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随堂练习.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45620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随堂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峡随堂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峡随堂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峡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阙( ) 曦( )月 襄( )陵 沿溯( ) 素湍( ) 绝巘( ) 飞漱( ) 长啸( ) 属( )引 哀转( )2、.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 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C.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不见曦( )月 夏水襄( )陵 沿( )溯( )阻绝 素湍( )绿潭或( )王命急宣 清荣( )峻茂 哀转( )久绝 ( ) 属( )引( )凄异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虽( )乘奔御风 不以疾( )也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语自三峡七百里中 ( ) 沿溯阻绝 ( )自非亭午夜分 ( ) 绝山献多生怪柏( )并自为其名 ( ) 哀转久绝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佛印绝类弥勒 ( )良多趣味 ( ) 属引凄异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绝:哀转久绝 群响毕绝C故:故渔者歌曰 两狼之并驱如故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6、下面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则是无信/是进亦忧,退亦忧 B.、下车引之/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C.、相委而去/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D 、太丘舍去/屋舍俨然7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8对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9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B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明月都看不见。) 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B.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吏呼一何怒C.或王命急宣 而或长烟一空D.满目萧然 然则天下之事二、文本探究 11.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12、文章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三、重点语段阅读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13选出最能概括本文段内容的一项( )A、描绘了三峡夏季水流之急。 B、描绘了三峡四季的美丽景色。C、描绘了三峡春冬之时的美丽景色。 D、描绘了打鱼人的悲惨生活。14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15.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 ) 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16.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1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构采用了先分后总的方式,分写各季节景物,总写三峡景物B文中写山,突出了其连绵不断、雄起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表现出来。18、 对三峡语言的运用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文章多用对偶句子,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等。B. 用墨如泼,抓住景物特点详尽描绘,辞藻华美。C兼用散句,使文章收放有致,有节奏感。D.语言精练,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19、对本文主题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先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象,再描绘三峡的地貌。B.作者融景入情,最后以忧伤的渔歌作结,表达了对老百姓生活的同情,对统治者憎恨的思想感情。C文章虽小,但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观的景象,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D. 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是贬谪在此的“闲人”。20、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是东晋著名的隐士,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诗作有饮酒归去来兮辞等。B.水经注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这种说法是错误的。C文末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令人荡气回肠,唏嘘不已。D. 正是这篇文章,衍生出李白著名诗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人当时心情是一样的。21、关于本文写作方法分析有误一项是( )A. 作者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写山之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侧面衬托 B. 作者写山,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位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通过对比比喻更突出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急。C作为描写山水之作,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D. 引用的诗句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凉凄清的气氛。四、类文悦读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注释】: 渴:潭名。泓:水深的样子。倏:迅速,极快。睨:斜着看。诡:奇异。庥:同“休”。韵:和谐悦耳的声音。 翳:遮蔽,隐藏。崇:增长,这里指堆积。酾(sh):疏导。1?蠲(jun):使清洁,整修。22解释下面句划线点的词。 (1)民桥其上 其长可十许步 (2)潭幅员减百尺 北堕小潭 昌蒲被之 然卒入于渴 2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24文中写了哪三处景观? 抒发怎样的的思想感情?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文言词语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书”的意思是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答谢中书书是 (朝代)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作者被誉为“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作者_,字_,号_。北宋_家,_家。和父亲_、弟弟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4、下列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二、文本探究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你是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7、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三、重点语段阅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笔下具体是怎样的情景?下面分析不当一项是(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C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D实是欲界之仙都。9对答谢中书书一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童通过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象,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抒发了归随林泉的终身志趣。 C这篇小品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表现了作者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 D这-封书信隐喻了宁可避世深山,也不愿在朝居官的意愿,流露了对黑蹄世风的反感厌倦之情。 10就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高水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B“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C.“跷雾将歇,猿鸟乱呜;夕阳欲颓,沉鳞竟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D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11 本文的基本思路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括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B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后仰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最后分写“晨昏”,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C“山川之美,古来其谈”总领全文,从吉至今,以“共谈”概括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首尾呼应,议叙结合 D先仰视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再俯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又平看“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最后分写“晨昏”,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12、下面对本文写作特色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俯察仰观两种视角,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境界清新。B、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C作者从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D、作者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13千年诗文山水情。下面几首诗词中写到山水的是( )A杜甫石壕吏 B李白渡荆门送别C刘禹锡秋词 D.陆游游山西村14下列对选文理解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陶弘景,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他的这封书信,既表现出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又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 B“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描写,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的志趣,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流露于笔端。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D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概述从古至今的山水美景人人皆爱。总结全文,点明中心。15选出对答谢中书书理解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 三、重点语段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17.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18本文的构思角度是()、托物言志、即景生情、类比象征、以物喻人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2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B、第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C、第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D、第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21、“怀民亦未寝”的原因可能是( )A.和我同样,年纪大了,睡眠少了。B.和我同样,思虑重重,难以入眠。C.和我不同,我因兴奋难入眠,怀民因思虑难入眠。D.和我不同,我因思虑难入眠,怀民因兴奋难入眠。22、对画横线语句的赏析,正确的是( )A.以繁复的笔墨,铺写出一个月光满地、水草丰美、竹柏茂盛的现实世界。B. 以繁复的笔墨,渲染出一个色彩斑斓、光影交错、生动形象的美妙境界。C.以凝练的笔墨,勾勒出一个水流平静、藻荇散乱、竹柏凋零的现实世界。D.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23、对第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但很少有闲人像我们两个一样的。B.但有像我们两个一样的闲人就够了。C.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的闲人罢了。D.只是不把闲人看成是像我们一样就罢了24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解有误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2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26、苏轼在这篇游记中抒发的“闲人”情感和下面哪篇文章的感情最为接近?( )A 范仲淹岳阳楼记 B 欧阳修醉翁亭记C柳宗元小石潭记 D 陶渊明桃花源记四、类文悦读 山静日长 宋罗大经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晌。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 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乌知此句之妙哉!人能真如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注释:剥啄:象声词,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麛,音mi,小鹿,也泛指幼兽。 山妻:隐士之妻。常用作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笋蕨:竹笋和蕨菜。 玉露:作者有笔记鹤林玉露。剧谈:畅谈。交褒:尘雾迷漫的样子。 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2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余家深山之中 家: 旋汲山泉 汲: 邂逅园翁溪叟 邂逅: 而月印前溪矣 印: 28 .翻译下面这个句子(4分) 苍藓盈价,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乌 知此句之妙哉! 2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文章第1段描写作者闲雅有致的生活,展现了多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第2段则为作者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B.文中的国风即诗经,太史公书即史记,陶杜指陶渊明和杜甫,韩苏指韩愈和苏轼。 c.匆匆驹隙影耳中驹隙影即成语白驹过隙,意思是日影如白色的骏马飞快地驰过缝隙,形容时间过得非常快。 D.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不仅借助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诗句的意像,而且说的是也像苏轼一样的爱好打猎游玩的当权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