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2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93136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洪峻)与诗歌英雄海子亲密接触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创新课例 【教学设想】 1、背景点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写于她死前的两个月,即一九八九年一月十三日。诗中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反映的是海子面临生命中两难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海子诗意象单纯而明净的特有风格。 海子是一个沉湎于心灵孤独之旅的诗人,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诗人。他用自己的心灵歌唱,他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甚而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成功的。语言平易、朴实;意象单纯、明净;内涵也比较丰富。但思想却是矛盾复杂的,既有对世俗幸福的向往,又有不愿与世人混同的清高。海子其实就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许许多多的矛盾纠缠着他,使他难以摆脱。这首诗是海子平生最明朗、最温暖的诗作,诗中有很多充满希望的词眼,“灿烂”“祝福”,但温暖的春天背后隐藏着冬天的讯息 一种危险与悲凉。尘世的幸福与海子无关,春天的祝福只是他临别赠送的礼物。他最终没有摆脱与现实的矛盾,两个月后他选择在靠近大海的地方卧轨自杀,永远地“面朝大海”了。大海是他的安魂之家。 2、思路陈述: A、放声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的欢快幸福的情调。 B、感受诗歌意象,想想这首诗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C、感受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解说:这个程序是实现自读要求的具体步骤。这个程序仍按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安排。第一步先诵读,读熟了,才会喜欢它,喜欢了,才能去探索它,探索了,才能更深入地欣赏它的美。第二步是桥梁。第三步意在引导学生由文入情,融情入文,形成共鸣。) 3、意图展示: 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要体会诗人“超越自我、关爱万物生命、祝愿所有人都得到幸福”的人类情怀和“只愿独自一人面朝大海,背对尘世,静看花开花落”的精神追求。 【教学实录】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出示标题) 师:眼前是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有人说:“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有人说:“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还有人说:“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生平资料(投影):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海子生前的一首遗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可以前后相互寻找伙伴讨论,请你们把暂时难以弄懂的地方或者你感受到的思维火花,用笔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等你们对诗歌阅读思考到一定的时候,展示你们思考的问题或结果,让大家一起来讨论。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8分钟以后。) 师:请同学们提出问题或展示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为什么作者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总是说“从明天起”? 师:好,能发现问题,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根据我们以前阅读课文的经验,阅读首先从哪里切入? 生(全体):从语言入手,寻找关键词。 师:对。那么“从明天起”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生(部分):明天。 师:对!明天。“明天”与什么相对? 生:今天。 师:是的。先请同学们把诗歌第一节朗读一遍,然后想一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说明作者怎样的现状。 生1:说明他今天不幸福。 师:同学们认可这种说法吗? 生(大部分):同意。 师:下面谁发言。 生2:作者为何要把“幸福”比作“闪电”? 师:问到了点子上,但我们先讨论诗歌的第一节,这个问题暂时搁一搁。同学们还想就第一节讨论些什么呢? 生3:在作者心中,“我有一所房子”,为什么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师:我们怎么讨论这个问题? 生(全体):当然从语言入手,找出关键词。 师:这一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生4:“我有一所房子”。 生3:我认为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师:请同学们边读“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边想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什么样子? (学生反复朗读几遍。) 生3:大海上除了海水和浪花,什么也没有了,怎么会有“春暖花开”的景象。“面朝大海”与“春暖花开”显然矛盾。 师:对。那么这一对矛盾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3:说明这样的“一所房子”只是出于作者的幻想。因为如果“房子”“面朝大海”,就看不到“春暖花开”的景象;看见“春暖花开”的景色了,那么“房子”就不能“面朝大海”的了。 师:见解深刻,悟到了要害处。下面请同学再把第一节朗读一遍。 (生2朗读) 师:关于第一节,谁还想发表意见。 生5:为什么把“喂马,劈柴”和“周游世界”放在一起? 生6:“周游世界”当然需要马匹。 生5:那“劈柴”又干什么? 生6:当然是做饭用罗。 生7:还有升篝火。 师:同学联想丰富,骑马“周游世界”时,晚上需要用“篝火”都想到了。但诗歌不能往实处想。 生8:作者说“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难道他以前不吃饭? 生9:可能他写诗太投入了,以前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关心不多吧。 师:问题提得好,第二位的联想则更好。下面我们请全体女生再把诗歌第一节来朗读,读时要把握怎样的感情。 生9:信心十足的口气。 师:好!那就请你们用这样的口气朗读。 (女生朗读,读出了信心十足的语气。) 师:第一节里还有什么需要讨论?没有了,那我们来阅读第二节。谁自告奋勇来朗读呢? (生9朗读诗歌第二节。) 师:读得怎样?感情有没有到位?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呢? 生10:我觉得她的朗读已经到位了,我想这里应该有信心十足转入一种淡淡的无奈 师:有道理。现在谁来谈谈上面提出的问题,作者为何要把“幸福”比作“闪电”。 (学生沉默) 师:怎么都没有声音了,忘记了我们要从什么地方着手。 生(全体):从关键词入手。 师:那么,“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这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呢? 生(部分):闪电。 师:对,闪电。请同学们想想,闪电有什么特征? 生(全体):快。 师:对,快说明闪电一闪的时间十分 生(全体):短暂。 师: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吧,由谁来说说。 生11:我觉得作者把“幸福”比作“闪电”,说明作者心中的幸福感非常地短暂,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了。 师: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的幸福,证明作者对幸福的感受是 生(全体):十分短暂。 师:也说明作者的今天实际上 生(全体):不幸福。 师:很好,第二节同学们都读懂了?那么,第三节还有没有要老师帮忙的地方。 生(全体):当然有的呀。 师:就请同学们提出来。 生12:第一句“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里,“温暖的名字”要怎样理解? 师:请同学们想想,大地上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几乎都有名字的。作者要给它们的又是“温暖的名字”,“温暖”又跟诗歌里什么有关? 生13: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时当然要用温暖的名字。 生14:我想,也和作者想做一个幸福的人有关。一个人感到幸福了也就会感到温暖了。 师:两位同学都解读得比较到位,“温暖的名字”,请你们再思考一下,还可以想到一些什么呢? (学生沉默。) 师:这句比较难懂,老师也没有完全猜测到作者的意图。我觉得,作者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只是一个“温暖的名字”,有没有一些实质性的内容?没有。说明作者还在犹豫不决当中。老师体验得是不是有些道理呢?如果你们对此想到了什么的话,课后可要来告诉我一声,也让我分享你们的喜悦。 (生点头) 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15:“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里的“在尘世”该作何解释? 师:尘世与什么相对呀? 生(部分):阴间。 师:那么消极啊,为何没有想到是“天堂”呢。 生(全体):反正一个样,都是死亡的代名词呗。 师:在作者的眼中,“尘世”的幸福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沉默。) 师:又忘了从何处着手吗?到哪里去找? 生(全体):到诗句中去找一找。 师:谁找到了。 生16:“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师:非常正确。在作者的心里,“尘世”间的幸福就是“有一个灿烂的前程”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作者想不想要? 生(全体):作者不想要。 师:为什么? 生17:因为作者最后一句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上面是三个“愿”,都是祝愿“陌生人”的,而对自己他只是希望有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我想这样的房子,应该没有吧,它只是作者的幻想。 生18:作者可能是指坟墓吧。我曾在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中了解到,作家萧红坟墓不是在香港的浅水弯吗?作家们的心思也许都有相通之处,都希望自己死后葬在大海边。 师:非常深刻,居然联想到坟墓上去。大大出于老师我的意料。还想谈谈更多的理由吗? 生18:既然作者在祝福“陌生人”能获得在尘世的幸福,而他自己则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刚才同学们已经说过,与尘世想对的是天堂,证明作者不想或者是不能在尘世获得幸福,那么,幸福的地方就只有去天堂了。 (生全体鼓掌) 师:同学们的鼓掌足以证明刚才同学的见解获得了全班同学的肯定。老师也认为她的感悟和分析十分在理。的确,作者在写完此诗以后不到两个月,就自杀身亡了,可见作者内心的苦闷和不快。同学们可不能学海子的行为和做法。 生16:既然这么消极,教材中为什么要安排这首诗歌给我们阅读? 师:体会诗人“超越自我、关爱万物生命、祝愿所有人都得到幸福”的人类情怀和“只愿独自一人面朝大海,背对尘世,静看花开花落”的精神追求。 (铃声响起,下课。) 【启发与反思】 读解一篇课文,了解其主旨和写法,固然重要,但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要藉此掌握一种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就语文教学的阅读而言,脚踏实地的从文本的原初语言开始,通过对文本语言的阅读,透过作者的语言智慧,感悟艺术形象,解得人文精神,这才是重要的。但是,要从旧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从思考如何教到思索如何让学生学,其间的转变是何其艰难和痛苦。因为这不光要转变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而且要让学生也转变学习的观念,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观念的艰难尤其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因为在应试教育的长期浸染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被无情的扼杀,所以要重新激发起学生对主动学习的渴望。 拿到这篇诗歌,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即激发学生被应试教育扼杀了的善于质疑和提问的天性。在本节课里,我没有预设任何问题,但可以预见到学生肯定会就作者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总是说“从明天起”提出疑问,当然可以预见的难点还有“幸福”比作“闪电”、“我有一所房子”为什么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处,笔者想一反大多数公开课上的那些优秀语文教师的做法,不搞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而是处理成让学生问学生答的真正的自主性阅读,当然,其间教师的引导肯定是决不能少的,否则课堂上还要教师干吗!不过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结论,这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语文和语文“知识”的构建最终实现。只有通过这样的构建,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才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幸福是一种后验性感受,但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要“从明天起”,才想“做一个幸福的人”,而不是今天。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当然不是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语文入手,自己去求解问题的结,引导学生去文本那里去抓关键词,然后通过联想,从而求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在本案例中就是依照这样的方式完成的。学生最终了解了诗人海子今天和昨天的不幸福。特别令人欣喜的是,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地方却是出于施教者意料之外的,完完全全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即学生认为“我有一所房子”中的“房子”是指“坟墓”。对这点可能引起热爱海子的人们的非议,因为做为教师我本来是想把他们引导到“精神贵族”“空中楼阁”之类的看法上去,但没有想到有学生居然联想到了坟墓,这是学生真正的“创造”,我觉得比笔者的看法更符合文本的实际,也达到了本课教学设计的原初目标。不是吗?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