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第18章宏观经济综合分析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1556959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4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第18章宏观经济综合分析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第18章宏观经济综合分析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第18章宏观经济综合分析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综合分析是对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运行进行宏观的综合性分析,分析的内容很多,本章主要阐述投入产出综合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综合分析、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18.1 投入产出综合分析,18.2 宏观经济运行综合分析,18.3 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18.4 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第18章 宏观经济综合分析,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18.1 投入产出综合分析 18.1.1 投入产出综合分析的概念 投入产出综合分析法主要研究部门之间、产品之间、地区之间、部门内部和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它是通过编制投人产出表和建立线性方程组,来研究经济系统各部分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投入产出分析法既可用于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及其技术经济联系,也可用于预测、决策和规划,此外,还可用于研究一些专门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人口、就业、收入分配等问题。 投入产出表通常可作如下分类: (1) 按照研究期不同,可分为统计表和计划(预测)表。统计表用以反映和研究报告期的投入产业的技术经济联系;计划表用以预测、规划计划期的情况。 (2) 按编制范围不同,可分为世界表、多国表、国家表、地区表、部门表(行业表)、公司表、企业表等。 (3) 按计量单位不同,可分为价值表和实物表。价值表采用货币计量单位,反映产品的价值量运动过程;实物表采用实物计量单位,反映产品的使用价值的运动过程。 (4) 按研究目的不同,可分为静态表和动态表。静态表用以研究某一个时期的(通常为一年)的社会产品再生产过程,不包含时间变化的因素。动态表是在发展变化中来研究再生产过程的动态变化。其中,最常用的是静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2,18.1.2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 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通常按照产品的经济用途不同,划分为不同的部门,而各部门的总产品可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大部分,各部门产品价值形成过程可分为中间消耗和增加值(新创造价值)两大部分,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编制的投入产出表,就是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如表18-1。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四个象限和四大平衡关系。 1四大象限 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使用 、增加值(最终产值)和再分配四大象限。 2四大平衡关系 (1)社会总产品分配使用平衡关系。即: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 (2)生产消耗平衡关系。 即:中间消费+增加值=总产值 (3)总产品(总产出)与总产值(总投入)相等. (4)全社会最终产品价值等于增加值之和.,3,18.1.3 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投入产出分析主要是通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来反映部门间的直接和完全的生产技术联系。 1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第j个部门生产单位产品直接消耗第i个部门的产品数量,称为第i个部门对第j个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aij表示,计算公式为 2完全消耗系数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有直接联系,还有间接联系;有直接消耗,还有间接消耗。直接消耗与间接消耗之和称为完全消耗。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一般采用矩阵求解。设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B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则 【例18.1】设某省某年按三次产业编制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如表18-2。据此,可求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见教材.,4,18.1.4 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应用 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来分析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产品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1)研究主要的比例关系。利用投入产出表可分析研究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例关系,最终产品中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关系;中间消耗与增加值的比例关系,增加值中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利的比例关系等等。(2)规划与预测。利用投入产出表及其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可以进行经济预测,编制规划(计划)。有两种基本预测或规划方法。 一是由最终产品求总产品、中间产品和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二是由增加值求总产值、中间消耗和最终产品。计算公式为 总产值x =增加值增加值率 =增加值(1中间消耗系数之和) 中间消耗W=AX 最终产品y=总产值中间产品 【例18.2】、【例18.3】,5,18.2 宏观经济运行综合分析 18.2.1 宏观经济运行综合分析的任务 1宏观经济运行综合分析的特点 宏观经济运行综合分析又称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各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与趋势、成效与问题、问题与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建议, 为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具有综合性、时效性、系统性等特点。 2.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的任务 (1)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分别从供给、需求和供求联系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 (2)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主流态势。应围绕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行业、重点地区、重点投资、主导需求和重要指标进行重点分析,借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主流方面(基本面 )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主流态势的走向是否合理。 (3)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揭示国民经济计划执行过程中有无实际执行的重大偏差、规划中的重大失误、政策效应问题和新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矛盾;揭示宏观经济运行中是否存在重大的总量失衡问题、产业失衡问题、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经济效益下降问题、投资问题、消费问题、进出口问题、货币供给或信贷资金供给问题、市场问题、国际国内经济运行环境问题等等。 (4)反映宏观经济运行问题的成因。根据问题的性质系统地分析问题的成因,并区分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供给原因与需求原因、可控原因与不可控原因等。 (5)提出加强管理宏观经济调控的对策。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为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6,18.2.2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的构建 1.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构建的进行原则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的内容涉及社会生产的各个主要环节和主要方面, 必须构建分析体系进行综合性分析。为此,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分析体系的构建应尽可能涵盖社会生产的各个主要环节和主要方面, 分析内容的界定和分析指标的选择应能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整体性特征,能够体现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在要求。 (2)科学性原则。分析体系的构建应尽可能做到分析构面设计合理;指标体系应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评价指标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可比性,使基本分析体系达到整体优化的要求,能够灵敏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问题。 (3)可行性原则。应尽可能突出宏观经济运行的主流方面,应突出重点分析指标,同时要求指标体系的设置应符合客观实际,具有可度量性, 能够及时取得可靠的数据, 宏观经济统计制度能够支持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的信息需求。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国民经济基本核算体系、统计调查组织体系和统计快报制度,建立健全经济周期统计和经济景气预警系统等。 2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的基本框架 图8-1是参考性的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的基本框架。该分析体系涵盖了社会产品总供求和货币总供求两大运动,包括了生产领域、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出口、货币供给、信贷资金等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构面,选择了30多个分析指标。实际应用中,还可增加一些分析指标,如能源供给与消费、外汇储备、居民储蓄等方面的分析指标,其中价格总水平还可作进一步的细化为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等等。,7,8,18.2.3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的方法 1.综合比较分析法 综合比较分析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分析方法,通常根据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先计算各构面的分析指标的数值,然后将各构面的分析指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和评判, 借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主流态势、主要问题和成因,反映宏观经济运行中,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是否存在总量失衡或结构失衡;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之间是否存在失衡,社会产品供求与货币供求之间是否协调。 2. 经济周期分析法 着重于宏观经济运行动态过程的综合分析,从动态上考察宏观经济变量变化的特征和态势,考察宏观经济运行各构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程度。可借助经济周期动态曲线描述经济变量变化的动态过程,并将宏观经济运行各构面的分析指标的经济周期动态曲线分别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和评判,借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主流态势、主要问题和成因。 3.经济景气预警系统分析法 通过构建同步指标指数、先行指标指数和滞后指标指数,从动态上描述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运动过程,综合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 是处在扩张阶段,还是处在收缩阶段,并预告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未来经济运行的走势,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亦可依据有关景气调查数据,编制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等辅助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4.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分析法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分析法是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为依据,通过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分析,找出经济变量间的因果联系,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来描述经济关系,进行经济结构分析、状态分析、趋势分析和预测分析.,9,18.3 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18.3.1 国际竞争力的的涵义 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定义:“国际竞争力指一国或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它是由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研开发和国民素质等八大要素、318项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de1定义:“一国创造增加值从而积累国民财富的能力,并且通过协调如下四对关系而实现国际竞争力。这四对关系是:资产与过程、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能力、全球经济活动与国内家园式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IMD认为创造增加值和积累国民财富的能力是国际竞争力的本质。其评价体系是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为核心的。 18.3.2 国际竞争力的来源 古典国际贸易经济学认为,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禀赋的相对优势,在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禀赋方面具有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则比其他国家或地区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工业化是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将带来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工业化的政府政策对提高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现代经济学认为,与自然资源相比,人力资本更能决定一国或地区的竞争力。技术创新和新科学知识的应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明显,当今竞争力是源于效率和技术创新的。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10,18.3.3 国际竞争力的分类 国际竞争力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按层次不同可分为: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2)按要素不同可分为:产品竞争力、价格竞争力、成本竞争力、生产率竞争力、规模竞争力、出口竞争力、质量竞争力、技术竞争力、文化教育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投资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结构竞争力等等。 (3)按竞争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行业竞争力、区域利益共同体竞争力等。 (4)按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硬竞争力是指基础设施、产品、技术、资源、市场等硬件方面的竞争力;软竞争力是指国家政策法规、文化、教育、人口素质、投资环境、经济制度等软件方面的竞争力。 18.3.4 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1.WEF综合评价法: 世界经济论坛(WEF) 2.IMD综合评价法: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 3. 出口数据评价法:常用的评价指标有国际市场占有率、净出口指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优势指数、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等. 4. 标准比较综合评价法: 主要用于产品、企业、产业或行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11,18.4 区域经济综合分析 18.4.1 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任务 区域经济是指特定地域空间的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具有整体性、关联 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等特征。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任务: (1)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2)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差异。 (3)反映区域经济的优势和劣势。 (4)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 (5)提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8.4.2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1.平衡发展理论.强调地区间和产业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 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不平衡发展理论: 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 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 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突出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有利于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3.区域分工贸易理论:主要有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 较利益理论和赫克歇尔与奥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等。强调国家或区域可利用 其优势进行分工生产和交换 ,可从分工与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12,4.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 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5.增长极理论:主张通过政府的作用来集中投资,加快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或 产业(增长极 )的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或其它产业发展。 6.点轴开发理论:认为在国家或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生产要素在中心城镇 “点”上集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重要交通干线)联系在一起而形成 “轴” 。该理论注重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强调交通条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7.网络化开发理论:强调加强增长极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 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强调生产要素应在更大的空间范围 内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促进更大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8.累积因果理论: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 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区域经济能否得到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 应孰强孰弱。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干预. 9.中心外围理论:认为任何国家的区域系统,都是由中心(发达地区 )和外围 (落后地区)两个子空间系统组成的。政府的作用和区际人口的迁移将影响要素的 流向,并且随着市场的扩大、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的加快,中心与外围的界限 会逐步消失,即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最终将推动空间经济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强调政府与市场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 10城市圈域经济理论: 认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区域经济的 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域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强调城市化应 与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以推动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协调.,13,18.4.3 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1. 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分析.在于考察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特征 和趋势,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差异和问题,揭示区域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的内容涵盖区域经济的各个方面;分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纵横比较分析、结构演 变分析、趋势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综合指数评价法等。 2. 区域经济投资环境评价.在于考察一定区域的投资环境的优劣和吸引投资者 的力度。评价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构建一个涵盖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环境、资 源环境、文化教育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等构面在内的、每个构面由 若干评价指标组成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系统,利用区域经济统计数据或问卷调 查数据,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满意度综合评价法等方法进行评价。 3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和区域优势分析.主要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 济条件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区域优 势。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和基 础设施条件等方面。主要有综合评估法、可行性分析、预测性分析、空间成本效益 动态分析等。 4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和增长极分析.主要考察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 产业和增长极的表现、特征和发展趋势,揭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5区域PERD协调发展分析.指对区域内的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 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应构建区域PERD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 析和评价。其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区域内的人口文化素质、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 境、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结构转换、经济效益、技术进步和城市化水 平等方面。,14,问题研讨18 1.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是怎样构成的? 投入产出综合分析有何作用? 分析的难点有哪些? 投入产出综合分析有哪些方面? 2.应怎样构建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有哪些基本方法? 3.应怎样理解国际竞争力的涵义? 国际竞争力有哪些分类? 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4.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有哪些? 5.应怎样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分析和区域经济投资环境评价? 6.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对某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 并写出分析报告。 7.你认为区域PERD协调发展分析指标体系应如何构建? 应采用哪些评价方法? 8.根据本章的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主要内容与方法,你能提出产业经济综合分析的任务、主要内容与方法吗? 你认为区域经济理论中有哪些理论适应于产业经济的综合分析?,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