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学案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89823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无忧http:/jiaoxue5u.taobao.com/专注中小学 教学事业!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学案 【自读导言】 1.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广阔视野与深厚积怼? 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 (解说:在学完前两课后,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提要钩玄的方法,本课则以课文为例,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和方法。对思维的训练、对文化艺术之美的欣赏是学生永恒的学习内容。) 【自读程序】 1.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梁思成先生的有关资料(如生平简历、学术成就、人物掌故等等),鼓励有条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检索、了解一些建筑学、建筑史学知识,把握作品写作背景,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明确: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2.通读全文,细细品味文中描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抓住以下关键词,咀嚼其内涵,在课本上画出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 时间与空间持续性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重复与变化主题与变奏 明确: (1)作者在文中以广博的学识和对传统文化中美感的细腻体察,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阅读这篇课文同样需要读者的慧心、想像和咀嚼,需要教师的提醒和帮助。 (2)关键词是文章主旋律的标志性“音符”,教师对关键词的点拨也就是提要钩玄、理清脉络。 (3)课文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是: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3.课文副标题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列举所学诗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义应是什么? 明确:“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如荷塘月色中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对淡淡的荷香的描述。 但在本文中“通感”一词的内涵与上述情况不同,它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 4.课文中对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做了细致的描述,请仿照课后练习二用表格形式整理作者关于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艺术特点的说明,并思考课文中音乐、绘画、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 (1)将课后练习二的表格内“内容”改为“艺术门类”,“特点”改为“表现”即可,指导学生当堂填写。 (2)重要的是对两个表格间关系的分析,把握作者借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来类比印证建筑艺术中重复与变化关系的写作手法。 5.全文结构其实也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艺术原则,请加以分析。 明确:音乐、舞台艺术、绘画、建筑,变化着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相通的艺术规律;一项项、一节节按顺序说来,结构稳重、朴实,却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一律”的艺术规律。 6.“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耐人寻味,请品味作者通过“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这一细节传达的思想内容。 明确:浅白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建筑师的作用、建筑与人的生存关系。话语浅显,但包含着很深刻的思想。人被现代建筑统一分割,装在规范的空间里,已经被异化了。有人说现代建筑就是新的贫民窟,没有亲切感,人们找不到自己的家园,好像孩子哭着找不到家门人们已经被生活的紧张和压迫隔离和囚禁。这句话表现了作为建筑大师的梁先生对当代城市建设中错误思潮的焦虑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7.请运用课文介绍的观点和知识,谈谈你对所居住城市建筑的评价或意见。 明确:梁先生文中所言现代城市建筑的诸多弊端并未从我们身边完全消失,可让学生注意观察思考,品评自己周围的城市风貌,关心家乡,关注社会,进一步借助所学知识增强自己的审美素养。 (解说:自读程序的设计必须尊崇人的认知规律,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层到深层,由课内到课外,不脱离课本,不拘泥于课本,使学生的思维有所依托,有所拓展。) 【自读点拨】 本文是一篇内容丰富、牵涉多个学科的科技说明文,在中国建筑学理论中颇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但作者并未故作高深地将其写成晦涩难懂的讲章,而是平易朴实、明白晓畅,其人品文风皆可做我们后生晚辈的学习楷模。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提炼出文章论述的要点”,“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探索其更精微的内涵”。两个“基础”最为关键,故关键要读,在读中理清文章脉络;文章开宗明义,一开始便将文章要旨明确提出,提纲挈领,要言不烦,随即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其语言之平实、层次之清晰、结构之完整都使“提炼出文章论述的要点”并非难事。 梁思成先生是一位在建筑学领域有很高学术成就的大师,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其父梁启超告诉他:“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以及附带学问的帮助。中国先辈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广博的学识在文中已充分地得到体现,会给予我们阅读的幸福感,但也许会带来阅读的障碍;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切体会作者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对传统文化和建筑文明的钟情,只有沉浸在文章洋溢着的浓郁文化氛围之中,感应着文中呈现出的文明光辉,才能“探索其更精微的内涵”。 (解说:点拨的关键,一在文本本身,一在学生实际。文本的重点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提炼出文章论述的要点”,“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探索其更精微的内涵”,故需着重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考虑到高三学生实际,则应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传统文化的感悟能力同样作为本课点拨的重点内容,同时将课堂的空间拓展开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自读思考】 1.阅读课文“至于颐和园的长廊”一节,试分析其语言的重复与变化: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明确:二十个一连串的“一根”以重复的方式强化了“方”“圆”“八角”“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 2.中国文化讲究含蓄之美,请以“中国诗歌、戏剧、建筑的通感”为副标题,写一篇短文。 参考思路:中国文化重含蓄之美。诗、画、建筑乃至戏剧等等,莫不如此:绘画重视画外之意,要的是传神,要的是藏在画面之下的意境;不像西方绘画那么直接、注重真实、符合逻辑和准确的细节。中国绘画画面极其简捷,留下大片空白,也少用色彩,所以水墨画大行其道,要的是给观众留下想像和回味的空间。建筑如苏州园林,不是曲径,就是曲廊,还有假山内的曲洞。开阔的水面太开阔太直接,那么就建一个亭子。要想知道亭里的风光,得先要经过九曲十八桥。为的是让人一曲一个景致,一折一个天地,让人想像,让人回味。这同我们诗画里的意境异曲同工。 中国艺术就象陈年的老酒。艺术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融入自己对文化的修养和积淀、人生的沧桑和对自然的观察才能有好作品。品诗品画的人也要象品酒一样地慢饮细品才会咂出味道来,才能领略其中的诗意。这里的“诗意”,实际就是含蓄。 二、课文内容 本文可分三个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指出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尤为重要。第2段至第7段是第二部分,举例介绍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第8段至16段是第三部分,举例介绍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还指出当前城市建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1段应视为理解全文的“纲”,包括以下几个意思:艺术创作既要有重复,又要有变化;作品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之所以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是因为作品在时间转移的持续中出现了观赏者的参与,便同时产生了空间的持续;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重复和变化特别重要。 第2、3段明确指出:“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而第2段侧重从乐曲的乐句、乐段的重复让读者领会乐曲的整体美。第3段则以“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把主题与变奏的辩证统一关系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 第4段强调舞台艺术(指与音乐分不开的舞台艺术)是时间、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创作。观众又看又听,在舞蹈动作和音乐旋律的重复与变化中得到美的陶冶。 由第5段可以得知,绘画艺术有时也是时间、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创作。第6段介绍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强调“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很长的持续性”“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第7段介绍李公麟的放牧图时,指出“就像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虽是不同内容的绘画作品,但读者不难体会出,在时间与空间的不断持续中,绘画创作在重复中的变化。各门类艺术在某些方面往往是相通的,这种重复中的变化与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变化关系又多么相似。 课文第8段过渡到对建筑艺术的介绍。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持续,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表现中国古今辉煌建筑的和谐美。 第9段介绍人民大会堂的几十根柱子。作为建造人民大会堂构件的柱子全都相同,是简单重复;而不同的是,这些柱子在组合排列中“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在时间、空间的持续中,作者强调“重复”给这座殿堂带来的庄严、肃穆、雄伟、瑰丽。 第10、11段介绍世界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故宫。作者以人们熟悉的故宫中轴线上的“前三殿”“后三殿”为例,说它们“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与变奏”;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这里既有变奏,又有伴奏;既有运用各种手法烘托主题曲的变化重复,又有配合主要器乐演奏的其他器乐的伴奏,真是重复多变,多彩多姿。故宫的建筑组群、殿堂、楼阁、廊庑处处体现了“千篇一律”,乃至每座建筑的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都是无尽的重复,但在时间、空间的持续中,人们以一定的审美情趣的欣赏,发现故宫“整个景色、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作者总结道“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第12段简略介绍颐和园里的谐趣园(颐和园中的园中之园)。园中央是一个荷池,环池建有13座楼台亭榭。文中说的“也可以看出这点”,指的是13座(知春亭、引镜、洗秋、饮绿、澹碧、涵远堂、湛清轩、瞩新楼、澄爽斋等)各式建筑与颐和园的建筑整体顾盼呼应,交相辉映,在时间、空间的持续中,达到了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 第13段和第14段联系起来看,介绍建筑上“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如果说长廊的柱子是“千篇一律”,那么乐寿堂回廊墙上的花窗便是“大统一中的小变化”了。从游览顺序看,花窗先出场,廊柱随其后,花窗的变化与廊柱的重复各具情态,和谐统一。 第15段,在前几段举例、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明确指出:无论是个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往往都以建筑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建筑是音乐,建筑是绘画,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是音乐、绘画艺术的特点,更是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从另一个意义上说,音乐、绘画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建筑艺术同样给人以美的启迪,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的“建筑形体的抽象结构,音乐的节奏与和谐,舞蹈的线纹姿式,最能表现吾人深心的情调与律动”(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 课文结尾段,笔势一推,生动、形象地举出建造的楼房“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的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为我们的建筑师们,为今后的建筑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w.w.w.g.k.x.x.c.o.m 客服唯一联系qq 1119139686 欢迎跟我们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