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15 古诗三首教案2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519508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15 古诗三首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15 古诗三首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15 古诗三首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的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二、会认1个生字。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设想一、这首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二、指导自读(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浥 客舍 尽 故人(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第1题:浥(y):湿润。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依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译文: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4.试背这首诗。四、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你来给大家背一背。第二课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含义;2体会诗歌的情感;3朗读、背诵诗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难点:相关拓展延伸的黄鹤楼江南春赠孟浩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么?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所要去的也是中国的旅游名胜黄鹤楼。上节课已经让大家去搜集关于黄鹤楼的资料了,有谁能来展示一下?(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你们搜集到的资料真丰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魅力。老师这里也有关于黄鹤楼景致描写的千古绝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么?(课件显示黄鹤楼,请一名学生朗读一下)3.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登黄鹤楼追寻古人足迹,古人却已经乘鹤归去。面对着黄鹤楼的景色,作者只能留下深深的惆怅和惋惜,更因为他游历在外的状况,使得作者心中不由地涌上了一丝淡淡的乡愁。4.正是因为有了这首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课件显示)的黄鹤楼,才会令后来者面对黄鹤楼的美景却无从下笔,徒呼无奈。即使是李白也只能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课件显示)。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但李白毕竟是“诗仙”(引导学生回答),面对如斯的美景,他岂能雁过不留痕。李白以一首送别诗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黄鹤楼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2.(视频显示黄鹤楼送别的动画)同学们,你们从这幅动画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帆船,江水,人)3.这些场景联系到这首诗中,你们认为最适合眼前所见的是哪两句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课件显示)(齐读这两句诗)4.谁能联系刚才所看的动画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学生自由回答,在回答中互相补充)5.从这两句诗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个别读,齐读,读出那种依依惜别之情)6.究竟是什么让作者如此的恋恋不舍,那艘帆船究竟带走了什么呢?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课件显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大家一起来读一下,了解一下李白久久不愿离去的原因。7.通过朗读,大家明白了李白依依不舍的原因了么?(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了。)这是一对怎样的朋友呢?(故人,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是啊,老朋友即将离去,诗人又怎能不产生伤感之情呢?8.而且老朋友离去的季节又是在(春季)。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烟花三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季节呢?老师这里有几幅江南春天的图片,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课件显示)多么美丽的江南春啊,大家还记得杜牧的那首江南春么?(学生朗诵,课件显示)。看一看,绿映红的春光,蒙蒙胧胧的春雨,在这种美景中,人的心情本该是(愉快,愉悦)。然而,朋友却要离,青梅煮酒,对酒当歌的季节却成了离别的季节,李白能不伤感么?于是,他只能伫立江边,吟诵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久久不愿意离去。9.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现在大家自由读一下这首诗,尝试着将诗中的情感读出来,等会比比看,谁最像黄鹤楼边的李白。(个别读,齐读,背诵下来)三、拓展延伸: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是如此的深厚,让人感同身受。除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还有一首名诗赠孟浩然,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再次感受一下李白对孟浩然高尚品格的景仰之情。(课件显示赠孟浩然)四、小结:今天,我们在黄鹤楼的怡人美景中,感受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让我们伴着滔滔长江水,目送孟浩然前往那烟花三月的扬州。第三课时: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目标:1.朗诵古诗,熟读成诵。2.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过程:一、图画激趣,孕伏导入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3.同学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4.给同学们一分钟时间欣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层要求,学生有哪一层能力就回答哪一层问题。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在学生回答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认读。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学生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4.大家的本领真大,都把生字、难认的字找到了。快速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4句)你能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吗?同学们自由练读,教师巡回辅导。你觉得自己哪句话读得最棒,想读给大家听?谁能勇敢地站起来,一个人读整首诗?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准备准备。三、读品结合,渐入诗境1.你从这位学生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2.这首诗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4句诗班上学生曾经学过,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解决质疑。(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两句诗可利用草原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感悟草原的辽阔和美丽。(3)“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引导学生在读中通过“满”字感受不忍分离的离别之情。3.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了,再读读诗,你最喜欢哪句诗?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请读给大家听。分别指多名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渐惭进入诗境。四、整体诵读,体悟诗蕴1.瞧!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诗人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齐读全诗。2.音乐响起,老师有感情地诵读,请学生们闭上眼睛听。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与开课初步感知相照应,引导学生体悟诗蕴。学生们说完感受,请他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体现学生们对诗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可以是对草原的赞美,可以是对小草的歌颂,还可以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学生们个性化诵读。3.这么美的诗,你能把它背下来,记在脑子里吗?自由背、指名配乐背、配乐齐背五、小结全诗,课外延伸这短短的几句话,40个字,把我们的所看、所想、所感全写出来了。不过。这可不是王老师的杰作,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他一生写了三干八百多首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回家后,大家找找白居易的其他诗读一读,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激发大家读古诗的兴趣。www.youyi100.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