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附页.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35311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附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附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附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教 案 首 页课程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编码课程性质必修课 选修课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授课专业学前教育 年级、班2011级周学时数/周数总学时数讲授学时数实践环节时数考核性质考试 考查考核方式闭卷 开卷学生数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周梅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教材参考书:(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系(部)审阅意见 系(部)主任签字 年 月 日第 一 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授 课 章 节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所 需 学 时讲授学时数: 4 实践环节学时数:教 学 目 的与 要 求1、了解社会性及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2、初步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3、掌握师幼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4、了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教 学 重 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师幼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教 学 难 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师幼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教 学 方 法与 手 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教 学 内 容时 间 分 配1、提出学习本学科的要求 2、明确学习方法 3、介绍本学科的历史作业及思考题详见各节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注重幼儿园社会教育是20世纪我国幼儿教育的新特点,也将成为21世纪我国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翻开我国幼教史,一条幼儿社会教育的发展线索依稀可见。萌芽阶段:(零星的,不系统的主张) 早在上世纪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和家庭教育法章程就强调使蒙童远离恶习,习善良之规范。而且湖北武昌幼儿园就强调幼儿教育的开导事理,涵养德行的功能,在确定的7门课中,“行仪力、“训话”直接与社会教育有关。陶行之的思想,认为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重要的教育。独立阶段:(陈鹤琴 张宗麟)陈鹤琴提倡的“活教育五指活动”社会教育是重要内容,他非常重视幼儿园的课程研究。他认为儿童的生活是完整的,教材也必须是完整的。完整的、有系统的课程应该有中心一一儿童生活的环境,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张宗麟与陈合作,有许多共同的研究成果。他对幼儿社会领域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30年代初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最全面,深入地论述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及实施的著作,包括儿童之社会的特征,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等,还讨论了社会领域的课程目标,他认为;教育的灵魂不在乎罗列许多科目,也不在乎养成良好公民,而是在乎养成适合于某种社会生活的人民。这个阶段,社会教育,社会课程作为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得以确认你在结构上、体系上及实践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标志是张宗麟的幼儿园的社会。此后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结构中消失。1952年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和1979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条例中有社会教育的因素,但有时以儿童环境的形式出现,有时又以常识的形式出现,有时以品德教育酌形式出现。直到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发展阶段:规程给我们建立和完善幼儿园社会领域的课程提供了法规、政策和理论的空间。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社会教育。美国社会领域的课程是从幼儿园+大学。专供幼儿园使用的教材叫出发,即初涉人生的幼儿在社会的海洋中启程。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意义一、社会性简介 当一个人独处时,是谈不上“社会计的,但身边只要再有一个人,“社会就构成了。一个家庭,这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的生存一天也离不开社会。人们每天都在各种小的、中型的、大的社会群体中,充当者各种角色(横向、纵向),表现着自己的社会性。你跟别人打交道方式,、你对别人的态度、你怎样受别人影响、你怎样影响别人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人社会性的表现以及表现自己的社会性场合。(一) 社会性的产生 生理需要即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如饮食、睡眠等需要 社会性需要即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及成就需要等。 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社会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范畴,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比如,人自出生以后便成为各个社会团体的一分子。从婴幼儿时期起,人就想与他人亲近、与他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关心、友谊、爱护、接受、支持和合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不但没有因为自身力量的壮大而削弱这种需要,反而还增加了这种需求。有人对绝对孤立状态下人进行个案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孤独隔离会产生突然的恐惧感和类似忧虑症发生的情感,并且隔离时间越长产生恐惧和焦虑就越重。所以,社会性需要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社会性就是源于人类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首先,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其次,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作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所获得的特征,社会性几乎涉及了人智能以外的所有内容,它也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个人属性,例如情感、性格、交往、社会适应等等。(二) 社会性的内容 关于社会性的具体内容,东西方学者均有不同论述。西方有些学者认为,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通过社会-知觉人们觉察他人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目的:通过社会行为学习,人们掌握约定成熟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从而能够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社会。我国有些学者则认为,社会性内容应包括:应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友好相处的能力,自律的能力,表现与理解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良好生活、卫生、学习习惯等。总之,尽管对社会性的描述不同,但其内容实质都是一致的,即如何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并适应环境的能力。即如何做人。 社会性一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渐演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响的社会人。二、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l、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需要;2、社会性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心智的发展;3、社会性认知的需要。 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特点 从心理学角度,结合学习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亲社会性行为、道德等五个方面作为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对于每一方面的具体内容逐一展开解释,并详细论述其发展特点。一、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既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只有人类才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我国学者从知、情、意这一角度出发,认为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自我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等。 首先,幼儿自我评价表现在对自己性别的认识,还有自己的名字、年龄班;其次,观察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动作、能力、爱好、所有物等;最后,涉及自己与父母给同伴的关系。 儿童进行自我评价的途径有三种:(1)掌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2)社会性比较,即从与别人比较中对自己做出评价;(3)自我检验,或狭义的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的核心内容。 自尊是自我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胜任、愉快、值得尊重的自我体验。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种积极的评价和体验,他是在社会化比较过程中实现的。自我控制是指目标受阻时,个体抑制其行为和改变行为的能力。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分为五个极端:2岁前分别为神经生理调节阶段、知觉运动调节阶段、外部控制阶段; 2岁左右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即利用表征能力,以符号代替物体,在没有外界监控的情况下服从控制者要求、延缓自己要求行为;4岁以后儿童开始运用语言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了。(一)0 -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的时期,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主意识,甚至到了4、5个月,还不能把自己和周围世界区分来,往往把自身和周围的东西看作同样的物体,像玩弄其他物体一样玩弄自己的脚,手等等。般要到婴儿末期才能把自己身体与其它物品区分开来,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幼儿前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进入幼儿前期后,儿童开始了与周围人们的交往,更进一步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于是开始了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能把自己和别人明显地区分开来; 2、能准确地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升,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真正形成的标志。 3、开始表现出有自尊心。(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期是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l、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 表现:认识自己的性别,知道我是谁,我几岁,我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可自我观察到身体特征、动作、能力、爱好、所有物。在游戏中自选和分配角色,或在日常与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2、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2-3岁开始出现)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2)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幼儿期一般都过高评价自己。随着年龄增长,自我评价才能从主观情绪趋于比较客观。例如,有的大班幼儿想说自己好又不好意思,于是说”我不知道我做得怎么样。”或说:“我不说”。 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3、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2-3岁的儿童已有了独立的愿望,常常喜欢自己做事、自己行为,常常说“自己来”。 3-4岁的儿童往往开始表现自己的主张,当成人提出要求时儿童有时不听从,爱说“不”、“偏不”、“就不”等等。 6-7岁的幼儿在很多方面有较强的独立性,是真正的独立性开始表现的时期。生活中可以进行自我服务,很多幼儿还可以帮成人或集体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二、情绪情感提问;l、人类的交际工具是什么?即语言、情绪情感。2、什么是情绪情感?即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反映。 3、它是通过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包括微笑(高兴)、依恋、害怕、嫉妒心、自尊心、同情心、羞愧感等。(一)微笑新生儿在吃饱喝足后闭眼睡觉时,常常会露出微笑,但这时的微笑不是在与人交往中发生的,它只是自发性微笑,而不是社会性微笑。真正的社会性微笑是在3个月以后,在和亲近的人交往时表现出来。即是社会化的开端。研究发现;学前儿童交往中的微笑有三类:儿童自己玩得高兴时的微笑、对老师的微笑、对小朋友的微笑。其中,第一类不是社会情感的表现,后两类则是社会性的。(二)依恋在母亲精心照料婴儿能够满足他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前提下,6-7个月时,明显表现出对母亲的强烈依恋,表现出愉快、安全、少哭闹,这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和与人交往的积极态度,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研究表明,8个月婴儿,如母亲态度不良一一婴儿会精神紧张、多病、发育落后等。 13世纪,罗马帝国皇帝用50个婴儿做实验,想知道没有听到说话,是否会有语言。于是派奶妈喂奶、洗澡,但禁止抚爱、搂抱、说话等,结果50个婴儿全部夭折。母亲与婴儿的情感交流是儿童社会化的永久基础。(三)害怕大约在六个月的时候,因而出现了“认生”的现象,即陌生人恐惧,表现为见到陌生人就不安,甚至哭闹,当陌生人离开时,这种不安情绪立即消失,这说明婴儿出现了最初的害怕。这种现象也说明这时的婴儿已经能够分辨出谁熟人,谁是陌生人。认生现象约在1-1.5岁自然消失。 有人认为害怕是对有爱心和无爱心的判断。(四)嫉妒心幼儿在l岁多的时候即可产生嫉妒心,表现认为如果妈妈当着他的面抱别的孩子,它会做出强烈的反应,非要妈妈放下别人抱自己。由于嫉妒的产生是因为幼儿觉得在位、待遇、享受等方面不如别人时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并且它是低级、消极的。生活中会有很多事会让孩子产生嫉妒。例如别人的新颖玩具,自己没有心里不好受;别人拼图又快又好,自己拼不好,着急,搞破坏。嫉妒在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所以, 成人务必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尽量减少其产生的诱因。(五)自尊心是由于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自尊心过强,容易忘自尊大、固执、独断专行;自尊心过弱,则容易有自卑感。幼儿期自尊心已明显地发展起来,而且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中班幼儿的自尊心明显的强于小班幼几,教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六)同情心是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所持的关心、爱护的态度。幼儿的同情心不仅仅只指向幼稚,弱者、伤者。还指向小动物、玩具娃娃等。成人要注意保护和利用幼儿的同情心。(七)羞愧感是个体意识到自己言行对他人或规范造成伤害或违背后所产生的负罪感。他对学习和掌握行为规则有重大意义。那些是非判断能力强的幼儿羞愧感也强,那些不分自己行为对错、好坏的幼儿很难产生羞愧感。因此,成人在幼儿童年早期的直接外部干预是产生羞愧感前提。 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三、个性提问:l、什么是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2、它包括哪些内容?能力、气质,性格三部份,还包括兴趣、爱好、需要等。 学前阶段是个性开始时萌芽时期,但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个性倾向。 针对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们所说的个性主要是指儿童的兴趣、需要等方面。 (一)0-3岁儿童兴趣的产生和发展 有人认为,兴趣是一种基本的情绪状态,儿童从出生起,兴趣就以机体的功能表现出来,除睡觉和身体不适外,儿童的看、听、发出声音和动作都是由兴趣这种基本情绪激起和指引等。2-3岁的儿童的新异性兴趣会激发他们的模仿行为,如为小狗吃东西、拍娃娃睡觉等等。儿童会把摆弄玩具和自己经历过的情绪联系起来的,这种情况延长了儿童的有兴趣的玩耍和操作的时间。 (二)幼儿期兴趣而的发展特点l、 兴趣比较广泛,但缺乏中心。2、 直接兴趣较多3、 兴趣表现出年龄差异和个别差异4、 兴趣比较肤浅,容易变化。5、 兴趣有不良倾向。四、社会性行为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和行为反应。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面。因此,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性行为也是具体的交往行为,人们通过社会性行为来实现与他人的相互交往。 社会性行为,根据动机和目的,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 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作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反社会行为也叫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和集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和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在幼儿中表现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如对人、打人、抓人、骂人、破坏他人的物品等等。这些行为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往往造成人与人之间闹矛盾、冲突,其极端后果是伤亡、犯罪,因此被人类社会所反对和抵制。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主要是指在社会交往中的具体行为。一般说来,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从交往的对象看,可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与成人的交往,主要包括与父母和老师的交往;另一方面是与儿童的交往,主要指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社会性刚开始发展的儿童,很难与低龄儿童以及其他成人进行交往。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0-3岁儿童社会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婴儿的社会行为为最初发生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幼儿一出生就开始了与其它人的交往,主要的交往对象父母或其养育者,幼儿以啼哭、微笑、皱眉等行为,表明与他人交往需要。而父母经常做出呼唤、拥抱、抚摸、微笑的行为。因而也报以相应的反应,表明与其他人交往的能力。因而,形成了最初人际关系即是婴儿与父母之间建立起来的亲子关系。2-3岁的儿童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帮助等有益于他人的行为,如:可以把自己的玩具分类别的小朋友好,还能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等。 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二)幼儿期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到了3岁,大多数幼儿会进入幼儿园接曼教育,幼儿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幼儿交往的对象除了父母和亲人以外,增加了与老师和同伴的交往。l、幼儿与老师的交往是一种权威关系,幼儿对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多数是顺从地,这种新的人际关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大进步。2、幼儿同伴间的交往。随着年龄提高,交往能力不断提高。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分为四种: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五、道德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德行为准则,儿童道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儿童最初的道德意识很淡薄,只有道德感,即是因为自己或别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学前儿童的道德内容主要包括移情、利他心、同情和怜悯、互惠和分享、遵守社会规则、同情心和依赖父母等。表现在教育目标上,包括爱周围的人、爱集体、爱祖国、诚实、礼貌、爱劳动等。由于儿童认知水平有限,当儿童不能认识某种行为准则的内容和意义、 不能正确判断行为的真正价值时,他就不能有真正自觉的道德行为。学前儿童处在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表现为以下特点:(一)0-3岁儿童道德和道德感的产生和发展l岁的儿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感,到了3岁,儿童才有道德感的萌芽。如受表扬后的喜悦感、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中引起的友爱、互助、同情等情感体验。但这些体验是肤浅的、不稳定的。(二)幼儿道德和道德感的发展1、服从是幼儿道德发展的第一个特点,即一切规则都是成人制定的;一切规则是不能变的。而且在实践中幼儿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往往是不一致的。2、道德感的发展,道德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由成人评价而引起。 中班:幼儿则可因自己的行动符合了老师的要求而快乐,而且还关注别的小朋友,表现为“告状”。 大班:幼儿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能较正确的分辨好坏,并较稳定。3、幼儿道德评价的发展 (1)幼儿道德评价的正确性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2)独立性在5岁左右明显提高 (3)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具体一抽象情绪性一客观性依赖成人一独立结果一动机如打碎碗的实验。4、亲社会行为 l岁之前儿童的微笑一一最初的友好倾向; 两岁以后有明显提高一一一起游戏、帮妈妈做事,并表现出同情心和分享快乐等5、问题行为攻击行为;嫉妒行为;退缩性行为;破坏性行为;欺骗性行为;另外还要关注儿童自闭症、性别倒错等行为。 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第三节 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儿童社会化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地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一、环境(一)自然环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的社会性的影响?(二)社会环境1、 家庭环境 (1)家庭物质条件的影响 (2)亲子关系的影响 (3)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第一,民主型;孩子的人际交往、独立性、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等发展良好。 第二,专制型;孩子易顺从、压抑、退缩、自卑、优柔寡断、喜怒无常、言行不一等。 第三,溺爱型;孩子易依赖性强、任性、胆小、自私、意志薄弱、人际关系不佳等,独立性、自主性差。 第四,忽视型;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但自信心较差,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易出现偏差。可以看出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性影响较大。民主型的最理想,可使儿童顺利适应社会生活。专制性教养方式对孩子干预过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孩子过度纵容,易使孩子变得幼稚、不成熟,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都易出问题。忽视型教养方式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对孩子缺乏有效指导,易使孩子出现社会认知、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单亲家庭和和再婚家庭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影响。2、 幼儿园环境 (1)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影响 谈一谈物质环境对人的社会性的影响 (2)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影响 即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师与儿童之间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园精神环境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师幼关系,能使幼儿精神愉快、积极、主动、大胆、自信,自我意识良好,而且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反之则相反。研究者认为,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安全感、归属感,促进他们与同伴交往。 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社会性影响也很大。如果没有同伴之间的交往,易产生各种社会问题,如社交意识缺乏、社交的能力和技巧缺乏、自尊感较强、自我中心比较严重等等。 同伴交往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满足儿童的社会性需要。 第二;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 第三;有利于儿童重新协调与成人之间的关系。 3、大众传媒儿童一出生就处在大众传媒的包围之中,随着多媒体的普及,传媒对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电视是影响最大的传媒,而且是争议最大的一环。电视给儿童的社会化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帮助他们更多 的认识社会,另一方面则阻碍了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一;电视有可能使幼儿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 第二;电视有可能使幼儿变得孤独、冷漠。 第三;电视有可能导致攻击行为的增加。4、社区环境居住不同社区环境中的儿童,身心发展也有不同,如城市和农村、楼房区和平房区、文化区和商业区等 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二、儿童自身因素(一)儿童气质对社会化的影响 1、 影响儿童的认知 2、 影响儿童的交往(二)儿童认知水平对社会化的影响(三)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对社会化的影响在各种活动中,幼儿主动参与的程度是影响其个体心理发展的性质和水平的重要原因。三、幼儿园教育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是教师按照国家的教育目标和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教育影响,以发展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教育。(一) 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明确(二) 有比较合理的计划(三) 有较全面的内容(四) 途径多样(五) 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六) 有年龄相近的儿童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性?为什么人具有社会性? 2、社会性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和意义? 3、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4、影响幼儿社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5、举例说明家庭结构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授 课 章 节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所 需 学 时讲授学时数: 4 实践环节学时数:教 学 目 的与 要 求l、了解社会教育目标的含义2、明确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分解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3、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教 学 重 点掌握在教育活动中分解社会教育领域目标的技能。教 学 难 点掌握在教育活动中分解社会教育领域目标的技能。教 学 方 法与 手 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教 学 内 容时 间 分 配一、 复习提问二、 课前训练三、 讲授新课作业及思考题详见各节 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含义纲要提出,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为:(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4)能努力作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教育,旨在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使儿童从出生时的自然人,成长为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的人,在此过程中发展其社会性。目标中体现出,通过此领域的各项教育活动,要帮助学前儿童与周围人交往、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情感关系,要引导学前儿童逐渐将其现行的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以逐渐形成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并且能够逐渐在社会中生存、不断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即通过教育使个体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成熟的人。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最初阶段,也是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社会化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幼儿阶段的社会化性发展和社会化水平会深深地、长远的影响儿童将来的社会生活和学习工作。纲要中则第二条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教育要围绕幼儿一生打下良好基础。”纲要中对幼儿社会领域发展的目标阐述,又充分体现出对幼儿现有身心发展水平和幼儿将来可能发展的尊重,体现了学前教育的特点,为教师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社会领域的教育指明了方向。二、 确保实现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应注意等问题学前儿童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天生的学习者和冒险家,他们喜欢学习各种生活经验容易接受多种交往活动,并在活动中发展社会性;在与环境积极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他们模仿、学习着他们周围生活中一切新奇的事情,无论这些经验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也无论成人是否希望他们去模仿学习,只要他们感兴趣,就要反尊重和明确的规范,有助于学前儿童掌握积极的、正面的社会生活态度和情感、能力以及技能;教师就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事实现社会领域目标的重要保证。 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l、教师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目标就是人们活动要取得的结果,因为有目标,我们生活的目的性、计划性才更明确,就可能得到最好的活动结果。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能否真正落实到幼儿发展,最终要经过教师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提供发展环境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意识,以保证创设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环境,有目的、有意识的组织教育活动,并随时注意自身的态度、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结合日常生活、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游戏过程中,在于同伴、师长及多种交往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明确的目标意识,一方面体现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育活动过程中,明确在教育活动中可能影响幼儿的有关社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工作;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善于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敏锐地发现,并捕捉各种教育机会,促进幼儿在社会情感和态度、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等方面发展。特别是,由于幼儿对各种行为规范的理解扣掌握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活动,并要在实际交往等社会行为中反复练习,就要求教师在社会性教育方面,注意活生生的影响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清晰的目标意识。例一:观看木偶表演拔萝卜请学生分析此项活动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复尝试、练习,以至掌握这方面的经验发展所起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例二:幼儿不想午睡,无论怎样它都是睡不着,尝试一下如果你是这个幼儿老师应该这样做?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目标意识,就要求教师应注重学习,不断发展、提高自己的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注意教育活动始终围绕着教育的最终目标一一为幼儿一生发展打基础,保证有效地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以期达到在社会领域教育过程中与幼儿共同发展的结果。2、应教师应合理的分解目标 为确保实现领域目标,教师一定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幼儿的不同兴趣需要等个性特点,将领域目标逐层分解,最终落实到每个幼儿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上。分解目标应注意以下两点:(1)分级目标要逐渐具体化。目标层次之间要相互联系,使上级目标指导下其目标,下级目标成为上级目标的具体化,各层次之间形成紧密的塔状结构,确保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经过逐层分解,指导教育活动的进行,分级目标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第一,从时间角度,教师可以将纲要提出的社会领域发展目标促进具体化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日目标及活动目标;第二,从教育范围角度,可以将领域目标具体化为的幼儿园目标、班级目标、教育活动和幼儿个体发展目标。例如:北京明天幼稚集团第六幼儿园的“社会化教育的目标和是任务”的具体内容。见教材36页。(2)注意目标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以及与其他领域发展目标的联系。分解教育目标要与幼儿发展的规律紧密联系,注意幼儿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目标指导教育过程的意识要贯穿于整个学前阶段的各科活动中,注意年月日间的一贯联系。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幼儿社会化过程与他的生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应注意每日各种活动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活动中,又注重社会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充分挖掘一日活动的整体教育作用。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3、选择利用科学有效的活动 要实现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需要教师根据目标选择合适幼儿理解、符合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具体内容,结合社会教育特点,采取相对科学有效的活动方式,使教育过程始终指向纲要所指定的领域教育目标,确保促进幼儿社会性向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纲要在社会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伸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和说教。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币条件,并加以指导。社会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意义;(1)幼儿社会性发展一定是在良好的环境中实现的。 (2)幼儿社会性发展一定是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3)由于幼儿的社会化过程受到其他周围各种环境因素影响,幼儿园的教育一定要与家庭、社区紧密结合,否则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有时会成为“无用功”。 课堂训练:经营根据下列给出的教育内容选揖适宜的活动方式,到并制定到活动的具体目标。 l、 引导有人理解做人要诚实,故事狼来了。 2、 认识自己的父母,知道他们的工作。 3、 在公共场所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 4、 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不麻烦别人。 5、 认识自己身体、性别,对自己进行初步的评价。 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行为、社会情感和社会认知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儿童的社会活动中又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情感、认知和个性等方面。一、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对周围环境中的人或事情做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的反应,包括合作、助人、同情、安慰、节约、爱护环境、遵守规则、攻击、破坏、违反规则等,上述现象就使某些个人社会行为的“留影”。社会行为是在与周围环境(人或事)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也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个体的行为,又同时指向他的交往对象。根据动机和结果不同,社会行为可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如顺从、合作、分享、助人、讲卫生等可以视为亲社会行为,而攻击、破坏、等就是反社会行为。学习儿童的社会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亲社会秆为,避免形成消极的反社会行为。具体包括以下两点:(一)帮助幼儿掌握交往的技能,发展交往能力。(二)引导幼儿遵守规则 l、 家庭生活规则。 2、 游戏规则 3、 学习活动规则。 4、 社会公共场所 5、 乘车规则 6、 行路规则二、社会情感社会情感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因自己的需要能否满足而产生的主观感受。比如有人做了一间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取得成功,被人们称赞,他会有强烈的自豪感,例如,我国的“神州号”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宇航员的高级情感体验;冬季奥运会张丹,赵洪博取得成功时的情感体验等。社会情感可分为:积极的情感,如快乐,高兴、自豪等;消极情感,如悲伤,沮丧等。社会情感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幼儿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认知、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三、社会认知社会认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社会经验的认知过程本身,即心理的活动过程,包括观察、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过程;另外一方面为经过认知过程获得社会性知识经验,包括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以及自己与它门和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认识,对不同的社会行为、社会角色的理解,对处于调整各种关系行为规范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习老师的样子给其他小朋友讲故事;学习妈妈的样子给娃娃洗脸、喂饭等。 幼儿的社会认知受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具有表面理性、主观性,需要成人给与充分的发展支持和引导,帮助他门得到正确的积极的社会知识经验。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认识。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经常提出我从哪里来、”为什么我是男孩儿或女孩儿”等问题,渴望了解自己的一切,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幼儿从各方面认识自己,并逐渐学会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发展其自尊心、自信心。 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1)对自己表面特征的认识,了解自己身体、面貌、喜好等基本特征。(2)对自己优缺点的认识,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3)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初步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4)了解并敢于表达自己感受、想法,敢于大胆提问。(5)逐步学会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6)学会独立选择活动内容、形成最初步的责任感。2、对周围人的认识(1)了解父母和亲人的工作,懂得爱他。(2)关心理解幼儿园的同伴和教师,能与他门友好地玩儿(3)了解和关心其他劳动者。3、对周围环境的认识(1)了解并能说出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如名称、明显标志、认识附近的服务设施。(2)初步了解自己的家乡,指导家乡的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及传奇人物、特产。(3)爱祖国。四、个性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在社会生活和交往活动中必然表现出他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影响幼儿的良好个性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五、理解社会教育内容应注意等问题 1、 社会教育内容应考虑对幼儿的整体影响 2、 社会教育内容应逐步深化、丰富小结:思考题:判断并说明理由l、 实现教育目标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事情。2、 分解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靠主要根据纲要的精神,不需过 多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3、 发展幼儿社会性的主要途径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教育活动。4、 社会教育不必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5、 婴幼儿生活更多地依赖父母,不存在发展社会性要求。6、 帮助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经营活动的,应与幼儿园科学、健康、语言、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密切联系。回答问题:1、 为确保实现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应注意哪些问题?2、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和方法授 课 章 节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和方法所 需 学 时讲授学时数: 4 实践环节学时数:教 学 目 的与 要 求1、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2、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常用的方法3、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4、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重 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和方法教 学 难 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和方法教 学 方 法与 手 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教 学 内 容时 间 分 配一、 复习提问二、 课前训练三、 讲授新课作业及思考题详见各节 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和方法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 在纲要中我们发现:第一、社会领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够使幼儿感受到的,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这一点所采用的方法是熏陶,儿童的主要任务就是适应环境,内化规则。第二,”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知道。”这一点所采用的方法是交往活动和实践活动,学前儿童在满足自己需要和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社会性和个性。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和教育上的两大特点:熏陶和生成。因此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一、目标原则(一)含义,是指社会教育过程的组织实施,首先要体现教育目的的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制订出每种活动适度、明确、具体的目标。(二)要求1、 教师在组织设计教育活动时应有强烈的目标意识。2、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育方法时,都要围绕目标去进行。二、活动性原则(一)含义是旨社会教育活动要为学前儿童创设活动的机会与条件,引导儿童在各种活动中与人交往,积极主动地发展弛会性。(二)要求1、 要为儿童创设活动的空间2、 要给儿童提供l植谢活动的机会和时间3、 激发儿童活动的动机,提高儿童活动水平三、实践性原则(一)含义,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中,教师既要堆儿童进行社会认识观念和社会规则的教育,提高社会认识,有一指导儿童的时间,把提高儿童的社会认识和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行为结合起来,使儿童的社会性得到发展。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二)要求l、帮助并交给儿童具体的行为方式 (1)教师要向儿童讲清道理,明确社会规则的要求与自己行为 紧密相关。 (2)好教师应教给儿童具体的行为方式,即教会儿童“如何做丹。2、组织儿童参加多种实践活动3、教育儿童自己等问题自己解决4、教师要以身作则四、强化原则(一)含义,是指教师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通过言语、动作和表情等方式,对儿童行为给与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之增强、巩固或削弱、消除,以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要求1、教师要采取明确,、适宜的强化方式2、强化应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3、强化的及时性五、一致性原则(一)含义,是指在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和协调,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儿童的社会性品质按国家目标健康发展。(二)要求l、教师要保持教育态度的高度一致性 第一, 教师的教育态度前后要一致 第二, 教师言行要一致2、统一幼儿园要、托幼机构内部多方面的教育力量3、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以上原则既是相对的,又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掌握各项原则的精神实质,在教育实际工作中,要灵活掌握,相互配合、综合运用才能提高社会性教育的效果。根据案例成长日记分析该教师在对孩子进行社会教育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原则?第51页。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 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方法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内容涉及广泛,既有认知的,又有情感的;既有实践的,还有行为习惯的。要想实现这些教育目标,就必须灵活的、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由于社会教育过程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发展的过程,幼儿社会教育法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介绍几重主要方法。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般方法(一)讲解法1、含义是教师以口头语言对社会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和生动的 解释要,以使儿童较系统的理解社会教育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 的行为准则的方法,便于指导行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2、评价优点:(1)可以使儿童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知识(2)便于教师控制教育过程,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3)主题明确,易于儿童直接接受(4)反碛及时,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回答得到的反馈,便于调整讲解的内容和方法(5)有利于教师有目的的向幼儿进行社会教育局限性;(1)儿童以听教师讲为主,没有充分的机会对所学内容及时做出反馈,儿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易充分发挥。(2)讲解单调,儿童的注意力不易保持(3)讲解的内容、方法统一,很难照顾个别差异3、要求 第一, 讲解的实用性 第二, 讲解的直观形象心跳到 第三, 讲解的方式多样化(二)谈话法1、含义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师生通过对话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2、评价:优点:(1)不受时间、地点和人物的限制(2)不受课内、外和人数的限制(3)可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可提高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5)及时反馈局限性:(1)浪费时间,不易使全体儿童都参加到谈话中来(2)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准备3、要求 第一, 教师要在儿童社会性教育的重点核心内容处采用谈话法 第二, 谈话等问题是幼儿熟知的 第三, 提问要面向全体并给一定思考的时间 第四, 提出问题应具体、明确、难易适度 第五, 问题提出后应给幼儿一定思考时间 第六, 谈话后,要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总结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三)讨论法l、含义:市是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就社会性问题、现象相互启发、交换看法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育方法。2、评价 优点:(1)表达的机会多 (2)思维活跃能调动积极性主动性 (3)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局限性:易乱、不好控制3、要求第一,选好讨论主题第二,要根据儿童年龄阶段进行讨论第三,教师要引导讨论,不要当裁判、阻碍讨论。第四,做好讨论的结束工作(四)观察、演示法l、含义: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教师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向儿童出示的实物、图片、直观教具、录像等可以使他们被感知的材料,使儿童通过观察获得相应的社会知识、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2、评价优点:直观形象生动,符合幼儿思维特点3、要求第一,要根据社会教育任务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用直观第二,作好观察演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第三,教具的运用要恰当,避免儿童注意力的分散(五)参观法1、含义:是学前儿童在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组织儿童到学前教育机构外观察社会现象,儿童在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中获得新的社会知识和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如参观少年宫、敬老院、图书馆、超市、邮电局等2、评价优点:同观察法 3、要求第一,参观前要充分做好准备第二,参观中要指导,注意儿童的安全第三,参舰后做好总结、巩固工作(六)行为练习法1、含义:是指教师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组织儿童按正确的行为规范自己,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受到实际训练,已形成儿童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的方法。(最有效的一种方法)2、要求第一、要明确行为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又有严密的组织工作。第二、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第四、长期反复持之以恒(七) 强化评价法1、含义:是指通过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评价对儿童进行的社会教育的方法。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2、要求: 第一,强化要及时 第二,强化要恰如其分 第三,以表扬、奖励为主 第四,严禁体罚、恐吓、辱骂或变相体罚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特殊方法 它是儿童社会教育领域中独有的方法。(一)榜样示范法l、含义:是指儿童社会教育中,教使用他人的好思想、好行动和英雄事迹去影响和教育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品质的方法。2、要求第一、伟大和英雄模范人物第二、教师本人第三、同伴(二)角色扮演法l、含义:是指个人试着设身处地的去扮演另一个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不属于自己角色的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