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优秀导学案.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47265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去来兮辞》优秀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归去来兮辞》优秀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归去来兮辞》优秀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生共用导学案(高中语文)课题:归去来兮辞 课型:新授课 课时:共3课时执笔: 时间: 年 月备注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自主学习文言知识现象。2.能力目标:培养自主学习文言的能力,学会辨析古代文人复杂的思想。3.情感目标:学习陶潜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重点难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归纳一词多义,掌握重点文言现象。2.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的辨析。导学案使用人: 使用具体日期: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一)了解相关知识1.关于“辞”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2.关于作者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了“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为出名。是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钟嵘赞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二)诵读全文(含“序”),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词注音:心惮( )矫厉( )一稔( )熹微( )轻飏( ) 壶觞( )眄庭柯( )倚南窗( )流憩( )出岫( )翳翳( )西畴( )棹孤舟( )曷( ) 窈窕( )耘耔( )东皋( )遑遑( )(三)根据课文注解及查找工具书,疏通文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 )室,瓶无储粟,生生( )所资( ),未见其术( )。亲故( )多劝余为长吏,脱然( )有怀,求之靡( )途。会( )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 )余贫苦,遂见( )用为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 )远役,彭泽去( )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 )酒,故( )便求之。及少日,眷然( )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 )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 )慷慨( ),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 ),当敛裳宵( )逝。寻( )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 )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 )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 )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 )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 )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 )瞻衡宇,载( )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 )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 )壶觞以自酌,眄( )庭柯以怡( )颜。倚( )南窗以寄傲,审( )容膝之易安。园日涉( )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 )扶老( )以流憩( ),时矫首( )而遐( )观。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景( )翳翳( )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 )交以绝( )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 )兮焉求?悦( )亲戚之情话( ),乐( )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 )命巾车,或棹( )孤舟。既窈窕( )以寻壑,亦崎岖而经( )丘。木欣欣以( )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 )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 )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 )复几时,曷不委( )心任去留?胡为乎( )遑遑( )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 )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 )以舒啸,临( )清流而赋诗。聊( )乘化( )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写出自己仍有疑惑的语句或词语:二、课堂学习(一)导入课文在1600多年前,有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二)交流、研讨预习导学1.交流“预习导学”第(二)题,全体初读课文。2.交流研讨“预习导学”第(三)题,疏通文意。(将释义写在书上,识记更方便,更有效!)3.提出自己有疑惑的语词,班上交流讨论。(三)布置作业1.完成下节课的“预习导学作业”。2熟读并理解课文,翻译下列语句。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课后反思】第二课时一、预习导学(一)归纳本课的重点文言知识: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乃瞻衡宇 通 ,词义 景翳翳以将入 通 ,词义 曷不委心任去留 通 ,词义 2、解释下列句子的古今词义觉今是而昨非 悦亲戚之情话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策扶老以流憩 园日涉以城趣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善万物之得时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携幼入室 眄庭柯以怡颜 4、翻译下列语句,积累文中五个疑问代词田园将芜,胡不归 奚惆怅而独悲 复驾言兮焉求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5、指出下列各句“之”意义和用法知来者之可追 羡万物之得时 悦亲戚之情话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归纳下列句中“以”的用法:诸侯以惠爱为德 家叔以余贫苦 足以为酒既自以心为形役 舟遥遥以轻飏 问征夫以前路引壶觞以自酌 策扶老以流憩 云无心以出岫景翳翳以将入 请息交以绝游 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 木欣欣以向荣 登东皋以舒啸归纳: 7、辨析下面各组句中多义词的不同意思(1)策振长策而御宇内( )策扶老以流憩(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为吾子之将行也。(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大行不顾细谨( )其志洁,其行廉。( )善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 )(3)引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引以为流觞曲水(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4)乘乘鄂渚而反顾兮(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以乘韦先( )聊乘化以归尽( )8、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特殊句式既自以心为形役( )童仆欢迎,稚子侯门( )农人告余以春及( )复驾言兮焉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基础检测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轻飏(yng) 壶觞(shng) 出岫(yu) 景翳翳(y) B曷不(h) 耘耔(z) 登东皋(go) 棹孤舟(zho)C熹微(x) 流憩(q) 遐观(xi) 眄庭柯(gi)D西畴(chu) 盘桓(hun) 遑遑(hung) 载欣载奔(zi)2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归去来兮!(来,助词,无义) 复驾言兮焉求(言,助词,无义)B载欣载奔(载,一边一边) 引壶觞以自酌(觞,酒杯)C或植杖而耘耔(耔,培苗) 景翳翳以将入(景,风景,景物)D策扶老以流憩(扶老,拐杖) 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知道)3下列对各组句子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征夫以前路 将有事于西畴“以”、“于”都是介宾,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后置。B悟已往之不谏 恨晨光之熹微两个“之”字都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云无心以出岫 登东皋以舒啸两个“以”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D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窈窕”“崎岖”都是形容词用如名词,分别指“幽深的河岸”“崎岖的山路”;前面省略了“循”“沿”等动词。4解释下面五句中疑问代词的词义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 )奚惆怅而独悲 奚:( )复驾言兮焉求 焉:(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 )胡为乎遑欲何之 何:( )5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五柳先生”称之。B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应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二、课堂学习(一)检查、交流研讨第一课时的作业(翻译)(二)交流研讨本节课的预习导学,掌握本课的文言知识(三)结合对文意的理解,有表情地朗读全文: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四)拓展阅读归田园居(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饮酒(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读后感悟:读完课文和以上两首诗之后,你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中可得到什么启示?(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完成下节课的“预习导学”作业。【课后反思】第三课时一、预习导学(一)自读小序,思考并回答问题。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维持)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厉所得(造作勉强)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耕植不足以自给 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 足以为酒A相同 不同 B不同 不同C相同 相同 D不同 相同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C陶辞官而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5.找出体现作者回归田园原因的语句,并讨论哪一个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提示:联系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二)朗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这一段中哪些话也体现出了作者回归的原因?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陶潜归家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提示:揣摩“心为形役”“已往之不谏”“迷途”“昨非”,以及“轻”“飘飘”“恨”等词语的含义。(三)朗读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请找出体现抵家欣喜的语句。、他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只提松菊的原因是什么?、从此段中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四)朗读第三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本段的前四句表明作者怎样的态度?在结构上本段起什么作用?、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五)朗读第四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既然认识到“人生苦短”,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二、课堂学习(一)课文导入(二)交流、研讨本课的“预习导学”作业(三)课堂研讨阅读归去来兮辞,完成以下各题。本文大体按“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展开。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哪几个小层次?分析“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一联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分析第二段景物描写的象征意义。第三段中,作者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庭坚传)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舅李常过其家 过:经过B闻者壮之 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D举以自代 举:举荐2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未闻命而卒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攀哙覆其盾于地C至是首问焉 青麻头伏焉D其重之也如此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3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 )A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不以迁谪介意B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C不以迁谪介意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D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四)布置作业“完成滕王阁序预习导学”【课后反思】13新语丝生命的汪洋在于包容深深浅浅的缘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