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案(3)(沪教版第五册)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99162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巷》教案(3)(沪教版第五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雨巷》教案(3)(沪教版第五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雨巷》教案(3)(沪教版第五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雨巷教学实录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校 刘海燕师: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下面,我们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这首诗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生:忧愁的。生:哀伤的。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生:低沉的,感伤的。师: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教师板书:基调忧郁、哀怨)师: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于缓读。,XX,能带着你的理解给大家读一读吗?师:节奏停顿的处理上要注意。比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因为本节描绘的对象为雨巷与姑娘,这样停顿可以突出两者的特点。在诗歌朗诵中,合理的停顿会突出重点,增强诗的韵味。而轻重音的把握也有这样的作用。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的“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要重读,声音要舒缓真正读出作者的感情和进入状态。下面听磁带,同学们注意节奏停顿和轻重音的把握,在课本上做下标记。请同学们酝酿感情,把握节奏,展开想象,你就是诗人,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乘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将本诗齐读一遍。生:齐读师:下面我们分析诗歌的意象。诗歌为什么会有忧愁的情感色彩呢?(生思考,沉默)师:我带着感伤忧愁的心情独自徘徊在哪里呢?生:(齐答)雨巷(意象1,师板书)(紧接着,师出示雨巷挂图)师:“我”的心情与活动的环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生(讨论,回答):从色彩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的、阴沉的。师:师:概括得很好,本诗在总体内涵上显示出一种幽微、渺远的意绪与空灵寂寥的意境,表现出一种东方诗歌的特有感伤美的情韵。看来对这首诗歌印象很深刻,下面我们将印象再加深一层,要求: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生苦思冥想,组织语言)生:我描述的对象是雨巷。细雨,如幕,笼住了这长长窄窄、窄窄长长的石巷,驳落的檐头,刻进了多少的历史沧桑?濡湿的青石板路,如蛇般蜿蜒向前,在尽头等待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还是冷彻骨髓的幻灭?小巷无语,静默的站着,站着雨,越发的细密了。生:这段话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压抑、低沉的氛围。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其中叠词的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写出了雨巷的凄清和令人窒息。生:我写的是姑娘。一袭紫裙,默默的行走在悠长的青石板路上。你丁香般的芬芳填满了空气的每一罅隙,太息般的眼光结着丁香的哀怨,投向寂寞的雨巷。细雨微寒,那撑起的油纸伞能否为你抵挡此刻的风雨?漫漫长途,谁能为你拂去心底的凄婉迷茫?生:写得很好,再现了姑娘楚楚可人的姿态。问句的使用传达出了姑娘的迷茫和忧伤。(生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投向赞许的目光,师脸上洋溢着极为满意的笑容)师:同学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沉闷、压抑的环境气氛,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我”(意象2,师板书)的心情。(一两分钟后)生: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有词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这撩人愁绪的梅雨季节里,在这阴暗狭长的巷道里,我一个人独自彷徨在雨中,孤独、冷漠、苦闷又忧愁生再一次报以热烈的掌声。师: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巷道,我的心情同样也是湿漉漉的。然后我却希望逢着一个姑娘(意象3,板书),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引导集体朗读第二、三、四、五、六节(提醒注意感情基调)师:姑娘,是怎样的姑娘呢?生:丁香一样的姑娘。师:为什么说丁香一样呢?生:丁香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师: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姑娘的忧愁呢?生: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生:静默地走近,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跃的,而是静静的,默然地走近。生:叹息般的眼光,充满忧郁的、哀伤的。师:发挥你的想象力,姑娘为何如此感伤?生:也许她是为心爱的人儿离她远去而苦恼心伤,也许她为生活的不幸而失意徘徊,也许,她是为理想受挫而苦闷彷徨。师:是啊,姑娘悄然飘过我的身旁,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那一声叹息里有太多的忧伤,她明亮澄澈的眼眸中满含着迷茫,然后,姑娘携着一阵淡淡的幽香,像梦境般翩然而逝,渐行渐远。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能否能否请你驻足,生命的漂泊请将我一起带上!,然而姑娘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师:从文中首尾两节中任选一节朗诵,尝试表达这种情感可以吗?生: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师:真挚感人,再注意这几个字,“独自”再凄清一些,“希望”再迫切一点,“结”要重读,因为形容出了愁之深,是打结的,很难解的。师:三个意象诗歌表达得美丽,同学们写得也感人,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很有文学潜力嘛!(生笑,很自豪地)由此可知成功的意象描写是诗歌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本诗之所以能被广为传唱,除了意象的美丽,还缘于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加以概括。生:运用修辞。(教师板书:特色一运用修辞)如“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用了通感,写出了女子目光之凄迷。又如“雨的哀曲”用了拟人和比喻。生:运用了复沓、叠句的手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师:能分析一下复沓、叠句的效果吗?生:语言上的迂回往复会强调突出描写对象,加强氛围,并且给人一种悦耳和谐的感觉。师:分析得很好。语言上的复沓、叠句会增强诗的节奏美,早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被大量采用。(引导学生背诵蒹葭)它是诗歌音乐美的一种表现。生:本诗韵律上讲究。(教师板书:韵律讲究)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师:韵律上的和谐也是音乐美的表现。(教师板书:特色二复沓叠句、韵律讲究音乐美)由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让我们集体朗诵诗歌品味它的意境美与音乐美。师:我们在品味诗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感悟诗歌。下面我们探讨诗歌的主旨。生:主旨是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师:仅此一种理解吗?我们可不可以再深一步?师:分析作品最好的方式是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大屏幕)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生:我明白了,这首诗也可以理解为对美好理想、人生的信念和追求。师:这种信念与追求是通过哪个意象表现出来的?用了什么手法?生:是通过丁香姑娘表现出来的。用了象征的手法,丁香姑娘就象征着美好的理想、人生。师:很好。在此主旨下,我们再分析其他两个意象。生:“我”代表着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生:雨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师:同学们理解很到位。整首诗用了象征的手法使得诗风呈现出含蓄、朦胧的特色。(教师板书:特色三象征手法含蓄朦胧)师:这里我有一个疑问,既然是美好理想,为何将丁香姑娘写得如此哀怨?描绘为大方得体或活泼开朗不好吗?生:可能与诗人的审美观有关系,就像唐朝以胖为美,而宋朝则以消瘦为美一样。师(笑):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诗人喜欢的是现代版的“林妹妹”?师:一个人的作品不可否认的打上了个人的烙印,我想这个同学的观点是讲得通的。生:我是结合着诗人生平与时代思考的。我觉得诗人一直追求着美好的理想,并积极的投入战斗,但大革命的失败给了他沉重的一击,他对自己的追求与拯救时代的希望产生了质疑。旧的奋斗失败了,而新的希望又在哪里?自己又该何去何从?在这种迷惘和探寻中,新的道路尚不明确,因此,象征他追求和理想的丁香姑娘也不会很明朗、阳光,而是笼上了忧郁、飘忽、迷离的特色。师:分析得太好了!本诗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诗人内心的沉郁和彷徨反映在笔下的物象上,就形成了这一个独一无二的忧郁美丽的丁香姑娘。言为心声、诗歌缘情就是这个道理。师:我们来总结一下诗人在本诗中的感情、情绪。生:失望、痛苦、迷惘、忧郁师:听你这样一说,我怎么觉得戴望舒是痛苦不可自拔啊?(生笑)有没有积极的一面?师(提示):仔细读诗歌内容。生(顿悟):有!文章最后一节,诗人在丁香姑娘消失后,并没有绝望,依然在雨巷中执著的追寻、守望。师:戴望舒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多了雄健质朴、浑厚有力的骨感。这些诗歌显示了作者的追求与成长的历程,至此诗人不再独自徘徊于那个狭窄而悠长的“雨巷”,没有了失望的悲苦,它转向世界,朝向每一个人。师:我们根据作者生平推测诗人追寻结果。生:诗人的经历可以看出1927年以后他依然在努力,最后到了解放区,应该说他的追寻有了结果,他找到了心中的丁香姑娘。师:是的,诗人没有彻底的绝望,而是在幻灭中依然执著的追求,正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成为了诗人锲而不舍的原动力,使得使人最终走出了悠长、寂寥、湿漉漉的雨巷,寻求到了心中的丁香姑娘,并且如前面同学所写的“用自己的热情解开了她心中的丁香结,使得她冷漠的脸在诗人掌心真正的绽开了如花笑颜”。师:让我们带着对作品的感悟和对诗人的崇敬重读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生很受感染,神色庄重)生: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遭遇挫折、经受打击,我们也会忧郁、彷徨,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理想,去不懈的追求,最终我们都会寻找到心目中美丽而不再忧伤的丁香姑娘。师:说得太好了,让老师欣慰也很感动,在此老师送同学们我很喜欢的两句话,让我们以此共勉(出示大屏幕)1、不要放弃你的理想,当理想没有的时候,你还可以生存,但,虽生犹死。马克吐温2、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有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克雷洛夫生:个别朗读(播放背景音乐)师范背朗诵,给学生极大的感染力,全场沉寂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营造的意境氛围中,稍后,生自发鼓起热烈的掌声。师: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生: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生: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师:说得好,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经过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师: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难道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生略一迟疑)师:前面我们已经给出了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生(顿悟):那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师板书)师:对,说得好,那么姑娘呢?生: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师板书)师: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师(总结):“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下课。【课后反思】雨巷是一篇抒情色彩浓烈的诗歌。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形象丰富且具象征意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就要首先训练学生感知形象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去进行体验,最后达到认知形象意蕴的目的,用个别读、集体读、师范读、听录音等多种形式的读反复体验,深入诗的意境,造成情感上的共鸣。从初步感知、体会诗的情感基调到深入品味、强化感觉,对感觉和体验进行整理再到细节认知,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知,另外,置疑设问,集散有致。雨巷教学设计中共设置了十几个疑问。力图使学生的感觉、体验、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但这许多问题归纳起来只有三个:一是全诗有哪些形象;二是如何发现、体验形象所蕴蓄着的思想感情;三是我们是怎样解读诗歌,进而解读文学作品的。此外,运用适合文本特点的语体色彩是很重要的,雨巷抒情性浓烈,且调子低沉,在教学中,尽量采取诗化的语言并且始终保持符合该诗基调的情感色彩。w.w.w.g.k.x.x.c.o.m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