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二语文同步测试:3.11《古瓷器》(语文版必修5)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90878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二语文同步测试:3.11《古瓷器》(语文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年高二语文同步测试:3.11《古瓷器》(语文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年高二语文同步测试:3.11《古瓷器》(语文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11、古瓷器我夯基 我达标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寒碜(chn) 害臊(so) 闪烁(shu) 津津乐道(jn)B.别墅(sh) 豌豆(wn) 匮乏(ku) 弱不禁风(jn)C.斟酒(zhn) 折中(zh) 踌躇(ch) 滔滔不绝(to)D.听差(chi) 填塞(s) 娉婷(png) 绞尽脑汁(jio)解析:本题考查形声字、多音字的字音,属于识记类。A.“寒碜”的“碜”读作“chen”;B.“弱不禁风”的“禁”读作“jn”;D.“填塞”的“塞”读作“si”。答案:C2.下列语句中的破折号不属于转换话题的一句是( )A.这一件上,画着一位彬彬有礼的中国官员端着托盘向一位女士敬茶二人相离有两英里之遥。B.在远方如果在他们这个小天地里,还能算得出远近的话可以看到马、树、塔,歪歪斜斜,好像在跳着农村圆舞。 C.近几年来,我们的情况真是好转了,所以才有闲钱来买这一类赏心悦目的小玩意儿话说到此处,突然袭来一阵感伤情绪,勃莉吉特把眉头皱了起来。 D.至于此刻,还是请你欣赏一下在这瓷器上蓝蓝的夏季别墅里这位娉娉婷婷、弱不禁风的娇小的夫人,以及这个样子滑稽的中国听差他将一把足有床罩那么大的伞盖打在这位太太的头顶上。解析:本题考查破折号的用法。破折号最重要的两种用法:一是注释说明,一是转换话题。A句、C句与D句中的破折号均起转换话题的作用。所谓转换话题,是指一句话的意思还没说完,思路突然转变又另起话题,即中途改变叙述角度。只有B句中的破折号为注释说明。答案:B3.关于本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瓷器一文主要通过兰姆和姐姐由古瓷器引起的对过去和现在生活的比较来表达作者的一种生活感悟。B.随笔,是散文的一支,是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章。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近似,产生于“五四”以后。C.兰姆的随笔以伦敦的城市生活为自己的描写对象,从城市的芸芸众生中寻找出有诗意的东西,赋予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以一种浪漫的异彩。D.兰姆善于把个人的不幸升华为美妙的散文作品,他常常板着面孔说笑话,有人称这为“一颗善良的心所发出的含泪的微笑”。解析:本题考查对兰姆随笔的特点的把握,从文章体裁、课文主旨、写作手法到作品风格。B.据辞海解释,我国从宋代起,凡杂记见闻也用此名。如宋人洪迈有容斋随笔。而“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答案:B我综合 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5题。有一套棕红色的衣服,你一直穿在身上,破得露出了线,你的朋友们都骂你不知害臊,你还记得吗?这么寒碜,全都是因为在那个深夜里,你从修道院花园的巴克书铺拖回来的那部对折版的博蒙特与弗莱彻戏剧集。你可记得:对这部书,咱们看在眼里,有好几个礼拜,才拿定主意要买,一个礼拜六晚上才最后下了决心,你从伊斯灵顿家里出门的时候已经快夜里十点,直担心时间太晚了书铺的老头子嘟嘟囔囔地给你开了门,端着一支微光闪烁的小蜡烛,在他那些积满灰尘的宝贝书堆里找出了那部老古董你把它往家里搬,可真费了劲儿,可是心里还想:哪怕它再重上一倍,也不嫌沉!把书交给了我然后,咱们动手检查书的完好程度我说,到天亮再把散页修补修补吧,你心急,不肯等,我就拿出糨糊来,连夜粘粘补补想想这些,穷人不也有自己的穷快乐吗?当时,你那套墨绿色旧衣服,本来在四五个礼拜以前就破得不能再穿了,可是买那部对折古书花了十五个先令这在那时候我们心目中是一笔不得了的大数你心里过意不去,特意穿上破衣服,镇定一下自己的良心。 4.文中如何写买那部古书时兰姆的心态? 5.如何理解文中姐姐说的“穷人不也有自己的穷快乐吗”?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语段的能力。参考答案:看在眼里好几个礼拜才决心买书;出门去买书时直担心时间太晚;往家里搬书时很费劲,却觉得再重也不嫌沉;不肯等到天亮,连夜修补破散书页;因花费太多,穿破衣服镇定良心。 5.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参考答案:姐姐认为以前清贫的生活是快活的。为了买一样小小奢侈品,要先掂算钱的分量,真正值得买的东西才买;对于费尽心思买到手的东西格外珍惜,并且由衷地感到喜悦。(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69题。隐身衣杨 绛 我们夫妇有时说废话玩儿。“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我们只求摆脱羁束,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隐身不住,得赶紧逃跑。“啊呀!还得有缩地法!”“还要护身法!”想的越周到,要求也越多,干脆隐身衣也不要了。其实,如果不想干人世间所不容许的事,无需仙家法宝,凡间也有隐身衣;只是世人非但不以为宝,还惟恐穿在身上,像湿布衫一样脱不下。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我记得我国笔记小说里讲一个人梦魂回家,见到了思念的家人,家里人却看不见他。他开口说话,也没人听见。家里人团坐吃饭,他欣然也想入座,却没有他的位子。身居卑微的人也仿佛这个人身的幽灵,会有同样的感受。人家眼里没有你,当然视而不见;心上不理会你,就会瞠目无睹。你的“自我”觉得受了轻视或怠慢或侮辱,人家却未知道有你;你虽然生活在人世间,却好像还未具人形,还未曾出生。这样活一辈子,不是虽生犹如未生吗?谁假如说,披了这种隐身衣如何受用,如何逍遥自在,听的人只会觉得这是发扬阿Q精神,或阐述“酸葡萄论”吧?儒林外史二十六回里的王太太,津津乐道她在孙乡仲家的席上,坐在首位,一边一个丫头为她掠开满脸黄豆大的珍珠拖挂,让她露出嘴来吃蜜饯茶。而堂吉诃德十一章里的桑丘,却不爱坐酒席,宁愿在自己的角落里,不装斯文,不讲礼数,吃些面包葱头。我国古人说:“彼人也,予亦人也。”这不过是勉人努力向上,勿自暴自弃。西班牙谚云:“干什么事,成什么人。”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我乡童谣有“荠菜开花赛牡丹”的话。我曾见草丛里一种细小的青花,常猜测那是否西方称为“勿忘我”的草花,因为它太渺小,人家不容易看见。不过我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苏东坡说:“山间之明月,水上之清风”是“造物之无尽藏”,可以随意享用。但造物所藏之外,还有世人所创的东西呢。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做书读,可当戏看。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不过这一派胡言纯是废话罢了。急要挣脱隐身衣的人,听了未必入耳;那些不知世间也有隐身衣的人,知道了也是不会开眼的。平心而论,隐身衣不管是仙家的或凡间的,穿上都不便还不止小小的不便。仙家隐身衣下面的血肉之躯,终究是凡胎俗骨,耐不得严寒酷热,也经不起任何损伤。穿了凡间的隐身衣也有同样不便。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起磕碰的。人生几何!凭一己的经历,沾沾自以为独具冷眼,阅尽人间,安知不招人暗笑。因为凡间的隐身衣不比仙家的法宝,到处都有,披着这种隐身衣的人多得很呢,他们都是瞎了眼吗!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衣好。6.文章开头写作者夫妇“说废话玩儿”,意在表明作者怎样的观点?这些文字对后面的行文有什么作用?7.为什么说“隐身衣不管是仙家的或凡间的,穿上都不便”?8.文中引用儒林外史和堂吉诃德的细节,讲述家乡的童谣,各自蕴涵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项概括不超过10个字。)9.作者认为“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衣好”,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简要解说这句话的含意。6.解析:通读全文就会发现,这一段内容是全文思想内容的引子。参考答案:做人应当坦白、真诚,想靠“隐身衣”掩饰自我的想法和做法都要不得。这些文字让人读来饶有兴味,自然引出下面对所谓“仙家的或凡间的”隐身衣的评说。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对文章内涵的剖析。参考答案:即使真能穿上“隐身衣”,也改变不了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心灵思想,甚至招致更多的伤害、打击,使自己与社会隔膜,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8.解析:引用的目的是做观点的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参考答案:人的志趣各不相同。用自己的成就完美自身。9.解析:通过对比,分析二者的优劣,即可作答。参考答案:想穿“隐身衣”的人是追求自己的处世方式,无意欺骗、危害他人。二、语言运用10.按下面画线句子的提示,续写两个句子。在我们浩繁的古诗词中,很多诗歌是歌咏祖国风物的,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让人美不胜收。当我们读到“春城无处不飞花”时,会让我们联想起满城春花烂漫的绚丽图画;当我们读到“绿树浓阴夏日长”时,又会让我们联想到夏天青翠葱郁的树木,阳光明媚的美景;_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仿写首先要求“形似”:要求在句式特点、修辞方法、语句连贯、语境协调等方面与例句相似。其次要求“质新”:内容要求健康合理,想象丰富,语言力求有新意。仿句要体现文字表达与寓意语境的和谐统一。答案示例:当我们读到“月中霜里斗婵娟”这样的诗句时,似乎我们自身都沉浸在一片清冷的月辉之中,让人沉思遐想;当我们品味“千树万树梨花开”时,会自然联想到大自然一片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的洁白世界我创新 我超越 11.请针对文中姐弟俩的一些具体而真切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受。买一件东西,先掂算过钱的分量,那东西才真值得买。尊重自己才能给人暗示如何尊重别人。人到衰暮之年,充裕的财产便是一种额外补充的青春。答案:略12.文章最后一段有这样一种表述:“然而,话又说回来好作为交换的代价。”你认为作者的话语是否包含感伤意味?答案:略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