早、规模最大、拥有世界众多顶级赛事国内独家报道权的专业体育频道, 它通过亚太1A卫星覆盖全国。1996年, 中央电视台开播了加密卫星电视体育频道, 加上其他频道播出的体育节目, 199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体育节目达到6000h以上, 约占1996年中央电视台年播出节目总时数的12%。1996年起, 体育频道开始24h不间断播出体育节目。90年代以来, 现代传播技术在世界迅速发展, 被称为“第4媒体”的互联网强大的功能和巨大的影响力使这一阶段的体育新闻传播耳目一新。新浪、搜狐等许多网站的体育新闻成为人们及时获取体育资讯的重要渠道。 不少专业体育网站纷纷创办, 如国体育信息网、鲨威体坛、TOM. COM等。网络时效性、交互性强的特点也为其他传统媒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如可以使报刊在“数字化生存”时代能以非纸质印刷的形态出现; 众多体育类广播电台、电视台也纷纷开始把自己的节目搬上互联网。 2002年1月,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 在利用先进的互动电视技术, 成功转播九运会和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之后, 再次在体育互动节目( CCTVSi) 中全面转播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观众只要为自己的电视机添置一台由电视台提供的置顶盒, 每天长达13h的直播比赛便可尽收眼底。发展阶段特征 我国体育新闻报道进入全面的国际化范围, 记者采访的足迹遍布全球, 在世界赛场上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直接采访, 丰富了体育信息,受众通过各种媒介基本上都能第一时间掌握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比赛信息,体育媒体竞争激烈, 呈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局面。电视体育新闻传播呈现多元化(有线体育频道、卫星体育通讯、数字互动体育频道、网络体育频道) ,在节目形态上, 包括新闻、专题、访谈、转播、包装和交互电视等多种电视手段。栏目众多, 内容丰富。3 体育新闻传播的现状及其分析1.体育新闻传播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体育新闻的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与政治宣传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全球化对体育传媒产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实施的媒介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发展,使体育新闻传播的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并实现了从“体育宣传”向“体育新闻”的过度。随着20世纪末期媒介融合速度的加快和融合程度的提高,我国体育新闻媒介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体育新闻相关领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为体育传媒产业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新世纪的体育新闻传播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满足社会大众闲暇时间的对体育信息的需求,凸显体育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通过交互平台开通信息反馈渠道与体育新闻受众互动,良性引导体育新闻受众的心理,从而形成体育新闻传播与体育爱好者及普通社会大众的互动,充分体现体育新闻传播的时代特征。2. 当代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一,体育新闻传播媒介将趋于融合。当代体育新闻发展的媒介融合趋势是十分明显的,媒介不仅从技术上逐步推进融合,而且受众需求加快推进了这种发展趋势。近几年网络传播、电视直播、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介方式趋于融合,网络与电视同步、报刊杂志的内容都可以在网络上传播,使得体育新闻传播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性的内容。同时,国家大力建设的“三网合一”项目工程,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将广播传输中的“点”对“面”、通信传输中的“点”对“点”、计算机中的存储加以整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三网络合一之后,只要拉一条线、或无线接入,就可以在手机上完成通信、电视、上网等,不仅可以在手机上看体育新闻,而且可以通过手机接入电视节目,上电视看体育新闻。而且,三网融合加快推进了三媒合一,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融书籍阅读、视频欣赏和网络浏览为一体,三种不同媒介三种功能的汇聚与互动互补,产生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在传递信息的同时,给受众提供了视觉、听觉等多维体验。媒介融合在部分地区已经基本实现,其优势十分明显,因而在更大范围的媒介融合是体育新闻传播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体育新闻传播更加以受众为中心。传统的体育新闻传播与其他新闻传播一样以政治宣传、思想教育为主要任务,内容选择较少考虑大众的需要。今后的体育新闻传播将逐渐转向以“受众中心”,以满足广大受众的不同需求为主要目的和任务。在过去的体育宣传时代,体育新闻工作所做的主要是简单的告知,在新的传媒技术和新的传播理念影响下,体育新闻传播以受众为中心,更加关注受众的观点、意见和需求,一个新的传受平台正在形成。体育新闻传播将不再以竞争为主导,至少可以说各媒介谁也不敢采取牺牲受众利益竞争方式,相反,体育新闻传播将实现以满足大众需要为目的的重大转变,体育新闻传媒将进入竞合时代,以一种“三赢”的方式来进行某种合作,竞争双方都着眼于为受众服务。以受众为中心、关注受众的需求是多种媒介的同一个声音,由于有了为社会大众服务这个共同的目标,媒介融合也就成为自然而然了。从表现方式来看,以受众为中心既表现在体育新闻传播更多的安排受众关注的内容,体育新闻传播更多的采用休闲、娱乐、互动的形式,并以服务的理念通过多方面的合作努力让受众获取体育新闻信息变得更加便捷,满足受众随时随地了解体育新闻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