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苏武牧羊教案教学设计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512933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苏武牧羊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苏武牧羊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苏武牧羊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英雄苏武牧羊 教学目标1 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2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3 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3、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教学重点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情感。教学难点感受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教法讲授法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工具书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西汉中期,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一)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1 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2 自由读课文思考: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二)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1 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2 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出示:苏武已受各种折磨。(1)通过引读使学生继续感受总分的写作方法。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2)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置:放;度:所打算或所计较的。“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3 学习第2和第3小节(1)交流事例。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2)指导朗读,深入体会。请联系文章的内容和苏武的行为,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过渡: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处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 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 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4 补充李陵劝降的资料,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李陵曾称苏武为“义士”,并说:“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引导学生读懂,“义士”的意思是5 小结板书。(1)教师引读板书。(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3)在苏武的心中这“旌节”意味着意味着(三)感悟苏武“不变”的气节。 师:整整19年啊,这19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什么没有变?1 交流。2 想象:苏武终于又回到了京城,此时此刻,他在心里大声呼喊些什么?3 想象:来迎接苏武的人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四)总结板书设计苏武牧羊整整19年在匈奴苏武 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握抽刀自尽气节举旌节痛斥卫律持忍受折磨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