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87817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5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游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学前儿童游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学前儿童游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与幼儿能力相匹配4、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游戏的本质性特征(一)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二)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三)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四)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主要观点:生物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此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1、儿童从事一段时间的智力活动后,需要追逐、奔跑等活动2、孩子的精力看上去总比成人旺盛3、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更有精力启示与评价启示:儿童游戏时间的保证和机会的提供评价:1、试图说明游戏的物质前提2、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3、缺乏以实验为依据的证明4、无法解释孩子游戏到精疲力尽后又开始游戏【松弛消遣说(娱乐论)】主要观点:1、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2、对于幼儿来说,对复杂的外部世界难以适应,很容易产生疲劳,这就需要游戏来使其轻松一下,以便恢复精力;3、游戏是童年期自发的、以本能为基础的活动,是儿童自然的、积极的生活。启示与评价启示:教育及学习活动中的动静交替、有张有弛评价:1、无法解释体力劳动者为什么要游戏?2、如何解释儿童的游戏(儿童还不会去从事工作)3、排除了许多有智力参与的游戏(把游戏看成是非脑力性的活动)4、不适合解释儿童游戏,适合解释动态静态关系。【预演说(生活预备说)】主要观点:1、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在天赋本能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自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 2、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3、越是高等的动物,将来的生活就越复杂,所以游戏期就越长。启示与评价启示:在游戏中让儿童学习,在实践中设计不同类型的游戏,让儿童学习。【复演论】主要观点:1、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2、游戏的发展过程同种族的演化过程相吻合,儿童通过游戏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态的动物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启示与评价启示:不能忽视儿童发展过程中本应经历的阶段。 1、复演说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2、复演说也不能解释现代社会儿童游戏的内容。3、霍尔在某种程度上是看到了儿童游戏内容的社会历史性的:社会环境不同,儿童游戏内容不同。4、但是,他没有能够对这种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唤起了后人考察游戏的社会历史性的兴趣。四种理论的关系:统一中蕴含着对立经典游戏理论的评价:经典游戏理论的贡献1、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为游戏“正名”。2、从儿童生活的不同侧面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3、从人的一般本性和共性角度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1、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从本能的生物性角度解释游戏,关注人类特性,不是个体特点。2、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解释游戏,总体有些消极。3、主要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代表人物:佛洛依德、埃里克森、帕勒和蒙尼格理论思想:人和动物一样,有需要发泄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但人和动物不同,社会道德规范必须限制这种发泄,当这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冲动和欲望累积起来时,将会不自觉地寻找出路,以做梦、幻想、口误等潜意识表现加以发泄。启示与评价(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贡献:1、推动游戏理论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密切结合2、普遍重视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价值。3、促进游戏治疗技术和人格研究方法的发展。娃娃游戏4、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成年生活的重要性。(二)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局限性1、具有明显的临床诊断色彩。来源于对于个别儿童的研究,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存在问题。2、具有明显的主观臆测倾向。研究的科学性存在问题。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1、 认知发展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2、 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的总体框架中考察儿童游戏3、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方面,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手段。4、 他的游戏理论与其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观点:1、 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方面,是同化超过了顺应。2、 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3、 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4、 游戏的发展受儿童认知水平的制约,并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原有结构中去。顺应: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自身发生变化以适应环境。启示与评价(一) 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贡献1、开拓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2、强调游戏对于儿童情感发展的重要价值。3、引发一系列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关系的研究。4、引领学前教育实践走向游戏与认知发展的融合。(二) 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局限性1、否认游戏是独立的活动形式,认为游戏只是认知活动的衍生物。2、只强调认知发展对游戏的制约作用,忽视游戏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基本思想:1、游戏是一种社会反映性活动(从主题和内容中反映)2、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通过语言实现)3、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4、游戏是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前苏联儿童游戏的意义:强调游戏的教育价值,揭示游戏与教育的联系1、将游戏作为一种教育内容成人教给儿童游戏行为2、游戏实现了教育目的塑造儿童正确的社会行为游戏的元交际理论一、 游戏的元交际特征1、意义含蓄2、不用言传,只是意会的形式(动作、表情)3、其顺利与否,依赖双方对隐含意义的敏感性(交际双方熟悉了解的程度和知识背景的相当程度)二、 研究元交际特征的意义1、为追溯意识的种族演化史提供了依据2、 游戏是通向人类文化和表征世界的途径和必需的技能3、游戏的元交际有助于儿童在事物的关系中学会如何分类与概括、学会如何学习游戏的生态学理论: 游戏的生态学理论,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游戏设施如何影响儿童的行为上,他们认为游戏材料、活动类型都会影响儿童注意的广度、相互交往及谈话的数量和形式。生态学观点认为,影响游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游戏,就是要辨明各种影响因素对游戏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力量。人类发展生态学对游戏的解释: 以布朗芬.布伦纳为代表的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主动成长的个人与其生活于此的直接环境中的各种变化着的因素之间是相互交叉交织在一起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 在微观系统中,对儿童来说面临的只是日常家庭设施、家庭中的人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包括一些指向儿童自身的活动,如:喂食、洗澡和拥抱。随着儿童的长大,这一系统中的复杂性渐渐增加,儿童与更多的人在更多的场所里做更多的事情,游戏的分量也就不断扩大了。游戏室区别儿童微观系统的活动的主要类别。微观系统中不仅应鼓励儿童游戏,给予儿童爱抚,还应教导儿童如何进一步地开展包括游戏在内的其他活动,以满足儿童的生活需要。 中间系统在儿童面前的展现,意味着正在发展中的儿童开始体验更为复杂的现实。儿童所处的微观系统中的某些影响因素可一直影响其在中间系统中的游戏行为。如由于家庭经济、文化水平、父母职业等原因,使儿童在其他微观系统中总以一定的社会角色往往与父母的职业认同作为其游戏中的角色。 外系统是儿童生活产生更大影响的一些背景。它对儿童的游戏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如果外系统使父母、教师的生活变得更轻松,则可促进儿童的发展,如使父母、教师的生活变得更为艰难,则会妨碍儿童的发展。如果家长、教师之间相互理解,环境间的关系清晰、一致,那就会促进儿童的发展。生态心理学对游戏的探究: 生态心理学家对于游戏的探究采取了非常简单的理论推论,以及非常严格的实验设计的方式,他们更多的采用对自然状况下儿童的游戏行为作客观记录和描述,再对这些记录作结构分析的方法。因此,生态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儿童的行为随着他们进入不同的情境而变化,是可以预测的。创设环境游戏极为重要。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认为环境既能提供机会,也能产生潜在的危机,如果儿童在环境中被剥夺了经验,就会产生压力感和紧张感,从而影响其发展;如果环境提供了机会,儿童就会朝着社会文化目标的方向发展。他从生态学的观点提出儿童是自己发展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正如蒙台梭利所主张的那样:让儿童在适宜的环境里从事愉快的活动,通过有趣的“工作”来塑造自己的精神,才能使儿童达到“正常化”。因此,为儿童开展游戏设置符号教育要求的合理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其他游戏理论 萨顿史密斯和布鲁纳强调游戏对好奇心和灵活性产生的重要性。 好奇心和灵活性有助于培养有机体的适应、变通的能力。根据这种观点,游戏允许个体在游戏的安全范围内探索行为和思想的新结合体。 萨顿史密斯强调儿童象征性游戏的“当做”特性的重要性。在这种游戏中,儿童把物体和人物“当做”其他东西。这种“当做”活动的过程和“当做”思维的产物对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这种“当做”过程帮助儿童学会怎样打破事物的即成意义和联系,发展扩散思维能力。这种“当做”过程让个体自由去构想、去扮演和停演、去进行角色变换。萨顿史密斯还提出,游戏不仅提供机会,发展角色灵活性,而且也发展自主感。 萨顿史密斯注意到要游戏提高适应能力。根据这一理论,游戏培养的创新能力建立了一个在需要是可以利用的原型和联想的仓库。 萨顿史密斯强调游戏对发展替代性符号结构的重要时,布鲁纳注意到游戏对发展运动技能的动作灵活性的作用。布鲁纳提出,游戏环境的安全允许有机体免除对行动后果的担忧,使有机体集中注意于动作本身,注意于动作的方法,而不是动作的结果。继萨顿史密斯和布鲁纳的理论后补充:1、范登堡讨论了有助于使用工具策略的游戏的注意性,并提出,游戏是包括探索和“运用”在内的一个更广阔的和谐发展的一个侧面。2、辛格提出幻想游戏可能对发展形象描述能力的好处。这种能力是关于过去和未来的适应思维所必须的。3、雷诺兹提出游戏是经验的模拟方式,行为原型从其中产生并得到检验。4、费根指出游戏中产生的新奇行为是与生物进化中的遗传突变相类似的行为。第二章 游戏与儿童发展游戏与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一、游戏促进学前儿童基本动作的发展二、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三、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包括大脑的发育)游戏与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一、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知识的增长 游戏会扩充和深化儿童对世界万物的认识二、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一)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二)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发展(三)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游戏恰恰是儿童问题产生的主要源头,游戏过程就是儿童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四)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中智力发展是创造的基础 游戏提供儿童创造的空间 游戏促进儿童多样化操作可能,发散性思维发展 三、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一)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二)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词汇和语法的发展(三)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语言的实践机会游戏与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一、游戏能丰富学前儿童积极情绪情感二、游戏能宣泄学前儿童消极的情绪体验三、游戏能丰富学前儿童的成就感和美感游戏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一、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发展社交能力二、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克服自我中心三、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学习社会角色四、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掌握行为规范五、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增长自制力第三章 儿童游戏的分类及影响因素一、儿童游戏的分类方法对于儿童游戏的分类方法很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一)根据儿童发展来进行分类1、游戏的认知分类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将儿童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2、儿童社会性发展分类代表人物是帕登,将儿童游戏分为偶然的行为、游戏的旁观者、单独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的游戏、合作的游戏。(二)根据游戏活动来进行分类1、以游戏特征来分斯米兰斯基:功能游戏、建构游戏、扮演游戏、规则游戏2、以游戏内容来分萨顿 史密斯:模仿游戏、探索游戏、尝试游戏、造型游戏二、幼儿园的游戏分类 由于幼儿园游戏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幼儿园游戏的分类方法也逐渐多样化,但被广泛采纳并被广大教师习惯上使用的是将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和有规则游戏(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科学游戏等等)。实践中对于游戏分类存在的问题:1、对两类游戏本质特征认识不清2、把教学游戏等同于有规则游戏3、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游戏功能正确认识幼儿园的两类游戏1、两者的区别(1)两种内涵不同(2)两种游戏的态度倾向不同(3)两种游戏反映的儿童经验水平不同(4)两种游戏规则的显隐程度不同2、两者的共同之处(1)都是幼儿自愿发起的活动(2)活动的主体都是幼儿(3)都是有别于日常生活的活动影响儿童游戏的主要因素:一、儿童个体因素对游戏的影响(一)年龄(二)性别差异(三)个体差异(四)健康与情绪二、客观因素对游戏的影响(一)物理环境1游戏场地2. 游戏材料3. 游戏时间(二)社会环境因素1.家庭的影响2.伙伴关系3.媒体的影响第四章 幼儿园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幼儿园游戏的观察游戏观察的意义:1、真实地了解儿童2、准确地预设游戏3、有效地指导游戏4、及时有效地评价游戏(1)为评价游戏提供具体翔实的资料(2)对幼儿的游戏给予及时反馈(3)及时发现游戏中的问题观察的内容:1、游戏主题的选择2、学前儿童知识经验的水平3、游戏规则的制定4、游戏场地的大小5、游戏材料的投放6、游戏中教师的指导和评价7、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学前儿童游戏观察的方法:1、时间取样法2、事件取样法3、定点观察法4、追踪观察法常见记录方法:1、表格记录2、实况记录法3、图示记录法常见的游戏观察量表什么是量表? 量表是一种测量工具,它试图确定主观的、有时是抽象的概念的定量化测量的程序,对事物的特性变量可以用不同的规则分配数字,因此形成了不同测量水平的测量量表,又称为测量尺度。 量表具有描述性(操作性定义)、有的有比较性、程度的划分,要按照一定的要求来操作并按照相应的描述来解释与评价观察到的内容。1、帕顿的社会性观察量表2、帕顿皮亚杰量表3、豪伊斯同伴游戏观察量表4、斯米兰斯基社会角色游戏量表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一)教师是儿童游戏的重要他人1、从时间上看,教师与幼儿园阶段儿童相处时间较长,其中游戏时间也较长2、从人际关系上来看,教师的权威性增加了教师对于幼儿游戏的影响力3、从教师教育特点来看,教师的专业性增加了教师对于游戏的影响效力教师在游戏中的主要工作(一)创设游戏条件(二)观察游戏情况(三)参与介入游戏(四)帮助儿童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 教师在游戏中可以是参与者、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等多种,在游戏指导过程中教师角色是动态变化的。游戏中教师指导类型:1、渗透在环境中的隐性指导2、借助观察的参与(现场)指导3、通过讨论的建构指导教师介入指导的一般方法:(一)以观察为依据(二)把握教师介入的时机(三)确定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介入游戏的类型(按照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影响活动的形式来分)1、平行式介入法2、交叉式介入法3、垂直式介入法(四)确定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1、言语指导的方法询问、建议、描述、提问、评价2、非言语指导的方法表情、动作示范(五)把握互动的节奏通过讨论的建构指导(一)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建构经验的价值1、幼儿的经验需要整理2、幼儿的经验需要提升3、幼儿的经验需要分享(二)讨论、建构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1)新的创意及成功经验的分享(2)矛盾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2、要求(1)幼儿是讨论的主人(2)游戏本身没有好坏之分(3)每次讨论要有重点(三)讨论的形式1、评判是非型:教师“一言堂”,幼儿被动接受2、总结概括型:教师就幼儿在游戏中的外在表现,作总结性发言,面面俱到3、陈述答案型:游戏结束时指出幼儿的问题,并告诉他该怎样做4、解决问题型:就游戏存在问题加以讲评,有时也引导幼儿参与,主要目的是寻求问题的解决5、分享经验型:引导幼儿讨论游戏,注重经验的梳理,并创造条件使幼儿的经验得以升迁对比这几种讨论的活动主体及活动内容,并加以评价第5章 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概述(一)概念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游戏。(二)基本特点自主性、社会性、想象性(特殊的表征活动)(三)角色游戏的结构1、角色扮演2、对材料的假想3、对游戏动作和情境的假想4、内部规则角色游戏的价值(一)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1、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2、促进幼儿同伴交往技能的提升(二)角色游戏促进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三)角色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四)角色游戏提升幼儿的意志品质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一、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创造物质条件1、设置角色游戏区,吸引幼儿进行角色游戏2、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3、利用其他活动区提供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4、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加现实生活印象三、提供有生活气息的角色主题四、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单位时间、游戏的频率考虑不同年龄段的需求五、营造安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1、建立温馨和谐的师幼关系2、帮助幼儿建立和谐亲密的伙伴关系3、不要盯着看角色游戏的生成与指导一、角色游戏的生成主题的生成与游戏情节、内容的生成二、角色游戏的指导(一)角色游戏指导的一般内容1、角色游戏开展前的指导(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宽角色游戏的内容来源(2)提供适合的场所、设备及材料,为幼儿角色游戏创造物质条件(3)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保证游戏的深入开展2、角色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1)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主题(2)指导幼儿分配和扮演角色(3)观察幼儿,及时介入指导(4)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促进游戏情节的开展3、角色游戏结束后的指导活动(1)引导幼儿愉快地结束活动(2)引导幼儿整理好游戏材料和场地(3)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评价(二)各年龄班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要点1、小班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特点:(1)直接依赖主题形象玩具;(2)以重复的游戏动作为主;(3)喜欢反映熟悉角色中的个别行为;(4)主题和角色均带有不稳定的特点;(5)以个人独立游戏、平行游戏为主。指导要点:(1)创设主题游戏环境,提供主题形象玩具;(2)教师以游戏的伙伴或游戏的发起者和辅导者介入;(3)利用再现式评议和讲述式评议的方式促进幼儿游戏动作的交流,评议的重点是游戏动作和角色名称间的关系。2、中班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特点:(1)游戏主题比小班扩展,但仍以日常生活为主,情节较简单;(2)对角色扮演积极性高,能按理解的角色职责去行动;(3)出现游戏商讨和计划现象,游戏中幼儿的交往增多;(4)幼儿喜欢对游戏进行评议,评议中争论较多。指导要点:(1)创设局部的主题环境,提供主题形象玩具和塑材玩具;(2)有计划地培养幼儿先构思后行动的能力;(3)教师可以以合作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游戏,丰富游戏内容;(4)评议活动应以主题讨论、现场评议为主,提高幼儿的分析和表达能力,重点放在游戏中的冲突和困难上。3、大班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特点:(1)游戏主题丰富广泛;(2)游戏有明显的目的性、计划性、独立性及合作性;(3)角色扮演逼真,能反映角色的主要职责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4)对游戏规则有足够的认识;(5)会自制玩具;(6)会评议别人的游戏行为,对评议游戏表现积极。指导要点:(1)指导幼儿自己创设主题角色游戏的环境,构建玩具和物品;(2)教师可以以口头提问、建议和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方式介入游戏;(3)评议游戏在大班游戏指导中占主导地位,使教师对幼儿言行的评议,也是幼儿对自己和对同伴言行的评议。第5章 建构游戏建构游戏的结构技能(一)基本技能1、识别材料2、建构操作技能3、设计构思能力4、建构分析能力5、集体构造的技能(二)从建构游戏的不同材料来看 建构游戏主要的建构技能包括排列、组合、插接、镶嵌、编织、黏合、旋转等;纸、线、绳以及竹、木、布等物品和自然物品材料需要编织、黏合等技能;积木等块状几何图形需要排列组合、铺平、延长、对称、加宽、加长、 加高、间隔、围合、盖顶、搭台阶等技能; 形状多样的各类积塑需要插接(如 一字插、十字插、整对插、环形插、正方形插等)、镶嵌、整体连接、端点连接、交叉连接、围合连接; 塑料或木质的螵丝系列需要捶打、敲击、旋转等技能。(三)从建构游戏的指导方法来看建构游戏主要的建构技能有:(1)模拟建构:学前儿童模拟建构包括建构物立体建构造型的模拟,对建构图纸的模拟,对实物、玩具等形象的模拟,对物体形象图的模拟。(2)主题建构:主题建构来源于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观察和丰富的的社会生活经验。(3)自由建构:自由建构则是依据学前儿童的兴趣自由构造后再去玩其他的游戏,引导学前儿童分享成果及构造经验。 一般来说,建构游戏来源于建构区角活动。 学前儿童在操作的过程中,随着游戏的不断深入,逐步发展到与同伴合作、商量并设计搭建图纸,添加辅助材料,形成主题式的建构。建构游戏的环境创设1、 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二、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一)提供幼儿活动的空间1、室内建构区角(1)空间布局合理(2)空间大小适合(3)有明显标志(4)地面平坦,能降噪(二)配备安全的、充足的玩具材料1、注意投放的数量与品种2、注意材料的质量与安全3、材料有序投放,方便幼儿自由取放4、设置作品陈列区(三)依据幼儿年龄特点投放建构材料(四)添加辅助材料(利用其他区域及废旧材料)(五)及时调整、补充建构材料更换、添加、删减、组合、再现三、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四、创造平等、宽松、自主的心理环境【沙池】1、 结合绿化、可与水池相邻2、 合理投放和管理相关游戏材料3、 注意卫生与安全建构游戏的生成与指导一、建构游戏的生成(一)根据学前儿童的实际水平和兴趣需求生成适宜的主题(二)提供各种建构材料激起学前儿童建构意愿(三)在领域教学中生成建构游戏,并与其相互渗透(四)在其他各类游戏中生成建构游戏,并与其相互联系二、建构游戏的整体指导(一)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丰富学前儿童的感性经验(二)传授建构方法,提高学前儿童的建构知识和技能(三)在观察的基础上介入指导游戏把握介入时机:1、游戏遇到困难不能进行时(技能障碍、延伸和拓展游戏内容障碍等)2、游戏处于低潮时3、游戏中有负面行为时4、环境中有不安全因素时选择适宜的介入方法: 语言启发、榜样暗示、图片范例提示、拼搭示范、介入共玩、调整材料、改变环境等反思介入效果有效介入、无效介入、负效介入 第六章 表演游戏 第1节 表演游戏概述表演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能(言语、动作、表情),再现文艺作品的内容(或某一片段)的一种游戏形式。一、表演游戏的基本特点1、表演游戏的内容来源于文艺作品2、表演游戏的故事结构和游戏规则受文艺作品的约束3、表演游戏使幼儿自娱自乐的游戏“游戏性”大于“表演性”4、表演游戏是幼儿在文艺作品基础上的创造性表演二、表演游戏的常见类型(一)根据表演游戏中角色扮演形式的不同划分1.自身表演 自身表演即幼儿自己以文艺作品为蓝本,扮演角色进行表演的游戏活动。2.木偶表演 现代人把用各种材料制成的偶人都称为木偶。常见的木偶有手指木偶、布袋木偶、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等几种,还有一种重要的表演形式就是人偶同演。3.桌面表演 桌面表演是指在桌面上以各种成型玩具米扮演作品中的角色,幼儿以独白,对话和操纵玩具角色的动作等形式再现作品的内容。4.影子戏 幼儿玩的影子戏有头影、手影和皮影戏等,其中以手影游戏居多。(二)根据表演游戏中游戏内容不同的划分1.故事表演游戏故事表演游戏即幼儿扮演文艺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艺作品。它又可分为三种类型:(1)整体表演型 即要求幼儿在理解文艺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连贯完整地表演,表演的成分比较多。(2)分段表演型 即将整个故事切割成若干段落进行表演。这种表演游戏可以由多人扮演同一角色,允许全班幼儿共同参加,没有台上台下的感觉,幼儿能够比较较松地进入角色。(3)区域活动型 即在活动区(或者表演区、语言区)开展的故事表演游戏。特点是自主性强,游戏成分多。2. 歌舞表演游戏儿童在理解歌曲或乐曲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造性地表演。音乐游戏的规则由外显转向内隐。由于它的结构特点更接近于表演游戏,因此,有人把它归为表演游戏一类,以区别于有规则的音乐游戏。(1)模仿性律动游戏 简单地讲,律动就是一种动作模仿,其核心是节奏。(2)歌唱式表演游戏 即幼儿根据自己对歌曲中词意和曲调的理解,通过身体动作或舞蹈动作,塑造人物形象三、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一)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1.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感知、理解力的发展2.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3.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二)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1.表演游戏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2.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3.表演游戏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4.表演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三)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在表演游戏过程中要熟记作品中的语言,掌握正确的语音,富有创造性地表现符合角色性格特征的语调和表情,这都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文艺作品中的语言优美生动、句式丰富多变,对幼儿学习和掌握多种语言形式具有特别的意义。(四)表演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让幼儿受到艺术熏陶表演游戏依据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幼儿文学作品。通过表演游戏,孩子们会进一步加深对幼儿文学作品的理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强烈兴趣,为日后学习文学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表演游戏本身是一种艺术活动。通过表演,幼儿会在激情张扬的过程中得到美的启迪,提升美感。同时,表演游戏还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表演才能,使他们从感受语言美、艺术美逐步扩展到通过语言、动作去表现美、创造美,从而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熏陶。第2节 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1、 表演游戏的生成(一)幼儿自主生成的表演游戏 孩子是天生的演员,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只要环境能点燃孩子的表演欲,我们就有机会欣赏到他们真情流露的连台好戏。 表演游戏的自主生成和展开离不开幼儿对表演题材、表演经验的积累,伙伴的参与及场地、材料、时间等的物质支撑。(2) 在教师引导下生成的表演游戏1.根据文艺作品生成的表演游戏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文艺作品生成的表演游戏是我国幼儿园最常见的表演游戏形式。目前,在很多幼儿园,根据文艺作品生成的表演游戏实际上已成为集体故事教学的手段。正因为如此,教师对孩子们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与其他领域相关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视而不见,只是带着幼儿沿着自己原有故事教学的设计思路往前走,幼儿一旦有“出轨”现象,立即就被老师拉了回来,从而导致许多很好的教育契机和课程生成机会白白流失。2.引导幼儿创编故事生成的表演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也愿意与别人讨论、共享与交流。他们极富想象力,常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描绘得生动形象。这种表演游戏形式在幼儿园不多见,因为其难度远胜于根据文艺作品生成的表演游戏。二、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一)表演过程的组织与指导原则1、游戏性先于表演性2、在游戏过程中提高表演技能3、表演游戏和课程学习相融合(二)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1、协助幼儿选择表演游戏的主题 目前,幼儿表演游戏的主题主要来自图书、电视,成人所讲的、所教的童话、 故事、寓言、儿歌等文学作品和歌曲,另外还有少量的来自孩子的生活经验。(1)引导幼儿选择适于进行表演游戏的文艺作品 孩子们接触的文艺作品种类和来源较多,但并非所有的文艺作品都适合于表演游戏。适于幼儿进行表演游戏的作品,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作品内容健康活泼,为幼儿所理解和喜爱 选择的作品应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为幼儿所理解和喜爱。 作品结构完整、清晰,具有表演性 作品还应该有明显的动作性,在小中班宜选择简单的、有重复动作的作品。(2)引导幼儿自主选编,创编故事 生成表演内容 幼儿教师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表演游戏的主题既可以从大量的文艺作品中选取,也可以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的精彩片段进行创编,生成表演内容。2、协助幼儿创设表演游戏的环境 环境的创设是表演游戏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1)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场地、情景的创设 场地:表演游戏在场地空间上具有广延性,可以利用园内的各种空间。 在场地安排上,要因地制宜,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使用、自主布置。有条件时,还可以给孩子们做个木偶、皮影的小舞台,则更能增加表演游戏的情趣。 布景:要求简单、大方、经济实用,不要求过于复杂,只要能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就可以了。(2)鼓励幼儿参与游戏道具、服装的设计与准备 表演游戏的道具、服饰和角色造型很重要,它们不仅能激起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愿望,而且直接影响到游戏的趣味性、象征性和戏剧性。 随着游戏主题的不断增多,表演游戏对道具、服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教师可以启发和引导幼儿以物代物。 为了更好地表现角色的外形特征和个性特点,教师要引导幼儿根据作品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角色造型。 虽然道具和服装是表演游戏十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幼儿的表演游戏应体现自由性和灵活性,可随时随地进行表演,不受道具的限制。 一些难以用物体來代替的道具也可以让幼儿来扮演,这种方式不仅增添了游戏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也为胆小的、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幼儿提供了上台表演的机会,调动了更多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3、协助、指导幼儿分配表演游戏的角色 孩子们都喜爱文艺作品中的主人翁,往往想扮演主角和正面角色,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幼儿认识到,各个角色都是表演游戏中不可缺少的,只有大家协调配合,游戏才能顺利进行,从而使幼儿满腔热情地对待自己所担当的角色。幼儿对表演角色的选择可以反映出其内心对角色的理解、喜好和价值判断。因此,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主协商、自主分配角色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分析幼儿的喜好与特长,引导幼儿扮演与其相适宜的角色。4、指导、帮助幼儿提高表演的技能虽然幼儿在表演游戏中不在乎有无观众来欣赏,但并不是说幼儿的表演技能就不重要。(1)提高幼儿口头言语的表达技能幼儿表演游戏中大部分角色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对话与独白等口头 言语的形式來表现的。(2)提高幼儿的歌唱表演技能唱歌是幼儿喜爱的表演活动,也是在各类表演游戏中运用较多的基本技能之一。(3)提高幼儿的形体表演技能形体动作是表演游戏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步态、手势、动作等。5、引导幼儿提高表演游戏水平 1.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引导幼儿深入理解文艺作品 3.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演 4.引导幼儿自主管理表演过程6、针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的特点,具体地组织与指导 各年龄班幼儿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生活经验的不同,表演游戏会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游戏发展的不同阶段组织与指导幼儿的表演游戏。小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小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是:角色意识不强、交往欲望较低、表演能力弱。 小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意愿,帮助幼儿选择主题明确、内容简单、活泼有趣的作品。(2)教师应帮助幼儿或带领幼儿准备游戏的遒具和材料,但不要包办代替。(3)教师可以指定或参与角色分配。(4)游戏前教师应作示范。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是:可以自行分配角色但角色更换的意识不强;游戏的嬉戏性强,目的性差,需要教师一定的提示才能坚持游戏主题;往往因准备道具、材料而忘了游戏的最终目的;游戏的计划性差,展开游戏需要较长的时间:以一般性表现为主,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能独立进行角色分配但进入游戏过程较慢。 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应注意如下几点:(1)给幼儿适宜的游戏时间、空间,并注意材料的结构化程度。(2)教师要帮助幼儿做好配组工作,讲解角色更换原则。(3)在游戏最初开展阶段,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幼儿的游戏,要耐心等待幼儿协商、讨论,提醒幼儿坚持游戏主题。(4)在游戏展开阶段,教师应提高幼儿的角色表现意识。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是:能独立完成角色分配任务,并有很强的角色更换意识;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较强,能自觉表现故事内容;具有一定的表演意识,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能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 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应注意如下几点:(1)在游戏的最初开展阶段,教师尽可能地少干预。(2)随着游戏的展开,教师应及时给幼儿提供反馈,提高幼儿表现故事、塑造角色的能力。教师也可以扮演角色参与幼儿的游戏。(3)丰富游戏情节与提高幼儿表现能力同步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