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47425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2、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着重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理解寓意,体会注重现实问题的风格。 第一课时 【独立自学】一、走近作家作品 1、柳宗元(公元773一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自小喜欢读书,当其四岁就熟读了十几篇深奥的古代辞赋,十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二十一岁考取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的政论文和哲理性散文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的观点。如封建论、夭对等。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 2、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二、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橐(tu)驼 病偻(l) 移徙(x) 硕(shu)茂 蕃(fn) 窥伺(ku s) 孳(z) 莳(sh) 勖(x) 缫(so) 豚(tn) 长(zhng)人者 飧饔(sn yng)、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而,通“尔”,你们)(二)、古今异义词: 1、故乡人号之“驼” (故,所以;乡,乡里) 2、不抑耗其实而已 (其,它们;实,结果实)3、其实害之 (其,那;实,实际上)4、得养人术 (养,治理;人,百姓)(三)、词类活用: 1、名作动: 不知始何名 ( 叫 )病瘘,隆然伏行 (患病 )名我固当 (称呼 )早实以蕃 (结果实)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其莳也若子 (抚育子女,对待子女)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爪抓,掐)传其事以为官戒 (作传)而卒以祸 (祸,受到祸害)移之官理可乎 (做官)2、名作状: 旦视而暮抚 (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一天天) 3、形容词用作动词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使繁多,不断地发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保全)遂而鸡豚 (遂,成,喂大) 4、使动用法: 以致其性焉尔 (使达到) 非有能硕茂之也 (使硕大茂盛)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使(结果实)早;使(结果实)多) 鸣鼓而聚之 (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使繁荣,子孙兴旺;安,使安乐)5、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 (以为职业) (四)、特殊句式: 1、理,非吾业也。 (判断句,以“也”式表示判断)2、不知始何名。 (宾语前置,名何叫什么) 3、故不我若也。 (宾语前置,若我如我)4、吾又何能为哉! (宾语前置,能为何能够做什么)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宾语前置,以何用什么) 6、然吾居乡。 (省略句,于,在)7、而卒以祸。 (省略句,之,指代“好烦其令”。“以之”,因此) 8、传其事以为官戒。 (省略句,之,它,指代“本传”)9、移之官理可乎? (省略句,于,到)(五)一词多义: (1)虽 虽窥伺效慕 ( 即使 ) 虽曰爱之 ( 虽然 ) (2)故 其土欲故 ( 旧 ) 故不我若也 ( 所以 ) (3)实 早实以蕃 (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 (结果实,名作动) 其实害之 (实际) (4)若 其置也若弃 ( 像 ) 若不过焉则不及 ( 如果 ) 故不我若也 (如,及,比得上) (5)而 鸣鼓而聚之 (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 (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 (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 (6)业 驼业种树 (以为职业) 理,非吾业也 ( 职业 ) (7)然 隆然伏行 (的样子) 既然已 ( 这样 ) 然吾居乡 ( 然而 ) (8)病 病瘘 (患,生病,名作动) 故病且怠 ( 困苦 ) (9)者 有类橐驼者 (的样子) 他植者则不然 ( 的人 )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的人。“吾业者”,我们种树行业的人) (10)以 以致其性焉尔 ( 来 )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把 ) 早实以蕃 (表并列的连词) 而卒以祸 (因,因为)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来,表目的的连词)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表修饰的连词) (11)且 无不活,且硕茂 (而且) 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故病且怠 ( 又 ) (12)传 种树郭橐驼传 (一种文体) 传其事以为官戒 ( 作传 )三、主要内容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了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四、主要手法和艺术特点1、语言简洁而生动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短短的几句话中,这种笔法与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2、劝谏婉约而多讽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3、对比鲜明而有力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检测验学】请翻译下列句子。1、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参考: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仇恨他。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啊,其实,我又有能(特别)做些什么呢?”2、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参考: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得是松是紧,这样树的天性就与实际情况一天天地相背离了了。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参考:我郭橐驼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让它的本性尽量发展罢了。4、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番。参考:大家看到橐驼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又早又多。第二课时【合作互学】与【展示竞学】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懂的字词句; 同时,请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并注出意义及用法; 2、检查初读掌握情况: 请一生朗读课文,师纠正读音及停顿,评价朗读情况 请一生说明找出的重点词语及其意义和用法,教师伺机加以点拨。二、研读探究1、从题目看,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一般人物传记,主要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本文写郭橐驼的生平事迹和个性,主要集中在13节。那么,请结合课文简要说明郭橐驼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1)驼背,性格豁达。 “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2)以种树为业且技艺高超。 橐驼以种树为业。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取迎养。为什么“争取迎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这一侧面描写来看,可知橐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2、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他从几个层次上作了具体论述?【明确】(1)“顺木之天以致其性”。(2)先谈“木之性”,从理论上进行说明;次谈种植方法,从实践上进行总结。然后中间插入议论,重新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接着,又从反面申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发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结构图:总括 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总结)“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顺其自然(议论) 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如此一来,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3、至此橐驼的“生平事迹”已讲述完毕,为何不就此结束全文?后两段用意何在?【明确】本文的真正目的并非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从理论上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4、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哪些表现是相似的?借此,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主旨?【明确】(1)“驼”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二者有类:“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那么,“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 拳而土易 虽曰爱之, 促尔耕 勖尔植旦视而暮抚 其实害之; 督尔获已去而复顾 虽曰忧之, 早缫而绪爪其肤以验 其实仇之。 早织而缕摇其本以观 字则幼孩 遂而鸡豚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补充背景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养树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养人术: “顺民之性以养其民”(2)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问者的独立身份,写出了他“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欣喜。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一句(结语)“传其事以为官戒”,实际上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检测验学】一、基础检测1、下列加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郭橐驼(tu) 病瘘(l) 名我固当(dng)B、早实以蕃(fn) 移徙(x) 使木寿且孳(z)C、其莳也若子(sh) 硕茂(shu) 长人者(zhng)D、早缫而绪(so) 勖尔植(mo) 辍飧饔以劳吏(yng)【答案】C2、下列对划线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偻(脊背弯曲) 名我固当(本来) B遂而鸡豚(成,养大) 故病且怠(穷困) C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达到)D勖尔植(勉励) 字而幼孩(养育)【答案】C3、下列划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B、驼业种树 C、吾从而师之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答案】A(A项是名作动,其余则为意动用法)4、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C、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D、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答案】B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 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C故不我若也 其培欲平,其上欲故 D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传其事以为官戒 【答案】D(A本性/方法;B生长/治理;C因此/旧的;D均为作为)6、下列划线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名我固当 旦视而暮抚 早实以蕃 其筑欲密 非有能硕茂之也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故木之性日以离矣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 B C D【答案】A名词作动词 / 名词作状语 / 使动用法7、下列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连词,虽然) 虽鸡狗不得宁焉 (捕蛇者说) (连词,即使) B因舍其名 (连词,表示承接,于是) 因击沛公于坐 (连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乘机) C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连词,而且)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 D既然已,勿动勿虑 (表时间,已经) 既来之,则安之 (表推论,既然)【答案】D “既来之,则安之”意为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已”表时间,已经。8、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又何能为哉? B、摇其本以观其疏密C故不我若也D、又何以番吾生而安吾性耶?【答案】B(其余均为宾语前置)9、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B柳宗元和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 C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D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剝削,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答案】D“指摘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剝削”有误,应是指摘中唐吏治扰民伤民。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吴奎,字长文,濰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仁宗深器之。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皇祐中,颇多灾异,奎极言其征曰:“水旱饥馑,此天道之不顺也。地震为患,大河横流,此地道之不顺也。邪曲害政,群小纷争,众情壅塞,此人事之不和也。夫帝王之美,莫大于进贤退不肖。今天下皆谓之贤,陛下知之而不能进;天下皆谓之不肖,陛下知之而不能退。内宠骄恣,近习回挠,阴盛如此,宁不致大异乎?又十数年来下令及所行事,或有名而无实,或始是而终非,故群臣百姓,多不甚信,以谓陛下言之虽切而不能行,行之虽锐而不能久。臣愿谨守前诏,或敢私挠,必加之罪,毋为人所测度,而取轻于天下。” 帝感其言,拜翰林学士,权开封府。奎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孙氏辜榷财利,负其息者,至取物产及妇女。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居三月,治声赫然。除端明殿学士,拜枢密副使。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神宗初立,奎适终制,以故职还朝。逾月,参知政事。时已召王安石,辞不至,帝顾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颇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耶,有所要耶?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乃命知江宁。御史中丞王陶,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奎状其过。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司马光谏曰:“奎名望清重,今为陶绌奎,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帝乃召奎归中书。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明年薨,年五十八。赠兵部尚书,谥曰文肃。 (选编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宗深器之器:器重 B奎发孙宿恶宿:往日 C奎状其过 状:陈述 D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 竟:竟然D(竟:终究)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奎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臣愿谨守前诏,或敢私挠,必加之罪 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 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 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奎状其过 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A B C D A(句是吴奎代理开封知府时的所作所为,句是司马光的谏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祐年间发生了很多灾异事情,吴奎陈述了“天道”“地道”不顺及“人道”不和的现象,劝谏皇帝要进用贤能贬退无才。 B吴奎代理开封知府时,处理事情敏捷,特别是对富豪孙氏侵占别人的财产一事的处理,更使他名声赫然。 C宋神宗刚即位时,想召王安石到朝廷任职,在吴奎的极力劝谏反对之下,宋神宗没有重用王安石,只是任命他为江宁知府。 D御史中丞王陶因毁谤宰相韩琦而被贬,吴奎也因支持王陶而受到牵连,但在司马光的劝谏下,皇帝还是把吴奎留在了中书省。D(吴奎并未支持王陶,而是反对王陶)13请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谓陛下言之虽切而不能行,行之虽锐而不能久。认为陛下说起来虽然恳切却不能施行,实行起来虽然急速却不能持久。(谓:认为;切:恳切;锐:急速)(2)毋为人所测度,而取轻于天下。(陛下)不要被别人妄加揣测,从而受到天下人轻视。(测度:揣测;取轻:轻视,看轻;被动句式) (3)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皇帝下诏任命王陶为翰林学士,吴奎坚持认为不可以。王陶又上奏吴奎迎合依附。(除:授予;执:坚持;疏:上奏;阿附:迎合依附)参考译文吴奎字长文,是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天性记忆力强,对于书籍无所不读。因精通五经被提拔,官至大理丞。宋仁宗很器重他。入朝做了右司谏。每次进言,只是劝告皇帝约束左右奸人幸臣。皇祐年间,有很多灾异的事情发生,吴奎极力陈述这些事情的征兆说:“水灾旱灾导致饥荒,这是天道的不顺应。地震成灾,黄河泛滥,这是地道的不顺应。邪恶损害政事,小人纷乱相争,众多实情被堵塞,这是人事的不和谐。帝王的美德,没有比进用贤能贬退无才更大的。现在天下都认为他贤能,陛下知道却不能进用;天下都认为他无才,陛下知道却不能贬退。宫内宠幸之人骄横放肆,身边亲近之臣回护阻挠,阴气如此兴盛,怎么能不招致大的灾异之事发生呢?又十几年来下命令以及施行的事,有的有名无实,有的开始正确结果错误,所以群臣百姓,大多不太信任陛下,认为陛下说起来虽然恳切却不能施行,实行起来虽然急速却不能持久。我希望陛下谨慎地遵守以前的诏令,有人敢私自阻挠,一定给他治罪。陛下不要被别人揣测,从而受天下人轻视。”吴奎被授予翰林学士,代理开封府在府。 吴奎在参与政事方面极为通达,处理事情机敏迅速,下属官吏不敢欺瞒。富人孙氏侵占别人的财产和利益,有亏欠他利息的,竟至于强取人家的财产及妇女。吴奎弄清孙氏往日的罪恶,把他们兄弟流放到淮、闽一带,富豪狡诈之人畏惧收敛。过了三个月,开封大治,名声显著。被授予端明殿学士,封为枢密副使。治平年间,遭逢父丧,居丧期间因哀伤过度而消瘦,在墓旁筑庐守丧,一年四季洁净整肃地祭祀,不做佛事。 宋神宗刚即位,吴奎恰好服丧期满,凭原职回到朝廷。过了一个月,任参知政事。当时神宗已经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推辞不来,皇帝看着辅政的大臣说:“王安石经历先帝朝代时,召他不来,我认为他很不恭敬。现在召他又不来,果然是病重呢,还是有所要求呢?”吴奎说:“我曾经与王安石一起兼任州郡长官,看到他常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且自以为是,做人行事不切实际。万一重用他,一定会扰乱朝廷法纪。”皇帝就任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御史中丞王陶,借议论文德不领朝班的事毁谤宰相韩琦,吴奎陈述王陶的过失。皇帝下诏任命王陶为翰林学士,吴奎坚持认为不可以。王陶又上奏吴奎迎合依附。王陶贬官出京后,吴奎也凭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任青州知府。司马光劝谏皇帝说:“吴奎名望清正显重,现在因为王陶而给吴奎降职,恐怕大臣都会感到不安,各自要求退职离去。陛下新近即位,对于天下的议论不太合适。”皇帝就召吴奎回到中书省。等到韩琦被免去宰相,吴奎最终还是出京任青州知府。第二年去世,终年五十八岁。被追授为兵部尚书,谥号为文肃。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编辑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