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背诵版.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87102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背诵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背诵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背诵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背诵版学派及主义 古典复兴: 资本主义初期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 在建筑史上指18世纪60年代的仿古典建筑样式。受启蒙运动影响。 浪漫主义: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活跃在欧洲的一种建筑思潮。 既带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大工业生产的情绪,又夹杂着消极的虚无主义色彩。 表现为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风格,还表现为追求非凡趣味和异国情调。 代表作品:英国国会大厦 折衷主义: 折衷主义越过古典复兴与浪漫主义在建筑样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它们组合成各种样式。也成为“集仿主义” 艺术与工艺运动: 19世纪50年代兴起于英国,表现为强烈的反对工业,鼓吹逃离工业城市,怀念中世纪的乡村生活的浪漫主义情绪。 赞扬手工艺制品的艺术效果,制作者与成品的情感交流,以及自然材料的美。 代表人物:莫里斯 代表作品:红屋 新艺术运动: 19世纪80年代兴起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认为建筑艺术的革新的目的是要在绘画、装饰与建筑上创造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艺术风格。极力反对历史样式。 在装饰主题上喜用自然界生长的草木形状的线条。在建筑装饰中大量使用铁构件。高迪: 西班牙建筑师,在艺术形式的探新中另辟途径。努力探求一种与复古主义学派全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的艺术形式渗透到三度的建筑空间中。他吸取了东方伊斯兰的韵味和欧洲哥特式建筑结构的特点。结合自然的形式,精心地独创了他自己的具有隐喻性的塑性造型。 维也纳学派: 19世纪末兴起于奥利地维也纳的建筑师团体。 这一派的建筑师认为新结构、新材料必然导致新形式的出现。 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重演。 认为建筑艺术必须源于生活与自然。 代表人物:瓦格纳 维也纳分离派: 由维也纳学派中的一部分人员成立。 他们宣称与过去决裂,主张造型简洁。 常使用大片光墙和简单的立方体。 只有局部集中装饰,装饰主题常用直线,使建筑造型走向简洁的道路。 芝加哥学派: 产生于美国,主要从事高层商业建筑设计的组织。 注重建筑立面的净化和简化,反对复古思潮。 以高层、铁框架、横向大窗、简洁的立面为主要建筑特点。 主要观点:沙利文的“形式追随功能”。 芝加哥学派对世界建筑发展的贡献十分巨大,芝加哥也被称作人类高层建筑的发源地。 代表作品:第一赖特尔大厦、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厦。 草原住宅: 美国本土建筑师赖特十年所设计的别墅住宅的统称。 建筑采用非对称布局,多为十字形平面。 建筑外部造型突出水平起伏,以缓坡顶、深出檐部与草原环境相呼应。 草原住宅与美国中西部草原环境相结合,建筑色彩明快,有机建筑的理论也由此发展而来。 德意志制造联盟: 德意志制造联盟是一个积极推广工业设计的团体。 其目的是:“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提高工业劳动的地位”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以表明了对于工业文明的肯定和支持态度。 代表人物:贝伦斯 表现主义派: 20世纪初在德国和奥地利产生了表现主义绘画、音乐和戏剧。 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他们的目的是引起观者情绪上的震动或激情。 这一派的建筑师常采用奇特、夸张的造型,来象征某种思想情绪或时代精神。 代表作品:爱因斯坦天文台 风格派: 20世纪初,由一些荷兰青年艺术家组成的造型艺术团体。 风格派也被称为“新造型主义”或“要素主义派”。 风格派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 在手法上风格派比较讲究各部分与整体在构图上的平衡。 代表作品:乌德勒支住宅 构成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俄国青年艺术家将抽象的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当作绘画和雕刻的内容。 作品像是工程结构物。 构图上构成派往往显得比较唐突、惊险或出其不意。 构成派也被称为俄罗斯构成主义。 包豪斯学派: 20世纪20年代德国以包豪斯为基地形成与发展的建筑学派。 核心人物是格罗皮乌斯。 这一派的建筑师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和建造方式联系起来。 提倡以新技术来解决新的功能问题。 理性主义: 20世纪初期,欧美建筑界扬弃古典理性主义思想,科学的探索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方向的创作思潮。 注重建筑目的的逻辑性,将房屋与使用者联系在一起,把经济放在首要地位。 注重建造过程的逻辑性,反对装饰,提倡建筑形式与结构体系及建造过程协调一致。 注重建筑使用的逻辑性,提倡简洁、清晰、明朗的建筑风格,视空间为建筑的实质。 粗野主义: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主要流行于欧洲的建筑设计倾向。 名称最初由英国史密斯夫妇提出,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 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 其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 粗野主义作为一种建筑倾向,对现代建筑思潮的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 典雅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官方建筑的主要思潮。 致力于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时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典雅的庄严感。讲求钢筋混凝土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 作为一种风格,典雅主义虽然存在许多肤浅的粗制滥造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是功能、艺术与技术兼顾并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作品。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代表人物:菲利普约翰逊、斯通、雅马萨奇 代表作品:谢尔登艺术纪念馆 有机建筑: 由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在机器的艺术与工艺中针对建筑与自然环境脱离而提出的现代建筑理论。它能够反映出人的需要,场地的自然特色以及自然材料的使用,是一种全新的、本土化的美国式建筑。强调以下五点: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认为建筑是“自然的建筑”,应该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损坏它,这是赖特有机建筑的核心。 整体性准则:强调把建筑所有部分整合成一个整体,建筑需遵循这个统一性的准则,即局部与整体的连续性,平面与立面的连续性,主要结构与细部的连续性。 功能与形式的有机:认为建筑的内部空间是建筑的灵魂,外部空间应由室内空间中生长出来,如同树的结构。 材料与建筑的有机:重视尊重材料的天然属性,在建筑中保持他们的自然属性,有些石材甚至就开采于建筑基地之中,保持了建筑与基地的有机联系。 装饰与建筑的有机:认为装饰不应该做为外加于建筑的东西,而应该是如同从建筑上自然生长出来的一般。 有机建筑作为一种创作理念,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 代表作品:流水别墅、西塔里埃森 现代建筑派: 继承了从19世纪至20世纪初各种探索新时代建筑的理念与实践,结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国的具体情况综合而成。 这一派的建筑师极力反对复古,要创时代之新。 认为新建筑必须具有新功能、新技术,其形式应满足基本的抽象几何美学原则。 承认建筑具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性,两者应相结合。 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建筑设计实际上就是空间设计及其表现。 提倡建筑表里一致,在美学上反对装饰,认为建筑形象应与适用以及建造过程和建造方式相一致。 新传统派: 继承了学院派的全部构图手法。讲究轴线、对称、主次、古典比例、和谐、韵律等。 但在形式上则剥掉原来明显的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的装饰,代之以简化了的具有该国家传统特色的符号。 形体上也进行简化,使之接近现代式。 人情化与地域性(新经验主义): 代表人物是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 这一派的建筑师注重建筑与人的心理反应的联系。 特别是对人在体验建筑时由视感、触感及听觉等引起的心理反应的重视。 为现代建筑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与实践领域。 高技派: 20世纪60年代,人类科学技术的又一次飞跃,为整个社会带了普遍的技术乐观主义态度,高技派倾向由此孕育而生。 这一派的建筑师一方面积极开创更复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建筑甚至城市问题。 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建筑形式上对新技术所带来的新美学语言的热情表达。 新陈代谢派: 兴起于日本,新陈代谢派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最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这一派的建筑师认为,这个时代必须以新型的工业革命为特征,不久的将来,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冲击将会改变整个社会的根本特性。表明了新陈代谢派注重高度工业技术倾向的基本立场。 代表人物:黑川纪章、丹下健三 代表作品:山梨文化会馆 多元论: 开始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末。 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建筑风格上只允许抽象的、客观的、共性的反抗。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后现代主义: 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部分建筑师和理论家以一系列批判现代建筑派的理论与实践,从而推动形成的建筑思潮。 提倡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双重译码”的标识特征; 试图创立以非理性的不和谐、不完整、不统一为美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 代表作品:文丘里母亲住宅、费城老年人公寓 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当时西方建筑师探索信息社会建筑发展方向的一种潮流,它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新理性主义: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一股颇具影响力的建筑思潮。也称“坦丹扎学派”。 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建筑师及理论家A罗西。 新理性主义的理论关注点围绕着建筑的历史与传统问题展开。其众多实践作品也表达了强烈的历史传统意识。 但不同于后现代主义广泛地吸收古典建筑元素和历史符号。新理性主义寻求的是一种基于文化与历史发展的逻辑性而成立的、合乎理性的建筑生成原则。 新地域主义: 形式上不同于后现代主义和新理性主义以一系列标志性建筑活动和代表性人物的建筑运动或思潮。 而是一种遍布广泛,内容丰富的实践倾向。 认为建筑总是联系着一个地区的文化与地域特征。 应创造适应和表征地方精神的当代建筑。 以抵制国际式建筑的无限蔓延。 解构主义建筑: 1)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股新的建筑思潮,即解构主义。其源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 2)解构主义建筑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建筑师的设计思想、设计手法和作品特征也因人而异。 3)解构一词有消解、颠覆固有原则之后重新构筑之意,是对信息社会建筑的发展之路所做出的一种新的探索,其表现为以下几点: 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转换。解构主义建筑作品往往都有很深层的含义,需要观赏者在解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去补充建筑师没有完成的部分。从而达到参与创作的目的,从作品的消费者转换为作品的生产者。 无中心与多义性。解构主义建筑大都表现得比较含混,没有一个明确的意义和中心。强调不同读者的不同解读,为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使作品形成多种含义。 在场与不在场。在解构主义建筑作品中,有些元素是明确的,有些元素又不是作品里出现的。他们相互交织、相互印证。在观赏这一类作品时,需要发现那些不在场的元素,并与在场的元素相比较,才能够理解作品的真实含义。 总的来说,解构主义建筑作品比较难理解。这一派的建筑师们热衷于用消解、碎裂等手法来表现建筑上的“无”、“不在场”、“非功能”与“非建筑”等信息。 新现代: 20世纪80年代初,被认为是一种从现代主义建筑的历史中复活的新建筑,以表达与后现代主义的抗衡。 并以建筑师理查德迈耶为代表的,具有“优雅新几何”风格的作品被认为是新现代的典型代表作。 纽约五(白色派): 由五位身处纽约的建筑师组成。 其作品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的基础上,同时也在试图拓展这种设计语言的更多可能,以体现出一种无情节的抽象。 致力于将空间和尺度推向极限,这种关于空间与形式的抽象实验是纽约五的共同特征。 代表作品:海杜克10号住宅 极简主义(新简约、极少主义): 20世纪90年代,建筑界开始关注的一种设计趋势。 这种设计趋势的主题是以尽可能少的手段与方式感知和创造。即要求去除一切多余和无用的元素,以简洁的形式,客观理性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理论著作: 现代建筑 由维也纳学派代表人物瓦格纳著。 在书中瓦格纳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然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重演。认为“每一种新格式均源于旧格式”。主张将现有的建筑进行简化。使之回到最基本的起点,从而创造新形式。 论工业建筑的发展 由现代主义大师格罗皮乌斯著。 文中讨论了整个建筑的方向问题。格罗皮乌斯认为现代建筑面临的课题是从内部解决问题,而不是做表面工作。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外壳,而应该有经过艺术考虑的内在结构。 走向新建筑 又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著。 中心思想是对19世纪以来的古典复兴与折衷主义的建筑观点和建筑风格的否定。主张创造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在书中柯布西耶提出了“住房是居住的机器”这一概念。极力鼓吹以工业化的方式来进行大规模建造房屋。 走向新建筑一书强烈批判了保守派的建筑观点,为现代建筑运动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依据。表明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运动的到来。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由美国城市理论家J雅各布斯著。 是对勒柯布西耶所代表的功能城市的批判。认为建筑师和规划师所遵循的城市规划理论完全无视城市原有的邻里关系和对地域性历史资源的研究。认为那些隐藏在城市街道背后的秩序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都市生活,而对于这些城市现存价值的保持,才是规划中的关键。 为了穷苦者的建筑 由埃及建筑师H法赛著。 是非西方国家建筑界对国际式建筑物的公开抵抗。书中分析了埃及一个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村落。指出外来建筑技术不仅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而且使传统建造方式与文化特征一并消失。认为建筑师应该是传统的继承人,而不是技术的模仿者。 拼贴城市 有建筑理论家柯林罗著。 书中表明了对历史与地域性特征价值回归的肯定。同时也促进了对历史建筑与城市历史环境的极大关注。建立了一种认识城市的崭新理念。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由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及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著,是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著作,标志着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一种建筑思潮正式登上舞台。 书中针对密斯的“少就是多”提出了“少就是乏味”的观点。认为美的建筑是基本要素混杂而不要“纯粹”,折中而不要“干净”,扭曲而不要“直率”,含糊而不要“分明”,赞成“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显的统一”。 提倡建筑要具有文脉主义、装饰主义、隐喻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双重译码”的标识特征。试图创立以非理性的不和谐、不完整、不统一为美的后现代主义美学。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由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及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著。 书中将视线转向了通俗的大众文化,呼吁建筑师关注商业文化景观。认为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和巨型招牌是汽车文化时代恰当的形式。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的发表进一步推进了建筑发展在文化上的开放和多元态势。 后现代建筑语言 (1)由建筑理论家C詹克斯著,后现代主义著作。詹克斯是最早正式定义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人,并使这一名称在建筑界广泛流传。 (2)书中以戏剧性的方式宣告现代建筑已死,然后通过对比,将他认为更合理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各种特征呈现出来:相对于现代建筑的单一价值取向,后现代主义包含了多重价值。现代主义信奉普世真理,后现代主义关注历史与地方文脉。现代主义注重技术与功能,后现代主义关注乡土的和隐喻的方面,赞赏模糊不定。提出了建筑应当具有“双重译码”的标识特征。 城市建筑 由新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意大利建筑师及理论家A.罗西著。 注重揭示了建筑对于城市历史的依存关系。认为建筑应存在于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中。 认为建筑形式的自然法则可以通过对城市中建筑类型的研究获得。 认为城市是历史的场所,而人们记忆中的历史性与秩序性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反映社会及文化习俗的“集体表征”,他们形成了一种“建筑构成的场所”。颠狂的纽约:关于曼哈顿的回顾性宣言 由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著,是一本分析大都会文化如何影响建筑的著作。 该书认为曼哈顿的崛起与大都市对其自身概念的定义是同步的,曼哈顿同时展现了在人口与城市设施两方面有关密度理想的极致。因此,大都市建筑促进了在任何层面上的拥挤状态,同时它对拥挤状态的探索又激发并支撑着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这种交往形式的综合形成了库哈斯独一无二的大都市文化特征-“拥挤的文化”。 广谱城市 由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著。 该书从涉及城市的一系列问题出发,认为无个性、无历史、无中心、无规划的普通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事实。表现了库哈斯的反历史主义,以及他对信息化、城市化的乐观态度和极大的热情。建筑理论及观点: “装饰就是罪恶” 由维也纳分离派理论家及建筑师洛斯提出。 他极力反对建筑上有任何装饰,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自身形式之美为美。”甚至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范畴,主张建筑以适用为主。 “形式追随功能” 由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沙利文针对当时盛行的折衷主义风格而提出的口号。 认为给每个建筑一个适合的和不错误的形式,才是建筑创作的目的。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形式永远追随功能,这是规律。”同时还强调“那里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 “新建筑五点” (1)由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针对住宅设计所提出的新建筑的五个特点:底层独立支柱,主要部分置于二层以上。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长窗自由立面 (2)新建筑五点展现了建筑在使用了框架结构后,墙体不再承重的特点。 “纯净建筑” 由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提出。 平面上,认为平面是由内到外开始的,外部是内部的结果; 形式上,赞美简单的几何体,认为原始的形体是美的形体,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辨识; 强调艺术性,认为建筑师是艺术家,认为建筑的轮廓不受任何约束,是建筑师纯粹精神的创造。 “房屋是居住的机器”由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针对19世纪以来的因循守旧的建筑观点、复古主义的建筑风格而提出的建筑理论。包括了房屋的三个要素:居住要求、生产要求、美学要求。认为房屋既应该有机器般的纯净、合理性与精神性,同时又应该可以如机器一般以大规模工业化的方式生产。 它作为一种创作思潮,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 “居住单位” 由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提出的建筑理论。 柯布西耶认为一栋建筑就是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而这个单位因该是可以包含一个居住小区所有的内容以及各种生活福利设施,从而保证人们在“居住单位”中能够正常生活。 “少就是多” (1)由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罗针对当时盛行的折衷主义建筑上繁琐的装饰而提出的建筑处理原则。 所谓“少”,就是强调在建筑形体处理上遵循简约原则,净化任何多余的、不具有结构与功能依据的装饰,在结构上提倡使用简洁的钢框架,在实体上提倡使用玻璃幕墙。 所谓“多”,就是强调要在工业化社会条件下,使用新技术来表现建筑形体简洁精确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2)代表作品:巴塞罗那德国馆、范斯沃斯住宅 (3)“少就是多”丰富了建筑思潮,体现了密斯的技术美学观。 “流动空间” 由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建筑理论。 墙体和室内隔断是一些互不牵制、可以独立布置的构件,自由布置,对空间进行灵活划分。形成一个既封闭又开敞、或半封闭半开敞、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与室外之间相互穿插的、没有明确分界的空间,这样的空间被称为“流动空间”。 代表作品:巴塞罗那德国馆 “全面空间” 由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针对建筑的用途经常变化而提出的建筑理论。 密斯试图设计一个诺大的、没有障碍的、可自由划分的、实用又经济的空间,通过一些隔断进行不同的划分,来适应不同功能要求。 代表作品:伊利诺伊工学院建筑馆 “带形城市” 由19世纪末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提出的理论: 城市应用一条宽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的宽度应有限制,而长度可以是无限的。 沿脊椎道路可以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可铺设供水供电各种地下工程管线。 如果从一个或若干个原有城市作多方延伸,可形成三角形网络系统。 “方格城市” 兴起于美国,由工程师对不同性质不同地形的城市作机械的放个形划分。 用以在城市低价日益昂贵的情况下获取更多利润。长采取缩小街坊面积、增加道路长度,以获得更多可供出租的临街面。 但在某些地区生搬硬套方格形布局,给城市交通和建筑布局带来了许多不便。(带形城市与方格城市考过对比题,需将图背下来) “带形城市” “方格形城市”建筑师设计思想:阿尔多罗西: 意大利的建筑师及理论家A.罗西是新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一方面,他立足于抽象的和形而上学的概念,试图建立一种绝对的、普遍而永恒的建筑形式原则。他认为在传统建筑中抽取的单纯几何体是现代语言表达古典建筑精神的最适宜的元素。 另一方面,罗西又极为强调设计与其具体历史环境的关联性。立足于对传统建筑的学习和理解,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形成对类型的认识,以寻求形式创造的依据。 罗西认为回归秩序的途径是引用类型分析法。 建筑的本质是文化的产物,建筑的生成联系着某种深层结构,而这种深层结构存在于城市历史积淀的集体记忆中。注重揭示建筑与城市的依存关系,认为建筑应当存在于城市的发展逻辑中。A西扎: A.西扎是新地域主义倾向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善于将场所精神与现代建筑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既像环境中的自然组成,又赋予环境以新的生命。 其作品最显著的特征是外形简洁、外墙光洁的建筑体量,极其灵活地穿插在起伏的自然地貌或错综的城市脉络中。安托内普雷多克: 新地域主义倾向的代表人物。 其致力于挖掘当地土著文化,以此来重新思考适应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地方建筑。被誉为“土坯建筑师”。 其在美国西南部设计的作品都用了大片的土墙,其灵感来自于当地西班牙移民或印第安部族的传统,但又不是肤浅的模仿。 将土著人的“泥浆建筑”的特色与带着当代建筑强烈色彩的钢构件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与美国西南部沙漠环境相和谐的生活与建筑。路易斯巴拉干: 巴拉干将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灵感来源融入了墨西哥地方乡土建筑之中,并演绎成了一种极为抽象的建筑语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作品都是由大块先练的几何形组成,涂以高亮的、魔幻般的鲜艳色彩,并与水景组合在一起,包容在浓郁的绿化之中,传达着一种具有浓重墨西哥风情的、诗意的人工环境。阿尔瓦阿尔托: 阿尔瓦阿尔托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对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进行了扩充,强调: 在建筑工业化的同时,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关系。 在坚持理性主义设计理念的同时,注重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的结合。 在追求建筑时代性的同时,注重对建筑本土性与地域性特色的探索。 在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在新建筑中的应用的同时,主义使用木材、砖、石、铜等地方材料与之相配合。 在努力践行净化建筑的同时,注重在建筑上点缀精致完美的细部装饰。罗杰斯: 常将服务设施和交通体安排在建筑的外面,以创造出室内无障碍的空间效果,同时服务设施和交通体也在室外产生了独特的装饰效果。 允许建筑在剖面或平面上可以有所变动或延展。 频繁地使用张力结构。其明显轻于传统结构,视觉和体量上也极为精练。这些装配式结构之间常以轴、杆、链的方式连接,是高技派表现的最为常见的方式。现场装配缩短工期。 依靠智能化技术,但又不完全依赖复杂的设备与先进的技术。既采用传统的被动式环境控制,又采用来自其他领域的科技成果。安藤忠雄: 1)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和对材料的运用把国际式的现代主义同日本美学传统结合在一起,通过使用最基本的几何形态,以变幻摇曳的光线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世界。 2)安藤忠雄认为材料、几何与自然是构成建筑的必备的三个要素: 他强调材料的真实性,执着于混凝土质朴与纯粹的表达。 他喜用纯几何形来塑造建筑空间与形体的特征。 最后,安藤强调自然的作用,而他所指的自然并非是原始的自然,而是人安排过的一种无序的自然或从自然中概括而来的有序的自然,这种自然是抽象了的光、天和水。 安藤忠雄所追求的建筑就是材料、几何与自然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他:巴塞罗那德国馆: 艺术特色: 平面为长方形,馆内功能单纯,空间开敞; 展厅内部空间流畅,房间不做固定分割,仅设几道不到顶的隔断来划分空间; 依据“流动空间”理论,使建筑形成一个既封闭又开敞、或半封闭半开敞、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与室外之间相互穿插的、没有明确分界的空间; 结构技术方面,采用了钢铁、玻璃等新兴建筑材料,创造了一种技术上的精致美,以及建筑材料本身的质感之美; 巴塞罗那德国馆是密斯“少就是多”及“流动空间”理论的完美体现,作为一个现代主义里程碑式的建筑,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斋普尔市博物馆: 由印度本土建筑师柯里亚设计。是其探索适应印度本土化的现代建筑形式的代表作。 博物馆的平面由9个方块单元组成,形式来自于曼陀罗图形。并将其中的1块游离了整个图形,使其成为博物馆宽敞的入口。 根据功能不同,将各功能分配给了围绕中心的8个单元,他们彼此相互联系,有相对独立。符合博物馆各部分分歧建造的客观条件。 外墙采用当地的红砂石贴面,墙角处有按正方形切割的“缺口”,与曼陀罗的意象相联系。 各单元内部的空间组织,既有个性又极为丰富。中心单元太阳院中的地面肌理来自莫德拉水池的台阶意象。弗兰普顿“批判的地域性”的七个特征: 在坚持批判态度的同时并不拒绝现代建筑带来的进步。 关注场所与形式的关联性,认为建筑总是生成于特定的环境。 注重“建构的事实”,而非建筑沦为舞台布景。 关注建筑如何回应特定场地的因素和对“普世文明”的趋势。 关注视觉之外的建筑品质,如温度、湿度、空气流动、表面材料对人体的影响。 反对感情用事地模仿乡土建筑,而是要寻求乡土建筑的转译方式,要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培育具有当代建筑特征的地方精神。 这种倾向可以在摆脱普世文明理想的文化间隙中获得繁荣。柏林国会大厦重建: 福特斯首先设计了一个透明的玻璃穹顶,以“恢复”被毁的古典式穹窿,并使其变成一个向公众开放的观光场所。 在穹顶内设计了一个倒椎体,使自然光线透过玻璃穹顶后经其反射进入到下面中央会议大厅室内,同时会议大厅两侧的天井也可以补充室内采光。 穹顶内设置了一个随日照方向自动转动的巨大遮光罩,防止眩光和热辐射。 重建工程采用了自然通风体系,穹顶倒椎体内的空腔为一个巨大的天然拔气罩。 重建工程成功地利用了地下湖的天然资源,浅层蓄冷,深层虚热,形成了生态的大型冷热交换器。 大厦以油菜籽或葵花籽中提炼的油作为生态燃料,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