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十八:名著名篇导读《呐喊》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99843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十八:名著名篇导读《呐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十八:名著名篇导读《呐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十八:名著名篇导读《呐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三呐喊导读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以下介绍呐喊的内容。 在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映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本篇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篇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狂人对封建势力所作的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狂从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本篇的艺术特色之一在于结构严谨,先是开端,交待了环境和气氛;其次发展,介绍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说中心提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小说谋篇布局,极富匠心。特色之二在于以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划、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从而把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小说的语言也极精炼简洁。作者刻画的酒店掌柜、小伙计、短衣裳帮顾客、孩子们,众多人物都是以简练几笔勾划出来,惟妙惟肖。孔乙己结结巴巴地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辩解时,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窃书不能算偷”,将旧时代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毕现无余,令人叹服! 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明暗双线结构。一条明线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暗线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两个一明一暗的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作者精细的构思,突出体现在采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写作手法。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全篇其实只是写一个革命者牺牲事件的反面,通过一群不觉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来反射出革命者的惨烈。夏瑜被杀没有明写,而是从围观人的动作描写中暗示出来;其被杀地点也分明点出为古亭口,这正是秋瑾被害的绍兴古轩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通过牢卒和听客们愚妄的反应反射出来的;其坟上的花圈则暗示:他的同志们仍在坚持斗争。小说末尾以坟头比喻阔人祝寿的馒头,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远令人警醒了。小说的全篇笼罩着浓重阴冷的气氛,也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主题而成功营造出来的,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阿Q正传1、分析形象。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也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艺术典型。2、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表现。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表现在: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3、如何评价阿Q的革命?两方面分析评价:一、肯定阿Q要革命,是被封建社会逼迫而去神往革命的。二、也夹杂着农民的狭隘报复,说明他还不觉悟。阿Q的革命复杂性,基本上体现了农民革命的复杂性,提出了启发农民觉悟、教育引导农民的重要性问题。4、阿Q“大团圆”结局揭示了什么?有主、客观原因。主观上阿Q实在糊涂,把抢匪等同于革命党,揭示了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的重要性问题。客观上,阿Q是被由封建势力变成的革命政府判决枪毙的,这就揭示了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封建势力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历史教训。5、阿Q的典型意义。 阿Q是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具有针砭、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意义。阿Q的形象提出了国民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问题。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的历史教训。6、鲁迅对阿Q抱怎样的态度?鲁迅对阿Q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7、简析赵太爷。赵太爷是封建地主,中国封建宗法制下农村的土皇帝。他的性格是专横、贪婪、狡猾、狠毒。8、简析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10、简析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其主题思想主要是由主人公阿Q的形象意义所体现出来的,其内涵可概述于下:鞭挞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和国民劣根性;批判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被封建势力篡夺革命果实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鲁迅在五四后的小说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一) 农民题材从呐喊中的明天、风波、故乡、阿Q正传、社戏到彷徨中的祝福、离婚,鲁迅从正反面,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性格、命运。明天中的单四嫂,丧夫之后,恪守妇道,遵循封建道德“夫死从子”的规矩,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便是她的明天。因此,她起早贪黑,全心全意地扑在儿子身上。然而,不幸的是儿子也死了,单四嫂子在浓重的黑暗里盼望着“明天”,结果盼来了更大的不幸和痛苦,她是没有明天的。小说从单四嫂子的悲惨命运中,对封建制度发出了抗议。另一方面写蓝皮阿五之类的旁人,不是真正关心帮助她,而是想乘机揩油,没有一个真正同情她,反映了人情的冷漠,从而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中国农民和所有被压迫者的明天。风波通过七斤家庭的“辫子”风波,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面貌。辛亥革命后,七斤因撑船进城,被革命党人割掉了辫子,然而,辛亥革命割掉了群众头上的辫子,而没有割掉封建制度,所以当张勋复辟,“皇帝要坐龙庭”的消息传到这个封闭的小镇时,给七斤一家带来了巨大的不安,产生了巨大的动荡。赵七爷穿起了“高兴时才穿的宝蓝色长衫”,放下了盘在头顶的辫子,找七斤反攻倒算来了。然而风波很快就过去了,一切都处于平和、安静之中。七斤依然撑船进城,六斤照样裹起了小脚作品把辛亥革命后除掉一根辫子外,其他依然如故的农村封闭、落后、灰暗的气氛表现了出来,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表现出启蒙的重要意义。故乡是鲁迅以自身1922年回故乡搬迁为题材创作的。小说通过“我”儿时的好朋友闰土的外貌到精神的变化,写出了在多子、饥荒的影响和苛税、兵、匪、官、绅的压榨下,农民的苦痛与麻木。小说通过环境的变化来写人的变化。三十年前的少年闰土是一个在海风和阳光下劳动的小英雄,体格健壮,勤劳的双手、充沛的精力和坦率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冬天,他会捕鸟;夏天,他白天到海边拾贝壳,晚上到瓜田里看瓜。全篇写得生动而有趣。可是,三十年后,昔日的小英雄从灵魂到肉体都被封建势力压榨成一个麻木、痛苦的人。生活的艰难,使他感到“吃不够”、“非常难”,但并不知道怎样改变自己的生活。灵魂的麻木,使他见到昔日的朋友、兄弟,也会恭敬起来,叫了声“老爷”,变成了一具木然的石像,造成了感情的隔膜。他相信迷信,穷到生活的最底层,可是还抱着一副香烛案,企求来世的好运,而不图改变现状。作品从对三十年前的神异图画到三十年后的萧瑟景象的描写,表现了农民从精神到肉体的创伤。小说结尾处作者写道“世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里的用法与药里的“花环”一样,是体现作者的理想的,作者希望寻找到一条农民解放的道路。“闰土形象系列”自从闰土形象出现之后,文学史上便出现了被束缚在土地上,家庭有沉重的包袱,生活的担子异常艰难地挑在肩上的、思想已经极度麻木、无法解脱而又默默忍受压迫的一群农民形象,如春蚕中的老通宝、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等,这些人在性格上与闰土有着某种血亲联系。这便构成了一个形象系列。社戏是鲁迅小说中唯一描写农民善良、淳朴、豪爽、真挚的美好性格的一面的小说。写“我”如何在农村不受礼教束缚,不必再去读孔孟的书,而和贫穷人家的孩子一起无忧无虑地玩耍、钓虾子、看社戏、吃罗汉豆。有时他们也笑我,但总是关心保护我,表现了这些孩子善良、美好的心灵。也表现了鲁迅对农民的爱。(二) 知识分子题材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在鲁迅的小说中(特别是伤逝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可以说,从辛亥革命前后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这二十年的中国社会许多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和精神特点,在鲁迅小说中得到生动的反映。鲁迅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塑造了三类知识分子的形象: 【1】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文人。这类知识分子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追求功名,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如孔乙己、陈士成等。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造出来的废物。白光中的陈士成和孔乙己一样,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和殉葬品。陈士成深受科举考试制度的毒害,满脑子只有“学而优则仕”的教训,因而直到头发花白,仍然幻想着踏着科举考试的阶梯望上爬。结果他的第十六次县考依然落第。这次落第给了陈士成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使他过去的美梦都像“受潮了的糖塔一样,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然而,陈士成一面感叹着自己的失败,一面又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旧时迷信传说上面,即地下有财富的地方会出现一种白光。他曾听他的祖母说过,陈氏的祖宗曾经是巨富,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在这里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这时,陈士成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用斗”。接着就在眼前出现了一个白光的幻觉。于是他摸起锄头就挖,结果一无所获,他仍然不甘心,又跑到山里去刨,终于掉在闪着白光的湖里淹死了。陈士成和孔乙己虽然都是旧式封建教育的产物和科举考试制度的牺牲品,但其社会地位和思想性格不尽相同。孔乙己是一个已经被社会践踏在脚下的卑微可怜的人物,他虽然感到一生未捞到“半个秀才”是一件耻辱的事,但心中却根本不再存在去获取功名和富贵的奢望,他只是一个苟活者。而陈士成却是一个利欲熏心的破落户子弟,满怀功名富贵的狂想,是一个名利狂。作者通过孔乙己和陈士成这两个知识分子的悲剧,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科举考试制度的弊害及旧社会的冷漠;另一方面批判了他们的不觉悟,指出了他们走向悲剧道路的主观原因。鲁迅一方面揭露、批判他们深受毒害而不觉悟、麻木不仁;另一方面也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因为他们属于灵魂被腐蚀掉、被吃掉的一类人。【2】 是四铭、高尔础等伪道学家肥皂中的四铭是封建复古派或卫道者的形象。对于这类形象,鲁迅则予以猛烈的抨击。这些形象是属于完全否定的形象,鲁迅给予他们的是揭露、批判、讽刺和鞭挞。 【3】是辛亥革命时期到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包括了吕维甫、魏连殳、子君、涓生等。他们是辛亥革命以后到五四落潮时期由叛逆而趋于彷徨和歧路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小说中有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也称为“归乡”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有祝福、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等,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闰土的故事,吕纬甫、魏连殳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形成了一个复调。故乡中我的归乡寻梦现实逐渐剥离、取代了想象中理想化了的神奇图画,我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完成了一个人生的循环。祝福中我与祥林嫂的会面,使祥林嫂无意中扮演了灵魂审问者的角色,作为知识者的我则成为一个犯人,在追问下,招供出灵魂深处的浅薄和软弱,并终于发现自我与鲁镇的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最后的离去,就多少含有了对生存困境的逃避。在酒楼上表明了知识分子无家可归的悬浮感、漂泊感,与乡土中国的“在”而“不属于”的关系,表明了作者内心的苍凉感。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