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磨机加压系统设计
44页 16000字数+论文说明书+9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加压装置.dwg
活塞.dwg
活塞杆.dwg
液压原理图.dwg
液压缸.dwg
磨盘.dwg
立磨机加压系统装配图.dwg
立磨机加压系统设计说明书.doc
缸体.dwg
缸盖-连接杆.dwg
摘 要
辊磨机(又称立磨)是一种用途很广的粉磨兼烘干设备,立式辊磨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而且成型的技术,它不但具有能耗低、产量高、维修工作量小等优点,而且运转周期长,适合与大型窑外分解窑配套。在用立磨粉磨物料时,磨辊和磨盘的磨损比较大、国外一些立磨生产厂在磨辊和磨盘等易碎件上使用了更耐磨的材料。因此,其生产的立磨成功地用于水泥和矿渣粉磨中。本文总结了这些立磨的易损件材料选择的一些成功经验,并将其性能及其磨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现代的立磨随着液压技术的发展普遍采用液力加压系统向磨辊加力,压力加载是通过油缸实现的,调控液压系统的压力可改变油缸对磨辊压力的情况,可随意调控磨辊对物料粉磨力的大小。液压系统内的储能器对磨辊设施具有保压和过载缓冲的作用,可吸收一部分过载压力。
关键词:立磨;磨损;液压;储能器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2
第二章 总体方案 4
2.1.设计方案 4
第三章 加压装置结构设计 6
3.1 磨辊宽度的确定 6
3.2 磨盘转速的确定 6
3.3磨辊的压力的确定 7
3.4所需功率的确定 8
3.5液压缸的确定 8
第四章 液压原理图的确定 10
4.1.实现功能 10
4.2 拟定液压原理图 11
第五章 液压元件的选型与计算 12
5.1 液压系统主要参数计算 12
5.1.1 选系统工作压力 12
5.1.2 液压缸主要参数的确定 12
5.1.3 液压缸强度校核 13
5.1.4 液压缸稳定性校核 15
5.1.5 计算液压缸实际所需流量 17
5.2 液压阀的选择 18
5.2.1 液压阀的作用 18
5.2.2 液压阀的基本要求 18
5.2.3 液压阀的选择 18
5.3 液压泵站 19
5.3.1 液压泵站概述及液压泵站油箱容量系列标准 19
5.3.2 各系列液压泵站的简述 20
5.4 液压泵 21
5.4.1 液压泵的选择 21
5.4.2 液压泵装置 22
5.5 电动机功率的确定 23
5.6 液压管件的确定 24
5.6.1 油管内径确定 24
5.6.2 管接头 24
5.7 滤油器的选择 25
5.7.1 滤油器的作用及过滤精度 25
5.7.2 选用和安装 25
5.8 油箱及其辅件的确定 26
5.8.1 油箱 26
5.8.2 空气滤清器 28
5.8.3 油标 28
第六章 液压缸的设计计算 29
6.1 液压缸的基本参数的确定 29
6.2 液压缸主要零件的结构、材料及技术要求 30
6.2.1 缸体 30
6.3 缸盖 32
6.3.1 缸盖的材料 32
6.4 活塞 33
6.4.1 活塞与活塞杆的联接型式 33
6.4.2 活塞与缸体的密封 33
6.4.3 活塞的材料 34
6.4.4 活塞的技术要求 34
6.5 活塞杆 34
6.5.1 端部结构 34
6.5.2 端部尺寸 35
6.5.3 活塞杆结构 36
6.5.4 活塞杆材料 36
6.5.5 活塞杆的技术要求 36
6.6 活塞杆的导向、密封和防尘 37
6.6.1 导向套 37
6.6.2 杆的密封与防尘 37
6.7 液压缸的缓冲装置 37
结论 39
致 谢 40
参考文献 41
第一章 前言
长期以来,球磨机作为一种传统的粉磨设备,一直垄断着水泥工业粉磨作业的全过程,所消耗的电能约占水泥生产总电耗的70%左右,因此,粉磨作业的节能一直是水泥工作者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
球磨机的粉磨机理论基于冲击和研磨作用,其特点:
(1) 必须把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研磨体和物料同时带到一定的高度、;
(2) 研磨体作用在物料上的力变化较大,非人为所能控制;
(3) 研磨体之间以及研磨体与衬板之间存在着无用撞击,大量的能量被白白消耗;
(4) 存在过磨现象;
(5) 噪音大,一般为100~120dB;
(6) 研磨体消耗大。
由于球磨机粉磨机理存在上述缺陷,导致能量有效利用率极低,据资料报道,一般为1~3%。
以往水泥工业粉磨系统的节能改造工作都局限在球磨机本身及其系统的改造上,如改进磨机衬板、隔仓板、调整研磨体级陪、磨内通风、改开流系统为闭和系统、降低入磨物料粒度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增产节能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球磨机理上存在的问题。
从国外二十年代末发明了立式磨技术以来,在水泥工业作为原料的烘干兼粉磨设备,节能效果十分明显。立式磨采用料床原理粉磨物料,主要有以下特点:
(1)物料受挤压,冲击和剪切作用,能量利用率高、电耗低,比球磨机节.电20~30%。
(2)烘干能力大。立式磨采用气体输送物料,在粉磨水份较大的物料时可控制入磨风温,在对物料进行粉磨、选粉、输送的过程中进行烘干;是产品达到要求的水份。在立式磨内可烘干粉磨水份高达10~15%的物料。
(3)入磨物料粒度大,可达辊磨直径底5%,所以大中型立式磨可以省掉二级破碎。
(4)产平的化学成份及细度稳定。物料在立式磨内停留时间仅2~3分钟,而球磨机则要15~20分钟。所以立式磨系统产品的化学成份可一很快测定、校正,成份波动小,有利于均化。此外,立式磨内的合格产品能及时分离出来,避免了过粉磨现象。产品细度可通过调节分离器转子转速迅速改变,细度稳定,粒度均齐,有利于煅烧。
(5)工艺流程简单、占地面积小、建筑面积小。立式磨集破碎、粉磨、烘干、选粉、输送无道工序于一体,工艺简单、布局紧凑。
(6)噪音低、扬尘少,操作环境整洁立式摸的噪音仅为80~85Db,系统在负压下工作,无粉尘飞扬,操作环境清洁。。
(7)研磨体消耗少,寿命长、运转率高。由于立式磨辊套与衬板之间不直接接触,磨损小,研磨体寿命长、运转率高。
同时,磨机的控制系统也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随着计算机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迅速发展,我国水泥工业自动化程度正日益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和各种新型仪表不断的推广使用,所以说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控制系统也是提高水泥的生产质量、效率的一个可靠的保证。本文以89C51为CPU,TLC2543A/D转换器、X25045复位电路、独立式中断键盘、LCD夜晶显示器、并扩展8255A芯片作为控制单元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数据采集控制系统。此系统不仅仅满足于此立式磨的控制,还能对多路模拟量和开关量信号采集和控制,此外本文还介绍了控制系统的各个模块的程序设计。
由于立式磨在粉磨机理上比球磨机有重大突破,而且它的控制系统也是处于领先地位,它可对多路模拟量和开关信号进行采集和控制,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此系统水泥工业节能降低、推动粉磨技术的发展和重大的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ML4532立式磨的总体结构、加压装置以及液压原理图。经过此次的改进和完善,ML4532型立式磨具有效力高、电耗低、烘干能力大,产品细度易于调节、粒度均匀、化学成份容易控制、噪音低、磨损小、扬尘少、系统工艺流程简单、占地面积小、投资省等优点.同时ML4532型立式磨和以往的立式磨所不同的是::
1. 将四个排渣口改为一个,便于用户处理吐渣。
2. 将动臂和摇臂改为体整铸造,减少机械加工难度。确保加工制造质量。
3. 提高传动功率、充分发挥设备潜力。
控制系统不仅满足此立式磨的要求,同时也可对多路模拟量和开关量信号采集和控制。具有广普的应用性。
当然,
致 谢
从三月底我们就进入毕业设计阶段,首先的一段时间,我们熟悉了课题,并收集了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四月二十日左右我们便正式开始了我们的毕业课题设计。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工作,毕业设计即将顺利完成。
回顾整个过程,我觉得受益匪浅,在设计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温故而知新”的道理,重新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更加系统的掌握了画图的技能和技巧。学会了有关的资料手册,而且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周全细致,谨慎小心,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计算,及时查阅资料,随时向老师请教。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渗进一些创新思想,随时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优化,这样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刻的感受到了自己掌握知识有限,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学习知识,充实大脑,才能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
在设计的过程中得到了XXX和XXX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系领导和其他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同时,设计小组其他成员在设计中团结合作、互相帮助,这也是设计得以顺利完成的可靠的保证。在此,我也向他们致谢。
短暂的毕业设计即将结束了,大学生活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离别之时,既感伤又高兴,感伤的即将和生活多年的同学、老师分别。值得高兴的是,虽然毕业设计不够完美,但毕竟是自己的心血完成的任务。并掌握巩固了知识,我想这次设计必将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对我今后的工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灏主编. 机械设计手册. 第1版.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2. 濮良贵、纪名刚主编. 机械设计.第7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朱冬梅、胥北澜主编.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甘水立主编.几何公差与检测.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 孙横、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第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 王昆、何小柏、汪信远主编.机械课程设计.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7. 哈工大理论力学研究室编.理论力学.第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 朱龙根主编,机械设计系统.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9. 梁俊有、万玉琼主编.AutoCAD工程设计.第1版.内蒙古:远方出版社,1995.
10. 杨黎明、黄凯等主编.机械零件手册.第1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6.
11. 成大先主编.机械设计图册.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2. 孟宪源主编.现代机构设计手册.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3. 吴宗泽主编.机械设计师手册.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4. 叶君主编.实用紧固件手册.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5. 陈于萍.周兆元。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6. 《新世纪水泥导报》熊会思关于立磨选型计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