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含反思配学案).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31759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2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含反思配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含反思配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含反思配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第一课时 小数乘以整数教学内容: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观察学案表格中因数和积的变化,并说说发现了什么。2.猜一猜:3.53?为什么?二、引入尝试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用乘法计算:3.53=10.5元3.5元=35角 353=105 105角=10元5角=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6)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和 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1)做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3)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5 5 3.6 0 缩小到它的1/100 3 6 0引导性提问: 0.72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2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 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到它的1/100。(提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 将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三、巩固练习1计算7 4 257 0.74 2.57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2.竖式计算2.054? 12.47? 2.312?组内互评,纠错。3解决问题我家到学校大约1.3千米,每天从家到学校往返要走多少千米?一周(按5天)要走多少千米? 组内互评,纠错。四、说说自己的学习所得。板书设计:课题:小数乘以整数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用乘法计算:3.53=10.5元0. 7 2 扩大100倍 7 2 5 5 3.6 0 缩小到它的1/100 3 6 0把3.5元看作35角35元 扩大10倍 3 5 3 3 1 0. 5 元 缩小到它的1/10 1 0 5105角就等于10.5元课后反思:今天的教学法在学生预习后显得十分顺利,但在预习与作业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注意:1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小数乘法该怎样计算,由于教材中并无此类例题,要适当补充指导。2小数乘整数的竖式书写格式要强调到位。3计算中积的小数点末尾有0时,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4计算结果中小数点末尾的0没去掉,化简。第二课时 小数乘小数教学内容:P4例3,做一做,P5例4,做一做,P89练习一第59,13题。教学目的:1掌握小数乘法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2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列竖式计算。1.28 0.812 16.732.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二、探索尝试1出示例3图:同学们最近我们校园宣传栏的玻璃碎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2尝试计算师:观察算式和前面所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小数乘小数”,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和同桌讨论一下,然后自己尝试练习,指名板演: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4观察一下,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例4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三、练习提高1. 3.74.6 0.290.07 6.58.4 说说如何计算以及该注意些什么?2竖式计算。1.82.3 0.370.4 1.0625 70.86 0.60.39 270.43四、体验: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五、作业 :P8第79题,P9第13题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课后反思:经过预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两道例题能在一课时内完成, 且还留有较充分的时间做课堂作业。作业中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1竖式格式不正确。如有的学生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的格式混淆,写竖式时错将小数点对齐。2小数点定位存在问题。1.0625有个别学生认为25是两位小数,所以出现积的小数点定位错误。第三课时 较复杂的小数乘法教学内容:P6例5,做一做,P9练习一第1012,14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2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3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4养成认真计算,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上述规律。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口算:0.96 70.08 1.870 0.242 1.40.30.126 1.65 40.25 600.5 20.34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P9第10题)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二、新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算得对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他做正确没有?方法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方法2:用计算器来验算;方法3:用原式再做一遍;方法4:观察法.因为第二个因数大于1, 所以积一定大于第一个因数。师:所以每个小朋友要养成认真做题, 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出示练习一第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的乘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1.2,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2. 43的乘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被乘数大。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专项练习:练习一第12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三、运用 1做一做: 3.22.5= 0.8 2.61.08=2.708 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2P9页第13题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P8 页8题,P9 页1114题板书设计:较复杂的小数乘法验算方法:方法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方法2:用计算器来验算;方法3:用原式再做一遍;方法4:观察法.因为第二个因数大于1, 所以积一定大于第一个因数。课后反思:本课教学难度不大,但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一些困惑:1当已知单价,数量为小数时,不能正确列式解答,说明对小数乘法意义的谈化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2作业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下列计算题存在问题,需加强指导:(1)第二个因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如P9第13题:0.9616.5(2)其中有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计算题。 如P8第8题: 15018.7第四课时 积的近似值教学内容:P10例6,做一做,P13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1口算。1.20.3 0.70.5 0.210.8 1.80.51-0.82 1.3+0.74 1.258 0.250.40.40.4 0.891 0.110.6 800.05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1)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近似值?(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二、尝试解答: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 所以狗能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说一说是怎样算的。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学生独立探究,指名说说取近似值的过程和理由。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强调横式中应当用约等号,而不能用等号。三、运用1试一试(根据下面算式填空)(1)3.40.91=3.094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2)、计算下面各题。 0.80.9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四、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五、巩固提高练习二第2、3题。六、作业:P13第1题。板书设计:积的近似值0.049452.2(亿个)0.049 452451962.205课后反思:购物过程中,很多学生没能主动保留结果,这反映出数学与生活脱离的现象及待解决与完善。但这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呢?学生保留的是一位,而我建议他们保留两位,哪种更合理?更符合生活实际? 第五课时 连乘、乘加、乘减教学内容:P11例7,做一做,P14练习二第6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教学重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教学过程:一、激发:1口算。1.020.2 0.450.6 0.80.125 0.75900.250.4 0.0670.1 0.10.08 0.850.4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2560 30785 2504200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得出: 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二、尝试:学校图书室准备铺地砖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1出示例7: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室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怎样知道100块瓷砖够不够呢?板书:0.90.9100=81(平方米) (100块不够)追问:0.90.9是先求的什么?再乘100又求的是什么?4那110块够吗?(学生独立尝试,可以怎样算?)(1)0.90.9110 (2) 0.8110+81=0.81110 =8.1+81=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以及是如何算的?5上题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6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 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独立计算出结果。 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做乘加题注意什么?三、学习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疑惑? 四、自我检测1P14页7题 出示: 50.41.951.8 3.760.2525.850.40.1 0.09425.85.04 25.894 怎样判断它对不对?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集体订正。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3P14页9题五、作业:P14第68题。板书设计:连乘、乘加、乘减0.90.9100=81(平方米) (100块不够)(1)0.90.9110 (2) 0.8110+81=0.81110 =8.1+81 (110块够)=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课后反思:在练习中发现小数加减法出现回生现象。主要是竖式写法与小数乘法混淆,错将小数加减法也把末尾对齐,所以必须及时帮助学生回忆起小数加减法的法则。第六课时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教学内容:P12例8,做一做,P1315练习二第4、5、1114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2培养自觉进行简算的意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难点: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教学过程:一、激发:1简便计算:25954 2532 448+648 10256 4425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说一说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分配律 a(b+c)=ab+ac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0.71.21.20.7 (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二、尝试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3你能说出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254.7840.2544.78 乘法交换律14.78 乘法结合律4.78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500.130.2 1.250.70.8 0.32.50.4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5示范:例7第题:0.65201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 0.652010.65(200+1)0.652000.65 乘法分配律130+0.65130.656练习: 0.78100.5 1.5102 1.22.5+0.82.5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三、运用1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0.0340.50.6 1020.452 练习二第5题。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集体订正。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 P13页4题。板书设计: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0.652010.65(200+1)0.652000.65 乘法分配律130+0.65130.65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课后反思: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总体情况掌握较好,但在解答253.212.5题时, 有学生写成了2.54+0.812.5。乘法的分配律则明显是学生的难点,部分学生无法举一反三。如7.89.9,7.899+7.8这些稍有变化的简算题错误率较高。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第一课时 小数除以整数(一)教学内容:P16例1,例2做一做,P19练习三第1、2题。教学目的: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41632 138015二、目标导读三、探究新知1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2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3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4学生合作学习:思考:(1)被除数是小数该怎样除呢?(2)24个十分之一除以4商6,6表示什么?(3)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4)试着说一说22.44用竖式计算的过程。5汇报交流6试一试:列竖式计算,计算完后,组内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25.26= 34.515=7认真研读例2,小组合作。思考:(1)5.67竖式计算中5的上面为什么商0?(2)接下来该怎样算?在课本上完成。(3)总结一下:在什么情况下商的最高位是0?8 汇报。9 列竖式计算7.899= 4.088= 0.546= 四、学习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惑?五、巩固练习1算一算,比一比。423 4.239114 9.112完成教科书19页第2题3完成教科书19页第3题板书设计:小数除以整数课后反思:学生对之前的计算掌握不是很好,而且算理都讲不清楚。给新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于用“0”占位的理解还有难度。这些方面应在课后再加强,否则将严重影响后续学习。第二课时 小数除以整数(二) 教学内容:P17例3,做一做,P18例4,做一做,P1920练习三第311题。教学目的:1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意义。2使学生知道被除数比除数小时,不够商1,要先在商的个位上写0占位;理解被除数末位有余数时,可以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3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难点: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商小于1时,计算中比较特殊的两种情况。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教师出示复习题: (1)22.44 (2)21.4515教师先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二、探究新知1认真研读教科书17页例3。小组内交流。(1)1.812整数部分不够除怎么办?(2)除到被除数1.8的末位仍有余数6怎么办?(3)接下来怎么除?自己试着在教科书上完成例3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3做一做。列竖式计算:6.314= 7215= 14.217=展示错例,交流反馈。4自学例题4,组内交流。5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1)小数除以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3)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再除;(4)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6练一练:教科书18页做一做(完成在教科书上)师:怎样验算上面的小数除法呢?(用乘法验算)自己试一试。7试一试:计算下面各题,并且用乘法验算。15.612 32816 1.3527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惑?四、自我检测。1列竖式计算。43.529= 18.927= 1.3515= 28.6 11= 20.424= 3.6452=2完成教材19页第5题3完成教材第20页第7题板书设计:小数除以整数(1)小数除以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3)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再除。(4)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课后反思: 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年段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教材中并没有规范的计算法则,但作为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经历将计算方法归纳概括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小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出规范简洁的法则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作业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错误:1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题,学生容易遗忘商的小数点。2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掌握情况不太好,需要及时弥补。第三课时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内容:P21例5、例6,做一做,P24练习四第15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掌握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推导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3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和算理。教学难点:掌握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时,位数不够,要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把下列各数的小数点去掉,原数扩大了多少倍?13.84.670.7252把5.34扩大1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要扩大1000倍呢?3学生填写括号里的数:被除数 15 150 ( )除数 5 50 500商 ( ) ( ) 3问:运用了什么规律?(商不变的性质)4计算:43.558.7二、引入新课,解读目标。三、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解决例题5。2.小组汇报,教师引导。3.做一做,做完后说说方法。4.认真完成学案第二部分。想想:这道题又该怎样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呢?比较一下,例5和例6在计算方法上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总结一下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5.汇报纠错。6.试一试:P22做一做。三、学习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疑惑呢?四、完成自我检测部分。课后反思:当被除数扩大后位数不够时,学生往往忘记用“0”补足,算理的边边角角还是要靠教师讲解,学生发现并能理解的较少。第四课时 商的近似数教学内容:P23例7,做一做,P26练习四第10、11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教学重点:知道为什么要求商的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教学难点: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教学过程: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6.03 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8.785 7.602 4.003 5.897 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3计算0.381.14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二、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1独立完成例7,完成后有问题的组内交流。2汇报。说说“怎样求商的近似值”比一比求积的近似值和求商的近似值,这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P23做一做: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4小结学习收获。三、自我检测1求出下面各题商的近似值(用计算器验算)。(1)保留一位小数。482.3= 1.553.8= 7.090.52=(2)保留两位小数。3.817 = 246.413= 5.636.1=2完成教材26页13题3我国优秀跨栏运动员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决赛中,以12.91秒的优异成绩获得金牌,他平均每秒跑多少米?(保留两位小数) 板书设计:商的近似值课后反思: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由于例题及做一做中所有习题全是小数除以整数,所以当自我检测中出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时,许多学生都忘记了一看,二移的步骤,所以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应增加小数除以小数的练习。第五课时 循环小数教学内容:P27、28例8、例9,课文P30练习五第1、2题。教学目的: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教学重点: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教学过程: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师谈活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这个故事讲得完吗?为什么讲不完呢?(板书:重复出现)二、解读目标三、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仔细阅读教材P2728,并通过计算,将书中的算式填写完整。理解余数重复,所以商就会重复。2循环小数有几种写法?举出两个循环小数的例子,并用不同的写法表示出来。3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你能各举出一个例子吗?4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试着用图来表示出来。5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并把循环小数用简写的形式表示出来。0.999 52.52525 4.1677 3.212121 3.1415924.767676 3.508508 7.123123 3.14159266试一试。(1)用简便形式表示下面的循环小数。3.33写作: 0.538538写作: 6.416416写作: 4.32727写作:(2)笔算下面各题,商是循环小数的用简便形式表示。31.1= 3.381.8=二、学习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还有什么疑惑?三、自我检测板书设计:循环小数 (重复出现)5.333=5.1课后反思:在练习中出现了以下几种常见错误:1在竖式中在第一个循环节上也打了循环节的圆点。2在横式上照抄竖式结果时,虽然在第一个循环节上打了圆点,可却写了两个循环节。3在计算竖式时几个数字还未重复两次出现时,学生就经过推理判断出它是循环小数。第六课时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内容:P29例10,做一做,P31练习五第79题。教学目的: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教学重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发现规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计算器有什么好处吗?完成学案里的重复计算,说说发现了什么。二、自主探索1出示例10:请大家先独立操作,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商是循环小数 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的商?2用计算器验证。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3独立完成“做一做”:请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找出积的规律。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交流。根据规律很快写出后两题的结果,全班交流校对。三、请学生总结,也可质疑。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后的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四、自我检测板书设计: 用计数器探索规律111=0.0909211=0.1818311=0.2727课后反思: 1部分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八个数字,会导致结果不同。遇到这种情况,可先作指导。 2数学黑洞学生们很感兴趣,如果有机会可再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这种有规律的小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七课时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P32例11,做一做,P34练习五第13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2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算:5.60.07 5.20.2 6.90.3 5.510.890 2.50.2 1.2580 7.40.1二、导入:三、探究新知:同学们,你们见过奶牛吗?张燕家养了3头奶牛,她正在和爸爸一起挤牛奶呢.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挂图), 从图中,大家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尝试分析数量关系。交流:1.(1)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要求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试着做一做。集体订正。2.(1)还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试着做一做。交流方法。3. 观察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四、试一试: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教材32页做一做。读题分析数量关系,请学生从数量关系描述解题思路,并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五、学习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六、自我检测1完成教材34页练习六第1题。2完成教材34页练习六第2题。3完成教材练习六第3题。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220.537=先求_,再求_。220.573=先求_,再求_。课后反思: 其实有关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学生早在三、四年级就已经掌握,因此本课对成绩较好的同学而言是计算的巩固练习课,但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则是一大难点。因为条件较多,分析起来的中间问题较多,且例题、做一做及课后练习的数量关系各不相同,只有学生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才能列式解答,所以教师要尤其关注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二)教学内容:P3435练习六第46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2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3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能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揭示本课学习目标。二、复习铺垫独立列式计算,全班汇报答案。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中,每个瓶最多装0.5千克,需要多少个瓶子?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2.5米长的丝带,这些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三、教学新知1完成例题12的两道小题。思考:计算结果跟上面两题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处理?完成学案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明确:瓶数取整数,6.25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装油时,6个瓶子不够装,因此瓶数应比计算结果多1个。6个瓶子可以装多少香油?盒数取整数,16.66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丝带不够包装第17个,因此个数应比计算结果少1。2小结:看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进一法”,什么时候要用“去尾法”吗?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判断是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1)国庆节五(1)班17名同学到公园划船,每3个同学一条船,需几条船?(2)夏铭用彩纸折叠飞机,每5张纸折一架,33张纸可以折几架?(3)一种圆珠笔3元钱一支,11元最多能买几支?(4)校办工厂把50个乒乓球装箱,每20个装一纸箱,需要多少个纸箱?2P33“做一做”如何处理的结果?为什么这样处理?3P35第6题。4P34第5题。五、全课总结: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惑?六、作业:1P34-35第4、8、10题。2搜集生活中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二)进一法去尾法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四舍五入法课后反思:本课内容能真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使他们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是一节意义重大的课。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第一课时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例2以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够辨认从各个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教学重点:能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看到不同的形状。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盒子、挂图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这里,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如果观察药箱又会有什么结果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巧妙利用语文诗歌顺利导入了新课,体现了语数学科的有机整合。二、合作探究活动一: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纸盒放置在课桌上,选择不同的方位观察纸盒,并讨论活动一的几个问题。在操作过程中应强调被观察的物体应放在桌面上不动,是观察者的方向发生改变。活动二:让学生分别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与小组内成员交流各个面都有什么?注意事项:(1)观察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2)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观察者而言的。活动三:1观察一个球和一个圆柱,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去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图形。2探究画出的图形,并说一说是从什么方位观察到的。3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三、学习所得说说你的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四、练习提高:课后反思:今天,我让所有学生都带了一个鞋盒子用来观察,这样就让全体学生参与到了观察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教学效果极佳。如果下次再上,可以将例1、例2压缩在一课时内完成,这样40分钟的知识含量更高。其次,为让所以学生能看清观察的长方体教具,我将医药箱改为了整理箱。由于它的体积较大,因此教学起来十分方便。第二课时 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教学目的:1.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 2.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3.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小字本。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物体。前面都只是让同学们观察物体,这节课同学们要动手摆出你所观察到的物体。二、探究新知1.以46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四个正方体。用4个正方体摆任意一个图形,从不同方位进行观察。画一画。小组成员分别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合作在小字本上画出平面图。问:同一物体,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得到的结果是怎样的?2.每个小组用4个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形状,摆好后每个同学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把看到形状记录下来。指名汇报。问: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这些图形都是相同的吗?小结: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3.练一练。判断从哪个方位观察到的。三、学习体会。通过以上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四、自我检测1.独立完成。2.拓展:尝试画立体图形。板书设计: 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课后反思:教学证明每位学生准备学具10个小正方体,能够更好地让他们参与操作、观察、能够使他们的尝试、探究更主动,更有实效性,所以学具准备必须充分。本课观察多个正方体拼搭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