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精品.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04600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208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精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精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精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目 录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1第1课时 小数乘整数(1)3第2课时 小数乘整数(二)5第3课时 小数乘小数7第4课时 用小数乘法解决问题9第5课时 积的近似数11第6课时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13第7课时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练习15第8课时 解决问题17第二单元 位置单元教学计划20第1课时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21第2课时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23第3课时 练习五25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27第1课时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28第2课时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2)30第3课时 练习六33第4课时 一个数除以小数(1)35第5课时 一个小数除以小数(2)37第6课时 练习七39第7课时 商的近似数41第8课时 循环小数43第9课时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45第10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47第11课时 练习九49第12课时 整理和复习52第四单元 可能性54第1课时 可能性(1)55第2课时 可能性(2)58第3课时 掷一掷61第五单元 简易方程单元教学计划64第1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65第2课时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68第3课时 练习十二 练习课71第4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1)74第5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2)77第6课时 练习十三 练习课79第7课时 方程的意义82第8课时 等式的性质85第9课时 解方程(1)88第10课时 解方程(2)91第11课时 练习十五,练习课94第12课时 实际问题与方程(1)96第13课时 实际问题与方程(2)99第14课时 练习十六, 练习课101第15课时 实际问题与方程(3)103第16课时 实际问题与方程(3)106第17课时 练习十七,练习课108第18课时 练习十七,练习课111第19课时 整理和复习(1)113第20课时 整理和复习(2)115第六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117第1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19第2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习十九122第3课时 三角形的面积125第4课时 三角形的面积练习二十129第5课时 梯形的面积132第6课时 梯形的面积练习135第7课时 组合图形的面积(1)138第8课时 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141第9课时 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和复习144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147第1课时 植树问题(两头种)148第2课时 植树问题(两头不种和一头种)150第3课时 植树问题(封闭图形)152第4课时:植树问题(练习课)155第八单元 总复习157第1课时 小数乘、除法复习课158第2课时 位置复习课161第3课时 简易方程复习课164第4课时 多边形的面积复习167-可编辑修改-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一、教学目标1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2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出积是小数的近似数。3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二、教材分析1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换玻璃”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和角之间、米和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2重点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整数数乘法,再教学小数乘法。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3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在例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例4的教学中,应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条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三、教学重点、难点小数乘小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及解决小数乘法的实际问题。四、课时安排1.小数乘整数:2课时。2.小数乘小数:3课时。3.积的近似数:2课时。4.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2课时。5. 解决小数乘法的实际问题:2课时。6.复习:1课时。-可编辑修改-第1课时 小数乘整数(1)教学内容:教材P2页,例1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创设购物情境,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小数乘整数的问题,初步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索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积的小数位数的确定。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等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课件展示例题图)。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二、自主探索1.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如果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3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强调“估计”这个词。学生思考并汇报。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找不同做法的学生板书:方法1:连加 。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汇报演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乘法比较简便。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2.小结:仔细观察乘法算式,你能用你的话说说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吗?(重点引导学生理解3点:怎样把乘数转化乘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3.练习:结合主题图,提出问题: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风筝呢?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三、巩固练习1.课本第2页做一做。2.课本第4页练习一1、3题。四、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想对我们大家说点什么?作业设计1、说出下列算式所表示的意义0.78 2.52 0.04252、列竖式计算0.4368 4.0713 0.1218教学反思第2课时 小数乘整数(二)教学内容:教材P3页例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算理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2、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类推能力,掌握利用旧知识推导新知识的学习学习,感知用竖式计算的优点。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法则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算理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教学准备:有关课件等教学步骤:一、复习铺垫1.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后,各扩大了多少倍?0.90.00931.42.5670.420.2032.复习回顾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二、新授1.出示:0.72元5=?师:你们会计算吗?那0.725=?你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整数来计算?725你会列竖式计算吗?讨论: 把0.72的小数点去掉了,这个小数起了什么变化?猜一猜它们的积又要起什么变化?根据什么?师:“要把360缩小它的1/100,就要把小数点怎样移动?”(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么0.725=3.60,观察一下,因数和积各是几位小数?小数最后的0可以去掉.0.7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2 5 53.60 缩小到它的1/100倍 3602.师:通过以上的讨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谁能把这个计算方法归纳一下。(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3.引导学生小结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按整数乘法的规则进行;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一般来说也应有几位小数;算出积以后,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的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三、巩固1.不计算,直接运用这个法则说出下面各题的积应有几位小数吗?为什么?0.32750.2362.641.08321.3029学生回答后,要求学生计算出结果,用结果和刚才的答案对比一下,看是否正确2.完成第3页中“做一做”第1、2、3题四、总结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不同点(课件逐一展示)。小数乘整数先要转化为整数乘法来算,积要根据因数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部分末尾如有0,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末尾的零是不能去掉的。3.练习活动:学生出题考学生的活动,由一个学生出3道小数乘整数的乘法题,另一个学生说出这些乘法算式的积有几位小数后,再把它算出来然后两个学生交换出题、答题。作业设计1.计算0.340 4.532 2.05314 6.342.列式计算6.5的5倍是多少?2.04的17倍是多少?教学反思第3课时 小数乘小数教学内容:教材P5-6页例3、例4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位数,从而能正确的进行计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教学准备:有关主题图课件等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出示例3图:孩子们,你能帮忙算算宣传栏的面积有多大吗?怎么列式?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2.40.8二、自主探索师:自己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你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2.4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课件进一步演示):先把因数2.4扩大10倍变成24,积就扩大10倍;再把另一个因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192再缩小到原来的1/100。3、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0.560.04的积中有几位小数?学生尝试练习,想一想和例3有什么不同?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三、巩固练习让学生打开课本完成第6页。师:大家会计算小数乘小数了么?那老师来考考你们看看是不是真的掌握了。你们有信心吗?1.课本第5、6页做一做。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学生板书,反馈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说出:你是怎样算的?怎样点小数点?四、全课总结 回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1.说出各题的积应有几位小数后算出结果0.350.91= 0.180.756= 4.650.148=2.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3.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0 . 5 8 6 . 2 5 2 . 0 4 4. 2 0 . 1 8 2 81 1 6 5 0 0 0 1 6 3 2教学反思第4课时 用小数乘法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P7页例5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学会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3.让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充分认真计算、及时检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小数乘法。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教学准备:有关主题图课件教学步骤:一、复习铺垫1.列竖式计算0.35= 23.8 6= 0.34 0.04= 0.45 0.4=二、创设情景,教学新课1.课件出示例5“非洲野狗追赶鸵鸟”有趣情境,引出“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列算式解决问题:561.3=2.使学生领会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中“1.3倍”的含义。3.然后计算出鸵鸟的最高时速。计算时注意几个易错的地方。由验算计算是否正确,提出验算要求,培养验算习惯。4.验算方法: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乘一遍,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验算。还有其他方法。这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按哪种方法验算,只要会用合适的方法验算就行。三、巩固新知1.第1题,独立计算。2.第2题,计算活动。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3.第4题,是应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计算的道理。4.第5、6题,综合应用小数乘法和其他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5题要读出秤盘上每种东西的千克数,再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来计算物品的价钱。第6题是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来解决的问题。5.第10题,让学生经过计算,发现积和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这个关系原义务教材是在例题后面揭示的,现在习题中结合计算找规律让学生感悟并记住。第12题,是第10题规律的应用练习。四、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存在什么问题?编生活中的小数应用题。作业设计1.列竖式结算,并验算。0.840.23= 2.40.05= 9.0258=2.比较大小。45.60.2345.6 37.81.2337.8 0.560.630.63教学反思第5课时 积的近似数教学内容:教材P11页例6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掌握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2.让学生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小数积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教学准备:有关主题图的课件等教学步骤:一、复习铺垫1.什么叫“四舍五入法”?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数。5.2103( )14.553( )9.962( )2.在表中填上适当的数。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2.35647.916312.5834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计算方法,列式。教师板书: 0.04945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后,教师提问:(1)计算的积精确到哪个数位?(千分位)(2)保留一位小数该怎么办?(用“四舍五入”法对小数求近似数)(3)运用“四舍五入”法对小数怎样求近似数?教师板书答案。注意提醒学生,由于最后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在横式中要用约等号。2.练习。计算下面各题。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计算下面各题,得数精确到百分位。0.851.12 0.865.43.小结:引导学生说说在求积的近似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1)要看清题目的要求;(2)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应该保留不要划去;(3)在以后计算应用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保留小数位数。如:遇到有关付钱的题目时,如果计算的结果小数位数较多时,要自觉地保留两位小数,即精确到分。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13页练习三第1、2、3题四、总结提高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为什么要截取积的近似值和怎样截取积的近似值)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作业设计1.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2.0954.3071.86422.0.850.97(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790.458(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教学反思第6课时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内容:教材P12页例7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观察理解整数乘法的各种运算定律也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2.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简便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3.通过观察、对比、迁移,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逻辑性。教学重点:理解小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教学难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准备:有关主题图制成的课件教学步骤“一、忆旧引新1.课件出示习题:0.71.21.20.7(0.80.5)0.40.8(0.50.4)(2.43.6)0.52.40.53.60.5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完成。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说你的发现,学生逐一汇报。这一系列的发现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二、探究新知1.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 c乘法分配律:a(b+c)=ab+ac学生小组活动进行验证。汇报自己的验证结果。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验证,我们可以确定“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4.你能灵活的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吗?0.254.7840.2544.7814.784.78想想看,这道题能简算吗组织学生讨论,根据是什么?师:其实,像“0.254”这样正好等于一个整数而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简算的例子还有一些,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说明。利用你们的发现,算一算下面的题目。500.130.2 1.250.70.8学生独立完成。出示:0.652020.65(2002)0.652000.6521301.3131.3想想看,这道题能简算吗?可以怎样简算?学生讨论。学生独立完成,说出你是怎样算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5.小结: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小数也适用整数的运算定律三、巩固练习1.完成书本第12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评并订正。2.计算下面各题。19.46.12.3 5.670.210.623.254.767.8 7.20.1828.518.10.923.93 0.0430.240.8753.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西红柿,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0.65元计算,一共可以收入多少元?四、小结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作业设计1.用简便方法计算2.59.8412.5721.612.53.22.59820.1 (5+60)0.412.5322.5教学反思第7课时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练习教学内容:补充练习及课本第13页第4-11题教学目标:1、会灵活正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2、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及养成认真作业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会灵活正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难点:会灵活正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准备:有关课件等教学步骤:一、口算0.30.5= 0.423=7.20.2= 5.65=630.02= 1.10.4=2.60.3= 3.35=0.80.2= 7.6-6=4.25+0.5= 50.27=2.87= 5.54=6.40.4= 70.8=5.70.4= 8-0.73=9.3+3= 0.70.5=二、小小门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1)488.5-8.5 (2)6.5202=1.480 =6.5200+6.5=0 =1300+6.5=1306.5(3)2.54.4=2.54+0.4=10+0.4=10.4请个别同学上台当小医生,找出错误之处并订正。三、练习完成第13页的第4题和第14页的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生并集体订正。四、思考题让每个学生说说你是用什么运算定律的。根据6539=2535,在下面的( )里填上合适的数。你能想出几种填法?25.35=( )( ) 2.535=( )( )=( )( ) =( )(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讨论。学生汇报结果。作业设计作业:完成课本第13页第5、6、7、8、10、11题。教学反思_第8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P1516页例8和例9教学目标:1.通过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即: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比如表格的形式)表述情境,学生掌握不同的问题呈现形式。3.通过用准确计算和估算解决问题,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和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总结出解决的一般过程。教学难点:总结出解决的一般过程。教学准备:有关主题图制成的课件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例8主题图。请同学们自主阅读问题情境,用喜欢的方式分析一下这个数学问题。预设:生1:妈妈带了100元钱买了两袋大米和一块肉,还想买一盒10元的鸡蛋,问剩下的钱够不够?生2:单价数量总价大米30.62肉26.50.8鸡蛋101同学们用不同的形式把题目表述得很清楚,帮助我们弄清了题意。二、分析与解答(一)自主尝试解答。出示第15页例8。学习要求:1. 请大家独立解答这个问题,在解答完之后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2. 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解题方法给同学讲清楚。学生独立完成。(二)交流分析。列举学生的解法。学生:30.62=61.2(元)26.50.8=21.2(元)61.2+21.2=82.4(元)100-82.4=17.6(元)因为1017.620,所以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学生2:1袋大米不到31元,2袋不到62元。肉不到27元,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师:第一种方法大家读懂了吗?学生解释想法。师:那第二种方法呢?学生阅读,并进行解读交流。师: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三、回顾与反思师:回顾这个解题过程,我们都做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第一步:理解整理(表格)第二步:分析与解答第三步:回顾与反思师:这的确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四、巩固提升师:借助这样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家尝试解决一下下面这道题。(一)独立完成。课件出示例9。学习任务:1.按照“三步问题解决法”尝试解决。2.独立完成后,请和你的小组成员交流你的方案。3.最后把你们的成功方案或者问题与全班交流。学生尝试完成。(二)交流反馈。学生汇报。师:针对这种方案说说你的理解。仔细阅读第二种方案,你知道他是怎么考虑的吗?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获得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看来和别人多交流是很有益处的,那么,大家能够根据刚刚的研究过程,填一填下表吗?(课件出示表格)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汇报。五、课堂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1.一个房间长8.15米,宽5.4米现在要铺上边长为0.6米的正方形地砖,100块够吗?2.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 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用20千克的油桶装够吗?如果不够,用30千克的油桶装够吗?2.看谁做得又对又快?2.57 8 .33.952.51.90.04480.06 72.584.2399+4.23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位置单元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同时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但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因此,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来确定位置,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其空间观念和意识。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数学思考: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四、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五、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六、课时安排:3课时1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1课时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1课时3练习五1课时第1课时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内容:教材P19例1及练习五第1、2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培养数感。教学重点: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导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境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去五年级某班看一看。看,这是张亮班级里的学生,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吗?学生可能说:第3个、从前面数第3个、从后面数第3个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座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说清数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二、互动新授(一)明确行、列的意义1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行)并明确: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上的每一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桌互相指一指。说明: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张亮的位置。(第2列、第3行)2引导: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其他同学的位置吗?(举例王艳、赵雪,周明位置等)让学生随便指图上一人,同桌互相说一说他的位置。(学生练习)(二)认识数对1引导:表示位置我们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2质疑: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强调并让学生明确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三)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1让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王艳、赵雪等)学生回答:王艳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赵雪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2讨论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四)应用知识1先说一说自己班里,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一行,并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指多名学生回答,加强数对练习。2你能用数对表示你的前后左右邻居吗?说一说,并思考有什么发现。(1)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并讨论。(2)引导学生明确:前后邻居数对的第一个数与自己相同,左右邻居数对的第二个数与自己相同。3做游戏:教师说数对,学生根据数对找出相应的同学。4找数对:大家来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对。学生自由发言,指名学生说一说,如找座位,找楼座等。三、巩固拓展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说一说。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生1:我学会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生2:我知道了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所说的之外,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还要注意,列是从左往右数,行是从前往后数。作业: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1、2题。板书设计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竖排一列 左一右横排一行 前一后数对(列,行)教学反思:第2课时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内容:教材P20例2及练习五第3、4、6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正确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复习: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谁来说一说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什么,第二个数字表示什么?(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2导入:(出示如下示意图)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可数对的知识,先来看下面的示意图,你们能用数对分别表示出各场馆的位置吗?熊猫馆大象馆海洋馆猴山大门引导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出各场馆所在的位置。指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么确定它们的位置的。二、互动新授1出示教材第20页“动物园示意图”。(1)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比较它和刚才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图意: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这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与横线的交点上。(2)提出问题: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纵向排列的数字表示行,从下往上数;横向排列的数字表示列,从左往右数。图上的数字表明行和列的起点均为O。(3)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方格图,问: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指生回答:大门(3,O)。组织同桌互相说一说其他场馆的位置。小组互相交流、探讨,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集体订正,并用多媒体出示各场馆的位置:大象馆(1,4) 猴山(2,2) 大门(3,O) 熊猫馆(3,5) 海洋馆(6,4)指生到黑板指一指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O,3)、狮虎山(4,3)。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标出各个场馆的位置的。引导学生回答:飞禽馆(1,1)是在第一列第一行,猩猩馆是(1,3)在最左边一列第3行,狮虎山是(4,3)在第四列第三行。3拓展延伸。(l)引导学生分别观察飞禽馆、大象馆以及猩猩馆和狮虎山在图中的位置和表示它们位置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大象馆和飞禽馆在同一列,它们的数对第一个数相同;猩猩馆和狮虎山在同一行,它们的数对第二个数相同。师小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2)质疑:如果用(x ,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小组交流,并指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由于字母表示的数不确定,所以这样的数对只能确定这个场馆在哪一条横线上,但不能确定这个场馆的具体位置,使学生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4找生活中的数对。用数对表示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例子吗?小组讨论交流,如: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十字绣、围棋棋谱等。三、巩固拓展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再说一说你是怎么确定的。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2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自主完成,然后同桌互说。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生1:我学会了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生2:我知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作业:P2122练习五第3、4、6题。板书设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熊猫馆(3,5) 海洋馆(6,4) 猴山(2,2) 大象馆(1,4) 大门(3,O) 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教学反思:第3课时 练习五教学内容:教材P2223练习五第5、7、8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引导启发,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提问:这一单元同学们学会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谁来用数对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呢?学生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用数对怎样表示自己的位置,然后再全班交流。2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1出示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5题。(l)介绍国际象棋棋盘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国际象棋的棋盘为正方形,由32个深色和32个浅色方格交替排列组成,每边8个方格。8排垂直的格子称为“直线”,8排水平的格子称为“横线”,同色格组成的角角相触的各地称为“斜线”。(2)引导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与我们学的知识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 (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的“列”是由字母组成的。)(3)让学生说一说各棋子现在的位置如何表示?再做一做。2出示教材第23页第7题。(1)根据要求做一做,然后思考:平移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2)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图形向右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列,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行,数对中的第二个数没有变;图形向上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行,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列,数对中的第一个数没有变。(3)追问:平移后需要画出几个图形?(2个)注意提醒学生是“分别”平移,不是连续平移。3出示教材第23页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一个格子的长和宽各表示100米。),再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数据,描述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及行走路线或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在图中标出建筑物所在位置。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指名回答(1)题:邮局所在的位置可以用(1,7)表示。它在学校以北700m,再往东lOOm处。三、拓展延伸1. 结合教材第23页“生活中的数学”,讲解围棋棋盘及地球上的经纬线与数对的联系,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数对有联系?(如电影院座位、象棋等)2出示字母表:A B C D EF G H I JK L M N OP Q R S TU V W X Y字母“Q”的位置在第2列,第2行,用数对表示(2,2)。请根据以上信息填空。(l)字母M、D、J、S的位置可以分别用( , )、( , )、( , )和( , )表示。(2)某字母的位置可以用数对(1,2)表示,其中数字1表示( ),数字2表示( )。 请你在图中圈出这个字母。【易错点剖析】在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先表示列再表示行,这一知识点学生容易出错;另外在确定第几行第几列时,也容易数错。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列从左往右数,行从前往后数。【归纳点评】通过本题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行与列,明白了确定行与列的规则,巩固了数对的知识。3下图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1 熊猫馆的位置在( , ),白鹤馆的位置在( , )。2老虎馆的位置在(2,3),在图上标出老虎馆。3从老虎馆到白鹤馆,要向( )走( )格,再向( )走( )格。【易错点剖析】在方格上确定数对的位置时,要看清楚行和列的开始。本题中行与列都是从0开始的。学生在做题时对于0总是忽略,直接从最左边一列为第一列。【归纳点评】在方格纸上,表示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O,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O,1,26,其中的“O”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四、全课小结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怎样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本课练习你还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练习五数对(列,排)行:横排列:竖排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的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以及整理和复习。教材在编排时通过晨练、编制中国结、买羽毛球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引出有关小数除法的一系列问题。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试商的方法都与整数除法有关,因此教材重点突出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多处以加强提示的方式展示学生探究的过程。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都是进一步研究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商,并认识循环小数等有关概念。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既可使学生学习借助计算工具探索数学规律,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情分析本单元的学习重、难点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的理解,整数除法和商不变的性质等知识基础对学生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弄懂,那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也就水到渠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难点是不知道商的小数点要点在哪,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联系商不变的性质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数学思考:在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在学习小数除法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情感态度:在小数除法简单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小数除法的计算原理。教学难点: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小数点倒置的确定。课时安排:12课时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3课时2一个数除以小数3课时3商的近似数1课时4循环小数1课时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课时6解决问题2课时7整理和复习1课时第1课时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教学内容:教材P24例1及练习六第1、2、3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教学方法:利用知识迁移,明确转化原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005= 57648= 83232=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先看除数是几位,然后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时,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那位上面,不够商1,O占位。二、创设情境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瞧,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身体可棒呢!(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让学生先说一说从图上都看到了哪些信息,然后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已知条件和问题: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思路分析 平均每周跑?千米计划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