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语文重点古文教案合集.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603223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89 大小:21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人教版语文重点古文教案合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重点古文教案合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重点古文教案合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5陈太丘与友期 古文 七年级上【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目标: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3能力目标: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 情感目标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 【教学策略设计】:阅读法,讨论法,点拨法一、导入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生答)师:从大家的发言中,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好客。可有一位少年却把客人拒之门外。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认识一下这位少年,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评判一下谁是谁非。(板书课题)二、解题首先看看标题怎么理解,陈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称来作为对人的称呼,相同的还有苏东坡,期是约定,综上所述,标题意思是一个在太丘做官姓陈的人和朋友有约定.二. 整体把握 (一)朗读感知 1.听录音,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自己小声跟着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强调不-通“否” 2.看着小黑板停顿重音的提示自由朗读 指名2个学生朗读 评价 尤其是第二个起来朗读的同学,读的非常好,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停顿重音都把握的比较好,所以当他读完的时候,学生竟然自发的鼓起了掌,顿时课堂气氛就活跃了,之后很多学生都很积极的想表现自己. 3.在小黑板当场画出问句“尊君在不?”,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句子,强调朗读时要读出什么语气,指名2个学生朗读,评价,然后强调疑问要读升调,并在小黑板上标出升调,齐读这句话. 在小黑板上画出“非人哉!”,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句子,强调朗读时候要注意语调,由于这是骂人的话,所以要重读,而且要读出生气发怒的语气,指名读. 方法:示范-标节奏-个别朗读-评价-再读 4.齐读课文 (二).理清字句 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古今意思不一样,离开 今: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乃:才)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约同行 委:丢下,舍去)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 顾:回头看) 区分尊君(尊称) 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有个学生在质疑时,提出了“相”,在文中意为“我”.2. 在理解字句之后,应该学会翻译重要句子,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出来,同 时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比如: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 “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 “不至”是谁不至,明显是省略了一些成分, 相同的还有文中的“过中不至”,指名翻译,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翻译其他的句子,出示小黑板 小结:以上是我跟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包括朗读感知和理清字句,下面有请宋老师跟同学们一起探究文章的其他深层含义 (三)整体把握和合作探究 1.通过刚才对字句的学习, 文章的大概意思也就出来了,现在我们回到课文,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过中不至-” 学生抢答并板书:客人 无信 无礼 知错能改 同时引导学生如有犯错要勇于承认并改正 小结:可见我们做人要讲“信”讲“礼” 补充板书: 信 礼 2.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直接指名学生回答,补充板书:聪明 机智 可我们也发现了文章结尾客人已经主动道歉,他仍然入门不顾,是否礼貌?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同桌或者4人小组之间交流看法 小组讨论并回答 三. 延伸: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 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四.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 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五.布置作业:完成新学案 熟读并背诵 六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客人:无信 无礼 知错能改 信 元方:聪明 机智 礼10 论语十则古文 七年级上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弄清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教学过程: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二、诵读,整体感知1、范读:教师播放原文录音。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3、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2、齐读: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3、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说:通“悦”,高兴,愉快的意思。愠 :生气,发怒的样子。问:先请同学翻译下这句话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问:这三句分别讲的是学习的哪些方面?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2)曾子曰:“吾(w)日三省(xng)吾身:为(w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n)不习乎?” 问:曾子每天反省了点什么?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讲解:“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以为:以(之)为,凭借(这一点)作为。之,代指温故而知新,译为“这一点”。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问:你从这句哈得到了什么启示?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w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i):危害。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问:你从这句话了解到学习和思考应该怎么样?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5)子曰:“由,诲(hu)女(r)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也。”诲:教导女:通“汝”,你知:通“智”,智慧译: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问:你从这句话学习到了什么?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4、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1)学生思考: 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2)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四、拓展体验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五、作业布置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同。译: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讲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讲解: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讲解:“士”,在论语中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i)是最后凋谢的。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坚贞不屈、不随俗流、坚韧不拔社会现象。(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一个字。行:奉行。其,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恐怕”。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讲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4、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体验反思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内容 学习态度 思想修养19在山的那边教案 七年级上一、导入中国梦是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梦想的一种渴望。大的梦想是由小的梦想所组成的,首先我想听一听你们有什么梦想?不同的人,不同的成长环境他们的梦想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来听一听一个山里的孩子的梦想,我们学习在山的那边。二、掌握本课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诗歌2、诗歌讲了什么?所要表达的情感3、为什么要学诗?诗歌的意义到底在哪儿三、初步阅读,大致了解课文a分小组讨论:什么是诗歌?生:诗歌是巧克力;诗歌是白云;诗歌是飞翔的翅膀;诗歌是生活师:我所理解的诗歌是“啊!”(贝克汉姆、周杰伦例子)诗歌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不断发展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以诗歌是表达情感的。b分小组讨论:怎么了解诗歌的情感生:带感情朗读生:听生:读c学生自主默读一到两分钟,在读的同时思考这篇诗歌写了什么指导学生回答方法:谁做了什么我曾经有一个梦想,想知道山的背后是不是海,但多次碰壁。在登上山顶之后发觉不是海,但在我不懈的努力下,最终我看到了海。d诗歌表达的情感师:知道内容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情感,那表达了什么情感?生:学生有很多困难,要努力地克服困难师:好的,但这只是我们还可以出来的,接下来便要深入地读。三、深入阅读课文,了解诗歌情感a阅读诗歌的基本技巧师:通过读才能亲近诗、感受诗。那读要注重哪些方面?生:有情感、有节奏,要有声调,要有快慢,读准字音b解决生字、词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c阅读诗歌1、学生先自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选择读的好的学生上台阅读3、让学生评价之前学生阅读的优缺点4、挑几个学生阅读第一句:“山那边是海吗?”(指导:在疑惑之中还有向往,要读出这种情感)读第二句:“妈妈,那个海呢?”(读出失落和责备的情感)读第三句:“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读出赞美和力量)读第四句:“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读出激动、坚定、惊喜)d意象什么是意象?象是实物,意是感情文章中的意象:山、海师:作者最开始想要看的是现实中的山和海,那最终看到的是不是一定是现实中的山或海呢?生:不是师:对,最后是用信念形成的,这是用的一种象征的手法,海代表什么?山代表什么?海:理想山:实现梦想过程中的困难本文主旨:实现梦想就要不懈努力,克服困难四、学生自主讨论学诗的意义是什么?生:获得某种哲理师:嗯我们学到了要坚持不懈、克服困难。那这就是我们学诗唯一的目的吗?那我们买哲理书读一读就好了嘛。还有吗?生:提高写作水平师:诗歌在写作中对我们语言很有帮助生:提高表达方法师:我觉得诗是“无用”,如果在功利性的世界诗歌就是无用的,但就是它的无用造就了它的“有用”,因为诗歌是非功利性的,诗歌是“诗意”的,是“美”的。例子:我有一所房子学习的作用就是来发现和感受美。总结:为了梦想执着地生活5伤仲永 古文 七年级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课前我先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听了后,要说出这个小故事是从哪个成语里讲出来的,也可以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坛。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不如从前了,写出的诗文平淡无奇。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写来的诗文竟没有一句佳句。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学生:江郎才尽。教师:对!(教师板书“江郎才尽”4个字)不过这节课我们学的不是“江郎才尽”的故事,而是一个“方郎才尽”小文章。(教师板书“方郎才尽”4个字)二、 整体感知课文 1、范读:教师播放原文录音。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三、解题:教师板书课题,并提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学生看课后注解,回答:悲伤,为惋惜教师问:作者为谁惋惜?为什么惋惜?学生答:为方仲永惋惜,为他从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而惋惜。(教师板书:神童-普通人)四、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 检查自读情况,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l pn y y隶 扳 环谒 邑gi chn yn mn丐 称 焉 泯五、整体感知,问题探究1、在课文第一节找出方仲永小时候的过人之处。神童:一异:哭要书具 二异:五岁作诗 三异:不学而诗 四异:指物能诗2、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点明仲永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的句子是哪句?幼年时,“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后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最后,“泯然众人矣”。点明仲永才能衰退主要原因的句子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三个阶段中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年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六、总结30狼蒲松龄 古文 七年级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课文中一些重要实词的含义及其用法。(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复述实现对文意的疏通,对内容的理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面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简练的文字表现人和狼性情,心理的技巧教学难点: 复述大意和故事的启发。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课文 不少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吧,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的狼,由于他过分“仁慈”,险些丧命,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一位屠夫又和“狼”遭遇了,那么双方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清代文言代表小说家蒲松龄的名篇狼,看看狼与屠户的命运究竟如何。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范读:教师播放原文录音。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三、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 检查自读情况,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大 积 蔽成丘 相向 目似 意甚 入 尾 狼亦矣 刻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四、探究课文1、请一位同学简单复述课文大意 提问:从文章中我们看到这匹狼有怎样的本性?2、提问:请同学们在原文找一个字,这个字最能体现狼的本性(黠)3、提问:狼之“黠”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原文,并能翻译。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甚,很 译: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译: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刚才没得到骨头的狼停止了,但是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扔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眈眈,注视的样子。译: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瞑(mng):闭眼。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空闲。译: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洞:名词作动词。打洞隧:名词作动词,钻洞译:他刚刚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从后面攻击屠户。板书:黠:缀行 止,从,并驱如故 不敢前,眈眈相向 犬坐,瞑,暇隧入,以攻其后4、然而,尽管两狼如此狡诈,它们最后的结局也无非是被屠户劈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机智 勇敢)那么,屠户的机智勇敢体现在哪里呢?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积薪:堆积柴草。积,堆积。薪,柴草。苫(sh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蔽,遮蔽。乃:于是,就。弛:放松,这里指卸下。译: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快速地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暴:突然。译: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砍了几刀把狼杀死。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译:他刚刚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译: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也把这只狼杀死了。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智勇: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暴起,刀劈 转视 断其股,亦毙之四、回顾全文,深入思考同学们,读完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可以从人和狼两个角度思考。 教师备用提示的例子(视情况灵活使用): 1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以及妥协让步,必须勇于斗争, 善于斗争,才能够取得成功 2 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 灭亡。 3 人有狼没有的勇气,智慧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 恶势力。五、作业 1 蒲松龄聊斋志异异彩纷呈,同学们再读其中别的作品。2 狼的性格多种多样,有人还很喜欢狼呢,比如歌者齐秦就有歌曲北方的狼,其他作品也有歌颂狼的,同学们下来再读读其他写狼的文章,例如西伯利亚七匹狼,狼图腾-姜戎,红豺沈石溪。7、背影 朱自清 散文 八年级上一、导入教师以音乐视频的方式导入课文,并引导学生注意看屏幕中的歌词:想想您的背 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您却吃了十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二1、 了解背影简介背影于1925年发表,文章已发表立即轰动文坛,有人这样说道:“要谈到五四时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而要谈到朱自清,就不能不提到他这篇名作背影。2、 聆听课文前三段录音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凄凉、悲伤、沉重朗读时语速缓慢,语调低沉3、 学生自主阅读前三段,思考为什么会有悲伤的情感。注意朗读的语速、语调。祖母去世了,父亲赋闲、家中光景惨淡。因此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表现出父亲十分可怜。4、 学生自主阅读其余文章,小组自主讨论文章哪里使你感到感动?为什么使你感动?父亲是一个胖子,为了帮我买橘子,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看到父亲的背影会让人想流泪。板书:体态:胖5、听第六段的课文录音。思考为什么这个片段最让人感动。生:父亲腿脚不灵活,但是还是蹒跚地走到铁道旁。师:能解释下“蹒跚”是什么意思。生: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板书:蹒跚师:誰能为我们表演一下什么是“蹒跚”,请同学表演。6、“蹒跚”说明平地走路已经很困难了,蹒跚走路前还写了他穿着怎么样?请同学阅读以下。阅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思考从父亲的衣着你看出了什么?从三个“布”字看出家庭贫穷,与前文相照应。黑色的衣服让人感到压抑。棉袍的穿着让人感到笨拙。父亲承受着丧母、事业、贫困的重压,但还是不忘给二十岁的儿子买橘子,这是一位很伟大的父亲。板书:布、黑7、还有哪些词也体现了父亲的艰难?师:“攀”:爬上去并且还要往下压,要十分用力。请同学来表演“攀”的动作。请同学再来表演下你自己是怎样爬上月台的?师:同学的动作都是非常敏捷的,但父亲是非常费力的。板书:表情:努力8、为什么脚的动作是“缩”而不是“蹬“?要攀爬上去身子一定要轻,父亲年纪大,身子又重,做儿子的在一旁看得也非常揪心,父亲是何等艰难。板书:攀、缩、蹬师:朱自清文章的语言用的准确而质朴,把上月台的细节刻画的非常到位。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伤心的流下了眼泪。儿子的心里是被父爱感动。这一片段从父亲的体态、衣着、表情、动作表现出了父亲“父爱如山“,深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质朴。板书:父爱如山9、同学再次共同阅读第六段。师:背影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章的聚焦点21桃花源记教案 古文 八年级上一、导入我们常说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拥有的理想也不同,贫困的年代里我们所求的是衣食无忧,在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所求的是生活的美满幸福,那生活在战乱年代里的人们他们的理想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来感受一下作者所处的年代和陶渊明所拥有的理想。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致内容1、从课文的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生:世外桃源2、学生自主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分别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桃花源的美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生:美!师:好,接下来自己阅读文章,并思考文章分别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桃花源的美。生: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师:哪部分是写自然环境的?生: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前面写自然环境,后面写人物活动师:作者前半部分展现环境之美,环境即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们生活的环境,接下来作者给我们展现了山美水美并且人更美板书:环境美人情美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a、分析环境美的句子1、播放原文录音,学生在听录音的同时,划出表现桃花源环境美和人情美的句子,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交流哪些句子表现出环境美的。师:好,找同学来交流一下生: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师:好,找得很具体,下面请一个来翻译一下生:师:“鲜美”这个词是古今异义词,现代是指汤汁鲜美,在古文中要分开来翻译,鲜艳美丽。板书2、哪些方面写出这个桃花林和其他的桃花林不一样?“中无杂树”所以渔人甚异之桃花林美得非常奇特3、(1)描写桃花林内部环境的是哪一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对于描写桃花林内部环境的句子有翻译困难的提出来全班共同解答土地平旷 平:平坦 旷:宽阔师:请同学将整句话再翻译一下 生:师:全班一起将这句话翻译一下重点提醒一下“交通”这个词是古今异义双音节词板书:鸡犬相闻闻:听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良:肥沃池:池塘美:美丽属:类译:有肥沃的田地,肥沃的池塘,有桑树和竹子之类的东西b、小组交流,找出桃花源中人们生活快乐的词语1、(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鸡飞狗跳代表不太平 鸡犬相闻感受到温馨祥和的气氛(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奚如外人说明人们生活安定,来往种作说明在耕作和劳动,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男耕女织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能够自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没人压迫。(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老人。老人头发是由白变黄的垂髫:小孩。古装片里扎小辫子小孩子还有个发型叫总角,如哪吒此处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事物的局部特征来代替整个事物问:为什么只说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小孩怡然自乐而不说桃花源中的所有人?社会中老人和小孩是弱势群体,家中弱和睦通过老人和小孩就能看出来,老人生活凄苦家庭就不是很和睦c、桃花源中人情美的句子(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表现人们热情好客,不管热情不认识设酒杀鸡要:通假字翻译句子(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咸:都 人们都来凑热闹 表达出桃花源中人特别热情板书:热情、好客、淳朴(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让同学翻译句子表现桃花源中人的好客延:邀请(4)停数日,辞去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思考1、想象桃花源外面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从第三段找到暗示(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让同学翻译此句妻子:妻子、子女板书:古今异义的“妻子”绝境可看出人们为了躲避战乱逃避战争才来到这里2、从秦到晋是否太平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作介词读第四声,在文言文中作动词时读第二声让同学翻译此句具:详细问:人们为什么叹息?答:此句是暗示,为外面的人们过着民不聊生的生活感到惋惜3、文章中哪里有暗示陶渊明没有找到这样的理想社会?(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最后一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翻译最后一段寻:不久津:路总结:理想社会存在陶渊明的心中,桃花源是子虚乌有的,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种精神寄托。作业:1、用一段文字描写渔人所看到的那片桃林,写出不同层次的景物色彩2、背诵课文22陋室铭刘禹锡 古文 八年级上教材分析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教学重难点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2、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3、教学方法1、 问题导入法2、 诵读教学法3、 合作讨论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步骤:一、 导入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二、 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2、背景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三、 诵读课文并翻译读一读: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1、 学生合作翻译。2、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名:动词,出名灵:灵验,神奇。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四、 分析课文、品析语句1、 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2、 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回答:对偶、拟人。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人生抱负、志向远大( 板书)(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五、探究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五、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课文。22爱莲说周敦颐 古文 八年级上教学目标: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范读:教师播放原文录音。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三、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 说是指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一遍。 四、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 检查自读情况,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y)可爱者甚蕃(fn多) 出淤泥而不染(y) 濯清涟而不妖(zhu 洗) 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玩弄) 花之隐逸者也(y ) 陶后鲜有闻( xin少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 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 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生长环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风度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菊 开放于秋天不与其它的花同放,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与莲正好相反,用它来反衬莲这样就更突出了莲的高尚品格。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提问:本文只是写花之文吗?(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a、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花之隐逸者 不是 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b、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花之君子者 鄙视 讽刺C、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总结课文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八、 板书设计 爱莲说 托物 言志 陶 独爱 菊 隐逸者 鲜 惋惜 (正衬)世人 甚爱 牡丹 富贵者 众 鄙视 (反衬)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独 赞美 27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古文 八年级上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学业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注视我们教室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树的葱笼,桂花的飘香,让你心旷神怡。现在啊,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大家说说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PPT出示风景图) 学生发言:山,水,树 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翠绿的树,清澈的水,)师:说得好。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