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78092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 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是古时候一个孩子写的一首咏四季的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此写了许许多多的诗文。前一段时间我们举行了古诗文背诵活动。现在哪位同学想为老师和同学们背几句呀? 生: 师:同学们背诵的都是绝句或律诗,容量很有限,是取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景的。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丰富极了,有春草、夏色、春雨、冬雪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这一单元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写作写景散文的方法。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投影课题在白茫茫的背景上) 师:提到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会想到些什么? 生:感到特别冷;我会想到呼啸的北风、飘飞的大雪、瑟瑟的枯枝。 师:北风凛冽、天寒地冻、万木萧条、亘古沉寂是我们这里的冬天。那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在冬天又是怎样的胜景呢?这节课,我们一块来欣赏一下。 师:首先请大家明确两个学习重点: 1、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2、朗读并背诵精彩的段落。(投影:1、抓住景物特征写景;2、朗读并背诵精彩的段落)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深情。 同学们,济南的冬天好吗?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不象我们这里,呼啸的北风令人受不了。 生: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不象我们这里的冬天,即使有阳光,也是干燥的冷的厉害。 生:济南的冬天很温柔,水不结冰,倒还充满了绿意。令人不禁想到我们这里的春天。 师:好的文章三分赏析七分读,只听了一遍,同学们就发现了这么多济南冬天的好处,下面请同学们仔细的读一下课文,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此文的,阅读这篇文章应注意哪些问题?(朗读的感情、语速、语调和语气)师:在阅读的时候,我希望同学们能注意下面这几个生字词:济(j)南伦敦(dn )髻(j)镶(xing )贮(zh)蓄 水藻(zo ) (投影生字词)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的都十分认真。那么你认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呢? 生:我认为作者心中充满了感激,济南的冬天给了他在北平和伦敦不同的特别温柔的感受。 生:我认为作者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在济南这么温柔的地方过冬,作者自然是很喜悦的;同时,我认为他还为我们中国有这么好的地方感到自豪。 师:那么,你认为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才更能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生:用较轻声、喜爱和欣赏的语调读。 师:那请你来读一下,好吗?读你认为读的最好的地方。 生:读第一、二、三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能把那种如诗似画的意境和作者喜爱、欣赏的心情读出来。 师:这位同学读得确实不错。哪位同学能不看课本,试着背一下,说一、两句也行师:那就再看一下,只看两眼。谁来试一下 生:背第一段。 师:同学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背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真不简单。下面听教师来朗诵第一段,同学们再来感受一下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师:那谁说说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生:温晴 师:能说一下你的理由吗?生:在这里,作者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无风、有阳光、温晴的特点。师:说的非常好,用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重点。那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写出你所到过的一个地方的特点? 师:那你先想一下。你从小学到初中的感受;在家住久了,初到学校的感受;你又到别的地方游玩的感受等等。生:对于一个久在田野疯跑的孩子,能坐在明窗净几的教室里读书,那是一种幻想:教室里的气氛是温馨的,知识的海洋无限辽阔。生:对于一个久被遗忘的学生来说,能受到老师慈爱的抚摩,那是一种感动:老师的抚摩,是温柔的、慈爱的。 师:同学们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作者是选取了哪些具体的景物来描绘济南特有的动人冬景的呢? 生:山、雪、水 生:我认为还有阳光、村庄。 师:对。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这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的景色,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例如描绘济南小山雪景的那段文字中,作者用了“青黑”、“全白”、“银边”、“蓝天”、“草色”、“白”、“暗黄”、“微黄”、“粉色”(投影这些词语)等词语,色彩鲜明艳丽,恰到好处。同时又运用了十分确切的比喻、拟人(投影比喻、拟人),使景色形象化。通过“日本看护妇”、“花衣”的比喻和“露出肌肤”的拟人,使人感到小雪中的济南依然温暖如春。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怀。 师:济南有山有水,前面老师分析了雪中小山的美,那水呢?哪位同学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一下? 生:我认为济南冬天最突出的色彩是“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生:我认为这里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水有了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的热爱之情。 生:类似的用法,我们在朱自清的春中还学过“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好。作者写阳光也很有特色,他是结合什么来写的? 生:山。 师: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呢?生:比喻和拟人。 师:那么“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有了着落。他们从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自觉的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这几句是从哪个角度写的呢? 生:从人的感觉的角度。 师:好的写景文,用注意调动人自身的各种感官。这一点我们以后再详细的学习。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同时又可以写的生动形象。那么哪个同学来总结一下? 生:我认为一要抓住最突出的特点;二要运用多种手法。师:非常好。下面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本文的特色。 师: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七中学张寰宇【教材分析】 老舍是一位语言大师,济南的冬天很美,但在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读者脑海中产生如诗如画的美景。由此,老舍也是一位丹青高手。而浸透在这般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这更值得读者反复品味。【设计思想】 阅读如此的美文,对语言的细心揣摩是必不可少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对文本进行探究性的感悟品味,由整体入细微,由语感入体验。可分三步: 、悟到全文塑造的整体景象。 、悟到构筑这种景象的基础优美的语言。 、悟到作者在这种景象中所浸透的一往深情。 【教学目标】 、感知课文,领略冬天济南的温暖与秀美。 、细心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用。、感受济南的冬天所创造的意境之美,体会作者对冬日济南的一往情深【课前准备】学生查找各类资料了解老舍,了解冬天的济南,了解老舍与冬天的济南。【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说到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会想到些什么?生:冷!寒冷!会想到凛冽的刺骨寒风,茫茫的白雪,手脚的僵冷师:是呀,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虽然身处江南水乡,但冬天给我们的感觉总是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赏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板书: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师:优美的文章是一杯清雅淡香的茶,是一壶醇浓的酒,越品会越发清香,越饮会越有滋味。今天,就让老师带给头,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端起这杯清雅淡香的茶,掀开这瓶醇浓的酒,细细品味。(教师带着自己的感悟范读课文,学生分别思考、段,用“冬天的济南像”,概括出文中冬日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冬天的济南像春天,摇篮,慈祥的老人,慈爱的母亲,秀美的图画,优美的山水画,美丽的少女,透明的蓝水晶。(合并归纳一些类似的看法,集中为“摇篮,画,蓝水晶”) 三、研读赏析()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针对感受最深的一,二种印象,自由组合,找出课文中描绘这种印象的语句,深入理解,细心品味。(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品味“摇篮”生:“摇篮”给人的感觉总是温暖,温馨,舒适的,正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温暖。”济南的人们生活在济南城里,正如婴儿在摇篮里舒适的睡着。生:这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更能表现冬天济南的暖和和安适。 生:“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从人们的表情也能看出摇篮的感觉。生:“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既然明天也许就是春天,可见今天的气温也是挺温暖的,或是说今天就很像春天了。生:我很赞赏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我这里说一个词,很能体现摇篮的温馨“慈善的冬天”中的慈善。师:同学们对语言的品味可说是淋漓尽致,还有其它同学说说对“摇篮”的理解吗?生:我觉得冬天的济南像一个摇篮,更多的是因为它的地理环境。因为课文中说:“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个样子本身就很像摇篮。师:我很赞同你的理解。这里的“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我们将去掉和不去掉各读一遍试试看。生读,得出不同的感觉生:去了“儿”就不能体现小山的特点了。生:没了“儿”总感觉语言很生硬,不够亲切。师:就是这样啊,让我们试着吧济南的这种地形画出来,体会一下其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对于“摇篮”作小结。教师小结: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所以,冬天的济南像一个摇篮。齐读品味“画”生:“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方法写出了色彩的美。生:“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黑白相间,美极了,像日本看护妇。生:“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蓝白两种颜色的结合,更能创造一种色彩美。生:最美的色彩莫过于这一句:“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白的,红的,黄的,粉的,害了羞,把颜色给写活师:分析得很深刻,有没有能概括这些色彩美的词语?生齐答:花衣!师:想不到济南的冬天是如此的色彩斑斓,怪不得老舍先生要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因为下雪之后的济南就像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引发“水墨画”的思考)生:其实冬天的济南也不尽是色彩绚丽的图画,课文中说它还像张“水墨画”,还是唐代名手画的呢。生:我反对,这里的“水墨画”指城外,不指济南城生:这样的理解太片面了,济南是个广义的概念,是没有专指城外或城内的。师:同学们认为济南是仅指济南城吗?生齐答:不是。师:但刚才我们这位同学说“冬天的济南还是一幅水墨画”,如何理解?生:冬天吗,城外的小山看不分明,所以大概都是黑色的,还有一些白雪,所以称为“水墨画”。生:还有屋顶的颜色也是黑色的。师:从视觉,色彩的角度理解,有一定道理。我想请我们班里擅长绘画的同学谈谈她的理解。学生齐推荐一女生。)师:有画过水墨画吗?给我们大家解释一下水墨画好吗?什么样的场景适合这种画法。女生:水墨画是一种不着颜色的中国画。平时我在画一些村庄,山水时会用到这种画法。师:画城市,画大都市时没用吗?生:我感觉大都市太喧闹了,水墨画给人的感觉是很宁静的。师:嗯,看来水墨画适合宁静的氛围。课文里有体现宁静的地方吗?生:“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就很有宁静,安适的感觉。生:这两个“卧”字还说明村庄和雪不是很多呢。(师鼓励全班鼓掌。)师:谢谢我们这几位同学的精彩讲解,现在我们该知道为什么说是唐代名手画的吧?生:大概是因为这幅画太好了,既画出了色彩,也画出了宁静氛围(意境)师:对,这幅画画得太好了,这是画吗?生:不是,是冬天的济南。生:是,冬天的济南本身就是一幅画。师:是一幅什么画呢?生:是一幅水墨画。生:也是一色彩绚丽的画,水彩画。师笑。教师总结:冬天的济南的确是一幅画,我们领略了画中景,也欣赏了景中画。它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也是一幅宁静和谐的水墨画。美呀,太美了。老舍先生不愧为一位语言大师,但他也是一位丹青高手呀。师:对这幅画的美深有体会的同学请站起来作一番朗读。 (全体学生皆起,教师参与,全班齐读、段。)品味“蓝水晶”生:“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句话写出了冬天济南河水的清澈,也写出了水富有生命力,因为水是蓝色的。而且还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生:我对这句话有一定的意见。蓝色是因为蓝天的倒映造成。而水的颜色是绿色的。绿色才是生命的颜色。生:水的颜色的确是绿色的,因为水里有绿萍,水藻,岸边还有垂柳。师:说明什么问题?生:尽管是冬天,但依旧很温暖,富有生机。师:那蓝水晶又怎么理解呢?生:其实蓝水晶并不单指蓝色,这里面应该还有绿色,灰色,红色,黄色,只是天空是蓝的,大面积是蓝色的,所以称为蓝水晶。师:刚才我们的同学说水很是清澈,所以才倒影了蓝色的天。那么,天空的蓝色又说明什么问题呢?生:温暖。生:天高气爽吧,天空的能见度也是很高的,所以才觉得特别的蓝。师:看来不仅仅是水清澈,天空也是很明净的。真是天明水净呀。(师鼓励全班为刚才发言的学生鼓掌。)教师小结:济南又称泉城,水是有名的。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称。济南的水来自大地的深处,浩浩荡荡,一年四季奔涌不息。即使是在冬天,济南的水也是如此的绿,如此的清,散发着蓬勃的生机,在加上温晴的天气,这是一派天明水浄。真的可说是自上而下都是一片蓝汪汪了。(全班齐读。)四、研读赏析()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品味,我们深切的领略到了济南冬天的美。济南的冬天很美,但在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美。能来探究一下原因吗?(四人小组讨论。)生:文章中采用了很多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进行了很细致的描写。生: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观察得很仔细。生:老舍先生在文章中还投入了他的情感。师:谁能谈谈老舍先生与济南,与济南冬天之间的一些事情吗?生:我在预习时了解到老舍先生曾在当过年老师,济南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可见他对于济南是有着故乡般的热爱的。生: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在北京是住惯了的,北京是很寒冷的,但济南的冬天又是如此温暖,可以想像他是多么的喜欢济南的冬天。生:他还去过雾都伦敦,见到济南冬天的天高气爽,像个蓝水晶当然是很欢喜的。师:因为深切的领教过北平“寒冬”的淫威,领教过雾都伦敦的昏暗,当老舍先生置身于温暖,晴朗,如画般的济南冬天时又怎不会一往深情呢?所以他在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老舍夫人回忆)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语气来读这篇优美如画,情感深浓的文章呢?生:喜悦,赞美,恬静,宁静,怀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还要揣摩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深情。五、全文总结师:当一杯清茶或是美酒入口后,回味的感觉是最好的,回味,也是无穷的。学习济南的冬天,让你了解了冬天济南的哪些特点?你也该知道了怎样才能将我们周围的景物写得更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并形成板书 济南的冬天温暖如春摇篮精描(比喻,拟人)秀丽如画水彩画,水墨画深情(热爱,赞美)明朗如晶蓝水晶六、拓展作业以温州的秋天为题,写一个不少于两百字的小片段。(时值秋天,温州是学生所熟知的故乡,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且,在温州这个南方温暖的城市中,秋天也有着其独有的个性。这正是一次锻炼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体验感悟的好机会。)七、教后反思作为一篇著名散文,济南的冬天一直有着许多教法。但绝大多数的教法都离不开一个宗旨品读优美的语言。对语言的品味深度可以看成是本课成败的一条标尺。本案也不例外。本案的三步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整体到细微,由印象到感悟,体验,是一个较符合学生思维惯性,利于学生感悟体验的步骤。首先是切入点的选择,更多的办法是对段进行大意概括,诸如“阳光下的小山”“白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这样往往使得景物特征侧重起来,却忽略了整体意境的把握。用“冬天的济南像_”来概括印象中的冬日济南就是对文章整体意境的把握。事实证明,学生很容易地找出了“摇篮”“画”“蓝水晶”三个比喻,并成为他们进一步体验品味的一个平台。 其次,本课成功的关键在于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比如让学生试画济南地形图这一环节,学生相当感兴趣,纷纷执笔画出了幅不同的济南地形图,但这些地形图却都有着一个共性像摇篮。在语言的品味体验上,学生感悟到了我所感悟到的,也感悟到了我所未感悟到的。这样的品读能力让人吃惊。比如,学生们对于“卧”字的品味“卧”字不仅写出了村庄的零落和雪的稀少,也制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品味的同时也想到了生活中的相关场景,学到了写作的要求和技巧,这无疑比老师单纯地分析灌输修辞要生动,深刻得多。第三,关注,尊重老舍的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中最底层的东西。本课预习就要求学生了解老舍和济南。只为品语言打下一个铺垫。 言为心声,当在语言品味的基础上学生了解到老舍与济南的特殊情结后,又会回到语言上对语言做出更深层的品味。这就是本课将作者介绍置于课末的用意所在。我从来都认为语文的阅读就在于挖掘,对文本的挖掘,对作者的挖掘,对时代背景的挖掘,对生活的挖掘,对自我体验的挖掘。这也是新课改提高语文素养,丰富人文内涵所要求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做到更好的挖掘,使得语文阅读课堂变得和谐,是我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的问题。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朴素笔墨写景抒情,并抓住景物特征来写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写景,选用恰当比喻,朗读并背诵。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 让学生谈谈所见过的北方的冬天的印象,再用老舍赞美之词引入 二、 简介老舍 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三、 正字音(见书、课件) J di zhu chng zh chng hu j zo 济南 得 着落 宽敞 贮蓄 澄清 暖和 髻 水藻 响晴(很晴朗,晴朗无云。) 响亮(很明亮)。 慈善(温和,合乎人心意。) 秀气(美丽而柔弱。)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分析 1、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济南冬天? 先写异地之冬与济南的冬天对比(天气),再写冬天的济南(济南冬天的山和水),写山分别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 2、 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无风声、无雾响晴、温情) 3、 分析对比作用(三种感受之对比) 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情,“宝地”表达爱济南的感情。 4、 朗读分析第2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及自己对山的感受。 济南冬天的山在阳光照耀下给人感觉特别舒适温暖,作者用“晒、睡、醒”、“小摇篮”为比喻写出小山特别可爱,充满温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段是紧扣“响晴”和“温晴”来写的,并分析形成这种特殊气候的原因是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5、 怎样描写人们的感受。 不仅描绘笑容,而且突出心理活动(含笑、冬天慈善) 6、 朗读分析第3段薄雪覆盖的小山,妙在哪里? 作者按空间顺序描绘,用了系列比喻、拟人,把各处细部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有层次地写出秀美景色和娇美情态。 7、 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山景? 顶着“白花”的“看护妇”比喻雪光,“带水纹的花衣”比喻雪色,“山的肌肤”“镶银边”比喻雪态,“露出粉色”“害羞”拟人手法写出雪态。从上到下,如工笔画,描写出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特别的娇柔秀气。“顶、镶、穿、露”动词准确生动。 8、朗读,注意用较轻声和喜爱欣赏的语调读。 五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济南城山的特点 二分析 1朗读分析第4段济南城外远山的特点 写出小山素淡雅致的特点,有如一幅小水墨画。“卧”写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 2济南冬天水的特点(“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可讲讲济南多地下热泉的特点) 第一是暖,不但不结冰,不还冒着热气;二是绿,用绿萍、经水藻、柳影的绿烘托出水的绿,写出水的温暖多情,富于生机;三是活,十分清亮通透蓝汪汪,如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3作者感情?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直接表达作者喜爱、赞美济南的感情。 4小结写作特点 1)善用比喻和拟人,写出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准确而恰到好处,予人美感。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或创设意境,流露深情,或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3)注意色调对比,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描写,既有简笔写意画,又有细腻的工笔画。 4)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唤起读者体验,仿如身临其境 六板书 济南的冬天 老舍 一济南的天气 异地之冬 北平 伦敦 热带 (对比) 多风 多雾 日光毒,响亮 (奇迹) (怪事) (害怕) 济南的冬天 无风声 无雾响晴 温情 引出 “宝地”(喜爱) 二冬天的济南 济南冬天的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舒适、可爱、充满温情(小摇篮) 薄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 (看护妇、镶银边、穿花衣、害羞) 城外远山素淡、雅致 (小水墨画) 济南冬天的水:暧不结冰 绿温暖多情,富于生机 (不忍冻) 活清亮通透 (空灵的蓝水晶) 处处围绕“温晴”来写 一八 济南的冬天 备课资料 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幼年丧又靠母亲抚养长大。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毕业后,任天津南开中学国文教员。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在英国六年,共发表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任教。这期间,老舍写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锡传骆驼祥子和多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尤以骆驼祥子影响最大,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抗战爆发后,老舍辞去教职,以极大热情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其创作范围也不断扩大。 1946年春,老舍去美国讲学。新中国成立时,周恩来总理嘱曹昌写信请他回国。日夜思念祖国的老舍得信立即动身,历尽艰难,于1949年底返回北京。从此热情参加各项工作,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创作也更加丰富多彩,从1950年至1965年,光剧本就写了十多个,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年)、茶馆(1957年),另外还有女店员全家福宝船神拳等都曾轰动一时。这中间,龙须沟影响最大,为此,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1966年8月24日,老舍被林彪、江青及反革命集团摧残迫害,不幸逝世,终年67岁。 老舍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产生了深厚感情,他称山东为“第二故乡”。这时期他生活比较愉快,在创作上也是丰收期。由此可见,山东七年多的时间,在老舍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文题 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天”位置互换?作者艺术匠心有三: 一、首尾呼应为多种文体采用的方法之一,作者为避免结尾使用标题的照录,作了标题主词与偏词位置的互换。这一换,引起读者关注,激起赏析者的兴趣,有浅中匿深,平中藏奇之妙。 二、济南的冬天因“冬天”为中心词,见此马上会生冬天之感:朔风扑面,大雪纷飞,厚雪冰棱,无一不透出一股袭人的寒气。可读过全文,响晴取代了暗晦,阴冷被煦暖替换,作者结穴为“冬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则突出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韵致,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睛之暖的转化,确实胜八一筹。 三、济南的冬天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笼统抽象之感。作者以抽象造成迷离的悬念(到底什么样?),接着以生花妙笔写出具体的冬天的济南。山是摇篮似的山,太秀气的山,小水墨画似的山;水是冒着热气的水,深得发蓝的水,澄澈透明的水。结尾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写到有色,从迷离的虚写到形、色俱佳的实,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 “济南的冬天”与“冬天的济南”不同。“冬天的济南”落在“济南”这个地方,重在景象;“济南的冬天”落在“冬天”这个时令,重在感觉(精神)。文章取题为“济南的冬天”,表明作者县从感觉(精神)的角度去写的,而不是从景物的角度去写的。 体裁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散文都应作到形散而神不散。济南的冬天具有这一特点。文章写了济南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象:有静卧的小山,有澄清的河水;有古城,有小村;有青松垂柳,有绿色水藻;有雪前的景,有雪后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也有不映在水里的“正影”,红黄蓝白黑色彩斑驳;山木水草天,多态多姿,都一写了进去。真是曲尽散文那个“散”字的妙处。但是它神不散。如许错综复杂的描写都环绕一个主旨,即冬天的济南那温晴的天气。“温晴”二字总领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楚,杂而不乱,多而不繁。 结构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自己过去住过的地方和济南的冬天作对比,指出济南是个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的“宝地”。和北京的冬天比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和伦敦的冬天比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和热带地方比济南的冬天“有温晴的天气”。得出结论:“济南其得算个宝地”。(承上启下,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先写“理想境地”,再写“古老的济南”。写“理想境地”(老城,有山有水,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又分两层: 第一层:写小山对济南形成的特殊环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特别可爱。 第二层:写下了小雪的小山。写了有黑的矮松,白色的山光,陪着的草色蓝色的天空,微黄的落日光辉,被夕阳斜照的粉色的薄雪。 写“古老的济南”,又分三层: 第一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 第二层:写水、水藻、垂杨,重点在写水。 第三层:写澄清的河水,蓝汪汪的天空,红屋顶黄草山、心灰色的树影。(整体感受) 主题 这篇文章看去似乎是客观写景,没有思想寄托,其实它包孕着作者对祖国的爱。一个漂泊在异国他乡达六、七年之久的知识分子,当他重新回到祖国,从内心迸发出这种爱国之情自在常理之中。而这种真情实感通过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来表露,就更觉亲切、深沉。 济南的冬天主旨是:暖和、安适。 其点睛之笔是第2自然段的第二句:“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说的是济南,“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说的是冬天,“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说的是特点;“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点出“暖和安适”的主要原因,“暖和安适”是效果。这句话基本意思就是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作者从三个角度具体写出济南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一是从地理环境方面直接说明(“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二是从人们的表现、感觉、幻想去描写(“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三是以景衬托济南冬天的暖和安适。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本文即采用此法。冬天之精神写不出,以民、日、山、水写之。先以衬托之法写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睛”“温晴”,突出了“暖和安适”的主旨,下面便重点写了济南的山水。以小山的秀气、美景村其“暖和”,再以两个“卧”字衬其“安适”。接下来写水,“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真绿”“垂柳照影”衬出暖和安道之气氛。最后“蓝水晶”中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这一整体美集中衬出“暖和安适”这一“精神”。 写作特点 一、本文写景艺术特色显著,概括起来有以下六点。 (一)紧紧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全文基调一致,色彩和谐。 济南的冬天气候特点是“温晴”两字。文章紧紧抓住这点,使笔下种种景物跟“温晴”天气紧密联在一起。文章写山、写水、写城、写人,无不涂上一层温暖晴朗的色彩。就是写雪景,仍和温晴有联系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而同晴朗也分不开因为晴朗,所以有“等到快回落的时候,那点薄 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的景致。 第2自然段主要写济南全景,第3、4自然段主要写济南山色,第5自然段主要写水上景色。全文是由这几幅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图画组成的长轴,而这长轴,也靠这“温晴”的基调统一起来,给人和谐的美感。 全文色彩缤纷。我们可以看到不下十种颜色:蓝的天,白的雪,青黑的矮松,暗黄的山,绿的水藻,红的屋顶,灰色的树影,银色的镶边,微黄的阳光,粉色的薄雪这些色彩揉合在一起,是那样鲜明匀称,宁静妩媚。 (二)景物的层次安排得当,景物纷至沓来而又井然有序。 首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2自然段),然后再饱览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3、4自然段),最后再到垂柳岸边领略“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的水上景色(第5自然段),由大到小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这是就大层次来说的,大层次内部又同中有异。如第2自然段,由写景兼及写人,第3自然段由目雪而兼及写晴,第5自然段由写水面而兼及写天空。笔法活脱,错落有致。 全文景物的层次安排,犹如镜头的移动:先看“摇篮”的全景周围小山(再从上往下)山尖,一道银边;山坡,水纹的花衣夹着一些小村庄;山腰,粉色薄雪再看山下河水水中绿藻冒着热气水边垂柳(再从下往上)空中半空中天上,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 (三)取景远近大细各得其宜,景物或尺幅百里,或纤毫毕现。偌大一个济南,竟可以放在一个由四面群山环抱而成的小小摇篮里,而水天一碧的宏伟景色,只不过是一块“空灵的蓝水晶”。这是景物的远者大者。“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是景物 的近者细者。远景大景,使人视野开阔,近景小景,叫人近看谛听;远景大景可以冲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而近景小景又能避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弊病。古联云“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是说非远观不能看到高山居然有色,非近听无以觉出流水竟然无声。这说明写景手法远近大细不可偏废。本文写景时,不但远近并用,大细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或由远而近,由大而细的。如第5自然段就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的:先写水冒着点热气,再写水藻,再写垂柳,再写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而第自然段则是由远而近,由大而细的:先写城外,再写城外的山坡,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再写小村庄的屋顶上的雪。这种写法既符合叙述的逻辑倾序,又适应读者的视觉需要。 (四)写景映衬得法,景物在互相映衬中形象更鲜明。 要把景物写好,关键不单在映衬,还在映衬得法。得法,则相得益彰,化平庸为神奇。文章以矫极的音里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都是映衬的妙笔。文中说到的“黄草山”“小灰色树影”本身算不上怎么美,但放到下面一段话中,就显出它们的美来了:“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是一个怎样用缤纷色彩点染成的天地!而“黄草山”“小灰色树影”正是这幅美丽图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写景时虚实写法并用,景物形似神传。 实写景物形象十分必要,但要不止于摹状还要传神,就必须仰仗虚写手法。因此在作者笔下,冬天阳光照耀下的济南,就出现了“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神情;一圈围城的小山,也就说出“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的细语;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这些都是文中虚写传神的佳句。 (六)适当点题,景物自身蕴含的意义更加显豁。 本文点题得法,寥寥数语便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文章在描写了小雪山景之后,突然掉转笔锋,以评论者身份说起点题话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大秀气!”这话,既可说是在所描绘的画面之外,又可说是在描绘的画面之中。 一经点出,济南下点小雪的妙处也就跃然干所写景物之上了。 二、本文具有绘画美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运用色调的对比烘托形象。 1以北京冬天朔风怒号、天寒地栗的肃杀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以寒村暖。 2.以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以暗衬明。 3以热带地区烈日高照的可怕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以热衬温。 这里运用了绘画艺术中“以形赋形”的烘托方法。 (二)从纷繁的景物中,抓住主要物景的主要特征,突出表现。 沈括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见假山耳。”老舍先生正是用的“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法。作者对济南大地作了简笔的写意描绘:画城,不画城的东南西北,只画冬天济南的秀美睡态。画山,不画山的上下左右,只抓住小山的主要特征:“小山整个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接着引导 读者展开想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难保暖和。”画人,不画人的男女老少,不画形体,只画济南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特征:“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和城、山浑然构成一幅画面。 三、“比较”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以比较来显示济南冬天的“温”和“晴”,用比喻来体现它的“温”和“晴” 第1自然段纯然是比较:用北平和济南、伦敦和济南、热带地方和济南的冬天作比较。因为唯比较才能比出济南冬天的特点。又因为作者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生活过,有过细致的观察和切身体验,放才有比较的条件。 作者1898(一说1899)年出生于北京,直到1924年受聘去英国担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侨居六年后于1930年经巴黎、新加坡回国。其间又曾在新加坡执教一个短时期,次年任齐鲁大学教授,自此至1934年客居济南。这段经历使他有可能从比较上来观察济南冬天的情景。 比较不限于第1自然段。 第2自然段为了突出济南的冬天不单有阳光,而且还温暖的特点,又拿冬天和春天作比较。但这种比较不是直接的而是侧寓的。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阳光、暖和、安适”已使人感到春意,下面又说“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似春又不到春,作者并不说这里的冬天像春天一样暖和,这是直接的比较,而是从济南人的感觉来写:“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的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似乎春天已经到了。更妙的是下面一句:“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虽非春天,却令人并不急望春天,这样的比较多么巧妙! 第3、4自然段描述济南冬雪的景象,这里也在作比较,在冬雪上和北国的别的地方作比较。作者突出了这里特别的地方:“下小雪”,说:“济南是受不了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就令人从北国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比较中领会了济南冬天雪景的特点。 第5自然段描写济南冬天的水。用它“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来和北国别的地方的结冰作比较。济南北面的黄河,冬季常常冰冻,济南则很少结冰。大明湖有时也结冰,但只冻半个湖,另一半则不冷。据说是因为不冻的半个湖下有泉,“冒点热气”。 此文从整体说,是用比较的眼光来观察,来记叙的。但这却不是作者刻意追求的写作方法,而是一种很自然的观察眼光,也是作者多年生活体验积累的自然流露,所以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在整体表述上是用了比较的方法,而在局部的描写上则运用了许多比喻。 如用“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比喻“这一圈小山”,用“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小山矮松顶着白雪,用“地毯上的小团花”比喻“小灰色树影”(以上明喻);用“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比喻“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用“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来比喻“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用“是张小水墨画”来比喻“顶上卧着点雪”的“古老的济南”(以上暗喻 济南的冬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今年最新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景物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该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的写景散文。老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语言大师,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本文的教学目的定在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上,教学重点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侧重在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学设想 教法 一是讲读结合。老舍是语言运用大师,在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上十分讲究,需要细细研读和揣摩。在讲解课文精要之处的同时,发挥默读、朗读、诵读的功用十分重要。二是讨论圈点。我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讨论、发表见解,然后由教师通过辨析,帮助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到启发,掌握知识。三是比较教学。本文和刚刚学过的朱自清的春一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但在写作方法、文章构思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将本课与春进行比较,在比较学习中加深对两种不同风格的认识。 学法 根据教法安排,本课在教学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