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雅俗共赏》同步检测 语文版必修5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500706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雅俗共赏》同步检测 语文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雅俗共赏》同步检测 语文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雅俗共赏》同步检测 语文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雅俗共赏同步检测 语文版必修5(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跻身(j) 敷衍(jn)嗜好(sh)清隽(jn)B娉婷(pn) 寒碜(chen) 谙熟(n) 提纲挈领(xi)C震慑(sh) 譬如(b) 鞭挞(t) 踽踽独行(j)D炫耀(xun) 逮捕(di) 缜密(zhn) 栉风沐雨(zh)解析B项“挈”应读qi;C项“譬”应读p;D项“逮”应读di。答案A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鉴赏互相推诿交插学科望风披靡B脉搏 不可思议 不揣冒昧 进退维谷C焦燥 草菅人命 哗众取宠 青春永驻D怠慢 未雨绸缪 蜂涌而上 沽名钓誉解析A项“插”应为“叉”;C项“燥”应为“躁”;D项“涌”应为“拥”。答案B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1)士人流落民间的究竟少,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_多起来。(2)重庆原司法局局长文强,由一个党的领导干部_成一个贪污犯。(3)这也是给大家看的,看了可以当做“谈资”,增加_。A逐步退化趣味B逐渐 退化 兴味C逐步 蜕变 兴味D逐渐 蜕变 趣味解析“逐步”指一步一步地发展,有很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的有计划的努力;“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变化。故(1)句选“逐渐”。“蜕变”指(人或事物)发生质变;“退化”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功能减退甚至消失;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故(2)句选“蜕变”。“趣味”指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兴味”指一时产生的兴趣。根据(3)句语境故选“趣味”。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世界级指挥大师埃瑞克孔泽尔倾情奉献,其专辑所选音乐都是俗不可耐且容易吸引人的精彩片段,深得“粉丝”们喜爱。B在这次出征世乒赛的中国军团中,有几个打法特殊的选手分外引人注目,大家期待他们在赛场上出奇制胜。C同样,抛开具体历史来说,雍正王朝的语言倒是做到了雅俗共赏,起码文白之间没有太大或太明显的差距,通俗易懂且不失气度。D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解析A项,俗不可耐:庸俗得让人无法忍受。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应为“通俗易懂”。答案A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B他们在享受,在蜕变,也在学习,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C由于章回体小说具有生动的情节,使那些所谓雅人也感受到了故事的魅力。D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解析B项,语序不当,应为“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C项,缺主语,删去“由于”或“使”中的一个。D项,否定不当,应为“还不得不回向”。答案A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68题。单就玩意儿而论,“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我们想起了“有目共赏”这句话。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有目”是反过来说,“共赏”还是陶诗“共欣赏”的意思。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但是这不相远似乎只限于一些具体的、常识的、现实的事物和趣味。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天桥在雅人的眼中似乎就有些太俗了。说到文章,俗人所能“赏”的也只是常识的,现实的。后汉的王充出身是俗人,他多多少少代表俗人说话,反对难懂而不切实用的辞赋,却赞美公文能手。公文这东西关系雅俗的现实利益,始终是不曾完全雅化了的。再说后来的小说和戏剧,有的雅人说西厢记诲淫,水浒传诲盗,这是“高论”。实际上这一部戏剧和这一部小说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西厢记无视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了传统的忠德,然而“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官逼民反”,也是人之常情,梁山泊的英雄正是被压迫的人民所想望的。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这是有关系的,也未尝不是有节制的。 “诲淫”“诲盗”只是代表统治者的利益的说话。6文段中引用孟子的两句话的目的是什么?(6分)答:_答案引用孟子的“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是为了论述“有目共赏”这个主张;引用孟子的“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是为了说明“人情不相远”“雅俗共赏”是有基础的。7作者认为西厢记和水浒传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其依据是什么?(6分)答:_答案这两部书反映的都是人之常情或人们所想望的,都给人以快感,充满趣味。一部分雅人跟俗人有着共同的“相距还不太远的”的心理倾向。8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雅俗共赏”?(结合该段内容,写三条)(9分)答:_答案雅方得降低标准,俗方也得提高水平。在“俗不伤雅”的前提下,做到“有目共赏”。去掉“俗不可耐”的低级趣味。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谈静朱光潜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能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恰当!一般人的生活枯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慌,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只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注】 本文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信,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者旅欧期间。9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答:_答案(1)感受到的对象很多。(2)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不同。(3)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10下面是两个推论句,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6分)(1)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2)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答:_答案(1)你的心灵愈空灵,对物界的感受愈敏锐,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2)你的心界愈空灵,物界对心界的影响愈小,心灵愈能领略趣味,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11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9分)答:_答案(1)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2)都是在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的另一种景象。(3)都能从中看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12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为第一部分,为第二部分,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3分)答:_答案感受静趣裨益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