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全部教案.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33144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全部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全部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全部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高中数学(选修21)教 案孔 德 友庐江县第三中学1.1命题及其关系第一课时1.1.1命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二)、探析新课1、思考、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2)2+4=7(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若x2=1,则x=1()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能被整除2、讨论、判断: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3、抽象、归纳: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4、练习、深化: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x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解略。引申: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同学们可否举出一些定理、推论的例子来看看?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推论都是命题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定理或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所举定理和推论的例子,让学生分辨定理和推论条件和结论,明确所有的定理、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紧接着提出问题:命题是否也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呢?5、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定义:从构成来看,所有的命题都具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数学中,命题常写成“若p,则q”或者 “如果p,那么q”这种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结论6、练习、深化: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判断各命题的真假()若整数a能被整除,则a是偶数()若四边行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若a0,b0,则a+b0()若a0,b0,则a+b0()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此题中的()()()(),较容易,估计学生较容易找出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其中设置命题()与()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两个例子的比较,学更深刻地理解命题的定义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不管判断的结果是对的还是错的。 此例中的命题(),不是“若P,则q”的形式,估计学生会有困难,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已知的事项为“条件”,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解略。过渡:从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的两种情况,即有些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而有些命题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命题的一种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7、命题的分类真命题、假命题的定义真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不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强调:()注意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如:“作直线AB”这本身不是命题也更不是假命题()命题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命题、假命题的的概念,强调真假命题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题。8、怎样判断一个数学命题的真假?()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9、练习、深化:例:把下列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对顶角相等。分析:要把一个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写成“若条件,则结论”即“若P,则q”的形式解略。(三)、课堂练习:、(四)、课堂总结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1什么叫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3怎样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4如何判断真假命题教师提示应注意的问题:1命题与真、假命题的关系2抓住命题的两个构成部分,判断一些语句是否为命题判断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而判断真命题,要经过证明(五)、作业:P9:习题1组第1题五、教后反思:第二课时 1.1.2四种命题1.1.3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四种命题的概念,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和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会用等价命题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并写出四种命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会写四种命题并会判断命题的真假;(2)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难点:(1)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2)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3)分析四种命题之间相互的关系并判断命题的真假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初中已学过命题与逆命题的知识,请同学回顾:什么叫做命题的逆命题?(二)、探析新课1、思考、分析:问题1: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2、归纳总结:问题一通过学生分析、讨论可以得到正确结论紧接结合此例给出四个命题的概念,()和()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和()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和()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3、抽象概括: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让学生举一些互逆命题的例子。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让学生举一些互否命题的例子。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让学生举一些互为逆否命题的例子。小结:(1)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逆命题;(2)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否命题;(3)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逆否命题强调:原命题与逆命题、原命题与否命题、原命题与逆否命题是相对的。4、四种命题的形式:让学生结合所举例子,思考:若原命题为“若P,则q”的形式,则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应分别写成什么形式?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总结如下:原命题:若P,则q则:逆命题:若q,则P否命题:若P,则q(说明符号“”的含义:符号“”叫做否定符号“p”表示p的否定;即不是p;非p)逆否命题:若q,则P5、练习巩固: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则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 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数字是,则这个整数能被整除;() 若x2=1,则x=1;() 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6、思考、分析:结合以上练习思考:原命题的真假与其它三种命题的真假有什么关系?通过此问,学生将发现: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原命题为假时类似。结合以上练习完成下列表格:原 命 题逆 命 题否 命 题逆 否 命 题真真假真假真假假由表格学生可以发现:原命题与逆否命题总是具有相同的真假性,逆命题与否命题也总是具有相同的真假性由此会引起我们的思考: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之间是否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呢?让学生结合所做练习分析原命题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四种命题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分析,将发现四种命题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7、总结归纳若P,则q若q,则P原命题互 逆逆命题互否互 为 否逆互否 为 互逆 否否命题逆否命题互 逆若P,则q若q,则P由于逆命题和否命题也是互为逆否命题,因此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如下:(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由于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有相同的真假性,所以在直接证明某一个命题为真命题有困难时,可以通过证明它的逆否命题为真命题,来间接地证明原命题为真命题(三)、例题分析:例4: 证明:若p2 q2 2,则p q 2 分析:如果直接证明这个命题比较困难,可考虑转化为对它的逆否命题的证明。将“若p2 q2 2,则p q 2”视为原命题,要证明原命题为真命题,可以考虑证明它的逆否命题“若p + q 2,则p2 + q2 2”为真命题,从而达到证明原命题为真命题的目的证明:若p q 2,则p2 q2(p q)2(p q)2(p q)2所以p2 q22这表明,原命题的逆否命题为真命题,从而原命题为真命题。练习巩固:证明:若a2b2ab,则ab(四)、课堂总结:()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的概念;()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他们有相同的真假性;()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他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与逆命题等价(五)、作业P9:习题1组第、题五、教后反思:第三课时 12.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解决办法:对这三个概念分别先从实际问题引起概念,再详细讲述概念,最后再应用概念进行论证)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关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是条件能推出结论还是结论能推出条件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当某一天你和你的妈妈在街上遇到老师的时候,你向老师介绍你的妈妈说:“这是我的妈妈”.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个时候你的妈妈还会不会补充说:“你是她的孩子”呢?不会了!为什么呢?因为前面你所介绍的她是你的妈妈就足于保证你是她的孩子.那么,这在数学中是一层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意义的课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二)、活动尝试问题1:前面讨论了“若p则q”形式的命题的真假判断,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条件和结论有什么关系?(1)若xy,则x2y2(2)若ab = 0,则a = 0(3)若x21,则x1(4)若x1或x2,则x23x20推断符号“”的含义: “若p则q”为真,是指由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记作pq,或者qp;如果由p推不出q,命题为假,记作pq. 简单地说,“若p则q”为真,记作pq(或qp);“若p则q”为假,记作pq(或qp). (三)、师生探究命题(1)、 (4)为真,是由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即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此时可记作“pq”,命题(2)、(3)为假,是由p经过推理得不出q,即如果p成立,推不出q成立,此时可记作“pq.”说明: “pq”表示“若p则q”为真,可以解释为:如果具备了条件p,就是以保证q成立,即表示“p蕴含q”。(四)、归纳概括1.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一般地,如果已知pq,那么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如果已知pq,且qp,那么就说:p是q的充分且必要条件,简记充要条件;如果已知pq,那么就说: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回答上述命题(1)(2)(3)(4)中的条件关系.命题(1)中因xy x2y2,所以“xy”是“x2y2”的充分条件,“x2y2”是“xy”的必要条件;x2y2xy,所以“x2y2”不是“xy”的充分条件,“xy”不是“x2y2”的必要条件;命题(2)中因a = 0 ab = 0,所以“a = 0”是“ab = 0”的充分条件.“ab = 0”是“a = 0”的必要条件. ab = 0 a = 0,所以“ab = 0”不是“a = 0”的充分条件,“a = 0”不是“ab = 02”的必要条件;命题(3)中,因“x1x21”,所以“x1”是x21的充分条件,“x21”是“x1”的必要条件. x21 x1,所以“x21”不是“x1”的充分条件,“x1”不是“x21”的必要条件.命题4)中,因x1或x2 x23x20,所以“x1或x2”是“x23x20”的充要分条件.由上述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过程,可确定命题按条件和结论的充分性、必要性可分为四类:(1)充分不必要条件,即pq,而q p.(2)必要不充分条件,即:p q,而qp.(3)既充分又必要条件,即pq,又有qp.(4)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即p q,又有q p.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1)直接利用定义判断:即“若pq成立,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条件与结论是相对的)(2)利用等价命题关系判断:“pq”的等价命题是“qp”。即“若qp成立,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五)、巩固运用例1 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1) p:x-1=0;q:(x-1)(x+2)=0. (2) p:两条直线平行;q:内错角相等.(3) p:ab;q:a2b2 (4)p: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q:四边形是正四边形.分析:可根据“若p则q”与“若q则p”的真假进行判断.解:由pq,即x-1=0(x-1)(x+2)=0,知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由pq,即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知p是q的充要条件,q是p的充要条件;由pq,即ab a2b2,知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qp,即a2b2ab,知q不是p的充分条件,p不是q的必要条件.综述:p是q的既不充分条件又不必要条件。由q p,即四边形是正四边形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知q是p的充分条件,p是q的必要条件. 由pq,即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边形是正四边形,知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综述: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以上是直接利用定义由原命题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方法.那么,如果由命题不是很好判断的话,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根据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利用它的逆否命题来进行判断.例2(补)如图1,有一个圆A,在其内又含有一个圆B. 请回答:命题:若“A为绿色”,则“B为绿色”中,“A为绿色”是“B为绿色”的什么条件;“B为绿色”又是“A为绿色”的什么条件. 命题:若“红点在B内”,则“红点一定在A内”中,“红点在B内”是“红点在A内”的什么条件;“红点在A内”又是“红点在B内”的什么条件.解法1(直接判断):“A为绿色B为绿色”是真的,由定义知,“A为绿色”是“B为绿色”的充分条件;“B为绿色”是“A为绿色”的必要条件. 如图2,“红点在B内红点在A内”是真的,由定义知,“红点在B内”是“红点在A内”的充分条件;“红点在A内”是“红点在B内”的必要条件.解法2(利用逆否命题判断):它的逆否命题是:若“B不为绿色”则“A不为绿色”. “B不为绿色 A不为绿色”为真,“A为绿色”是“B为绿色”的充分条件;“B为绿色”是“A为绿色”的必要条件.它的逆否命题是:若“红点不在A内”,则“红点一定不在B内”. 如图2,“红点不在A内红点一定不在B内”为真,“红点在B内”是“红点在A内”的充分条件;“红点在A内”是“红点在B内”的必要条件. 如何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中的“充分”和“必要”呢?下面我们以例2为例来说明.先说充分性:说条件是充分的,也就是说条件是充足的,条件是足够的,条件是足以保证的.例如,说“A为绿色”是“B为绿色”的一个充分条件,就是说“A为绿色”,它足以保证“B为绿色”.它符合上述的“若p则q”为真(即pq)的形式.再说必要性:必要就是必须,必不可少.从例2的图可以看出,如果“B为绿色”,A可能为绿色,A也可能不为绿色.但如果“B不为绿色”,那么“A不可能为绿色”.因此,必要条件简单说就是:有它不一定,没它可不行.它满足上述的“若非q则非p”为真(即qp)的形式.总之,数学上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充分”、“必要”两词,与日常生活中的“充分”、“必要”意义相近,不过,要准确理解它们,还是应该以数学定义为依据.例2的问题,若用集合观点又怎样解释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给定两个条件p ,q,要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也可考虑集合:A=x |x满足条件q,B=x |x满足条件pAB,则p为q的充分条件,q为p的必要条件;BA, 则p为q的充要条件,q为p的充要条件;(六)、回顾反思本节主要学习了推断符号“”的意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以及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方法.(1)若pq(或若qp),则p是q的充分条件;若qp(或若pq),则p是q的必要条件.(2)条件是相互的;(3)p是q的什么条件,有四种回答方式: 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p是q的充要条件; 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七)、练习巩固:P12 练习 第1、2、3、4题(八)、作业: P14:习题1.2A组第1(1)(2),2(1)(2)题注:(1)条件是相互的;(2)p是q的什么条件,有四种回答方式: 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p是q的充要条件; 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五、教后反思:第四课时 1.2.2充要条件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理解充要条件的定义,了解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定义(2)、正确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 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对条件的判定应该归结为判断命题的真假,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严密性品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正确区分充要条件;2、正确运用“条件”的定义解题难点:正确区分充要条件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充分条件?什么叫必要条件?说出“”的含义 2.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q”及“qp”是否成立 (1)p:内错角相等 q:两直线平行 (2)p:三角形三边相等 q:三角形三个角相等(二)、探析新课1、(通过复习提问直接引入课题)充要条件定义:一般地,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 这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我们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点明思路: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不仅要考查pq是否成立,即若p则q形式命题是否正确,还得考察qp是否成立,即若q则p形式命题是否正确。 2、辨析题:(学生讨论并解答,教师引导并归纳)思考: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1) p: x是6的倍数。 q:x是2的倍数2) p: x是2的倍数。 q:x是6的倍数3) p: x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q:x是6的倍数4) p: x是4的倍数 q:x是6的倍数总结:1) pq 且q p 则 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2) qp 且pq 则p 是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3) pq 且qp 则q 是p的充要条件4) pq 且qp则 p是 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强调: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不仅要考虑pq是否成立,同时还要考虑qp是否成立。且p是q的什么条件,以上四种情况必具其一.3、巩固强化例题:指出下列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1) p:x1 q:x22) p:x5 q:x-13) p:(x-2)(x-3)=0 q:x-2=04) p:x=3 q:=95) p:x=1 q:x-1=0解:1) x1 x2 但x2x1 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2) x5x-1 但x-1 x5 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3) (x-2)(x-3)=0 x-2=0但 x-2=0(x-2)(x-3)=0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4) x=3x=9 但x=9 x=3 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5) x= 1x-1=0 且x=1x=1 p是q的充要条件通过例题引导同学观察归纳:当p、q分别从集A、B合出现时若AB但B不包含于A,即A 是B的真子集,则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若AB 但A不包含于B, 即B是A的真子集,则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若AB且BA 即A=B 则p是q的充要条件;若A不包含于B,且B不包含于A,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总结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方法1:考察pq 及qp 是否成立。即:判断若p则q形式命题及若q则p形式命题真假.方法2:集合观点4、拓展联系:1)请举例说明: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p是q的充要条件2)从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充要条件”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中选出适当一种填空: “aN”是“aZ”的 “a0”是“ab0”的 “x=3x+4”是“x=”的 “四边相等”是“四边形是正方形”的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ab”是“ab”的充分条件;“ab”是“ab”的必要条件;“ab”是“a+cb+c”的充要条件;“ab”是“acbc”的充分条件(点题:举反例在说明pq或qp时应用)(三)、巩固提高:(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完成)1、若甲是乙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丙是乙的充要条件,丁是丙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问丁是甲的什么条件?2、求证:关于X的方程ax+bx+c=0(a0)有两个符号相反且不为零的实根充要条件是ac0)且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点题:依据:若p则q命题与其逆否命题若q则p同真假,由qp且pq,知pq且qp)(四)、小结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小结,教师补充完善)(1) 充要条件:若pq 且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2) 判断p是q 的什么条件,不仅要考察pq是否成立,还要考察qp是否成立(3) 判断pq是否成立,思路1: 判断若p则q形式命题真假 ;思路2: 若p则q形式命题真假难判断时 判断其逆否命题真假;思路3: 集合的观点(五)、作业:P1:习题1.2A组第1(3)(2),2(3),3题五、教后反思: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第五课时1.3.1 且与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2)正确应用逻辑联结词“或、且”解决问题;(3)掌握真值表并会应用真值表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本节课要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品质的培养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难点:1、正确理解命题“Pq”“Pq”真假的规定和判定2、简洁、准确地表述命题“Pq”“Pq”. 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逻辑具有一定逻辑知识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数学比初中更强调逻辑性如果不学习一定的逻辑知识,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常犯逻辑性的错误其实,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在数学中,有时会使用一些联结词,如“且”“或”“非”。在生活用语中,我们也使用这些联结词,但表达的含义和用法与数学中的含义和用法不尽相同。下面介绍数学中使用联结词“且”“或”“非”联结命题时的含义和用法。为叙述简便,今后常用小写字母p,q,r,s,表示命题。(注意与上节学习命题的条件p与结论q的区别)(二)、探析新课1、思考、分析:问题1:下列各组命题中,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1)12能被3整除;12能被4整除;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2)27是7的倍数;27是9的倍数;27是7的倍数或是9的倍数。学生很容易看到,在第(1)组命题中,命题是由命题使用联结词“且”联结得到的新命题,在第(2)组命题中,命题是由命题使用联结词“或”联结得到的新命题,。问题2:以前我们有没有学习过象这样用联结词“且”或“或”联结的命题呢?你能否举一些例子?例如:命题p:菱形的对角线相等且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命题q: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或两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归纳定义一般地,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且q”。一般地,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或q”。命题“pq”与命题“pq”即,命题“p且q”与命题“p或q”中的“且”字与“或” 字与下面两个命题中的“且” 字与“或” 字的含义相同吗?(1)若 xA且xB,则xAB。(2)若 xA或xB,则xAB。定义中的“且”字与“或” 字与两个命题中的“且” 字与“或” 字的含义是类似。但这里的逻辑联结词“且”与日常语言中的“和”,“并且”,“以及”,“既又”等相当,表明前后两者同时兼有,同时满足, 逻辑联结词“或”与生活中“或”的含义不同,例如“你去或我去”,理解上是排斥你我都去这种可能.说明:符号“”与“”开口都是向下,符号“”与“”开口都是向上。注意:“p或q”,“p且q”,命题中的“p”、“q”是两个命题,而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的“p”,“q”是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两个部分.3、命题“pq”与命题“pq”的真假的规定你能确定命题“pq”与命题“pq”的真假吗?命题“pq”与命题“pq”的真假和命题p,q的真假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分析前面所举例子中命题p,q以及命题pq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之间的关系的一般规律。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第(1)组命题中,都是真命题,所以命题是真命题。第(2)组命题中,是假命题,是真命题,但命题是真命题。pqpq真真真真假假假真假假假假pqpq真真真真假真假真真假假假(即一假则假) (即一真则真)一般地,我们规定: 当p,q都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三)、例题例1:将下列命题分别用“且”与“或” 联结成新命题“pq” 与“pq”的形式,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p: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2)p: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q: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3)p:35是15的倍数,q:35是7的倍数.解:(1)p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也可简写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pq: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也可简写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或相等.由于p是真命题,且q也是真命题,所以pq是真命题, pq也是真命题(2)pq: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也可简写成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pq: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或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也可简写成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或平分.由于p是真命题,且q也是真命题,所以pq是真命题, pq也是真命题(3)pq:35是15的倍数且35是7的倍数. 也可简写成35是15的倍数且是7的倍数.pq: 35是15的倍数或35是7的倍数. 也可简写成35是15的倍数或是7的倍数.由于p是假命题, q是真命题,所以pq是假命题, pq是真命题说明,在用且或或联结新命题时,如果简写,应注意保持命题的意思不变例2:选择适当的逻辑联结词“且”或“或”改写下列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1既是奇数,又是素数;(2)2是素数且3是素数;(3)22解略例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6是自然数且是偶数;(2)是A的子集且是A的真子集;(3)集合A是AB的子集或是AB的子集;(4)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或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解略(四)、练习:2 练习第1 , 2题(五)、课堂总结:(1)掌握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2)正确应用逻辑联结词“或、且”解决问题;(3)掌握真值表并会应用真值表解决问题pqPqPq真真真真真假假真假真假真假假假假(六)、作业:P20:习题.组第1、2题五、教后反思:第六课时 1.3.2 非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2)正确应用逻辑联结词“非”解决问题;(3)掌握真值表并会应用真值表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本节课要特别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中严密性品质的培养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难点: 1、正确理解命题 “P”真假的规定和判定2、简洁、准确地表述命题 “P”.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三、教学过程:(一)、思考、分析问题1:下列各组命题中的两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1) 35能被5整除; 35不能被5整除;(2) 方程x2+x+1=0有实数根。 方程x2+x+1=0无实数根。学生很容易看到,在每组命题中,命题是命题的否定。(二)、归纳定义1、定义:一般地,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读作“非p”或“p的否定”。2、命题“p”与命题p的真假间的关系命题“p”与命题p的真假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分析前面所举例子中命题p与命题p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两个命题的真假之间的关系的一般规律。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第(1)组命题中,命题是真命题,而命题是假命题。第(2)组命题中,命题是假命题,而命题是真命题。由此可以看出,既然命题P是命题P的否定,那么P与P不能同时为真命题,也不能同时为假命题,也就是说,若p是真命题,则p必是假命题;若p是假命题,则p必是真命题;pP真假假真3、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让学生思考: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否命题有什么区别?命题的否定是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命题的否命题是对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同时进行否定,因此在解题时应分请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例:如果命题p:5是15的约数,那么命题p:5不是15的约数;p的否命题:若一个数不是5,则这个数不是15的约数。显然,命题p为真命题,而命题p的否定p与否命题均为假命题。(三)、例题分析例1 写出下表中各给定语的否定语。若给定语为等于大于是都是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一个其否定语分别为 分析:“等于”的否定语是“不等于”;“大于”的否定语是“小于或者等于”;“是”的否定语是“不是”;“都是”的否定语是“不都是”;“至多有一个”的否定语是“至少有两个”;“至少有一个”的否定语是“一个都没有”。例2: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p:y sinx 是周期函数;(2)p:32;(3)p:空集是集合A的子集。解析:(1)P:y sinx不是周期函数;假命题;(2)P:32;真命题;(3)P:空集不是集合A的子集;假命题。(四)、练习巩固:P20 练习第3题(五)、小结()正确理解命题 “P”真假的规定和判定()简洁、准确地表述命题 “P”.(六)、作业P20:习题.组第3题五、教后反思:第七课时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一)或且非一、教学目标: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复合命题的结构.二、教学重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及复合命题的构成。教学难点:对“或”的含义的理解;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前面我们学习了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和命题的形式等简单命题的基本框架。本节内容,我们将学习一些简单命题的组合,并学会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问题1:下列语句是命题吗?如果不是,请你将它改为命题的形式115 3是15的约数吗? 0.7是整数 x8 (二)、活动尝试是命题,且为真;不是陈述句,不是命题,改为是3是15的约数,则为真;是假命题 是陈述句的形式,但不能判断正确与否。改为x20,则为真;例如,x2,x-5=3,(x+y)(x-y)=0.这些语句中含有变量x或y,在没有给定这些变量的值之前,是无法确定语句真假的.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有的逻辑书也称之为条件命题)。我们不要在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上下功夫,因为这个工作过于复杂,只要能从正面的例子了解命题的概念就可以了。(三)、师生探究问题2:(1)6可以被2或3整除;(2)6是2的倍数且6是3的倍数;(3)不是有理数;上述三个命题前面的命题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比前面的命题复杂了,且(1)和(2)明显是由两个简单的命题组合成的新的比较复杂的命题。命题(1)中的“或”与集合中并集的定义:AB=x|xA或xB的“或”意义相同.命题(2)中的“且”与集合中交集的定义:AB=x|xA且xB的“且”意义相同.命题(3)中的“非”显然是否定的意思,即“不是有理数”是对命题是有理数”进行否定而得出的新命题.(四)、抽象概括1. 逻辑连接词:命题中的“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2. 复合命题的构成:简单命题: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3.复合命题构成形式的表示:常用小写拉丁字母p、q、r、s表示简单命题. 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是:p或q;p且q;非p. 即:p或q 记作 pq p且q 记作 pq 非p (命题的否定) 记作 p释义:“p或q”是指p,q中的任何一个或两者.例如,“xA或xB”,是指x可能属于A但不属于B(这里的“但”等价于“且”),x也可能不属于A但属于B,x还可能既属于A又属于B(即xAB);又如在“p真或q真”中,可能只有p真,也可能只有q真,还可能p,q都为真.“p且q”是指p,q中的两者.例如,“xA且xB”,是指x属于A,同时x也属于B(即xAB).“非p”是指p的否定,即不是p. 例如,p是“xA”,则“非p”表示x不是集合A的元素(即x).(五)、巩固运用:例1:指出下列复合命题的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1)24既是8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2)李强是篮球运动员或跳高运动员;(3)平行线不相交解:(1)中的命题是p且q的形式,其中p:24是8的倍数;q:24是6的倍数.(2)的命题是p或q的形式,其中p:李强是篮球运动员;q:李强是跳高运动员.(3)命题是非p的形式,其中p:平行线相交。例2: 分别指出下列复合命题的形式(1)87;(2)2是偶数且2是质数;(3)不是整数;解:(1)是“”形式,:,:8=7;(2)是“”形式,:2是偶数,:2是质数;(3)是“”形式,:是整数;例3:写出下列命题的非命题:(1)p:对任意实数x,均有x22x+10;(2)q: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29=0(3)“ABCD”且“AB=CD”;(4)“ABC是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解:(1)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22x+10;(2)不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29=0; (3)AB不平行于CD或ABCD;(4)原命题是“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它的否定形式是:ABC既不是直角三角形又不是等腰三角形复合命题的构成要注意:(1)“p或q”、“p且q”的两种复合命题中的p和q可以是毫无关系的两个简单命题(2)“非p”这种复合命题又叫命题的否定;是对原命题的关键词进行否定。 下面给出一些关键词的否定:正面语词或等于大于小于是都是至少一个至多一个否定且不等于不大于(小于等于)不小于(大于等于)不是不都是一个也没有至少两个(六)、回顾反思:本节课讨论了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的构成,以及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需要注意的是否命题的关键词的否定是问题的核心。(七)、作业布置:1命题“方程x22的解是x是( )A简单命题B含“或”的复合命题C含“且”的复合命题D含“非”的复合命题2用“或”“且”“非”填空,使命题成为真命题:(1)xAB,则xA_xB;(2)xAB,则xA_xB;(3)a、bR,a0_b0,则ab03把下列写法改写成复合命题“p或q”“p且q”或“非p”的形式:(1)(a2)(a+2)=0;(2);(3)ab04已知命题p:aA,q:aB,试写出命题“p或q”“p且q”“p”的形式5用否定形式填空:(1)a0或b0; (2)三条直线两两相交(3)A是B的子集._(4)a,b都是正数._(5)x是自然数._(在Z内考虑)6在一次模拟打飞机的游戏中,小李接连射击了两次,设命题p是“第一次射击中飞机”,命题p是“第二次射击中飞机”试用p、p以及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表示下列命题:命题S:两次都击中飞机;命题r:两次都没击中飞机;命题t:恰有一次击中了飞机; 命题u:至少有一次击中了飞机.【参考答案:1B;2(1)或(2)且(3)且;3(1)p:a2=0或q:a+2=0;(2)p:x=1且q: y=2 ;(3)p:ab且q:b0;4命题“p或q”:aA或aB“p且q”:aA且aB“p”:aA;5(1)a0且b0(2)三条直线中至少有两条不相交(3)A不是B的子集(4)a,b不都是正数(5)x是负整数6(1) (2)(3)(4)五、教后反思:第八课时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二)复合命题一、教学目标:加深对“或”“且”“非”的含义的理解,能利用真值表判断含有复合命题的真假;二、教学重点: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教学难点:对“p或q”复合命题真假判断的方法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什么叫做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正确的叫真命题,错误的叫假命题)2逻辑联结词是什么?(“或”的符号是“”、“且”的符号是“”、“非”的符号是“”,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3什么叫做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4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是什么?p或q(记作“pq” ); p且q(记作“pq” );非p(记作“q” ) (二)、活动尝试问题1: 判断下列复合命题的真假:(1)87;(2)2是偶数且2是质数;(3)不是整数;解:(1)真;(2)真;(3)真;命题的真假结果与命题的结构中的p和q的真假有什么联系吗?这中间是否存在规律?(三)、师生探究1“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例1:写出下列命题的非,并判断真假:(1)p:方程x2+1=0有实数根;(2)p: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29=0(3)p:对任意实数x,均有x22x+10;(4)p: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显然,当p为真时,非p为假; 当p为假时,非p为真2“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例2: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正方形ABCD是矩形,且是菱形;(2)5是10的约数且是15的约数(3)5是10的约数且是8的约数(4)x2-5x=0的根是自然数所以得:当p、q为真时,p且q为真;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假时,p且q为假。3“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例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5是10的约数或是15的约数;(2)5是12的约数或是8的约数;(3)5是12的约数或是15的约数;(4)方程x23x-4=0的判别式大于或等于零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p或q为真;当p、q都为假时,p或q为假。(四)、概括归纳1“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当p为真时,非p为假; 当p为假时,非p为真p非p真假假真(真假相反)2“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当p、q为真时,p且q为真; 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假时,p且q为假。pqp且q真真真真假假假真假假假假(一假必假)3“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p或q为真;当p、q都为假时,p或q为假。pqP或q真真真真假真假真真假假假(一真必真) 注:1像上面表示命题真假的表叫真值表;2由真值表得:“非p”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与p的真假相反;“p且q”形式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真时为真,其他情况为假;“p或q”形式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假时为假,其他情况为真;3真值表是根据简单命题的真假,判断由这些简单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的真假,而不涉及简单命题的具体内容。如:p表示“圆周率是无理数”,q表示“ABC是直角三角形”,尽管p与q的内容毫无关系,但并不妨碍我们利用真值表判断其命题p或q 的真假。4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