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三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贺新郎》同步 粤教版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95029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三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贺新郎》同步 粤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高三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贺新郎》同步 粤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高三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贺新郎》同步 粤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1-2-1贺新郎一、课内双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重诉/霜重 寰宇/丫鬟 从兹/滋味B前番/番禺 眉梢/俊俏 滔滔/稻谷C横塘/横祸 凄然/萋萋 绝壁/玉璧D恨缕/褴褛 比翼/希冀 今宵/霄汉【答案】B(A项,依次读chng/zhng,hun,z;B项,依次读fn/pn,sho/qio,to/do;C项,依次读hng/hng,q,b;D项,依次读l,y/j,xio)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兹:此,堪:忍受。B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恨:仇恨,零:下落。C知误会前番书语,人有病,天知否。书:信,病:指内心隐痛。D今朝霜重东门路,凄清如许。今朝:今晨,如许:如此。【答案】B(恨:离愁别绪)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平添委靡轻歌曼舞风雨如晦B收讫 宿将 萍水相逢 各行其事C画像 熨帖 革故鼎新 凭心而论D坐落 养份 死心塌地 视若草芥【答案】A(B各行其是;C平心而论;D养分)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C(A兹:此;B恨:离愁别绪;C病:内心隐痛,病残的;D凭:请求,请)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安土重迁,到外面发展。B他原本有幸福的家庭,后来却被自己网上的情人迷住,不听父母的劝告,竟义无反顾地抛下妻子和儿女,远走他乡。C记得那时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可是他仍然精神矍铄,声音响亮,讲话又亲切又质朴,那血气方刚的风度,到现在我还留有深刻的印象。D如果一个水龙头没有拧紧,一个晚上流失的水相当于非洲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日用水总量。这绝非耸人听闻,而是联合国有关机构多年调查得出的结论。【答案】D(A项,“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与语境不符。B项,“义无反顾”褒词贬用,为了情人“远走他乡”不是正义行为。C项,用错对象,“血气方刚”是形容年轻人的,应改为“老当益壮”。)6下列关于这首词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贺新郎继承了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词语,既深情婉转,又豪气干云,展示了一代伟人的风范。B1923年年底,毛泽东接到中共中央的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系诗人离开长沙后写给杨开慧的。C词的上阕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D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上半天残月,横塘四周呈现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都是暗示黑暗的社会现实。【答案】D(下阕写景是为了衬托这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7下面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这是写送别时的情景。在一个冬晨的车站上,诗人在等候登车,妻子前来送别,双方不免有些伤感。B眼角眉梢都是恨,热泪欲零还住。这是写送别时妻子的表情。刚团聚,又要分别,从此天各一方,安危不测,怎不叫爱妻“眼角眉梢都是恨”呢?但双方毕竟都是充满革命理想、胸有大志的革命青年,以大局为重,个人感情要服从革命需要,所以“热泪欲零还住”。C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这是诗人对爱妻的安慰。知道你误会了前次信中的话。这是解释误会,接着说,人生滔滔,却好似过眼烟云,转瞬间就消散了,在这短暂的人生中,点数知己只有我和你。D人有病,天知否?人,指诗人自己;病,指内心隐痛。天,指自然界,我内心深处的隐痛上天知道吗?这内心隐痛当指对革命前途的忧虑,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心。【答案】D(天,当指上文的“汝”,即妻子)8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以婉约为主。诗人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B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半天残月,横塘四周呈现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C“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但是,也正是这一声汽笛让诗人惊醒:小我要服从大我,“凭割断愁丝恨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必须振作起来,“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表现了诗人准备勇猛奔向革命征程的高尚境界。D“重比翼,和云翥”,诗人热切地盼望着不久的将来夫妻重新团聚,全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从此再也不分离。【答案】D(最后两句不对)二、课外延伸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912题。(甲词)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36年2月)(乙词)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1954年夏)注:幽燕:指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一带,古称幽州,春秋战国时属燕国,所以称“幽燕”。魏武挥鞭:曹操跃马扬鞭。魏武即魏武帝,就是曹操。东临碣(ji)石有遗篇:(曹操)东征乌桓来到碣石山,曾经写过诗篇留传下来。诗中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名句。萧瑟:风声,常用来形容秋风。9甲、乙两词出于同一诗人笔下,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相近。从表现的内容上看,两词上阕都是写景;下阕都是_,而重在_。【答案】评古论今论今10两词都有点睛之笔。表示甲词主旨的句子是“_”;表示乙词主旨的句子是“_”。【答案】(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11甲词描写雪景的三幅画面中,以“_”领起的第二幅画面具体描写了_的实景。两词各有一幅画面是诗人想象或联想而来的,即甲词中的第_幅画面和乙词中由“(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句子展现出的历史画面。【答案】望北国风光三12在写景方法的运用上,两词各具特色。甲词中有动景描写,也有静景描写,“冰封”是_景,“雪飘”是_景;也有化静为动的,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诗句即是。乙词上阕寓情于景,其中“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句子就是这样描写的,句中倾注了诗人_的深情。【答案】静动挂念(或“关心”“关怀”等)打鱼者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316题。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13对第三个整句(即“不管宽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B诗人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表现了在风浪中搏击的豪迈之情。C诗句抒发了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激情和斗志。D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答案】A(“胜似闲庭信步”是比较,并非比喻)14对诗人引用孔子的一句名言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句话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比喻时间的流逝,告诫人们创造美好的事物。B诗人借用这句话,是激励自己和人民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设自己的国家。C这句话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D孔子的话是一个比喻句。【答案】D(“孔子的话是一个比喻句”不是对引用作用的分析)15对下片的第三个整句(即“更立平湖”)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江”指的是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一段长江。B“石壁”指计划要建的三峡大坝。“巫山”即巫山山脉,长江横截穿过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C“巫山云雨”这个典故出自高唐赋。D“高峡”指巫峡,“平湖”指建造好的水库。【答案】D(“平湖”仅仅是诗人的大胆想象,并未建造好)16对整首词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丰富奇特的想象B巧妙地引用歌谣C借用古语来过渡和抒情D用神话故事来烘托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答案】B(诗中引用了美丽的神话传说,没有引用歌谣)三、高考热点17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可燃冰形成的四个条件。(每点不超过四个字)沉淀在海底的有机物,其中丰富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产生充足的气源。天然气分子(烷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适合的条件下结晶形成可燃冰。可燃冰可在0以上形成,但超过20便会分解。而海底温度一般保持在24左右。可燃冰在0时,只需30个大气压即可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气压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可燃冰晶体就在介质的空隙间中生成。_【答案】气源足温度低压力大材料(介质)特殊(多孔)18惠民中学准备在全校推广诗歌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请你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段鼓励学生阅读诗歌的开场白,在全校大会上发言。要求: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不少于60字)。_【答案】各位同学,我国是诗的国度;诗如茶,品之心旷神怡;诗如酒,饮之顿生雅兴。阅读诗歌能够提高我们的认识,丰富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性情。让我们在诗歌的海洋里扬帆前行,展开一次波澜壮阔的远航吧!19依照下面形式,再写两个句子。要求选择另外形象,富有哲理。星星自己身居越高,在人们的眼里就变得越小。树叶得势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威风扫地。钟摆不停地左右摆动,根源是内心总是不平衡。_【答案】气球喜欢人们吹捧,总逃脱不了身败名裂的下场。橡皮眼睛只盯着别人的错误,徒然耗费了自己的青春。四、读写创新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曾闹得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暴露了影星的生活糜烂,为我们所不齿。然而,那传播图片的人更为我们所不齿,因为他侵犯了别人隐私,缺少必要的个人道德;2008年7月21日,连续发生两起公交车爆炸案,然而引起的是更强烈的谴责,因为不法之徒挑战的是社会道德;7月29日,韩国SBS电视台公开播放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彩排的一些细节,遭到许多国家的谴责,因为他们无视国家道德。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道德可以约束一部分人,更重要的,它像一片绿洲,充满生机。请以“道德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作指向】要打开写作思路,采用辩证法写作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辩证法写作就是采用辩证的办法来打开自己的写作思路写好作文。采用辩证法写作可以从主观和客观的反面入手,从有我或无我的视角切入;可以从构思上入手,夸张与写实、单纯与复杂、似与不似、有限与无限、形与神、虚与实、大与小、抽象与形象,灵性思考,灵活写作;可从结构布局的辩证入手,例如疏与密、抑与扬、曲与直、正与反等;也可以从写作个性上入手,华丽与朴素、自然与重彩、沉着与飘逸、欢快与沉郁、强烈与冲淡等随自己写作需要,辩证选用。这样打开思路会写得新颖别致、独具魅力。下面就几个常用的辩证法作一下具体介绍。有我与无我。“有我”即如顾成诗歌“黑夜给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所写之事、所描之景、所阐之论等都皆染上“我”的色彩,作文这样才具有个性。“无我”就是采用客观的角度写事情、论道理或忘我地写作,作文具有历史感或厚重感。如本题,写自己亲身经历之事,抒发内心积郁之情,便是“有我”;客观论述道德对于时代进步的价值便是“无我”。正与反。“正”指从正面入手、正面立意、正面论述;“反”指从反面切入、反弹琵琶、反面论证。大与小。“小”与“大”指的是写作对象的大小。对于大的话题要化大为小,要以小见大。虚与实。“实”是客观的描述,“虚”是指一些联想和想象等。作文有时需要化实为虚,有时需要化虚为实,有时需要虚实结合。【佳作赏读】道德,那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王峰虽是春天,但她的心里却感到沙漠的荒凉与沉寂。她缓缓地坐在花下,她想倾听花儿对她说几句话。可是花儿只是忙着自己开放、飘落,没有时间和她絮语。想着儿子信中说到自己很忙,没时间照顾自己,心里有些理解,但内心更多的是孤寂。病痛中的她只能无奈地聆听花香飘溢的声音。那也是一个花开的季节,她和儿子,还有儿子的父亲,在一起追逐着朝阳的影子。欢快的笑声振落了花瓣,伴着朝霞飘落在他们的脚下。儿子,捡起了一片花瓣,笑盈盈地对她说:“妈妈,花儿怎么落了?”“它是在欢快地跳舞,它是跳舞跳累了在地上歇息呢!”儿子说:“妈妈,我也会跳舞。”路上留下了儿子欢乐的身影。一个花瓣从她身边无声地滑落。她颤巍巍地要捡起那个花瓣,这时一只小手伸了过来。“奶奶,你是要这个吗?”她一愣,接了过来。小孩笑了笑,留下一串欢快的笑声,一会就不见了。“孙子也该这么大了!”她想起孙子见她还是一年前的事情。那天,天下着细细的雨,她高兴的又是买菜,又是做饭,还喊了邻居帮忙,仿佛家里来了什么贵客似的。看着儿子和孙子高兴的样子,她好像又回到了从前。那时,星星在天空眨着眼睛,儿子躺在她怀里数着天上的星星。一会儿子数星星数不清了,要她讲故事,她就讲了那个牛郎织女的故事。儿子听到牛郎织女一年才见一回面,就撒娇说:“妈妈,我永远跟着你行吗?”她说:“孩子,你会长大的。到那时妈妈跟着你。”可是她知道儿子远在外地工作,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每天只能听见寂寞的风来来回回穿梭的声音。夕阳的余晖映红了她的脸。从她浑浊的泪水中滚落了一片灼热的晚霞。“老奶奶,回家吧!”“你怎么又来了?我不是给您说了吗,你现在上高中了,星期天也得学习了,不要再来陪我了,听我唠叨那些老掉牙的事了?”“我是读书读累了,过来歇息一下。”“歇歇好,歇歇可以和我说几句。”我搀扶着她,慢慢地踩着飘落的花瓣的馨香,踩着那即将散去的晚霞。她幸福地对着我说:“我这两年,多亏了你呀!没有你,我心里好像缺点什么似的”回到家,妈妈伤感地说:“今天,我到医院拿回来了李奶奶的检查结果,她癌症细胞已经扩散,最多还有两个月的时间。”“那我们赶紧通知他儿子。”“事到如今,也不瞒你了。我告诉你,你别告诉你李奶奶。一年前,她儿子一家出车祸就全部死了”“那信是怎么回事?”“是你张叔叔他们伪造的。”我沉痛地在藤萝下散步,我想我以后要多照顾李奶奶。晚风无语地吹着,吹来了浓浓绿意,似乎吹绿老人心中的荒漠。【名师点评】花落让人忧伤,夕阳让人心痛。无人关爱的孤寡老人更是飘落无人珍惜的花瓣,下山无人相伴的夕阳。道德引领下的社区居民让他们享受了绚烂的晚霞。轻轻的问候,心灵的相伴,静静地倾听让道德如醇酒的晚风,陶醉了孤单的老人,美丽了整个社会。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