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8573.2 2007 压缩空气 第2部分 油气溶胶含量测试方法(中文版).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1544022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ISO 8573.2 2007 压缩空气 第2部分 油气溶胶含量测试方法(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ISO 8573.2 2007 压缩空气 第2部分 油气溶胶含量测试方法(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ISO 8573.2 2007 压缩空气 第2部分 油气溶胶含量测试方法(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SO 8573-2:1996(E) ISO国际标准 第一版1996-06-01 压缩空气-第二部分:测定悬浮状油含量的试验方法 引用号ISO 8573-2:1996(E)目录前言31 范围42 标准参照43 定义44 单位45 标准取样点56 试验设备和方法的概述77 试验过程方法A168 试验过程方法B219 方法B1和方法B2的分析过程23附录A27(规范性)27测试空气/油分离器效率的条件27附录B29(参考性)29参考文献29前言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家级标准局(ISO成员机构)的联盟。国际标准的制订通常由ISO各技术委员会完成。如果某个成员实体对某一主题感兴趣,即可成立一个技术委员会,该成员实体有权代表该委员会。其他与ISO协作的政府和非政府的国际组织,也可参加该项工作。ISO在电工标准事务上,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紧密合作。由技术委员会采用的国际标准草稿,在ISO将其作为国际标准正式文件之前,需要分发给各成员实体进行投票。作为国际标准的发布需要所有成员国的75%赞成才可获得通过。国际标准ISO 8573-2由技术委员会ISO/TC 118,压缩机、气动工具和气动设备下的分委会SC4压缩空气的质量制定。ISO 121002的本版取消并替代了经过技术改版的ISO/TR 12100-2:1992。在总标题一般用途压缩空气下,ISO 8573包含下列几部分:第一部分:杂质和质量等级第二步分:测定悬浮状油含量的试验方法第三部分:湿度测定方法第四部分:固体颗粒和微生物杂质的测定方法第六部分:气态杂质的测定方法标准使用方应注意,第三和第六部分的标题只是项目标题,上述各部分目前正在计划发行,然而在标准正式出版前,标准工作过程中或许会删除其中一个或几个部分,因此其他部分会因此重新编号附录A构成标准ISO8573-2整体的一部分。附录B仅供参考。 ISO 1996保留所有权利。除非另外规定,否则,未经出版方书面允许,不允许以任何电子或机械的方式(包括影音和微缩)复制或利用本标准的任何部分。1 范围 ISO 8573标准的本部分规定了通常存在于空气压缩机和压缩空气系统排放的气体中的气态油和液态油(不包括油蒸汽)的取样和定量分析的试验方法。采用规定的取样和分析设备,在基本大气条件1)(ANR)下,随着取样次数的变化,从0.001mg/m3到近似20 mg/m3各种取样比例、试验方法测量的油含量的准确度不低于被测油含量值的10。ISO 8573标准的这部分介绍了压缩空气风源系统的悬浮状油含量测量所采用的测量设备和试验方法的详细说明。本标准内容适用于工作压力不大于30bar2)、压缩空气温度低于100的压缩空气系统,但不包括设计为医用的或直接呼吸的压缩空气风源系统。标准中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试验方法:方法A和方法B。方法B分为两部分,以明确区分油含量定量分析之间的过程。2 标准参照 下列标准中的规定,通过在本文中的引用而构成本ISO 8573-2标准的规定,在本标准出版时,参照标准所示的版本为有效版本。所有标准都会修订,本标准鼓励使用本标准的单位研究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IEC和ISO成员国保持当前有效国际标准的注册。ISO 65:1981, 用于螺纹连接的碳钢管,符合标准I SO 7-1。ISO 5167-1:1999, 流体流量的压差设备测量方法-第1部分:插入圆截面管道内的孔板、喷嘴和文氏管ISO 8573-1:1991 一般用途压缩空气第1部分:杂质和质量等级3 定义为ISO 8573标准本部分的使用目的,ISO 8573-1中的定于和下列定义适用。3.1壁流:不再悬浮在管路的气流中的油杂质部分。4 单位ISO 8573标准的本部分全文推荐采用通用的SI单位。但是,按照气动领域接受的作法,还采用了一些被ISO认可的非优先采用的SI单位(列于表1内)。1)是指1000mbar的基本大气条件(ANR),温度20,相对湿度65。2)1bar105N/m2100kPa表1非优先选用的SI单位变量单位名称单位符号定义压力巴bar1bar105Pa体积升l1l10-3m3时间分钟小时minh1min=60s1h=60min-3600s5 标准取样点5.1 概述试验方法可用在压缩空气系统的任何部位。在方法A和方法B之间选择决定于压缩空气系统中油含量的实际等级的测试方法。 5.25.4中简要说明了压缩空气系统中4个标准条件下的测量位置,并给出了建议的试验方法。图1所示为标准取样点的位置简图。表2介绍了选择适当方法的指南。图1压缩空气系统内的标准取样点表2试验方法选择指南参数方法A满流量B1满流量B2部分流量杂质含量范围5 mg/m320 mg/m30.001mg/m35 mg/m30.001 mg/m35 mg/m3最大流速(管)参见表4参见表4参见表4最大流速(过滤器)参见6.1.2.21m/s1m/s最大管径无限制DN 25无限制灵敏性0.5 mg/m30.001 mg/m30.001 mg/m3准确度实测值的10实测值的10实测值的10最高温度1004040试验时间(标准)50h200h2min3h2min3h过滤器结构紧凑的线形过滤器三层过滤膜三层过滤膜标准取样位置压缩机出口高效过滤器后面高效过滤器后面5.2 位置1(见图1)在压缩机稳定温度下,位于压缩机/分离器后面的位置1的标准边界条件:油冷却的旋转压缩机 70100,7bar10bar位置1的标准油杂质等级:油雾: 5 mg/m320 mg/m3 (ANR),0.01m10m的光谱气体内油蒸气:5 mg/m320 mg/m3 (ANR)固体微粒: 0.1 mg/m3(ANR)冷凝水无水蒸汽未知试验方法:方法A5.3 位置2(见图1)刚好发生在后冷却器/离心分离器后的典型边界条件:工作温度2040工作压力5bar10bar冷凝水微量水蒸汽饱和空气油雾5 mg/m320 mg/m3 (ANR),0.01m50m的光谱气体内油蒸气:0.1 mg/m32 mg/m3 (ANR)固体微粒 0.1 mg/m3(ANR)试验方法:方法A5.4 位置3(见图1)位于预过滤器和冷却干燥器下游的典型边界条件:工作温度2045工作压力5bar10bar冷凝水无水蒸汽压力露点210油雾5 mg/m320 mg/m3 (ANR),0.01m5m的光谱气体内油蒸气:0.1 mg/m31 mg/m3 (ANR)固体微粒 0.1 mg/m3(ANR)试验方法:方法B5.5 位置4(见图1) 位于高效综合过滤器下游的典型边界条件:工作温度2045工作压力5bar10bar冷凝水无(干燥器后)水蒸汽压力露点-7010(干燥器后)油雾5 mg/m320 mg/m3 (ANR),0.01m0.5m的光谱气体内油蒸气:0.01 mg/m31 mg/m3 (ANR)固体微粒 0.01 mg/m3(ANR)试验方法:方法B6 试验设备和方法的概述6.1 方法A6.1.1 总则本方法采集所有通过两个并联的高效综合过滤器的气流,测量悬浮状和壁流形式存在的油含量。试验设备和测试方法的设计工作温度高达100。方法A也可用于测定机油润滑的压缩机排放的、经过油水分离器过滤的空气中所含的典型悬浮状油含量。油杂质含量为0.5 mg/m3及以上的测量精度可达10。通常,在50h20h时间范围内,会采集所有排放出的气体。方法A还适用于几千小时的长期测试。6.1.2 试验设备6.1.2.1 总则方法A中采用的设备的总体结构简图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元器件:图2试验方法A的试验装置292000国际标准化组织拥有版权信息处理部,20001 压缩机2 空气/油分离器3 分离器油泵4 排油管5 油回流管6 后冷却器(任选元件)7 截止阀8 “Y”形三通(如果需要)9 高效采样滤器罩10 集中过滤元件11 截止阀12 集油杯(透明的)13 排泄阀14 测定柱15 差动压力计16 高效采样滤器罩17 集中过滤元件18 截止阀19 集油杯20 排泄阀21 测定柱22 差动压力计23 压力计24 流量计25 流量控制阀26消音器27 三通阀28 排气压力计29 测定柱30 差动压力计31 温度计(t1)32 截止阀33 环温计(t2)34 湿度计 35 温度计6.1.2.2 取样过滤器【(9)和(10)】取样过滤元件应在生产组装后进行完整性测试,其性能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之一:采用酞酸二辛酯(DOP)方法测试颗粒渗透(参见参考文献1),应低于0.0005。用氯化钠方法(NaCl)方法测试颗粒渗透(参见参考文献2),应低于0.0005。注1 不能假设通过完整性试验(DOP或NaCl方法)的过滤器就符合采用方法B1或方法B2测量的最大油含量等级。 含有悬浮状油和壁流状油的空气进入取样过滤器罩(9)并通过综合过滤元件(10)过滤后流出。综合过滤元件会将悬浮状油汇集成散装液态油。散装液态油汇集到滤器罩的底部,进而进入集油杯(12)(通过打开阀11),用于测量。6.1.2.3 备用过滤器(16) 备用过滤器与取样过滤器完全相同,当取样过滤器故障情况下,备用过滤器收集流经气体中的所有油含量。6.1.2.4 集油杯(12)和(19) 设备中装设了系统工作过程中能够收集被测油的带防护罩的透明塑料杯。截止阀(11)和(18)只有拆除或排出集油杯油时才关断,通常都处于打开位置。6.1.2.5 排泄阀(13)和(20) 排泄阀用于排放集油杯(12)和(19)内收集的液体;通常排泄阀(13)和(20)处于关闭位置。 6.1.2.6 测量柱(14)和(21) 收集的油流到测量柱内进行测量(刻度单位毫升)。6.1.2.7 差动压力计(15)和(22) 差动压力计(15)和(22)测定取样处和备用过滤器间的压力下降值。6.1.2.8 空气流量计(24) 采用合适的流量计测量取样空气量,可采用很多型号的流量计;采用的流量计精度须高于测量值5。同样还要求用压力计(23)和温度计(35)测量被测流量,测试条件绝对压力1bar, 温度20且空气相对湿度65(参见ISO 2787)。6.1.2.9 流量控制阀(25) 为准确调整流量,阀(25)要求采用带微调功能的控制阀。6.1.3 试验装置的流量范围 前述试验设备应能够测量有效(压力计)压力7bar的空气流量200l/s(ANR)。对于更高的流量,试验设备可采用多管路结构或将过量空气通过一个“Y”形三通接头(8)分流。“Y”形三通接头内空气的流速应与出气口支路的匹配以保证抽样的代表性。有必要监测分流支路内空气的流量,目的是测定总排风量。试验设备应独立操作。6.1.4 其他测试 如果要测量空气压缩机的空气/油分离器的效率,需要测量以下其他数据。6.1.4.1 温度 为确定元件在规定温度范围内的性能,应记录整个试验过程的温度。在进气口装有温度计测量温度。温度计的精度应为1K。6.1.4.2 进入取样过滤器前的空气压力 应采用压力计测量空气压力。压力计的测量精度为满量程读数的0.25。6.2 方法B6.2.1 方法B1-满流量取样6.2.1.1 概述 方法B1适用于流速恒定气体所含的悬浮物的取样和分析。 在上述约束条件下,只要不存在壁流杂质,本方法允许对存在于压缩空气系统内的悬浮油进行量化。通常被测气流通过试验设备转换,经过串连在试验设备管路系统中的合适的阀。这些阀事先已经通过核查证明不会影响空气管路中已经存在于气体内的杂质含量。因为这种方法测量的气体中杂质的含量浓度相对较低,所以应特别注意试验设备的清洁,并采取一些其他的预防措施,如清洗阀,保证持续试验条件下阀的稳定性等。良好的分析技术将有助于提高测量的可靠程度。 初期试验后可确定最佳的测定气路中存在的近似油浓度的试验持续时间,。当进行总流量试验时,可能引导空气回流至压缩空气系统,来防止待测成分消耗。相反,也可能将气体排向大气。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均要求测量试验过程中的空气流量。因为试验测试仪器为便携式的,因此只要未超过规定的参数,且合理地装设阀以插入既有气路的测试设备,测试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测试位置。有必要采取明显的预防措施以防止冲击泄压,因为压力陡降可能会损坏试验过滤膜或导致大气内污染物的进入。应按方法A中的规定记录合适的物理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速等。 当测量的油含量范围约为0.001mg/m35 mg/m3时,采用的取样和分析设备的精度应高于10,取样时间应分别为由长到短的30min2min。测试膜前的气流流速(工作压力下)的上限为1m/s。试验在满流量条件下进行。 温度范围应为040。如果压缩空气温度高于40,还应考虑油蒸汽的含量。 采用方法B1时,总流量经过测试膜。6.2.1.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的总体布置如图3所示。其中:1、4、5 满流量球形截止阀2 过滤膜套3 过滤膜套排放阀6流量控制阀7 消音器8 旁通管图3方法B1用试验设备6.2.1.2.1 过滤膜 为达到高测量精度,应采用高效微纤维玻璃膜。为达到本方法规定的测试精度,应串连采用三层紧密接触的过滤膜,同时过滤膜应满足下列要求(参见表2): 表面质量密度:88.5g/m2流速0.014m/s下空气压降: 大气压力下,压降23.1mbar颗粒渗透:0.0005(参见参考文献2) 为满足前述设备安装要求,过滤膜必须是圆形。通常过滤膜直径为55mm。6.2.1.2.1 过滤膜衬板 为防止集油膜破裂,必须在薄膜后放置一块作为薄膜衬板的不锈钢烧结板。该衬板外形也应为圆形,且直径与薄膜相同。适当的衬板厚应为3mm且能够过滤掉95的尺寸40m固体颗粒。6.2.1.2.3 管道和阀 为降低管路系统消耗,从压缩空气系统管路连接位置到过滤膜套,管路内表面质量非常重要。管路内径应连续且内表面光滑。 图3中的截止阀(1)应为球阀,球阀内球的通径应和管路内径近似相同。 旁通管路可以用软管。6.2.1.2.4 薄膜套 典型过滤膜套外形如图4所示。图4典型过滤膜套6.2.1.2.5 工程材料 可能接触到溶剂的任何部件的材料不应采用铝及铝合金。6.2.2 方法B2-部分流量取样 方法B2采用与方法B1相同的试验设备,增加了等动态条件下系统流速超过方法B1限制时允许进行部分流量取样的取样探头。精度和限制条件如方法B1的规定。 通过采用合适的管路接头和阀,取样探头可以插入管路的任何截面内,并允许在同等风速条件下采集主管路内的气体。需要已知主管路内的气流流量和采样流量,从而确定试验条件。探头可以插到主风管直径的近似中心位置,同时建议进行系列的预备试验。测试薄膜套和探头的设计,验证是否允许带有杂质的溶剂回冲以便过滤掉所有粘在薄膜套壁上或探头上的待分析杂质。 也可以将探头留在原地,而只通过合适的在线阀来分析粘在薄膜和膜套上的油量。这就允许在进行分析时主管路系统保持压力,同时允许在一段时间内进行中间检测。探头/薄膜套连接处采用的密封压力必须保证浸入分析溶液内不能向溶液中释放任何碳氢化合物。此时从取样流量回流到主管路流向下游的设想不会发生,通常可将取样流量排向大气。 如果油含量浓度很低(0.01mg/m3),则推荐取样时间为1h3h。6.2.2.1 等动态取样总则为从高流量系统中取样,当不存在壁流杂质时,可采用等动态取样的方法(如悬浮油总含量低于5 mg/m3)。尽管建议在近似等动态条件下取样,但是准确的等动态取样中微小颗粒(小于1m)并不重要。等动态取样装置应具有下列特点:a) 探头插入位置距上游弯曲或节流的距离应为管径的10倍,距下游弯曲或节流的距离应为管径的3倍(参见参照文献3)。b) 探头尺寸不应影响气流。管口的形状和结构可以变化。c) 应考虑压紧到探头内表面上。除非内表面经过了溶剂清洗,否则有必要采取措施防止油蒸汽冷凝在表面上。d)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没必要用取样探头扫描管路。e) 要求取样主气流内的湍流情况(雷诺数大于4000)。在正常工业应用中,当下列条件出现时,压缩空气气流会出现湍流状态: 其中,Q为管路流量,单位为l/s(ANR);d 为管子通径 ,单位mm。6.2.2.2 等动态取样用设备结构等动态取样用试验室设备包含下列元件(见图5):其中1 探头 2 带密封的管接头3 带通气阀的过滤膜套 4 满流量球阀2 5 流量计图5方法B2用等动态取样的设备结构(图示为探头插入弯管部位)1 探头2 带密封的管接头3 带通气阀的过滤膜套 4 满流量球阀球阀(4)和流量计(5)分别用于管路满流量的调整和测量。6.2.2.3 等动态探头的设计探头的总体结构如图6所示。该探头用于管路内气流流速15m/s且取样流量为3l/s,且采用合适的带直径55mm的标准衬板的薄膜套。探头应为圆形截面,开口端厚度小于1.3mm,且内外表面向管口轴方向倾斜,倾斜角度不大于30。(图6)(见参考文献5和7)。管口处的角度设计将探头端部的冲击影响降低到最小。有关等动态取样探头方面的设计和结构建议见参考文献4和5。探头规格ABC179.620021012.620031719.6400图6标准等动态取样探头6.2.2.4 探头安装按照图6进行探头综合设计时,等动态取样探头不应引起故障。可采用简单的压力密封方式,如果采用了氟烃弹性体(或类似)的密封材料,在分析过程中可避免产生杂质。采取密封设计必须能够保持管子内探头的最大工作压力。理想情况是,如必要,密封连接应允许调整探头插入深度。6.2.2.5 压缩空气流量在整个取样过程中,主管道内和探头内的空气流速必须相同。可以通过调整流量控制器来达到流速一致的要求,根据流量计读数进行调整。在下列条件下,可达到相同的管路和探头速度。 同时,气压持续恒定。其中Q为管路总排风量,单位l/s(ANR);q为探头排风量,单位l/s(ANR);D为管子通径,单位mm;d为探头通径,单位mm。表3中列出了管路最大排风量,试验条件:标准试验压力6.3bar,最大探头风速15m/s,探头流量约为3l/s,探头通径7mm。表中所列的结果可通过下面公式计算得出:其中q3,d7。表3工作压力为6.3bar、取样探头7mm时的最大排风量公称管径(mm)506580100125150管道平均内径(mm)(中等重量的管子依据ISO 65)53.068.780.7105.1130.0155.4管道的最大排风量(l/s)ANR)170290400680103014807 试验过程方法A7.1 概述当确信压缩空气管路系统中存在的杂质含量浓度高时,可采用方法A测试任何位置。试验设备的工作状态应良好。管路系统不允许存在管道弯曲现象。所有阀位于关闭位置,试验设备应进行压力泄漏试验检查,检查时打开截止阀(图2中的件7)。7.2 测量过程(参见6.1.2.1和图2)7.2.1 启动完全打开截止阀(7)给试验设备充压缩空气。根据流量计(24)上显示,通过流量调整阀(25),调整流量至要求流量值。打开阀(11)和(18),关闭阀(13)和(20)。7.2.2 稳定取样过滤器(9和10)取样过滤元件(10)工作在饱和状态下,因此应允许达到饱和状态所需的时间。只有当采样过滤器的压差达到图7中曲线的稳定部分时,才能进行测量,此时可见集油杯(12)中有油。差动压力计(15)将显示稳定的压降。未使用过的取样过滤器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比使用过的过滤器到达稳态的时间要长些。达到稳定压降所需的时间取决于油/水载荷情况。图7 取样过滤器的特性曲线7.2.3 量油在试验开始前应先排放集油杯(12)和(19)内的存油。保留取样过滤器集油杯(12)分离出的油。为测量,先关闭阀(11),排油,缓慢打开阀(13)并收集测量柱(14)内的液体。测试的时间间隔决定于收集的液体量。为避免油污起泡导致的读数有误,允许待收集油液面稳定后再读数。测量过程中注意考虑弯液面情况。或者,称重收集油并记录汇集油的重量(单位为mg)。第一个取样过滤器收集油达到要求的准确度。备用过滤器用于保证第一个取样过滤器正常工作。在第二个过滤器内出现任何明显的油痕迹均表明第一个过滤器的过滤元件需要更换。7.2.4 油/水测量在取样过滤器内还可能收集到冷凝水。当存在的冷凝水较多时,收集率增加,因此需要较大的集油容器。收集到的液体包括水、油/水混合液和油。根据油的类型,可能会发生油/水混合液的分离,通过排掉其中水份可测量油含量(见图8)。图8油/水分离器如果出现水/油混合区,排放掉无油的水,然后加入已测数量的溶液,搅拌以溶出油。推荐采用的溶剂为禁用的三氯乙烯溶剂(见图9)。图9含油溶剂/水分离器警告仔细阅读制造商的安全指南并确保过滤器的集油容器能够盛放所用的溶剂。排放其中的油/溶液,称取质量,从总重中减去加入的溶油溶剂的重量,测出油的实际含量。也可按照参考文献6,测量油水混合液中水的含量。7.2.5 其他测量如果试验过程要测量空气/油分离器的工作效率,而不是查明压缩空气系统中存在的悬浮油的含量,则还应记录下列数据。7.2.5.1 油/水测量后冷却器压缩空气系统中的油还可能以冷凝状态存在于后冷却器分离器的排放管内。其中冷凝油的重要含量可能影响整个系统中油存留的等级。通过阀(32)排放后冷却器内的油,确保同时排放出所有的液体。打开阀(32)并收集测量柱(29)内的冷凝液,直到测量筒(29)内收集液体达0.5升时,关闭阀(32)。在每隔一个取样间隔重复上述过程。按照7.2.4条进行测量。7.2.5.2 压降空气/油分离器油饱和情况下,工作压降决定于装油量。压力计(30)所示的压降读数必须在出现大量存油量前达到图10中的水平部分。(见图10)图10作为时间函数的压降曲线7.2.5.3 温度应通过温度计(31)和(33)分别监控并记录空气/油分离器的温度t1和环境温度t2 。7.2.5.4 提取油的回流警告操作中必须特别谨慎小心,因为提取油可能温度较高且具有排放压力。通常设置三通阀(27)用于引导提取油回流至压缩机。为查明回流油量,临时将油引入测量筒(29)直到收集到可测量数量的油为止,注明所需的时间。每分钟记录一次测定筒(29)的读数,单位毫升。7.3 测试结果的计算7.3.1 概述尽管有意义的结果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测得,通常测试结果需要在200小时内稳定。有必要确保结果稳定、可重复并以说明稳定状态已经达到的方式呈现。7.3.2 压差压差的测量单位为毫巴(mbar)。7.3.3 空气流量(排放)按照标准ISO 5167-1测量排放空气的流量。7.3.4 温度温度的测量单位为摄氏度。7.3.5 油含量通过下面公式计算油含量X(单位mg/m3):其中:V是收集油容积,单位毫升ml; 为油的比重,单位kg/m3; q为空气流量,单位l/s; H为试验持续时间,单位h。当测得了油的质量时,则计算公式变成下式:其中m为油重量,单位mg。7.3.6 测试空气/油分离器时需记录的数据7.3.6.1 试验持续时间试验结果应表明在试验精度限制条件下,试验达到了稳定状态。在限制了试验时间的情况下,试验时间的记录单位为小时(h),如200h。当试验结果要求经过较长的时间,或与空气/油分离器的总使用寿命有关,则持续时间表示为最长使用寿命,如2 000h。或者,用空气/油分离器的压差达到设定值所要求的时间表示试验持续时间,如压差达到1bar所需的时间。7.3.6.2 提取油回流(相关时)提取油回流用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油质量mg表示,即mg/m3。7.4 出具试验结果记录的数据和出具结果的形式如附录A所示。8 试验过程方法B8.1 油蒸汽取决于油的种类和压缩空气的温度,油蒸汽含量特别重要。为避免油蒸汽在系统内凝结,取样应在等温条件下提取,即过滤膜套和管路之间应隔热良好,压缩空气的温度应能够同时在主管路气流和取样管路气流中测得。在压缩空气系统内温度在40以上时应特别注意油蒸汽的含量,因为油具有低于250的闪点。8.2 最大风速在工作压力下,通过过滤膜的风速不应超过1m/s。过滤膜套应为锥形以确保过滤膜表面风速均匀分布。8.3 处理洁净的过滤膜必须存放在防灰尘和无大气污染的地方。当装入过滤膜套和从过滤膜套中取出过滤膜时,应用镊子操作。在测量后和分析前,暴露的过滤膜必须进行防灰尘保护。不要将过滤膜存放于有机材料或碳氢化合物制成的容器内。最好放置在玻璃培养皿内。如果测量和分析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则过滤膜应存放在阴凉的地方。8.4 零取样为检查过滤膜是否清洁,随其选取一个新过滤膜。分析该新过滤膜是否含有油污。8.5 准备确保过滤膜套或部件上没有除油以外引起的碳氢化合物杂质。清洁过的膜套,只能戴聚乙烯手套拿取以避免沾上手印油污等杂质。用镊子将过滤膜预压到合适的取样板(见表1)的三层之间并在取样衬板外径的压缩空气入口处插入一个聚四氟乙烯(PTFE)“O”形圈来保证整体密封。外部腔可设计成便于固定的结构(如苜蓿叶似结构的设计),以允许在0bar10bar之间加压。如简图3所示将膜套安装到试验管路中。在连接压缩空气系统前,试验设备必须完全无油、无碳氢化合物和其他杂质。特别是管路接头部位和过滤膜套之间的部分,这点要求尤其重要,因此需要仔细清理。距离测量设备上游10倍管径以内管路不允许出现弯曲。8.6 试验方法B1(见图3)通过安装在膜套内的集油过滤膜(见6.2.1.2.1)方法测量悬浮状油的含量。在装入过滤膜前,按照下述方法将压缩空气引到旁路管内。打开阀(4)。关闭阀(1)和(5),通过阀(3)疏散开膜套。此时气流流过管子(8)旁路。打开膜套并在膜套内放置三层过滤膜和支持衬板(衬板必须放在模板的后面)(参见8.5条)。转动阀(3)重新装上膜套。此时悬浮油测量装置准备就绪,接下来按照下列方法进行测量。小心打开阀(1),此时膜套加压。将阀(5)旋转到打开位置并小心关闭已经预先设置的阀(4)和阀(6),因此取样过滤膜内有要求的气流流过,在取样过滤器内收集0.2mg20mg的油。测量油收集的时间,至少应为2min。结束试验,打开阀(4),关闭阀(5)。关闭阀(1)并通过转动阀(3)卸开膜套。取出过滤膜,并将过滤膜放置在洁净的非碳氢化合物制成的容器内,防止杂质污染。关于分析和计算油含量的方法,见9条。8.7 试验方法B2应按照6.2.2.1条方法取样并测试气流。选定合适的排放率Q1,单位l/s(ANR),指主管路气流。计算取样排放率q1,单位l/s(ANR),用取样探头提取,采用下列公式:表4列出了工作压力6.3bar时管路最大压缩空气排放率的推荐值。表4工作压力6.3bar时管路最大压缩空气排放率的推荐值管子规格(ISO 65,中等系列,公称通径)mm最大推荐风速6m/s下的排放率l/s(ANR)最大推荐风速15m/s下的排放率l/s(ANR)612.5837.510512.515102520174325256332501254065163501002506518045080240600100410102512561015251509002250注限制风速6m/s适用于长空气管路。应在长度不超过15m的支路分管内限制15m/s的限制风速。9 方法B1和方法B2的分析过程9.1 原则过滤膜或等动态取样探头或膜套上汇集的油溶解在1.1.2三氯三氟代乙烷内,并用红外光谱测定法测出油含量数值。溶液内油的浓度与在三种波数3)IR光的吸油特性中吸收率成比例。三种波数通常为2960cm1、2925cm1、2860cm1,决定于油的种类。吸收比A用下式计算:3) 波数为波长的倒数。其中I0为溶剂的光吸收强度(基线)和I1、I2、I3为溶剂分别在三种特性波形内的光吸收强度。然后将该吸光率与类似的已知浓度溶剂计算出的吸光率图表进行比较。9.2 试剂9.2.1 1.1.2三氯三氟代乙烷(TCTFE)光谱等级,用作溶剂。注2: 为确保三氯三氟代乙烷的清洁,应采用空气光谱作为基准。警告应采取适当的防护设备小心使用1.1.2三氯三氟代乙烷。9.3 仪器9.3.1 红外光谱仪,双光源形或傅立叶变换单槽形,至少覆盖3 400cm-12 500cm1波形范围且传输再现率高于0.3。9.3.2 红外线槽,设计用于红外线分析,长度为40mm50mm,用于探测0.2mg4.8mg的压缩空气系统汇集油。9.4 方法的准确度采用上述检测仪器,试验方法的准确度不低于10。检测范围: 自由空气内油含量约为0.001mg/m35mg/m3,取样时间3小时;6.3bar的压力空气内油含量0.007mg/m335mg/m3,取样时间2分钟。9.5 检测过程9.5.1 过滤膜收集油的分析参见图11,利用过滤膜套作为漏斗,将过滤膜内的油倒流至含有TCTFE的溶液内,(预计油量范围为0.2mg4.8mg)注意标明所用的溶液量。通常25ml的溶液足够将油从衬板和膜套上溶解去除掉。将溶液倒入IR槽内,并将油槽放置到分析采样的光束下。将纯TCTFE倒入参照槽,并将参照槽放置到参照光束下。记录光谱3400cm12500cm1。注3 可获得的标准IR光谱如图11所示。用测得的校准图确定过滤膜的收集油量(见9.6和图12)。图11分析试验的方法9.6 校正曲线的绘制取压缩空气系统内使用的100mg油,并用TCTFE将其稀释至100ml,制成浓度1mg/ml的溶液。按照表5进一步稀释溶液。取每种合成溶液的光谱,即可获得曲线类似图12。校准图只适用于被测油和使用槽的种类。注4 校准图会随着油的氧化程度而变化。当已知使用油种类时,在试验时从压缩机中提取部分油测定校准曲线。或者,人工氧化油或含油混合物。表5用TCTFE稀释标准溶液(1mg/ml)至50ml标准溶液(1mg/ml)的容积ml校准溶液内油的结果浓度g/ml0.120.5101.0202.0402.5705.0100图12-校正曲线附录A(规范性)测试空气/油分离器效率的条件A.1 总则使用中的压缩机工作在较广的工作条件下。因此有必要规定压缩机进行试验的运行条件。试验条件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见A.12)。A.2 持续运行满载工况下的持续运行方便数据的采集,持续运行也是进行测试的标准工况。A.3 每日运转如果持续24小时运行不可行,或规定了每日运行,试验结果应在运行阶段停止前进行测试。没必要在每日运行的基础上等待压降的稳定条件。A.4 部分负载运行部分负载运行工况允许压缩机要求低于满载运行时数据的收集。载荷用满载的百分数表示。A.5 停车/启动当要求进行停车/启动试验时,应规定停车/启动周期的频率。A.6 工作温度通过规定要求测试结果的环境温度表示工作温度。A.7 排放压力标明排放压力。A.8 润滑油 如果要求采用特殊的润滑油,应指明油等级、类别和制造商。A.9 油位除非另外规定,否则应按压缩机制造商规定的最高和最低油位标示。A.10 压缩机转向除非另外规定,否则应压缩机处于水平位置情况下进行转向试验。A.11 其他条件关于其他特殊的试验条件可通过有关当事方协商。A.12 试验条件的报告样本当在下述条件下进行测量时,压缩空气的取样和分析的方法(A、B1或B2),检测到液态或悬浮状的油含量mg/m3(ANR)。试样取自(接收器、主风管、支风管、等)。在取样点,主要有下列条件: 压力:bar有效(压力计)压力温度:压力露点估计风量/速l/s(ANR)压缩空气系统具有以下配置(说明是否适当)。设备管路负载状况压缩机1运行载荷负载压缩机2运行载荷负载压缩机3运行载荷负载压缩机.运行载荷负载.压缩机.运行载荷负载.附录B(参考性)参考文献1 ASTM D 2986-71(1978),用单分散DOP(酞酸二辛酯)通烟试验评定空气化验介质的标准方法2 BS 3928,1969,空气过滤器(除I.C电机和压缩机的风源系统)的钠火焰试验方法3 CETOP RP 50, 气动元件的流量4 ALLEN, T. 颗粒尺寸的测量,Chapman 和Hall,第三版。5 FERNANDEZ 和SOUTER。6 IP 353/82,蒸馏法测定原油中水含量7 PNEUROP 6611/1984,一般用途压缩空气第2部分:试验8 DIN 24184, 10.1974。9 DIN 51352, 第 1部分,08.1985。10 DIN 51352, 第 1部分,08.1985。11 FERNANDEZ 和Hall。等动态取样技术的基本考虑12 ISO 2787:1984, 旋转和振动型气动工具性能试验。ICS 23.140关键词:空气,压缩空气,试验,测定,油吸收率,试验设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