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语文版必修1)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90572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语文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3《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语文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3《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语文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 必修第一册3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本篇消息报道与一般消息报道的不同。2、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3、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教学重点】 了解本篇消息报道与一般消息报道的不同。【教学难点】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当正义的枪弹最终战胜了疯狂与邪恶,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在1945年迎来了光明。1958年,一位叫罗森塔尔的美国记者不远万里来到波兰,访问了和平时期的奥斯威辛,以这篇通讯摘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奖。记者的使命就是发现和报道新闻,可是这篇通讯的标题居然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今天,让我们走进文本,看看“没有新闻”的奥斯威辛究竟是什么样子。本文是一则消息报道,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上。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埃姆罗森塔尔的这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二、简介普利策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三、初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毛骨悚然(sng)和煦(x)纳粹(cu)废墟(x)不寒而栗(l)思绪(x)踉跄(ling qing)祈祷(do)呆滞(zh)嬉戏(x)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范读。2、本文共17段,请同学大致复述课文内容。提示:作者先写布热津卡现在“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悚然”;进而写到当年纳粹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暴行;游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重温历史,参观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女囚绝育实验室、长廊上的照片、窒息室等;最后作者再次强调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3、结合本文课后练习第一题,思考本文与一般的消息报道有什么不同。提示:一般说来,消息写作并不突出强调现场感和大段叙事,尤其不需要文学色彩的描写。比如本题所举的关于美国人口的调查消息,基本上就是消息的规范式样:有导语、主体部分、事件的结果,此外,无过多的文字加工,无修饰,更无描写。而本文不仅有叙事,有描写,有几处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文采。比消息给读者的印象要形象、具体而且深刻。借助文采,兼取消息和通讯等新闻形式的各自优点,脉络清楚,没有枯燥感。4、提问:奥斯威辛在哪里?它为什么会闻名世界?文章哪几段介绍了这些信息?提示: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文章的4、5两段介绍了这些信息。)5、文章里这些介绍部分属于新闻作品的结构中的哪一部分?提示:属于背景。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介绍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的作用。6、提问: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印象?提示:学生回答预估残酷、悲惨、窒息、地狱、恐怖等等。教师适当总结。五、合作探究1、这篇报道首尾都写到奥斯威辛一派和平景象,突出奥斯威辛没有新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提示:“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是,“没有什么新闻”,“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2、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悚然”?提示:在记者、在亲历过纳粹在这里暴虐地屠戮妇婴和无辜人民的恶行的人那里,文章开头描写的令人惬意的景象仍然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在奥斯威辛,在这块曾经血流成河的地方,尽管“太阳和煦、明亮”,但蒙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依旧难以清除!3、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提示: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六、分析鉴赏(一)理解文章的情感起点1、罗森塔尔在1958年来到布热金卡和奥斯威辛,这时候,波兰政府将“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同学们想想,波兰政府建立这个纪念馆的目的是什么?提示:警示后人,永远不忘战争的灾难、纳粹的罪恶。表达憎恶战争,珍惜和平的思想,正如中国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2、罗森塔尔在纪念馆外最先看到了什么景象?有什么感受?提示:看到了阳光明媚、白杨起舞,儿童游戏和平美好的景象。这个景象,出现在纪念馆外面,作者的感受是,“最可怕”。3、为什么他觉得最可怕?提示:纪念馆外的景象,与纪念馆内的“人间地狱”的历史极不协调。4、战争过去13年了,和平已经到来了,他不远万里专程来参观曾经有400万人遇难的奥斯威辛,却突然觉得纪念馆外的和平景象“最可怕”,他到底会怕些什么呢?提示:这个纪念馆的目的,应该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惨痛的历史,因为忘记历史等于背叛。“阳光明媚、白杨起舞,儿童游戏”,是一派和平美好的景象,让人放松、愉悦。作者带着悼念遇难者的不安心情来到这里,害怕和担心和平美好的景象会使人忘记历史,忘记在这里遇难的人们。(二)理解参观时的复杂情感5、作者带着沉重的心情,迈入了纪念馆大门,他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参观了哪些遗迹?提示: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囚徒照片长廊执行绞刑的地下室。6、这些遗址,见证和控诉了纳粹的暴行,其残酷的程度令人战栗令人发指。面对堆积如山的尸骸,甚至有人说,奥斯威辛彻底毁灭了我们心中固有的美好的人性和梦想。如果纪念馆反映的暴行就是彻底的黑暗,那么罗森塔尔有没有在黑暗之中看到一点亮色?提示:怒放的雏菊、温和的微笑,就是一点亮色。7、两者之间有没有共同的地方?提示:她们勇敢展示生命的美丽,表现出旺盛美好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三)理解独特视角和游客反应8、作者参观纪念馆,除了观察纪念馆内的遗址景象,还在观察什么?提示:还观察了游客的反应。如: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特别恐怖,终生难忘,浑身发抖,惊惧万分,窒息,跪下来在胸前画十字,说“够了”9、游客为什么说“够了”?当游客说“够了”时,作者有什么感受?提示:游客们的承受力达到极限,可以证明纳粹暴行的残酷程度,也表明奥斯威辛的震撼力依旧存在。在“够了”,游客们超越了猎奇的心理,良知被唤醒,开始向上帝祈祷。10、为什么要说“够了”?什么“够了”?作者听到这两个字,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提示:游客的承受力达到极限,也从侧面证明纳粹的暴行的残酷程度。游客也超越了猎奇的心理,良知被唤醒。作者放心了,他亲眼看到了游客们被震撼,他相信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段历史,历史的教训将被人类永远铭记,这就是悼念400万遇难生命的最好方式。所以,他写到这两个字之后,就不再写继续参观的内容。(四)理解情感变化和通讯主旨11、文章结尾,再一次写大门外的风景,还觉得可怕吗?为什么呢?提示:不可怕,反而觉得这样的景象可爱可亲。因为走出奥斯维辛纪念馆时,已经目击了纳粹的暴行,感受了昨天的苦难,不忘历史,会更加珍惜现实,享受和平美好的生活。12、“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可供报道”。联系全文,想一想,这句话是不是反映了作者失望的情绪?如果不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提示:不是失望,而是欣慰。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在他看来,奥斯维辛不需要什么“新鲜的东西”,只要保持原貌,保持震撼,对参观者进行教育,揭露和批判纳粹暴行,唤起对人性的反省,珍惜当前的美好生活,这就可以了。这里没有新闻,就是最大的新闻!七、总结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现在,我们正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八、布置作业1、再读课文,思考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在语言艺术上有哪些特点?2、这是一篇相当出色的新闻稿,获得普利策新闻大奖。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社会价值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试着给这篇文章写个颁奖词?示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