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5:《归去来兮辞》教案1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93290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5:《归去来兮辞》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5:《归去来兮辞》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5:《归去来兮辞》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的 一、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独善其身、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二、欣赏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点:情感真挚,语言朴素,用典自然,想象丰富。 三、在了解辞赋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设想 一、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在文中,他虽然写自己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志节,也以相当的篇幅描写田园之乐。学生已在初中学习了桃花源记,可与本文结合学习,鉴赏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抓住辞赋压韵的特点,以朗诵为主要教学手段,在诵读中引导、点拨学生,鉴赏课文。 三、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1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句,在此基础上,熟读课文。 2教师可将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提供给学生,如饮酒、拟古、归田园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 二、以桃花源记导入课文,介绍陶渊明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三、指导学生理解并朗读课文(将重点语句以投影提交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这是作者最后一次出任而弃官归隐之作,他看不惯官场中的黑暗污浊,又不愿为了那微薄的薪俸去违心地同流合污。“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悟、知、远、觉”重读)“舟遥遥以轻飓,风飘飘而吹衣”,他一踏上归途,就显出了无穷的乐趣。(速度渐快)“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更表现出他迫切地希望回到大自然怀抱的心情简直像孩子一样的天真。因此到家一看,“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显得亲切动人。这里“松菊”喻作者的高洁品格。“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的志节紧密地结合起来描写,写的虽是云和鸟,却是他自己心情的真实写照。(“云、出岫、鸟、知还”重读)作者就像出岫的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知还的倦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抚孤松而盘桓”,托物言志,以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孤松”一词加长音长,重读。) 第二段写农事活动。在陶渊明看来,农民虽然辛苦,却不用违心地和恶势力妥协,因此选择了“躬耕自资”的道路。这一段文字表现的是作者想象的诗化了的田园生活,充满了浪漫的抒情色彩。 第三段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的隐居心理自白。“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发自作者内心的独白是那么的真挚,不假涂饰。陶渊明既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赢取富贵,也不指望逃脱人生的苦难而飞临仙境,便投身自然,来保全自己心灵上的一份任意自得的境界。于是他欣然地从四周的事物中,看到了种种可爱的人生妙趣。 “归去来兮”出现两次,但其表现的情绪有差异。第一次是作者决心归田时的宣言,第二次出现时,作者已经过思考确已从纷繁的仕途上回来,情绪非常平静。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是作者的处世哲学和民生结论。有人认为不免消极,结合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来看,正是他积极人生的表现。陶渊明在文中,把他求官弃官的事实始末和动机赤裸裸地写出来,以本色与人相见,是他人格最忠实的表现。“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苏东坡)诗人的率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艺术鉴赏(前人评语可用投影) 1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自然真纯可亲。“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李格非语)“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语) 2丰富而富于创造的想象,尽显浪漫色彩。本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 3引用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引用论语微子楚狂接舆的歌词“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稍加点化,形神俱似。 4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四、背诵课文,完成课后作业 (刘力 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