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宋明理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66385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宋明理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民版《宋明理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民版《宋明理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宋明理学教学设计张 开(邯郸市第二中学,河北,邯郸,056002) 摘 要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一直是教与学的双重难点,但本课既是全书重点之一,对于文化史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课标和教师用书的指导,在参考若干教学资料之后,笔者对本课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关键词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人民版宋明理学一课,是新教材必修三中的教学难点之一,其难度笔者感觉可以归纳为“难讲,难懂,难体会”三个方面。“难讲”表现在教师本身对于宋明理学的了解也比较有限,如果不提前做大量准备工作的话,只靠教材难免有“现学现卖”之嫌;“难懂”表现在本课所包含的一些哲学思想内涵较为深刻,而学生又没有储备足够多的材料足以支撑对这些哲学观点的理解,学起来容易“找不着北”;“难体会”表现在本课的历史背景和哲学观点距离学生太远,学生不能很好地与教材和教师产生知识共鸣,学起来兴趣不高。但宋明理学一课,既是全书重点之一,又是本专题的核心,对于文化史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本课的教学思路作一粗浅的探讨,敬请方家指正。一、专题整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本专题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精华的概要讲述,学生在学完本专题后,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主要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并能结合各个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归纳。” 2P2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这一板块的内容,学生通过初中教材的学习,只能形成对儒学很简单的认识,甚至形成“儒学等于孔子、等于论语”等错误的认识,根本无法将儒家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联系起来,更不要谈分析其演变过程了!而在本专题学习完毕之后,还要与必修一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三的“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等专题进行比较学习,更是难度的提升。二、本课教学思路及其重要性宋明理学一课中讲授的宋代、明代理学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离学生的距离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看都很遥远,几乎没有任何印象和概念。由于教材衔接的缺陷,无论初中教材还是高中教材,之前学过的课程中只有极个别知识点能够给本课内容的学习提供支撑,直接造成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资料太少甚至不掌握任何资料,使本课的学习几乎成为空中楼阁。既然本课的课标要求为“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P14高考考纲对于本课的要求为“宋明理学” 5P138,所以笔者认为,本课在讲授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两大问题:首先,如何将之前学过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与本课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思想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其次,如何灵活运用学生现有的、十分有限的哲学理解和思辨能力,结合教师通俗化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朱熹、王阳明等哲学家的哲学观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体会宋明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本教材的教授时间普遍是高二上半学期,而同时期政治课教授的内容是所谓的“文化领域”,基本的哲学内容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刚接触本课的学生好比一张白纸。白纸的好处是教师可以从头开始为学生这幅画卷做一个好的开端,而无需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但白纸的劣势也在于此:这个开端只能凭借教师一人之力完成,由于学生没有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引导效果必然不会太好。所以,本课内容学生容易学得一头雾水,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作为本专题核心就会出现偏离,前后的知识的连续性会遭到破坏,进而严重影响到本专题的整体学习效果。三、本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标题: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学情分析:经过高一对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对专门史这种编撰体例做到了基本适应,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但由于学生现阶段掌握的关于本课的资料太少,而且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尚需锻炼,由于本课内容本身的原因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和理解本课的哲学思想,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重点、难点: 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列表形式加以区分。也可以各有详略,重点介绍一两位思想家的观点,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问题引导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同学们,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先秦和汉代儒家都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有什么样的思想呢?(生甲:春秋时期是孔子,儒学的开创者,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和礼,要求德治;教育思想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生乙:战国时期有孟子和荀子,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还有性善论、仁义礼智等;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还认为人应当不断学习进而把握礼)(生丙:汉代有董仲舒,主要思想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独尊儒术)(二)新课导入:本课我们共同来学习必修三专题一的第三节:宋明理学。所谓理学,本质上还是儒学,但他是儒学发展之后的究极形态,汉代董仲舒将儒学变成了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宋明理学将儒学维护专制统治的功能推向顶峰。来看这幅三教图,图中三人分别是谁? (生: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说的没错!此三人坐而论道,有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存在吗?(生:不存在,因为这三人处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此图为明代丁云鹏所做,这是一幅想象作品,你们懂的。那么这幅作品反映出的,正式本课要讲的“宋明理学”的形成背景。既然说三教图能反映出宋明理学形成的背景,我们能从图中看到哪些信息呢? (生:三个人分别代表三种思想,孔子代表儒家、老子代表道家、释迦牟尼代表佛教) 为何作者要让不可能坐在一起的三个坐在一起呢?(生:作者认为三种思想有共同点)大家认为这几位同学说的对不对?三个人代表三种思想,说得没错,但我要纠正的是,图中的“老子”所代表的的并非道家思想,而是道教思想;作者让这老哥仨坐一起,想说的是当时三教并存并逐渐融合的情况。这三种思想中,儒家思想为孔子所创,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这个无需多说。道教思想产生于东汉,相传为张陵所创,后来张陵在道教中被奉为张天师,道教思想脱胎于道家思想,主要讲究修身养性、炼丹服药、追求长生不老,奉老子为最高教主,称作太上老君。佛教产生于印度,释迦牟尼所创,西汉时传入我国,主要讲究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追求来世幸福。三种思想在中国并存并互相影响。(三)新课讲授:那么三教并存和理学的产生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先从魏晋时期儒学的困境说起。一、儒学的困境与复兴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大家再看三教图中谁的位置最显眼啊?(生:孔子)为什么呢?(生:因为儒家思想是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不仅是当时,从汉代“独尊儒术”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儒学基本上一直是正统思想。那么既然是正统,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为何又会陷入困境呢?(生:道教和佛教的冲击)说得好!那么这次困境是儒学发展中首次遭遇困境吗?(生:不是,这已经是历史上儒学第二次陷入困境,上一次是秦代的“焚书坑儒”)没错,然后汉代学神董仲舒让儒学原地满血复活,并且与当时的土豪汉武帝做了朋友,让儒学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但是问题在于,三教并存的局面在东汉初年就已经出现,但是儒学受到严重冲击却是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原因是什么?(生:佛教和道教在那个时候才流行)这里没有说到根本。我们都知道“文化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佛教和道教在魏晋时期的流行一定也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让其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依赖的是皇权的支持。东汉末年分三国,皇权被严重削弱,依赖皇权支持的儒学的权威性必然削弱。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分裂必然带来战乱,百姓在物质追求方面得不到满足必然就会追求精神满足。当时的儒家、佛教和道教,哪个能给百姓带来精神满足?显然是佛、道。有此可见,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虽然让其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但是却没有深入到百姓心中,没有成为社会信仰。佛、道两教在百姓中的快速传播使儒学失去了群众基础,所以受到严重的冲击。唐代杜牧曾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此多的数量可见当时佛教的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我们可以将“儒学的困境”总结为: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儒学权威性被削弱,遭受了佛、道两教的严重冲击,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毕竟儒学依旧是正统思想,众多从小读论语、孟子长大的儒生们面对这种情况,简直不能忍!所以他们掀起了一场儒学复兴运动。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大家想一想当时的学者复兴儒学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生:因为儒学的困境主要是佛、道两教造成的,所以儒学应该在理论上和佛、道两教展开辩论,扩大影响!)说得好,采用论战的方式!还有同学要补充的吗?(生:我认为佛、道两教之所以能冲击儒学,主要是因为信徒众多,而儒学受众面太小。所以儒学要想复兴就要增加受众面,深入到百姓心中,成为社会信仰!)补充的很到位!大家别忘了那个年代读书不容易,可是当和尚、当道士与读书与否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儒学的门槛太高导致受众面太小。其实简单说就是儒、佛、道这三家在争夺用户群的问题。儒学要想复兴,就必须争取到更多的用户!这次复兴运动从唐中期持续到北宋,咱们先说唐代。唐代的儒学复兴运动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有着怎样的思想?根据材料,小组讨论一下。(切换幻灯片,展示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好,来验收一下大家讨论的结果。唐代的儒学复兴运动有哪些代表人物?(生:韩愈和李翱)韩愈有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生:激烈的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大家有没有觉得哪里别扭?(生: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这里别扭,儒家是仁,道家是道,二者为何混为一谈?)的确别扭!但是韩愈是故意的!谁能说说自己的理解?(生:韩愈意在用儒家的仁来压制道家的道)正解!咱们刚才说了要想复兴儒学就要争夺用户群,怎么能让用户不信道教而信儒家呢?就要让用户觉得儒家比道教好!所谓“道统”就是道的统一点,最高的道,可以理解为“桶”,儒家的“桶”可以把道教的“道”装进来!你有的我也有,你没有的我更有!快到桶里来!(生:你才到桶里去!)(笑)李翱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同样道理,孔子有“道”吗?没有,但是这里这样说是为了压制道教。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儒家在逐渐吸收道教的思想。到了宋代,复兴运动走向高潮! 北宋的士大夫们主要提出哪些思想?(生:他们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指出其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最终导致唐末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他们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尊王攘夷”是指维护王权防范少数民族侵略,当年齐桓公就靠着这个口号当上了春秋第一任霸主!这里再提“尊王攘夷”矛头应该指向的是佛教和道教了。宋代批评唐代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有没有道理?(生:有,武则天、杨国忠、李林甫等)尤其唐玄宗强行把自己的儿媳妇改成自己的媳妇,这种乱伦行为在宋代士大夫们眼中这简直就是畜生!而唐代最后也亡于藩镇割据,藩镇是唐代设立的用来守卫边塞的特殊行政区划,大多出现在边境,藩镇的长官称“节度使”,掌握有藩镇内的军政财等大权,相当于“土皇帝”,掀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曾经是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引发叛乱。在宋代士大夫眼中这是不遵守君臣伦理导致的。唐代灭亡的教训历历在目,宋代统治者当然不想重蹈覆辙,而士大夫们提出要避免分裂就要加强中央集权,就要复兴儒学,也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和时代要求安定的潮流。儒学复兴运动取得那些成果?(生: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分为逐渐形成。)忠孝、廉耻这些不正是儒家所强调的吗?所以儒学复兴运动至此取得辉煌的成果,理学也应运而生。儒学复兴的实质是儒学也要像佛、道两家一样,不仅有官方正统地位,还要成为社会信仰,成为人们心中唯一正确的、包含宇宙万物及人间社会的信仰体系。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与唐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二者有什么共同点?(生:吸收了其他思想)很好!董仲舒改造儒学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唐代韩愈改造儒学吸收道教思想。另外一个共同点是都争取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在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体下,无论哪种思想,必须要获得当时统治者的支持才能快速发展,董仲舒和宋代士大夫们都从维护专制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出发争取了当时的统治者。儒学复兴所需的必备的条件可以总结为:吸收其他思想使儒学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争取到当时统治者的支持。儒学复兴的成果是从先秦的民间思想上升为汉代的官方正统思想再上升为宋明的社会信仰。二、北宋五子方才说到理学在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是儒学的究极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维护专制统治。理学的开创者是北宋五子,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思想呢?根据材料,小组讨论一下。(切换幻灯片,展示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好,来验收一下大家讨论的结果。(生: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关于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周敦颐大家熟悉,爱莲说都学过吧!周敦颐也是一代大儒,历史上尊称为周子。周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和韩愈说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是一个道理,使儒学融合道教思想同时打击道教思想。 (生: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邵雍历史上尊称为邵子,周子和邵子都在试图用“理”来解释宇宙规律,把“理”上升为世间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生: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天、道、性、心这些概念大家知道就好,这里请大家注意张载开创了“气学”,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材料,主要有金木水火土五中存在形态,都是看得见摸得到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气”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而“理”就是意识。张载认为有“气”才有“理”,物质决定意识,所以书上说张载属于唯物主义的代表。(生: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我们在遇到一些不符合常理的事时常会说“天理何在”!“天理”即是万事万物必须遵守的规律,天理的核心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将天理与儒家思想划了等号。苹果必须从苹果树上长出来,儿子必须服从父亲,百姓必须服从皇帝的统治,这都是天理。任何人都不能为了自己的目的而破坏天理,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是理学的核心。但是人怎么可能没有欲望呢?所以天理就是对个人欲望的束缚,克制了个人欲望,就顺应了天理,完全顺应天理的人就达到了“仁”的境界,可以称之为“仁者”,仁者没有欲望只有天理,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无敌”。在二程看来,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称之为“仁者”,那就是孔子。孔子一生完美无缺,天生圣人,我们修炼的目标是“仁者”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孔子的水平,因为差距太大。孔子被塑造成相当于佛教中如来佛祖和道教中太上老君一样的神。儒学更强的宗教色彩有利于儒学成为社会信仰。三、程朱理学理学继续发展,从理论体系上划分出两大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程朱理学,是指二程和朱熹的理学。北宋二程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成为理学核心思想,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被称作理学集大成者名至实归,他融合了北宋五子的理学思想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学体系。朱熹的理学主要分为理气论、修养论和社会政治论三个部分。(生:理气论,朱熹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离不开气,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末了朱老爷子还不忘拉上道教的太极顺便打击一下道教。理气论方面朱熹吸收的是张载的思想,但是朱熹认为有理才有气,和张载相反,所以我们说朱熹的思想是唯心主义思想。(生:修养论,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在或者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习应该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这是我们应该吸收的,算是朱熹思想中的积极部分。修养论主要强调通过不断的学习,力图达到“仁者”的境界,获得精神满足而且还要有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文天祥一介书生宁死不屈写下正气歌的故事不正是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写照吗?(生:社会政治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由于道掌握在儒家手里,所以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所谓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无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这里和道联系起来再次说明儒家吸收了道教思想。把三纲五常作为世人的道德基本准则,“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使儒家学说在维护专制统治方面的功能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朱熹编订四书,加上孔子的五经就是我们熟悉的四书五经。朱熹按照自己的理解编订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经典。朱熹的的弟子还编订朱子语类,相当于孔子的论语,有此可见朱熹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之高。程朱理学的核心是“理”,“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理在人心之外,是宇宙的中心,万物的本源。人们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拉近自己与理之间的差距。“理”本身是一种意识,把一是作为世界的本源我们称之为唯心主义,而认为意志脱离人心独立存在的我们称之为客观唯心主义。与之相类似的,佛教的各种佛、道教的各种神仙都是人们认为意志脱离人心独立存在的表现,都是客观唯心主义。四、陆王心学理学的另外一大流派是陆王心学,代表人物为南宋陆九渊和明代王守仁。他们分别有怎样的思想?根据材料,小组讨论一下。(切换幻灯片,展示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好,来验收一下大家讨论的结果。(生:陆九渊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陆九渊和朱熹同处于南宋,他们的思想有何异同?(生:不同点在于,朱熹主张读书学习,陆九渊反对埋首书册,主张重视实践)很好!朱熹一生写下上百本著作,陆九渊一生没有著作,这就是朱熹强调学习,陆九渊强调实践的最好印证。他们的共同点也很明显,就是都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所以朱熹和陆九渊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对理的理解有所不同。朱熹认为理在人心之外,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达到,陆九渊认为理在人心之内,不需追求只需感悟,由内而外展现自己的理。陆九渊同样是唯心主义,他认为理在人心之内,我们称之为主观唯心主义。当时主持白鹿洞书院的朱熹多次请陆九渊来书院给他的学生讲课,两人还经常辩论到深夜,虽然两人的观点针锋相对,但私交甚笃,可见朱熹作为一代宗师,不仅学问高超,心胸也十分宽广,这种境界值得我们学习!陆九渊在中国思想史上也算得上一代宗师,只可惜生不逢时,光芒被朱熹掩盖。(生: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由此可见王守仁也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理在人心之内,也是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就是最大的表现,世界就在心里,心外什么也没有。人人都有良知,但为什么还会有人犯错误呢?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到“知行合一”,没有把内心的理外化为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准则,所以虽然人人都有良知,但要想学以至圣,必须要“致良知”,这是王守仁思想的核心。另外注意王守仁有时也称王阳明,见到了要认识。(四)课堂小结这样,我们本课的知识学习完毕,我们来总结一下。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儒学陷入困境。唐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理学诞生。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流派。(五)课堂练习下面来做几个练习题。(切换幻灯片,展示练习题,学生思考作答)(习题略)(六)知识拓展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理学的分支,那么到底哪个流派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呢?(七)板书设计三、宋明理学(一)儒学的困境与复兴1,困境 背景 原因2,复兴 人物 思想(二)北宋五子人物 思想(三)程朱理学人物 思想(四)陆王心学人物 思想(八)教学反思:本课重点在于思想家们的哲学观点,难点仍然也是在这些“飘逸”的哲学观点,教师和学生在这一领域中几乎没有知识的交汇点,很难产生共鸣。本课虽然能够让学生对宋明理学形成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在学生讨论的时间和课程进度上没有找到平衡点;另外有些学生由于课前没有预习导致知识的空缺,一步落下导致整堂课都没有跟上,这也反映出本课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这两点是下一步需要思考和修改的。四、结语宋明理学一课作为本章的重点内容,由于其知识背景的特殊性,在讲授的过程中,必然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较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利用通俗化的语言,结合学生现有的、较为有限的哲学理解与思辨能力,使学生最终理解北宋五子、朱熹、王阳明等人物哲学思想的内涵,并其内涵与当时时代背景的关联性,是本课讲授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当然,在此之前,必要的基础知识梳理和框架构建亦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些工作,无论本课教学还是接下来的任何教学活动都将成为空中楼阁。这所有的因素,都值得每位进行本课讲授的教师进行深思。【参考文献】1 朱汉国主编历史必修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20092 朱汉国主编历史必修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出版社,2009 3 陈鹏主编新课标历史必修三-鼎尖教案-人民版M延边教育出版社,20144 朱汉国主编历史必修第二册M人民出版社,20095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6 钱穆著宋明理学概述M九州出版社,20107吕思勉著理学纲要M岳麓书社,2010作者简介:张开(1986 ),男,河北邯郸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邯郸市第二中学历史教师。联系电话:15131060301 邮编:056002 邮箱:hbhdzk04163.com通讯地址: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贸易路路158号邯郸市第二中学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