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全新教程 同步练习】语文版 语文 必修1:模块综合检测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99428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全新教程 同步练习】语文版 语文 必修1:模块综合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全新教程 同步练习】语文版 语文 必修1:模块综合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全新教程 同步练习】语文版 语文 必修1:模块综合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模块综合检测第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削减(xu)掂量(lin)瞥(pi)见 蓊(wn)蓊郁郁B攒(cun)射 匡正(kun)关隘(i) 穿凿附会(zu)C股肱(n) 褶(zh)皱稽首(j) 万乘之国(shn)D糯(nu)米 惩罚(chn)数罟() 涸泽而渔(h)解析:选A。B.“凿”应读zo;C.“稽”应读q;D.“惩”应读ch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青睐天崩地坼膨胀毋庸质疑B烦琐 甘之如饴 煊赫 鞠躬尽瘁C坍塌 题纲挈领 遏制 满腹经纶D翔实 龙盘虎踞 嘹亮 花拳秀腿解析:选B。A.毋庸置疑;C.提纲挈领;D.花拳绣腿。3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样,对于宇宙的未来其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 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B有家长担心,“校长实名推荐制”会引发高校招生大战更加惨烈,一旦名校都通过这种方式揽才,这项制度不知还能走多远?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有理由相信,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定会在世界博览会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D就我们所知,计数是一种人类独具的特性。另一方面,有若干种动物看来也具有一种和我们相类似的原始数觉。解析:选C。A项第二个逗号改为冒号。B项句末问号改为句号。D项第一个句号改为分号。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有着天壤之别。B在写作中,如果想在作文创新方面登堂入室,那么你必须付出十分的刻苦与百倍的努力。C田野里,金黄色的麦浪随风翻滚,麦香伴着歌声飘溢,好一派五谷丰登的景象。D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解析:选B。“天壤之别”意为形容两事物好坏的差距甚大。句中的“风格”无所谓好坏。“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豆五种粮食作物,“丰登”指丰收后上场打晒,小麦还在田里,就不能说是“丰登”。“略胜一筹”意为稍微强一点。这里使用不合语境。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段时间由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纷纷宣布对南海部分岛礁拥有主权,致使我国维护南海领海、领土主权完整的行动越来越困难。B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将在广州海心沙岛隆重举行,各大报纸届时都将对亚运会开幕式在显著位置作详细报道。C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塑造出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D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技发展水平则是一个国家富强与否的标志。解析:选D。A.缺主语,去掉“由于”或“致使”。B.语序不当,应将“在显著位置”放在“对亚运会”前。C.“塑造”与“理念”动宾不搭配。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和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情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再说“恭”。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副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停地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选自传统文化导论)6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B“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C“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D“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解析:选C。“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有误,从第三段“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等句内容来看,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和儒学的“恭”已是“貌合神离”了。7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种欲望的影响和蒙蔽。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损。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解析:选B。A项,“几乎所有的宗教”有误,文中主要论述了儒家相关的观点,第四段为进一步论述儒家的观点,又举了佛教的“定”加以比较,但并未言及其他宗教。C项,“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有误,第三段的有关论述意在说明道学家的“道貌岸然”与儒学的精神相背,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D项,“后来被儒家借用”有误,原文第四段为“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8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恭”与“敬”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表达相同的含义。B作者认为,宋朝时侯“敬”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代变迁中的新发展。C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解析:选D。从第二段“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一句可知,“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与原文不符,更不是作者的观点。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二班殷元礼,云南人,善针灸之术。遇寇乱,窜入深山。日既暮,村舍尚远,惧遭虎狼。遥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既至,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两人拱敬曰:“是良医殷先生也,仰山斗久矣!”殷转诘之。二人自言班姓,一为班爪,一为班牙。便谓:“先生,予亦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殷喜从之。俄至一处,室傍岩谷。爇柴代烛,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计无所之,亦即听之。又闻榻上呻吟,细审,则一老妪僵卧,似有所苦。问:“何恙?”牙曰:“以此故,敬求先生。”乃束火照榻,请客逼视。见鼻下口角有两赘瘤,皆大如碗,且云:“痛不可触,妨碍饮食。”殷曰:“易耳。”出艾团,为灸数十壮,曰:“隔夜愈矣。”二班喜,烧鹿饷客;并无酒饭,惟肉一品。爪曰:“仓猝不知客至,望勿以亵为怪。”殷饱餐而眠,枕以石块。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天未明便呼妪,问所患。妪初醒,自扪,则瘤破为创。殷促二班起,以火就照,敷以药屑,曰:“愈矣。”拱手遂别。班又以烧鹿一肘赠之。后三年无耗。殷适以故入山,遇二狼当道,阻不得行。日既西。狼又群至,前后受敌。狼扑之,仆;数狼争啮,衣尽碎,自分必死。忽两虎骤至,诸狼四散。虎怒大吼,狼惧尽伏。虎悉扑杀之,竟去。殷狼狈而行,惧无投止。遇一媪来,睹其状,曰:“殷先生吃苦矣!”殷戚然诉状,问何见识。媪曰:“余即石室中灸瘤之病妪也。”殷始恍然,便求寄宿。媪引去,入一院落,灯火已张,曰:“老身伺先生久矣。”遂出袍裤,易其敝败。罗浆具酒,酬劝谆切。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殷问:“前日两男子,系老姥何人?胡以不见?”媪曰:“两儿遣逆先生,尚未归复,必迷途矣。”殷感其义,纵饮不觉沉醉,酣眠座间。既醒,已曙,四顾竞无庐,孤坐岩上。闻岩下喘息如牛,近视,则老虎方睡未醒。喙间有二瘢痕,皆大如拳。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始悟两虎即二班也。(选自聊斋志异)【注】(yu)亵:不庄重,冒失。9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三年无耗耗:消息B遥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趁:追逐C仰山斗久矣山斗:指泰山、北斗,在这里是对对方的尊称D殷戚然诉状,问何见识见识:见解解析:选D。见识:见过,认识。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死而有知,其几何离B以此故,敬求先生臣以险衅,夙遭闵凶C计无所之,亦即听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解析:选B。A.表修饰/表假设,如果。C.代词,他们,指“二班”/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副词,于是,就/副词,竟。11殷元礼在最后“始悟两虎即二班也”,其实文章在前文叙述时对“两虎即二班”已有所交代。请从下面各项中选出全部是作者所交代内容的一项()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则一老妪僵卧,似有所苦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殷始恍然,便求寄宿虎悉扑杀之,竟去已曙,四顾竞无庐,孤坐岩上ABC D解析:选A。是说他们的形貌威猛,有老虎的特点,是写老虎为报恩才把狼杀了。其他几项都看不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二班虽为老虎,但他二人很懂得孝顺母亲,为了给母亲治病,特意到深山中去等候殷元礼。B因为二班是老虎所变,非常凶猛,不像良善之人,所以当殷元礼来到班家,见到二班的形貌后感到非常害怕,想快点离开班家。C殷元礼三年后再入深山遭狼围困时,偶然碰到二班,而被二班解救,表现了他们知恩图报的性格。D因为殷元礼曾救治过二班的母亲,所以老人非常殷勤地招待了他,并且故意喝多了酒现出原形,好让殷元礼知道自己是一只老虎。解析:选B。A.“特意到深山中”不对;C.“偶然碰到”不对,因为由下文来看,他二人是被母亲派来接殷的;D.文中没交代老人是否故意现出原形。参考译文:殷元礼是云南人,擅长医术。因为遇到了贼寇的叛乱,就逃入了深山。一天,天已经很晚了,他距离村子还很遥远,害怕遇到虎狼。他从很远看见前面有两个人,就急忙追赶过去。追上他们后,那两个人就问殷元礼是从哪里来的,殷元礼就告诉了他们自己的家族籍贯。那两个人于是拱拱手说:“原来是名医殷先生,我们仰慕您已经很久了!”殷元礼转过来问他俩。二人自称姓班,一个叫班爪,一个叫班牙。二人又说:“先生,我们也在一间石室避难,幸好可以住宿,冒昧地委屈您到我们住的地方,并且想有求于您。”殷元礼高兴地跟随着他们。一会儿到了一个地方,石室依靠着山谷。二人点燃柴木代替蜡烛,殷元礼这才见到,二人容貌身躯都很威猛,好像不很良善。殷元礼没有什么办法,也就听从二人的安排。又听到床上有呻吟的声音,仔细一看,就看见一个老妇人僵卧在床上,好像很痛苦的样子。于是殷元礼就问道:“是什么毛病?”班牙说:“因为这毛病,想求先生您医治一下。”于是他就用火把照着床,请殷先生近前查看。就见老妇人鼻子下面嘴角的地方有两个赘瘤,都像碗那么大,老妇人说:“这两个瘤子痛得不可以触摸,已经妨碍饮食了。”殷元礼说:“这病很容易治的。”于是他拿出艾团,为老妇人针灸了十余下,说:“隔一晚上就可以好了。”二班大喜,烤了一块鹿肉来招待客人;并没有什么酒饭,只有一块肉。班爪说:“时间很仓促,不知道客人您的到来,希望您不要因为我们的冒失而见怪。”殷元礼吃饱后就睡觉了,用石块当枕头。二班虽然诚朴,但粗鲁莽撞让人恐惧,殷元礼辗转反侧不敢熟睡。天还没亮殷元礼就招呼老妇人,问她的病怎样了。老妇人刚醒,就用手去摸,那瘤子已经破开结成了伤疤。殷元礼催促二班起来,用火照着,在伤疤上敷上药屑,并说:“一定会好的。”于是殷元礼就拱手和二班告别。临走二班又送给殷元礼一块鹿肉。后来又过了三年,殷元礼和二班也没什么联系。一次殷元礼因为有事进了深山,在路上却遇上了二只狼,被阻住道路不能前行。太阳已经偏西了,狼群又到了,殷元礼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狼扑向殷元礼,殷元礼倒下了;几条狼争着去咬他,衣服都被咬碎了,殷元礼想自己一定会死的。忽然来了两只老虎,那些狼都四散逃走。老虎大吼一声,群狼因为害怕而伏在地上。老虎把狼都扑杀尽了,之后竟然离去。殷元礼很狼狈地往前走,又害怕没有投宿的地方。忽然遇到一个老妇人,老人看到殷元礼的情状,说:“殷先生怎么吃这么大苦!”殷元礼很凄然地把自己的经过说了一遍,又问老人是怎么认识自己的。老妇人说:“我就是那年你在石室中针灸治瘤子的老人啊。”殷元礼这才恍然大悟,于是他便要求寄住一晚。老人引他进入一处院落,灯火已经点上,老人说:“让我来伺候先生您吧。”于是老人拿出袍裤,让殷元礼换下破败的衣服。又摆上酒水,肯切地劝他吃喝。老人也拿出陶碗来自斟自饮,谈话饮酒都非常豪爽,很不像女子。殷元礼问:“先前那两个男子,是您老人家什么人呢?怎么没见到他们?”老人说:“两个儿子被我派去迎接你,还没有回来,一定是迷路了。”殷元礼被他们的义举所感,不知不觉就多饮了几杯,在座席间睡着了。醒来时,天已经亮了,殷元礼四下里看了看竟发现根本没有房子,自己独自一人坐在岩石之上。忽听石岩下面有像牛那样喘息的声音,近前一看,原来一只老虎正在熟睡还没醒来。嘴角间还有两个瘤瘢的痕迹,都像拳头那么大。殷元礼非常害怕,惟恐老虎醒来,就小心翼翼地离开逃走了。到此时他才明白,那两只(救自己的)老虎就是二班兄弟。第卷(非选择题,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予亦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4分)译文:_(2)两儿遣逆先生,尚未归复,必迷途矣。(3分)译文:_(3)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3分)译文:_答案:(1)我们也在一间石室避难,幸好可以住宿,冒昧地委屈您到我们住的地方,并且想有求于您。(2)两个儿子被我派去迎接你,还没有回来,一定是迷路了。(3)老人也拿出陶碗来自斟自饮,谈话饮酒都非常豪爽,很不像女子。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一丛花溪堂玩月作陈亮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注】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著名词人,倡言恢复中原,数次因言获罪。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的声音。洛浦:指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1)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绘出这一幅美景?(4分)答:_答案:以动写静或动静结合。“辗”和“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给人以运动感,描绘出月照澄江天一色的壮观景色。虚实结合“乌鹊倦栖,鱼龙惊起”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2)指出下阕“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4分)答:_答案:结尾三句起着突转作用,从前文极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化到词人内心深处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产生了声情悲壮,含义深远的艺术效果。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_,而未尝往也;_,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2)_,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_,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3)宫中府中,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答案:(1)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2)合抱之木千里之行(3)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五、(12分)16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个单句概括“软瘾”的特征。(4分) 当人们在工作上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会感觉烦躁、有压力甚至痛苦,这时候去看一些喜欢的电影当然会体验到快乐放松,并暂时忘记现实生活中棘手的问题,以后再遇到困难、麻烦,他会再去寻求电影,这样很容易形成依赖,也就是上瘾了。类似的,有人长时间上网聊天,可能因为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不理想;有人沉迷于游戏,可能因为缺少明确的职业目标而内心空虚。贪食也是极为常见的情况,很多人表示在郁闷的时候更喜欢吃东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一项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研究认为,人类的强迫进食可能是为了避免负面情绪和焦虑。就像有些酒徒借酒消愁,软瘾者可能是在“借瘾消愁”。“软瘾”是不同于毒品、药物、酒精的一种无法自拔的沉迷。社会压力加大与安全感的缺乏,使染上软瘾的人越来越多,表面上看获得暂时的满足与短时的快感,实际上却被榨取大量的精力、财力或者更多,事后或许会有些后悔,但当时却难以摆脱。是一种游离于爱与痛边缘的现代情绪。答:_答案:软瘾是一种由于社会压力大与安全感缺乏而造成的、能使人获得暂时满足与短时快感、而又不容易摆脱的现代情绪。17下列文句都与季节有关。根据各句所描写的景色、情境,按照春夏秋冬物候变化的先后为下列句子排序。(4分)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一地李花,飘零似雪,也为我翌日晨晓推窗时牵起家国之思来,这种思念,经过日光烘托,益其温暖烂漫,浩浩荡荡,明媚千万里,天涯便也近在咫尺了。近前光晃晃的柏油路面,热得实在看不到什么了。稍远一点的地方的景象,都给蒙在一层黄胆色的空气的背后,他再也不敢望穿那一层带有颜色的空气看远处。南方的黄梅天的确糟糕得可以。天,老是阴沉沉地布满厚重的破棉絮似的云,雨是天天下,但下得又不干脆:有时翻江倒海下一个整天整夜,有时竟连绵到三四天。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积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常独自拨划着炉火,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答:_答案:(注意的顺序,“黄梅天”应是初夏,柏油路热得发光应是酷暑。)18根据漫画内容,拟题目,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对漫画中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表明你的看法。(4分)答:_答案:童言无“忌”;语出“惊”人;老师太“奥特曼”(outman)啦。观点一:在正规的场合交流,或者作文写作中,我们应该限制,甚至禁止学生使用这种语言。学生过多的接触并且使用这种网络语言,会使他们对规范汉语的学习受到很大的影响。观点二:对这些特定词汇的流行不必过于担忧,因为语言本身有自然淘汰的规律,有些词语短时内会很热门,但不一定就能进入书面语言。六、(18分)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恨书宗璞写下这个题目,自己觉得有几分吓人。书之可宝可爱,尽人皆知,何以会惹得我恨?有时甚至是恨恨不已,恨声不绝,恨不得把它们都扔出去,剩下一间空荡荡的屋子。显而易见,最先的问题是地盘问题。老父今年九十岁了,少说也积了七十年书。虽然屡经各种洗礼,所藏还是可观。原先集中摆放,一排一排,很有个小图书馆的模样。后来人口扩张,下一代不愿住不见阳光的小黑屋,见“图书馆”阳光明媚,便对书有些怀恨。“书都把人挤得没地方了。”这意见母亲在世时便有。听说有位老学者一直让书住正房,我这一代人可没有那修养了,以为人为万物之灵,书也是人写的,人比书更应该得到阳光空气,推窗得见的好景致。后来便把书化整为零,分在各个房间。于是我的卧室也摊上几架旧书,列子、抱朴子、亢仓子、淮南子、燕丹子它们遥远又遥远,神秘又无用。还有皇清经解,想起来便觉得腐气冲上天。而我的文稿札记只好塞在这些书缝中,可怜地露出一点纸边,几乎要遗失在悠久的历史的茫然里。其次惹得人恨的是书柜。它们的年龄都已有半个世纪,有的古色古香,上面的大篆字至今没有确解。这我倒并无恶感。糟糕的是许多书柜没有拉手,当初可能没有这种“设备”(照说也不至于),以致很难开关,关时要对准榫头,关上后便再也开不开,每次都得起用改锥(那也得找半天)。可是有的柜门却太松,低头屈身,找下面柜中书时,上面的柜门会忽然掉下,啪的一声砸在头上,真把人打得发昏。岂非关乎人命的大事!怎不令人怀恨!有时晚饭后全家围坐笑语融融之际,或夜深梦酣之时,忽然一声巨响,使人心惊胆战,以为是地震或某种爆炸,惊走或披衣起来查看,原来是柜门掉了下来!其实这些都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只因我理家包括理书无方,才因循至此。可是因为书,我常觉惶惶然。这种惶惶然的感觉细想时可分为二。一是常感负疚,一是常觉遗憾。确是无法解决的。邓拓同志有句云:“闭户遍读家藏书。”谓是人生一乐。在家藏旧书中遇见一本想读的书,真令人又惊又喜,但看来我今生是不能有遍读之乐了。不要说读,连理也做不到。一因没有时间,忙里偷闲时也有比书更重要的人和事需要照管料理。二是没有精力,有时需要放下最重要的事坐着喘气儿。三是因有过敏疾病,不能接触久置积尘的书。于是大家推选外子为图书馆馆长。这些年我们在这座房子里搬来搬去,可怜他负书行的路约也在百里以上了。在每次搬动之余,也处理一些没有保存价值的东西。一次我从外面回来,见我们的图书馆长正在门前处理旧书。我稍一拨弄,竟发现两本“丛书集成”中的花卉书。要知道丛书集成约四千本一套的啊!于是我在怒火上升又下降之后,觉得他也太辛苦,哪能一本本都仔细看过。又怀疑是否扔去了珍贵的书,又责怪自己无能,没有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如此怨天尤人,到后来觉得罪魁祸首都是书!书还使我常觉遗憾。在我们磕头碰脑满眼旧书的居所中,常常发现有想读的或特别珍爱的书不见了。我曾遇一本英文书,翻了一两页,竟很有诗意。想看,搁在一边,也找不到了。又曾遇一本陆志韦关于唐诗的五篇英文演讲,想看,搁在一边,也找不到了。后来大图书馆中贴出这一书目,当然也不会特意去借。最令人痛惜的是四库全书中萧云从离骚全图的影印本,很大的本子,极讲究的锦面,醒目的大字,想细细把玩,可是,又找不到了!也许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据图书馆长说已遍寻无着总以为若是我自己找,可能会出现。但是总未能找,书也未出现。好遗憾啊!于是我想,还不如根本没有这些书,也不用负疚,也没有遗憾。那该多么轻松。对无能如我者来说,这可能是上策。但我毕竟神经正常,不能真把书全请出门,只好仍时时恨恨,凑合着过日子。是曰恨书。19结合上文看,“如此怨天尤人,到后来觉得罪魁祸首都是书!”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答:_答案:因为自己没有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只能把责任都推到书的身上,流露出作者的负疚之情。20文章第5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答:_答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恨书的表面原因,引出下文恨书的深层原因。21文章开头就说“书之可宝可爱,尽人皆知,何以会惹得我恨”,结合全文说说“书惹得我恨”的原因。(4分)答:_答案:家中藏书极多,侵犯了家人的居住权。老式书柜没有拉手或柜门太松,带来不便。书籍众多,工作烦杂,理书无方而感负疚。想读的书却找不到而生遗憾。22本文题为“恨书”,作者是真的恨书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文举例分析。(6分)答:_答案:其实从作者的口气和文章中所列举的事例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真的恨书,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书的那种“情之深爱之切”的感情。举例分析略。(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齐白石的蒲草帽孙 越清同治九年,齐白石从其外祖父周雨若读书一个月后,开始学习描红。八岁的齐白石坐在离家三里路的枫林亭王爷殿的一张长木椅上,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草帽。那顶草帽有多种用途,既可以戴在头上遮太阳,也可以拿在手里扇风,还可以垫在屁股下面坐在路边的土坎上。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不是湘江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齐白石用习字的纸裁了一半,画了一个渔翁。那个渔翁也带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齐白石看着那渔翁,笑了笑,那渔翁看着他,似乎也笑了笑,互相也都明白了对方笑的含义:齐白石想说渔翁像个稻草人,渔翁觉得齐白石像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就这样,齐白石“性喜画”的特质在他那儿时的草帽下显露出来。从此,齐白石画出了许多有特色的细小生灵。并因此而成为一个知名的画匠。齐白石的画本是发自性情,很普通的花草鱼虫。但这些画让后来的人们觉得奇怪和新鲜。奇怪和新鲜的东西总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然后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哲理或艺术。历史往往是这样,重要的、核心的、真正的有益于后人的东西,总被淘汰、遗忘或是销毁,而将一些鸡毛蒜皮留下,并且充作神圣的经典。譬如就齐白石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很随意的涂鸦和只言片语,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和技艺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齐白石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疲倦的夏日。他放松自己,仰面朝天的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着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湘江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压在他身下的茂盛的野草。山行见砍柴邻子伤感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一个回忆的片段,一幅嬉戏的图景,“来时歧路遍天涯,独到星塘认是家。我亦君年无累及,群儿欢跳打柴叉。”后来王训白石诗草跋云:“山人天才颖悟,不学而能。一诗既成,同辈皆惊,以为不可及。”齐白石从此又被冠以文人之头衔,后人每当提及齐白石,总认为其是一大家,琴棋书画样样通。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齐白石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粘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记录下来。这当然是许久前的事,现在齐白石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画渔翁、做梦的后来叫做湘潭的地方。齐白石纪念馆与其说是他的纪念馆,不如说是他的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柴火好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亦非彼鱼,此柴亦非彼柴,都是些后来的变种。齐白石还是那样,悠闲散淡。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齐白石,是那个在描红纸上画渔翁的齐白石,是那个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齐白石。回到眼下的情景,我站在魏公村小区十号楼前,在我面前的是齐白石的墓,墓前石碑上刻着齐白石生前所篆“湘潭齐白石之墓”。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齐白石那时候作为散淡花匠的东西。后来他成为大师,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人们总爱犯这类错误,只不过是以想当然代替本质。其实,就在湘江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齐白石因此有些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花鸟鱼虫我站在那里,朝他的墓碑笑了,感觉此时齐白石也朝我笑了笑,我把手中蒲草帽放在了他的墓前。我总认为,真正的齐白石是离不开蒲草帽的。(选自北京文学 2010年第10期)1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4分)()A第段写齐白石草帽的多种用途,是为了突出草帽在他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写草帽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以实写虚,突出齐白石在平常生活中的独到发现。B齐白石“性喜画”,他笔下的“渔翁”也仿佛与他有了心灵的沟通,作者通过想象描写出他们互相看着对方“笑了笑”,生动形象有韵味。C湘江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蒲草帽已经很多了,齐白石在天之灵也会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些头脑,也罩着些“活着的花鸟鱼虫”。D第段描写齐白石“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突出了他的悠闲散淡的性情不变,尽管现实中的鱼和柴火都是些“后来的变种”,但齐白石的精神和思想不会变。解析:选C。写“蒲草帽已经很多”是为了突出人们在渐渐关注乡野民间的东西。“罩着些头脑,也罩着些”表述不正确。20请简要分析“蒲草帽”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答:_答案:“蒲草帽”在结构上起线索作用。全文对齐白石的回忆及对其精神和思想的理解紧紧围绕“蒲草帽”展开,一根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形散神聚。“蒲草帽”在内容上具有象征义,象征齐白石发自性情、根植乡野的创作精神和思想,突出了文章主题。21文章第段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4分)答:_答案:此段语言生动传神,形象地表达出乡野民间生活是齐白石创作的源泉。此段分别引用齐白石和王训的诗文,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蕴味,也突出了齐白石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人,而他的创作也都是抒写性灵的“野草一样的产物”。句式富于变化,整散句结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如“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从湘江带来的水的气味”等,突出齐白石对乡间的声音和气味感受细腻。运用比喻、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写“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压在他身下的茂盛的野草”“梦粘在草帽上”等,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齐白石丰富的创作灵感及其来源。22作者为什么说“真正的齐白石是离不开蒲草帽的”?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齐白石的蒲草帽有多种用途,日常生活和创作离不开蒲草帽。齐白石的画本是发自性情,根植于乡间很普通的花草鱼虫,“蒲草帽”是齐白石来自乡野民间、发自性情的创作思想和技艺的象征。“蒲草帽”让齐白石舒坦惬意,灵魂浸入乡野的声音和气味中,从而产生创作灵感。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忽视了齐白石的精神本质,而齐白石根植于乡野民间的创作思想是其本质所在。七、作文(60分)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两个人在山里看到一片材质优良的树林,于是各自买了一棵树苗带回家。一人把树苗植在瓦盆中,用铁丝左缠右绕,改变其生长形态,树长得虬枝旁逸,成为盆景中的精品。一人把树苗栽在庭院里,浇水施肥,任其自由生长,树长得参天蔽日,成为建筑的栋梁。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