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教案(全)3精品.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06261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98 大小:3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教案(全)3精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社会学教案(全)3精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社会学教案(全)3精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邢 台 学 院教 案20062007 学年度第 2 学期课 程 名 称 社会学概论 学 时 学 分 72学时, 4学分 专 业 班 级 06社工本 授 课 教 师 范 拥 军 系 部 社 科 部 本 课 程 教 学 总 体 安 排课 程 名 称:社会学概论课程性质与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学分:72学时,其中理论课 68学时,实践课4学时,4学分。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学会认识社会和自我的正确方法,系统地掌握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理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本课程以社会和自我的相互关系为理论主线,从静态的社会要素和社会关系、动态的社会结构化方式和社会运行过程入手,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社会学的基本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阐释,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范畴,获得认识、观察和理解社会的基本方法与视角。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目:1、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 刘豪兴主编:社会学概论,高教出版社1992年版。3、 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版。4、 李明堃、黄绍伦主编:社会学新论,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版。5、 吴铎主编:社会学,高教出版社1992年版。6、 社会学概论(试讲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7、 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8、 美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9、 美杰佛里亚历三大著社会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10、德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11、袁亚愚、唐一之编:社会学历史、理论、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12、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3、侯钧生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4、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5、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16、德米夏埃尔兰德曼著、张乐天译哲学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17、法维克多埃尔著、康新文译文化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8、英汤因比著曹未风等译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9、Co-editors:George E. Arquitt and Dennis D. Waskul, Readings in Sociology, Simon and Schuster Custom Publishing,1997.20、James W. Vander Zanden, Sociology The Core, Mcgraw-Hill,Inc.,1996.21、Thomas J. Sulliv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Problems, Allyn And Bacon, 1997.22、Rodney Stark, Sociology,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8.考核方式及成绩计算方法:1.考核方式:统一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2.成绩计算方法:总评成绩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讨论、作业、实践)30期末统一考试成绩)70课 程 教 学 日 历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 授课学期:2007-2008第2学期周次章节及教学内容累计学时1第一章:社会学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 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42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第一节 社会运行条件 第二节 社会运行机制43第三章 社会和社会运行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第二节 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44第四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征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45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第一节 社会化概论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第四节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46第六章 社会角色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47第七章 社会互动第一节 社会互动概述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景和过程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 第四节 集合行为48第八章 社会群体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49第九章 家庭、婚姻第一节 研究概述 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 第三节 性社会学 第四节 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410第十章 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 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411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 第四节社会组织管理412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 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413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 社会流动414第十二章 社会设置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设置第二节 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第三节 社会改革与社会设置415第十三章 社 区第一节 社区概述 第二节 社区自身的协调作用416第三节 社区互动与协调 第四节 虚拟社区417第十四章 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 演变和作用 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第三节城市文化 第四节城市问题与规划418 复习总结4第一章 教学安排的说明章节题目:章一章:社会学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1学时)第二节 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1学时)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1学时)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1学时)学时分配: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是整本书的引论,目的是为学生者提供一个入门的途径,认识社会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位置,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学习,掌握社会学学科的意义、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以及社会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课 堂 教 学 方 案1课题名称: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 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社会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认识社会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位置,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掌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其他内容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如何理解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难点是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分析其与哲学、历史的区别和联系。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一节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称为“社会运行论”。社会学的一个特点是它研究别的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正是这样一种“别的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一、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世纪、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这两次大革命引起的变化和后果,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想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来的。二、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一般的说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所谓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内。所谓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所谓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三、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首先表现在它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其次,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还表现在它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再次,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还表现在它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服务。四、国内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150多年来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面对众多的定义主要分属于三大类:第一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对象为研究对象。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至于不属于这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作是第三类。、90多年来国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按上述分类,有如下几种观点: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第三种类型的观点,其代表性意见有: “剩余说”、“学群说”、“调查说”、“问题说”、“未定说”。、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第一,应当肯定,社会学是有独特对象的,否定这一点是不对的。第二,社会学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正是对那个“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多方面的、积极的探索的表现,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第三,在对社会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调一致。五、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呢?从理论上说:第一, 定义社会学的对象或侧重社会,或侧重个人,都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第二, 第二,区别社会学的学派,都是根据这个问题来划分的;第三, 第三,确定社会学的属性,也是以这个问题为准绳的。由此可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不仅是贯穿社会学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中轴,而且也是社会实际发展的中轴。从社会学的层次结构看社会学对象及其与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联系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大体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社会学基本问题层次,即学科的“元问题”层次,也即作为社会学与哲学联结点的社会哲学层次;第二,社会学对象问题层次,即学科的“本问题”中的总问题层次,也即作为综合性具体科学的社会学层次;第三,社会学范畴问题层次,即学科的“本问题”中的分问题层次,也即作为社会学历史地形成的概念内容的层次。第二节 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把社会学的对象规定为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似较符合社会学产生的历史,又较能在理论上自圆其说,就是说,它能较好地为社会学一根贯穿其全部内容的主线。社会学可分为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历史地形成的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有关着重从正向探讨社会良性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的内容;第二,有关着重从反向探讨有效地消除妨碍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因素的内容;第三,有关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避免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的方法和手段的内容。一、关于社会运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内容这方面的内容大体有: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基本群体,家庭、婚姻与性;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规范与社会设置,社区;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等。二、关于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内容这方面的内容大体有:社会问题,社会越轨,社会控制,社会政策,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三、关于社会运行研究手段的内容对社会运行,无论是微观分析、宏观分析还是对策分析,无论是正向研究还是反向研究,都需要有方法和手段。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就是我们研究实现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避免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的主要途径。四、关于分科社会学的内容贯穿众多分科社会学的仍然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这根主线。有了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这根主线,有利于缓解目前社会学定义众多、但每个定义又无法说服人那种莫衷一是的局面,有利于纠正一些模糊的、不确切的、片面的说法。有了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这根主线,我们也就有了什么是社会学研究的明确的鉴别标准。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把握?2、社会学如何为社会服务?3 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课 堂 教 学 方 案2课题名称: 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社会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要求: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入门的途径,认识社会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位置,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掌握社会学与社会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讲述社会学的学科地位,指出对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现在有多种分法,但不论哪种分法,社会学都占有重要地位。难点是分析说明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既有利于明确它跟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又有利于划清它与其他单壳儿性的和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的界限,与社会主义的界限。2、重点说明社会学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着重说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的关系。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1)“总和说”。把社会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做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综合说”。认为社会学是将各门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加以综合得出的。(3)“普遍说”。认为社会学的原理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一切社会现象;各门社会科学的原理具有特殊性,仅适用于特殊的社会现象。(4)“平等说”。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都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一个方面。(5)“共通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共通原理,此种社会生活的共通原理社会行为原理为社会生活现象的一部分,而关于部分的社会现象,故社会学为一种普通的社会科学。二、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社会学与 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二)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三)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跟特殊的关系。(四) 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或政治科学;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第四节 社会学与社会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一) 社会学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第一, 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第二, 社会学不仅提供县城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觉、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二)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第一, 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长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 ,增强自觉性,是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第二, 社会学以自己的饿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度正确的饿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二、 转型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中的中国社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同时又要注意吸取,借鉴外国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要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既要注意防止一切照搬,又注意避免一切拒斥。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1 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2 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第二章 教学安排的说明章节题目:章二章: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第一节社会运行条件 第二节 社会运行机制学时分配: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对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社会运行条件”和“社会运行机制”的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课 堂 教 学 方 案1课题名称:第一节、社会运行条件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社会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要求:要学生掌握认识社会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位置,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掌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教学重点、难点:“社会运行的条件”,重点考察了现有社会学文献中关于社会运行条件的三种角度,这就是社会要素的角度,功能主义角度和社会条件角度。难点是从社会学角度看,还有对我国社会运行产生特殊影响的内外两个条件,这就是我们社会受到社会会转型效应和迟发展效应的双重影响。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一节 社会运行的条件一、社会运行条件概述对社会运行条件的探讨并非从我们开始。我国自古以来对此有过不少朴素的认识。例如,我国古代讲的”治世”或”太平盛世”,总要具备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君明臣忠、民心安定、顺天应时等等条件。在社会学作为学科诞生以来,这个问题也受到不少社会学家的重视。从所见的社会学文献看,他们主要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和社会条件三种对此做了这样那样的探讨。(一)会要素的研究1931年孙本文教授首先将影响、支配人类社会生活要素做了如下分类:A消极限制的要素。a. 地理的要素:气候和地形。b. 生物的要素:人口的数量和品质。B积极活动的影响。c. 心理的要素:社会态度和它的机械。d. 文化的要素:文化物质和模式。+孙本文在另一本大部头著作社会学原理中,则对上述四大要素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做了说明。第一,孙教授认为,地理或地理要素对于社会运转关系重大。他说:”社会的存在,必须在地面上占据相当的空间。无地面则社会无以成立;古地面亦为社会成立的基础。”第二,他阐述了生物要素的重要性。孙本文认为,这些问题有:(1)适度人口;(2)中国应否提倡对生育的限制;(3)优生学的效用;(4)遗传学问题;(5)种族特质问题。第三,关于心理要素,孙本文认为:“社会成立的重要条件,是个人与个人间的行为。而个人与个人间的行为情况,须视个人的心理特质,及当时环境的状况而定。”第四,在讲到文化要素是社会成立的重要基础时,孙本文认为:”文化为人类社会普遍的要素,无文化即无社会。人类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文化,故文化为人类特产,亦即为人类所不可或离的要素。(二)功能主义关于社会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的研究功能主义主张社会使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对整体发挥功能,满足整体的需要。美国社会学家D.F.阿伯尔、M.J.利维等人对此做了研究,阿伯尔等人在社会功能之先决条件的论文中提出,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应具备如下的十个条件:(1) 社会与物质环境相适应(2) 适当的社会人口再产生(3) 基本社会角色的适当安排(例如,在美国社会中医生、教授、工人、家庭主妇等角色的合理配置);(4) 社会成员之间信息的沟通(如一种共同的语言等);(5) 对社会基本事物之含义有一致的认识(如度、量、衡的标准,对于金钱和爱情等的理解等);(6) 在各种社会群体内部,成员们有大体相近的奋斗目标;(7) 建立了社会规范,以限制追求上述目标时所采取的手段;(8) 对感情表达方式的限制(以不致造成冲突的方式表达感情);(9) 对社会新成员实现社会化;(10) 有效的控制了分裂性社会行为;(三)关于社会条件的研究费孝通教授在社会学概论中将社会生活条件分为两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精神生活条件,该书又将社会物质生活分为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三种条件,而认为精神生活条件首先当是在于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过着人类特有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反作用与其物质生产生活。二、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1) 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2) 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3) 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条件。(4) 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5) 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6) 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7) 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1、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做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2、 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社会运行条件的社会转性效应课 堂 教 学 方 案2课题名称:第二节 社会运行的机制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社会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要求:要学生掌握认识社会运行的机制。“社会运行的机制”,首先说明了社会运行机制的骇异,非类,研究社会运行机制的意义。其次在说明了社会运行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对独立之后,找中说明竟了社会运行的五个主要机制:这就是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说明了社会运行机制的分类,研究社会运行机制的意义。难点说明了社会运行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对独立性,解释社会运行的五个主要机制:这就是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二节 社会运行的机制一、社会运行机制概述(一)社会运行机制的含义在社会科学中的引申意义则更为复杂。综合当前各学科使用“机制”一词时所表达的含义,我们认为“机制”一词的基本含义有三个:一是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结构;二是指事物在有规律性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三是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把这三者综合起来,更概括地说,机制就是“带规律的模式”。而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的说,也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二)、社会运行机制的分类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罗斯曾根据社会秩序的形成过程,将社会秩序分为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类似地,我们可将社会运行机制分为自发机制和人为机制;第二,按社会运行机制的作用领域,可将其分为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文化机制、心理机制。第三,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曾将各种“可观察后果”区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类似地,我们也可按社会运行机制的表现形态,将其分为显机制和隐机制。第四,按社会运行机制的层次,可将其分为一级社会运行机制、二级社会运行机制、三级社会运行机制、四级社会运行机制。(三)研究社会运行机制的意义研究社会运行机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从理论方面的意义看,社会学研究的种类很多。按研究方法来分,有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按研究层次来分,有微观研究、中观研究、宏观研究;按研究性质来分,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按研究角度来分,有结构研究、功能研究;按研究领域来分,种类更多,如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工业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法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管理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等。从而这种研究有助于我们沟通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从实践方面的意义看,研究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运行机制,有利与社会学研究更好地为社会改革服务。二、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一)社会运行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独立社会运行机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我们将其分为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等五个二级机制,并非将这一有机系统机械地割裂开来,而是出于深入剖析社会运行机制的需要。(二)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研究社会运行动力机制,就是要研究为社会运行提供适度动力的原理、方式、手段与过程。1、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力源社会需要之所以能成为社会运行的动力,在于它自身的内在属性:(1)需要与满足两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2)社会需要之所以能成为社会运行动力,还在于它有一种永不会满足的特性。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由动力结构、运作过程、运作方式与手段三个部分组成。2、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的结构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由外围结构与内核结构两个部分组成。外围结构又包括动力主体、动力受体以及动力传导媒介。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的内核结构包括动力源、动力方向、动力贮存体和社会行动四个要素。3、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的运作过程与手段社会主义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的运作过程是围绕提供适度社会动力展开的。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由五个环节组成,即动力源的开发、动力转化、动力培育、动力分配、动力监控与反馈。(三)社会运行整合机制社会整合是指利益的协调与调整,促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结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社会运行整合机制,则是指影响社会整合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以及社会的作用原理。社会运行整合机制由三部分组成:整合对象、整合中心、整合过程。(四)社会运行激励机制社会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激励机制由三个要素组成,即激励标准、激励手段和激励过程。(五)社会运行控制机制从结构上分析,社会运行控制机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既控制手段,控制对象和控制过程。(六)社会运行保障机制在现有的众多的“社会保障”定义中,有两点却是共同的:第一,保障的对象都是那些生活遇到困难,需要社会救助的社会成员;第二,保障的手段都是一些援助性的措施,如福利,保险,救济等等。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1、 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机制的主要含义和分类2、 如何把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3、研究社会运行条件和机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第三章 教学安排的说明章节题目: 章三章 社会和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1学时)第二节社会运行(1学时)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2学时)学时分配: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教学目的是为初学者了社会的含义,社会运行的规律。掌握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儿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社会具有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功能。 课 堂 教 学 方 案1课题名称:第一节、社会运行条件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社会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要求:要学生掌掌握什么是社会,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了解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与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流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社会具有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功能。难点是运用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满足需要的原则,评价社会运行的良性、中性、恶性的三种状态。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概念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西方学者对社会的解释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派叫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另一派叫社会唯名派,他们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二. 社会的特点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是有文化 、有组织的系统.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社会系统具心里和精神的联系.社会系统是一具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三、社会的功能整合;交流;导向;继承和发展第二节 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运行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各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包括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和旁系的。直系联系指具有父母、子女关系的亲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纵向运行即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社会系统在其前后相继的纵向运行中表现出如下一些基本关系:第一,继承关系;第二,变异关系;第三,中断关系横向运行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诸系统的交互作用.与纵向运行一样,横向运行也表现一些基本关系.第一,交叉与参透;第二,制约;第三,促进;第四,转化总之,无论纵向运行还是横向运行,社会诸要素与诸系统都表现出相互联系、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特点.二、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综合性原则运用的基本途径:理论综合研究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合研究.协调性原则所谓协调性即社会多种要素、社会各部分间的相互配合.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包括三方面: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结构与功能间的协调满足需要的原则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1、简析“社会”的概念。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课 堂 教 学 方 案2课题名称: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社会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要求:要学生掌掌握什么是社会,社会。教学重点、难点: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以及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等,难点考察社会现象的几种基本角度的关系。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三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一、宏观社会与围观社会的角度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等等。微观社会指社会的个体结构,即表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如民族的或阶级的个别成员之间的互动,职业群体的人员(每一个个人)构成等等。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与社会制度的角度从社会的水平和层次上看,社会系统可以区分为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三个层次。群体关系,指在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中间的层次。三、血缘、地缘与业缘的角度社会学通常从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上,将社会关系分为三个方面: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一)血缘关系它是指以血统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是人先天的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因而通常认为,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不过社会的发展不断赋予它以新的内容。纵观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教、家族、家庭。种族是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而做的区分,是指具有某种相同遗传身体特质的人种分支。(二)地缘关系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由此形成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三)业缘关系它是指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同,业缘关系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1、什么是社会运行?2、怎样对于社会运行的状态作出评价?3、 试析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关系。第四章 教学安排的说明章节题目:第四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征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学时分配: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文化的概念及文化的主要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等,分析的结构、功能、作用。 课 堂 教 学 方 案1课题名称: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社会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文化的概念、内涵、特征、类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讲述是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难点是掌握文化的主要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等。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性一、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二、文化的特性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文化的符合性。文化的象征性。文化的传递性。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里,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区分是相对的,两者常是结为一体的。二、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想抵触或对抗。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三、主文化与反文化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文化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所谓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所谓非评比性文化,也可称做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1 什么是文化?2 文化可以区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3 试比较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课 堂 教 学 方 案2课题名称: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社会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要求:要学生掌掌握文化的结构、功能。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三个层次的概念和关系;文化有重要的功能,它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它给一个社会提供了材料与蓝图,它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更进一步说,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均有其特定的文化体系,而不是一盘散沙。文化所结成的这种系统、体系所表现的不同层次,就是文化的结构。社会学主要从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三个层次上分析文化的结构。一、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一) 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合。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文化特质的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它的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当然,文化特质仅仅是社会研究中的一种特定单位,其界限是相对的,常视研究者的目标而设定界限。(二) 文化丛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互相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三) 文化模式所谓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在文化模式的评价上存在者着“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两种倾向。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为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三、化震惊与文化边际(一) 文化震惊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然而,文化的交流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常发生的一种现象就是“文化震惊”。所谓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二) 边际文化边际文化,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文化在社会上发挥着重大作用。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文化所表现的区别要比人类的皮肤颜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现的区别深刻得多。二、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材料与蓝图。有了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文化也使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合。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文化集合、解释着一个社会的全部价值观和规范体系。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有:(1) 风俗。(2) 道德。(3) 法律。(4) 价值观念。三、使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这一点也常被称做文化的整合(integration)功能,即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仅有了社会要素还不等于是一个社会,社会要素之能形成社会是靠了文化的联系作用。从文化整合的观点出发,社会上的各种文化机构都从不同侧面维持着社会的团结。政治机构实现着社会控制,协调着群体利益,教育机构驯化着社会成员、使之更符合社会的需要,军队保证着社会的安全,等等。四、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在人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文化起的作用最大。关于人接受文化的过程问题,正是第五章“人的社会化”所要研究的内容。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1 什么是文化震惊和文化边际?2 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第五章 教学安排的说明章节题目: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第一节 社会化概论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第四节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人的社会化的概念、条件、过程、机制和基本内容及作用。运用社会化分析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 课 堂 教 学 方 案1课题名称:第一节 社会化概论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社会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化概论;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讲述是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等五种类型。难点是理解在众多社会条件中,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是影响最大、最为重要的集中社会化机制,各自履行着不同的社会化功能。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含义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概念的内涵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亦即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二、社会化的类型(一) 初始社会化初始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二) 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三) 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四) 逆向社会化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五) 再社会化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面放弃原以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三、社会化与社会运行第一,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可能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第二,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离开社会化,就谈不上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一) 语言能力(二) 思维能力(三) 学习能力(四) 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二,社会化的社会主体(一) 家庭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的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发生影响。(二)学校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其特点主要有:首先,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再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三)同龄群体所谓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同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四)工作单位首先,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其次,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五) 大众传播媒介所谓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概念在社会学史上有哪些发展?2、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3、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社会主体各有哪些?各自的作用及特点是什么?课 堂 教 学 方 案2课题名称: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社会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化概论;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讲述关于人的社会化有若干种重要理论,其中重要的有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难点是分析社会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冲突和矛盾,在当前比较引人注目的有早期社会化困境、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败、代差等三个方面。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每个人独特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将“人格”与“人品”等同使用,指的是一个人的道德素质。1、库利的“镜中我” 理论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与库利同时代的另一位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G.H.Mead, 1863-1931年)也曾研究过自我意识的形成。 “主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和“客我”是相互建构的。“客我”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有了较大的扩展。到了博弈阶段孩,子需要和能够扮演的角色的范围更加扩大,开始观察、理解和模仿“一般化他人”的角色。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他强调的是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特别是性的因素。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4、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岁1岁)。(2)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岁3岁)。(3)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岁5岁)。(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岁11岁)。(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6)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二)生命历程理论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时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该理论创造了一系列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使这样一种理念能够比较有效地落到实处,不至于停留在假设阶段。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社会化过程是连续的,但也呈现出相对的阶段性,可以划分为若干不同的阶段。我们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标准来描述人的社会化过程。(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三)代差第四节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政治社会化所谓政治社会化,简单地说,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二、道德社会化所谓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