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学案1(语文版必修1)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96186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鹂》学案1(语文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黄鹂》学案1(语文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黄鹂》学案1(语文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无忧http:/jiaoxue5u.taobao.com/专注中小学 教学事业!黄鹂学案学习要点1. 结合语境,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了解孙犁及其代表作。2. 培养分析评价课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赏析哲理散文的写法,领悟写作之道。3. 把握文章中心,领悟作者的理想和追求,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重点讲解 准确地把握本文的主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要抓住本文的“文眼” 内容含蓄隐晦的文章总有一两句话透露出用意,本文也是这样。本文的“文眼”有两句。一句是“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可见说的是黄鹂,讲的是艺术。把黄鹂看作艺术的化身,看作文学艺术家的化身,文意在我们眼前立即显豁了。另一句是“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可见不光讲艺术,各种事物无所不包,所讲的乃是哲理。黄鹂乃是一切美的事物的化身。 其次,要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创作自由的根本观点 邓小平说:“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列宁说过,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懂得这个根本观点,就能懂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作者渴望和憧憬的“春雨、宿露”“朝霞和彩虹”不正是列宁所说的“广阔天地”吗。 第三,要联系历史背景 一是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论持久战“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论联合政府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就容易理解那时的黄鹂为什么发着“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为什么“金黄的羽毛上映着阳光,美丽极了”。 二是“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历史背景。 从1957年开始,在文艺界开展了反右派斗争和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文艺思想上机械论、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更加发展,粗暴武断、无限上纲的文艺批判几乎成为一时风尚。创作上,违背生活真实和缺乏艺术性的虚假文字和公式化、概念化作品风行一时。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写真实、写人性的作品和作家纷纷遭到批判,到1962年,由于“左”的错误倾向的影响,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当干涉的事情。本文就写于此时。1962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终于酿成“文化大革命”。 联系历史背景,就容易理解作者寄寓在黄鹂命运上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感慨和向往。本文的写作特点 1用象征手法来说理对象征手法,同学们并不陌生。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在于富于文学性,形象生动,具有美感。比如上册书我们学习的过万重山漫想,随着作者思维的展开,三峡已不是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未知、艰难领域的一个象征:第一个征服三峡的人成为敢于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精神的化身。象征这种手法使抽象的哲理形象化、生动化,从而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另外,象征手法还有含蓄的特点,因此在不便直抒胸臆、直陈见解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手法还能收到发人深省、引人寻味的作用。如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白杨礼赞、海燕,虽不直抒己见,却一样通过艺术化的形象传递给读者有力的迅息、坚强的精神力量。本文关于黄鹂写了好几个片段,以时间为顺序组织安排,情节曲折起伏,但每个片段都蕴含着定的意义。例如,正面表达作者观点的是第一个和第四个片段。黄鹂在战火中展现着它的英姿,实现了它的美,篇末更是借助一段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暗示了任何事物要达到美的极致必须拥有适宜的环境条件。而第二和第三个片段却是反面的,伤害黄鹂的人虽然动机、情形各不相同,但他们对黄鹂造成的伤害却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又暗示,搞“左”的一套,人们的动机是各不相同的。在“左”倾思想禁锢艺术的情形下,由于运用了象征手法,黄鹂在思想上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深刻,显得珍贵而难得。2叙事明理,水到渠成散文的材料一般较多,但围绕中心组材的说法太笼统,不具体。从本文的几个片段的安排来看,是符合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的,因此给人种自然而然的感觉,篇末的说理也就处于情理之中,易于理解了。在以叙事为主的散文中,要注意议论恰到好处的使用。如本文点到为止,若隐若现,这才耐人寻味。 3语言清新自然 孙犁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其清新自然、散发泥土气息(生活气息)的语言,在本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比如,对黄鹂作者有两次集中的描写,一次是战火中的英姿飒爽的黄鹂,一次是被缚的、任别人玩弄的凄惨的黄鹂。从这两部分的描写中筛选重要词语,辨别修辞方法,会体会到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特色。另外,文中“我”的心情描写,用笔简省,用语平淡,但正是在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描写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他内心的不平静。另外,与这个语言特色相映成趣的是,作者在文中还运用了一些文言句式,音节和谐,摇曳生姿。对仗“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排比一一“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对句“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对本文思想内容的评价 1从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上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从本文来看,作者借助黄鹂,真实地反映了六十年代初,文学艺术受到“左”倾错误思想束缚,不能达到极致的现状。邓小平在1979年说:“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列宁说过,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而孙犁在62年,就呼吁要为文学艺术发挥自己的极致创造理想的环境,谴责那种戕害文艺事业的极左政策是何等可贵。2从思想倾向的积极意义上思想倾向是否是有积极意义,是否给读者以健康的审美感受,是衡量艺术作品思想价值的重要尺度。黄鹂中的人生哲理是以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但是它给人的启发和思考,在那样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渗透着积极的思想倾向。特别是文章中最后遇到黄鹂的那种“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景象,更是寄托了作者对艺术、对人生的追求:他多么希望能给艺术、给各种事物一个广阔的天地,使它们都能发挥到极致啊!虽然在被“左”倾思潮束缚的1962年作者的这种呼唤难以得到热烈而认真的响应,但他这种乐观的预示,这种对理想的追求,无不闪烁着先知的光辉。反馈练习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的“致”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闲情逸致 B错落有致 C淋漓尽致 D美到极致2下列句子是复句的一句是( ) A初次见到它,是在阜平县的山村。 B有一次,在东海岸的长堤上,一位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只是为了讨取身边女朋友的一笑,就开枪射死一只回翔在天空的海鸥。 C这里是很安静的,甚至有些近于荒凉,它们也许会安心居住下去的。 D那是抗日战争期间,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有时清晨起来时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脚下的从林里,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3文中叙述中年人猎杀海鸥的情节属于下列哪种叙述方式( ) A顺叙 B插叙 C补叙 D倒叙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孙犁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荷花淀、长篇小说风云初记、铁木前传和散文集晚华集等。 B黄鹂,又名黄莺,身体黄色,嘴淡红,啼声婉转,吃林中害虫。正是因其对人类有益,作者才认为它美到极致。 C“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一句源自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的信,原意为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一定要将其置于相应的社会环境中;本文中的意义在于事物只有在相应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尽显其美。 D文章以黄鹂为线索,所写的主要对象是黄鹂。但文中又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表现主旨,启发读者进行哲理性思考。5下列句子中最能体现作者对黄鹂迷恋的一项是( ) A它们飞起来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 B一听到它们叫唤,心里就很高兴。 C对我来说,这真是饱享眼福了。 D使我看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6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能换成括号里的词吗?为什么? 有时坐在小石凳上谛听(聆听)着,但总找不到它们的窠巢所在。 答: 。 “打黄鹂!”老史兴致勃勃(兴高采烈)他说,“你看看我的枪法。” 答: 。 只是为了讨取身边女朋友的一笑,就开枪射死了一只回翔(飞翔)在天空的海鸥。 答: 。 我站住了,我望着黄鹂,忽然觉得它的焦黄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带着一种凄惨(凄凉)的神气。 答: 。7分析下列句中的修辞手法,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 A它们好像喜爱这里的深密幽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孵雏,并不匆匆离开,大有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意思。 B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有时候看得淋漓尽致,对我来说,这真是饱享眼福。 C我望着黄鹂,忽然觉得它的焦黄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带有一种凄惨的神气。 D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林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8对下面句子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在战争不暇的日子里,这种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不知对我的身心情感,起着什么性质的影响。 A在紧张的战斗生活中,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对自己的身心情感有不良的影响,它会消磨人的斗志。 B在紧张的战斗生活中,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对自己的身心情感的影响有好有坏,很难把它说清楚。 C在紧张的战斗生活中,观察一下飞禽走兽,这是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对自己的身心情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D在紧张的战斗生活中,不应有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否则,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的不良的影响就不知有多大。9对这篇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了四次追寻黄鹂的经历,并由黄鹂转向大干世界,不仅黄鹂,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丽极致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一种人生的启迪。可见文章对人生哲理的阐发是水到渠成的升华。 B作者热情洋溢地赞美江南,赞美黄鹂“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寄寓着自己的探索和憧憬,理想和追求,也是对于历史前途的乐观预示。 C文章启示我们不仅要执著地追求美丽极致,更要不懈地努力创造出能够容忍、发展美的环境、时代、社会,对人生,对艺术,都是如此。D“黄鹂”之所以能在炮火中展翅高飞,是因为民族解放战争提供了创造、发展的广阔天地,达到了“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前几年”,“黄鹂”来而忽去,就是因为这样“自然结合”的破坏与丧失,作者热情讴歌了今天这样的能够容忍、发展美的新时代。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题(一)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睛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这就是景物一体。1这几段文字与上文的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有什么联系? 答: 。2试阐释“景物一体”的意思。 答: 。3根据这几段文字,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悟出的哲理。 答: 。 (二) 白 鹭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长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 ),减之一分则嫌( ),素之一忽则嫌( ),黛之一忽则嫌( )。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框。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1依次填入文中四个括号中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 A黑 白 长 短 B长 白 短 黑 C长 短 白 黑 D黑 短 白 长2本文重点是赞美白鹭的,为什么要在文中插入对白鹤、朱鹭、苍鹭的描述?(回答不超过25个字) 答: 。3文章第5小书写白鹭站在小树绝顶,人们猜测“它是在望哨”,作者同意这样的猜测吗?根据何在?为什么?(回答不超过50个字) 答: 。4从全文看,白鹭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每个方面用两个字概括,不少于6个字,不超过10个字) 答: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 A通过赞美白鹭,本文表现了作者爱寻常之美,爱平凡之美的思想感情。 B作者开头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从白鹭的外貌、形态特点着眼的。 C作者在文章最后又说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写出了白鹭易被人忽视的内在的、质朴的美,这样由里及表,使文章更富有哲理。 D文章第4小节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主要突出了白鹭匀称的体态和谐调的色彩。 E文章倒数第2小节说“歌未免太铿锵了”,这里说其他鸟唱的歌太响亮了,作者借此来反衬白鹭宁静悠然的美。参考答案 一、1A、B 2C 3B 4B 5D 6都不能换。“谛听”指仔细听;“聆听”没有强调仔细。“兴致勃勃”形容兴头儿高。“兴高采烈”既写兴致也写神采,根据句意,应突出兴致。“回翔”,含有回旋的意思,“飞翔”无此意。“凄惨”用于写神情,“凄凉”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7 D(比喻,其他为拟人) 8 C(根据上下文意判断) 9 D二、(一) 1本题旨在训练学生通过抓住关键性文字来把握文意的能力。在这几段文字的前面,作者写了四次追寻黄鹂的经历。童年时迷恋捕鸟,却没有见过黄鹂;抗日战争时期,见了色彩鲜丽、声音诱人、姿态矫健的黄鹂,但“一闪而过”;在病中,见了黄鹂,可惜被吓得飞走了;逛鸟市,却看到被玩弄的囚禁的黄鹂。写了四次经历以后,到这几段文字中,作者的追寻终于有了结果;找到了黄鹂的“真正的家乡”,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而且由黄鹂转向大千世界,不仅黄鹂,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一种人生哲理的启迪。可见,这几段文字是上文的必然的延伸,那人生哲理也是从上文水到渠成地升华出来的。 2景物一体,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比如,黄鹂的啼叫,飞翔与“春雨、宿露”“朝霞和彩虹”一体,虎与深山、驼与大漠、雁与长空、鱼与潭底一体。这里强调了环境对事物的重要性。 3“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二) 1C 2通过比较,突出了白鹭形体“适宜”及其自然美的特点。 3不同意。从文中“可它真是在望哨吗”的疑问中可看出,作者欣赏的就是白鹭这种没有任何目的悠然自得的美。 4自然、宁静、悠然、匀称、和谐 5C、E 客服唯一联系qq 1119139686 欢迎跟我们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