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5:《铸剑》教学设计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502446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5:《铸剑》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5:《铸剑》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5:《铸剑》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课标导航】 1. 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水瓮 咻咻 旌旗 杳无消息 剑戟 青苔 仇雠 剑靶 雉堞 干瘪 擎起 揎起 鸱鸮 打诨 2. 掌握小说三要素,即情节、环境、人物。掌握小说情节,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体会文中形象的象征意义,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3.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眉间尺和黑色人。注意小说的塑造人物方法,如文中使用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体悟作者在这些人身上寄予着的思想感情。 4. 挖掘文中蕴含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幽默讽刺的语言,并理解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自学引领】 1.兴趣引领 鲁迅一共有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在故事新编中既有神话、传说,又有历史题材的作品,如补天、奔月是神话,理水、铸剑是传说,采薇、非攻是历史题材的作品。鲁迅把数千年的历史陈迹和耳闻目睹的人情世态联结起来,张开艺术的想象翅膀,飞越千秋百代,在错杂对比之中迸发真知灼见。产生了一种古今交融的艺术境界,使人在会心的微笑中看到古人和今事,思考历史和现实。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铸剑,看看眉间尺和黑色人的复仇行动。 2.背景引领 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鲁迅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怀疑什么?怀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了多少无辜而天真的革命者。他深切感到:“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娜拉走后怎样)。辛亥革命果实之被篡夺,秋瑾、徐锡麟等的壮烈牺牲,袁世凯的大杀革命者,“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到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君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铸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构思的。它的初稿写成于1926年10月的厦门大学,但鲁迅没有拿去发表;1927年初,他将它带到了广州中山大学。而这时的广州,“红中夹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已经日趋表面化、白热化,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四一二”、“四一五”大屠杀已经在酝酿中了。3月20日的广州“中山舰事件”,舰长、共产党人李之龙的被杀害,正是这场大屠杀的信号和前奏。具有高度革命警觉性的鲁迅,更有把握地修改、定稿了他的铸剑(原名眉间尺),融入了他到广州的新的观察和体验。4月3日日记写道:“治眉间尺讫。”一篇优秀的历史小说便这样诞生了。 3. 要点引领 要达到本课的学习目的,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状况。 二是要认真阅读文章,扫清文字障碍,初步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三是要根据小说的有关知识,掌握本文的内容要点。 四是要分析文中的主要形象,并体会作者在他们身上赋予的思想感情。 五是要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博而学之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知识窗口】 1. 小说知识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人物描写:写作过程中通常综合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描写方法,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2.铸剑简介 鲁迅从1922年开始创作了第一篇历史小说不周天(即补天)之后,历时13年,又创作了7篇历史小说奔月、铸剑、出关、理水、采薇、非攻和起死,1936年集成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是一部关于神话、传说及史实的白话演义,开创了我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先河。铸剑作于1927年4月3日(连载于同年4月25日、5月10日的莽原半月刊2卷8、9期),是继不周天之后构思更精致的成熟之作,也是鲁迅自认为“确是写得较为认真”的一篇。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都记载有“三王冢”的故事:楚王命铸剑名工干将为他铸剑,剑成,楚王非但不赏,反而将干将杀头。干将的遗腹子赤鼻在客的帮助下杀死了楚王,替父报了深仇大恨。铸剑取材于列异传中干将莫邪的传说,鲁迅在原文仅有的二百多字的基础上,“只给铺排,没有改动”,却演绎了一曲富有新的现代精神的复仇故事。 铸剑是一篇言必有据、随意点染的“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的充满现代精神的小说。1936年2月1日,鲁迅在致黎烈文的信中说:“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然而有些文人学士,却又不免头痛,此真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而又有一弊必有一利也。”由赤鼻改成的眉间尺,是一个刚满16岁的优柔寡断的少年,在母亲的教育和“黑色人”宴之敖者的帮助下完成报仇大业,其性格有一个发展、成熟、升华的过程;由客改成的宴之敖者,是一个舍己为人、行侠仗义、为民请愿、由客脊梁式的侠士形象;由楚王改成的大王,更具有暴君的普泛特点;此外,作品还增添了干瘪脸少年、王后、众多王妃、太监、老臣等次要人物,安排了完整而生动的故事情节,有发展、有高潮、有结束,特别是精心描画了“三头相搏”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还设计了四段歌谣,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在酒楼上是鲁迅的大爱之情的抒写,而铸剑则是鲁迅大恨之旨(铲除人间不平)的演绎。小说原题眉间尺,收入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小说的中心意象:剑。这把经过高温高压锻炼的、纯青的、透明的、冰也似的复仇之剑,正是小说中眉间尺和“黑色人”宴之敖者的精神象征。小说的成功,首先在于成功地塑造了眉间尺和宴之敖者两个血肉丰满的复仇战士的崇高形象,更在于体现了鲁迅一以贯之的对国民性的批判以及重塑民族精魂的现代思想。 铸剑完美地体现了鲁迅的文学理想,将古代的传奇故事融入新的现代的精神和观念,以高度的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夸张等手法,艺术地再现折射了20世纪初期中国现实的世界,主要人物宴之敖者不仅具有现实人生的依据,更具有鲁迅的人格烙印和精神风范,表现了鲁迅的反抗现实,意欲铲除人间不平的新的复仇思想。 3.人物形象 提示:眉间尺爱憎分明,有一腔热血、孝顺又勇于复仇;但是却意志不坚、懦弱盲目、性情“优柔”,复仇有勇无谋。小说中最明显表现其性情优柔、意志不坚的情节是“深夜杀鼠”。语言上两次用“好!该死!”“活该!”来表现他的疾恶如仇。但是就小小的一个老鼠,他居然“换了六回松明之后”才将其杀死,并有三次觉得老鼠“很可怜”,老鼠死后他又觉得“仿佛自己做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还“蹲着,呆看着,站不起来”。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善良也是罪恶”,因为“善良是对邪恶的最大纵容”。眉间尺就是这样,如果革命者的意志与思想如他一样,那么革命根本不可能成功,这也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能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所以他自己无法复仇,他母亲不住叹息。另外,他杀鼠的过程中,又表现出国民劣根性:拥有看客心理,冷漠麻木、自私残忍、举棋不定-鲁迅对他是既怜且恨,有同情有批判的。同时眉间尺复仇又很盲目,没有计划性,复仇时又表现出焦躁、莽撞与惊慌,所以选在街市和南门外都没能复仇,甚至都无法靠近仇人身前。 黑衣人(宴之敖者)同鲁迅的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都是其作品中“黑色家族”的成员,都深刻的体现着鲁迅的主体精神:彻底的不妥协地反传统、进行革命的复仇,为国民打造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反传统的全新的精神世界。 “宴之敖者”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这群黑色族人对旧社会、旧势力的叛逆性极强,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出路有着清醒的认识与冷静的思考,他们睥睨世俗,敢于向一切恶势力挑战,复仇精神决绝而勇猛,不及后果,有着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果敢与反叛。他们都是孤独的复仇者。黑色人为“复仇”不仅坚决勇敢,有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机智果断,而且知道如何接近敌人及斗争的方法。他的个性“内敛”,冷中透热。“宴之敖者”有着作者主观的太多的理想成分在其中,所以他替人复仇成功了,是胜利的勇士。 “宴之敖者”能够与别人配合,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复仇,依靠合力的作用(三头相搏)取得了革命复仇的胜利。他的身上寄托着鲁迅的希望。 4.语言特点 提示:鲁迅善于庄词谐用或谐词庄用,来达到讽刺的目的。如文中描写王公大臣们打捞和分辨王头的语言,就很风趣。他们先是“约略费去了煮熟三锅小米的工夫”定下了用漏勺打捞王头的办法,又在分辨王头时认真地“研究”了头骨的鼻准骨,最后一直讨论到“第二次鸡鸣,这才决定了一个最慎重妥善的办法:只能将三个头骨和王的身体放在金棺里落葬”。又是“讨论”,又是“研究”,折腾到天亮才得出如此“最慎重妥善”的办法,这是何等的昏庸和愚蠢!作者在这里说得越庄严,越煞有介事,其讽刺意味就越加强烈。另外,还有描写干瘪脸少年的无赖相,国王那第九个妃子的媚态,以及不觉醒的民众时的语言也很有特点。5.象征手法 文题起名为“铸剑”,剑既是经过高温高压锻炼的、纯青的、透明的、冰也似的复仇之剑,也是小说中眉间尺和“黑色人”宴之敖者的精神象征。 【要点探究】 1. 铸剑“随意”点染了哪些东西?何以见得它“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呢?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将“赤鼻”改成了“眉间尺”,他是一个刚满16岁的优柔寡断的少年,经过母亲的教育刚强起来并终于完成报仇大业,其性格有一个发展、升华过程。 将“客”改成了“黑色的人宴之敖者”,他舍己为人,行侠仗义,是一名光辉的古代侠士的形象。 将“楚王”改成了“王”,具有了更大的适应性,也有了血肉生动的性格:暴戾、荒淫而颟顸。 增添了“干瘪脸少年”、众多妃子、王后、太监、老臣、武士、侏儒等次要人物。 设计了生动而完整的情节,特别三头在鼎中啃咬一节为全文高潮,惊心动魄,眉间尺头的活灵活现更让人拍案叫绝。 为宴之敖者设计了四段哈哈爱兮歌,更加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2.铸剑中“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到此应戛然而止;鲁迅却精心安排了“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试分析小说前后两个高潮之间的关系;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三头相搏”是前一个高潮,使黑色人和眉间尺的人格与精神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复仇”主题鲁迅式的思考与开掘都是从复仇完成以后开始的。于是出现了后一个高潮“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前一个高潮体现了复仇的崇高、神圣与诗意,后一个高潮体现了复仇面对愚昧的群众,消解为无,无效,无意义。小说显然出现两个调子:悲壮、崇高和嘲讽、荒谬。鲁迅塑造黑色人勇士宴之敖者是有意识地自况,是自己与旧世界作决绝战斗的内心精神的形象外现。铸剑是象征主义的,表现了鲁迅思想的“忧愤深广”、“孤独感”和打破“铁屋子”的韧的战斗精神,而不是浪漫主义的。唯此,我们方能体味出铸剑放射的悲剧精神的撼人力量。 4.怎样理解文中“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这句话? 提示:这是鲁迅对于一种社会相的精湛概括和针砭,是针对现实中出现了“新时代的精神资本家”这一社会现象而发的。他指出由于这类“精神资本家”的出现,“世界上冠冕堂皇的招牌”便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于是仗义、同情的字眼也就会全被玷污。作者将这段话让“正义”“同情”的化身黑色人讲出,就更加强了对现实的讽喻力量。 【一课一得】 学习本课要将所得放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 在本文中,作者采取了人物塑造的多种方法,如语言描写,文中王的荒淫与暴虐是通过“寡言”的个性表现出来的。写他的全部活动中只讲了七句话,每句大多只有两个字,如“无聊!”“什么?!”“奏来!”“玩来!”“怎了?”等等。话的句式语调表现了人物寡言的个性,而内容却准确地反映出人物暴虐专横的独特心理。肖像描写,黑色人的肖像刻画让我们感受到他冷静、沉稳的个性。心理描写,眉间尺深夜杀鼠时觉得老鼠“很可怜”,老鼠死后他又觉得“仿佛自己做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 明显表现出性情优柔、意志不坚。当然文中还有行动描写、场面描写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方法。 学而习之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