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诗两首》教案1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89735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朝诗两首》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南朝诗两首》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南朝诗两首》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无忧http:/jiaoxue5u.taobao.com/专注中小学 教学事业!19南朝诗两首学习目标导航学习提示1了解山水诗的发展脉络。 2学习本文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情景交融的手法是重点,也是难点。背景知识互动知识积累一、 写作背景 登池上楼晋初,政局混乱,文人常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的情志,这首诗即体现了这种创作倾向。池上楼,在永嘉郡(今浙江省温州市)。谢灵运是从宋武帝永初三年(四二二)的七、八月到第二年(文帝景平元年)的七、八月在永嘉任太守的。这首诗应是写在四二三年的初春。登池上楼是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前部分抒发官场失意的牢骚,中间描绘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最后表达了怀人思归的情绪。诗中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鸣禽的变化,使人感到生意盎然。但从全诗的思想情调来看却有些低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首诗可能是谢朓出任宣城太守,离开建业,路上经过三山时所作。诗中抒发了登山眺望时的思乡之情。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上有三峰,南北相连。京邑:指建业(今南京市)。二、作家作品谢灵运(公元385433年),小字客儿,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谢灵运仕刘宋时为永嘉太守,历任秘书监、侍中、临川内史。刘宋初期,谢灵运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并丰富了描写山水的技巧,使山水描写从附庸玄言诗到蔚为大观,演变成山水诗,开拓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崭新的题材领域。谢灵运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他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在这些诗里,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谢灵运诗喜欢描写山水名胜,善于刻划自然景物,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其作品山居赋颇有名。与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明人辑有谢康乐集。谢眺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眺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晋宋以后,山水文学产生了,但多少还受玄言诗的影响,总带点玄理。谢灵运的山水诗就是如此。谢眺和谢灵运同族,世称“二谢”,谢灵运为大谢,谢眺为小谢。小谢诗学大谢,都善于模山范水,以山水诗见长;但二人的诗境和诗味却有别。大谢的山水诗仍然带有一些“玄言”的色彩,小谢的山水诗则抒发了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差不多已被消除殆尽。谢眺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谢眺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解题登池上楼是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抒发官场失意的牢骚,表达了怀人思归的情绪。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概括了诗的基本内容,其构思也围绕着登、望而自然展开。识记要点谢灵运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并丰富了描写山水的技巧,使山水描写从附庸玄言诗到蔚为大观,演变成山水诗,开拓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崭新的题材领域。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谢眺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谢眺和谢灵运同族,世称“二谢”,谢灵运为大谢,谢眺为小谢。三、重点字词1字音 潜虬(qi) 岖嵌(qn) 霰(xin) 飞甍(mng) 鬒(zhn) 2字形 褰(qin)3字义徇禄:追求俸禄,作官。祁祁(q):众多的样子。萋萋:草茂盛的样子。初景:初春的阳光。绮:锦缎。练:白绸。这两句是说,晚霞布满天空如同锦缎一般,澄清的江水静静地流着,就象白绸铺在地上。字词巩固“褰”与“骞”“搴”“寨”几个形近字要仔细辨别。教材优化全析整合感悟一、 内容祥解登池上楼本篇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写了仕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诗的前四句先从当前景物落笔,托物兴词,感怀喻志。首句写俯视池中,不禁联想起虬龙的深潜而自媚。下一“媚”字,把潜隐者悠然自得的情态描绘得栩栩欲活。诗人借助想象的彩翼,化虚为实,把本属传说的动物描绘得相当逼真。次句写仰视飞鸿,想象它振翮高骞而扬音九霄,又描绘出进取者春风得意、奋发有为的情状。诗人于虬潜鸿飞,物类各得其所,联想到自己欲在仕途上直步青云,但又非智能所及,因而有“薄霄愧云浮”之感;退隐躬耕,体力难济,无以自养,因而又有“栖川怍渊沉”之叹。“徇禄”四句写明自己远守滨海州郡、久病初起的情状,实为失意情怀的具体抒写,于自嘲中尽情发泄了仕途蹭蹬的满腹牢骚。“徇禄”不得志以至于“及穷海”,其郁闷之情已难以自遣,再加上秋冬以来便卧病在床,以至于连节候更替都不知道了,这无疑使心绪更加愁苦。郁闷至极,必须想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因而久病初愈便急于登楼眺望就写得入情入理。“倾耳”六句,诗人用生花妙笔写出了满园春色。“倾耳”二句先写远景,境界开阔,诗人自我形象鲜明。“倾耳”一词,诗人聆听江涛声的神情宛然可想;“举目”一词,诗人眺望远山的神态宛然可见。“初景”二句写明冬去春回,节候改变,是诗人的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转写近景,格调清新妩丽,为全诗之警策,历来为人所激赏。仕途蹭蹬的诗人久病初愈,初登池上楼,看到潋滟的池水边已吐出了嫩绿的青草,花园中的柳林间,春鸟乱飞,鸣声上下。这种新鲜而美丽的景色,确能使一直被苦闷和忧虑缠绕着的诗人的胸怀得到暂时的开豁,这种富有生意的新鲜感受与一时的愉悦心情融为一体,情韵兼胜,臻于化境。这六句写诗人登临远眺,耳目所接,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写景如绘。然满园春色固然能暂时舒展诗人的情怀,但难以尽遣心中之郁闷,于是诗人自然过渡到对隐居的向往。诗最后六句写诗人触景伤怀,决意归隐。“祁祁”二句写诗人因看到春景而引起对古人歌咏春天情景的伤感情绪的共鸣。 “索居”二句写明离群索居容易觉得日久难耐,因而难以安心做到。这是一般而论,并非指作者自己。诗的最后两句即写明坚持节操不只古人能够做到,“遁世无闷”在自己已征验实现了。此诗最受人称道的是写景,清新如画,自然天成,典型地体现了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风格。其写景体察入微,描写生动;布置工巧,由远及近,从听觉到视觉,错综变化。达到了“造语天然,清景可画,有声有色”的艺术境地。尤其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毫无藻饰雕刻之痕,如“芙蓉出水”,妙在自然天成,而又清新工丽,的确是神来之笔。所以历代倍受赞赏。 灵运诗向有有佳句无完篇之讥,而此篇层次之间联系紧密,由托物兴词、感怀喻志、借景遣怀到决意隐居,转换自然,浑然一体,并且沟通并融化了玄言和山水,寓理于情,寄情于景。尤其是对春色的描绘,诗人调动各种艺术手法以准确地捕捉大自然的各种形象,画面鲜丽清新,再加上有“池塘”一联为全诗增色,因而愈加神光四射,引人入胜,因之可称佳句完篇俱在的上乘之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玄晖是谢朓的字,南齐“永明体”著名诗人。他是谢安兄谢据的玄孙,谢灵运的族子,故被称为“小谢”。他做过宣城太守,所以又有“谢宣城”之称。李白称引的“澄江静如练”,出自谢跳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长于写山水诗,在刻画自然景物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的艺术表现手法,但不象谢灵运那样雕琢堆砌,晦涩呆板,作纯客观摹绘。谢朓状物写景,常常融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语意清新工丽,简淡而有情趣。他和沈约等开始运用声律入诗,讲求对仗工整,注意音节和谐;所以他的诗,韵调铿锵,“圆美流转如弹丸”。这种清丽和美的风格,可以从这首诗中看到。这首诗选择从山上眺望的角度,摄取京邑(指南齐都城建康)全景。优美的景色引起了诗人对往昔欢会的留恋和去国怀乡的忧思。语意新颖,警策动人,无怪博得诗人李白的赞赏,成为传诵千古的名作。诗篇以变化运用前人诗句发端。汉末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晋潘岳河阳县作:“引领望京邑,南路在伐柯。”谢朓不直说自己望京,而以王粲、潘岳的望京点出。王粲避乱逃离长安,潘岳负才不遇,渴望回京做大官。他们的遭遇和心情,引起谢朓的共鸣。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这样比兴引喻,表达了作品的题意,既不流于浅露,又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而且起句就直抒胸臆,显得很有气势。 “白日”二句,写京城宫观楼台的壮丽景色。“飞甍”、“参差”生动表现了京城建筑的特点,“丽”字表现了夕阳返照下的绚丽色彩,“皆”字显示了清晰的程度。“余霞”四句,色泽绚丽,清新可喜,以雕绘之极而渐近自然的艺术美感,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尤其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写得新奇别致。“余霞”、“澄江”是建业晚景的特征,而令人叫绝的是恰切的比喻:锦缎般的晚霞和白练似的江水,形象而富于色彩感。“散”字和“静”字是动静不同的描写角度,而前后两句又运用了俯仰观察的视角。诗句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对仗工稳,是千古传诵的写景佳句。“喧鸟”、“杂英”两句又抓住了春日傍晚的特定景象:暮归的鸟儿喧闹鸣叫,覆盖了春洲;各种野花竞相开放,布满了郊外的芳草野地。“喧”、“杂”显态,“覆”、“满”示多,用词贴切而传神。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景色,不能不令人更加眷恋,更加热爱故乡。“去矣”以下,即是对这种感情的具体描写。结构网络登池上楼前八句描写了诗人的人生境遇。诗歌由托物起兴引发出对人生境遇的深切慨叹。中间八句描写了登楼临窗所见所闻初春生机盎然的景色。最后六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志。本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头两句,写自己登三山、望京邑。第二层为中间六句,描写了登、望所见景色。第三层为最后六句,直接抒写了去国怀乡之情。本诗在结构上首尾照应,重在抒写去国怀乡之情,中间写景,来反衬去国怀乡之情,构思精巧,层次井然。二、技巧鉴赏自然的诗风若春秋代序, 如树枝抽条, 似桃花盛开,象大河奔流,毫不勉强,决不做作,从从容容,自然而然,谓之自然,布封说得好:“象小鸡一样破壳而出,他动起笔来只有感到愉快:意思很容易互相承续着,风格一定是既自然而又流畅。”(论风格)自然是自由的,它不拘一格。自然反对矫饰,矫饰排斥自然。自然是对必然的服从,矫饰力图摆脱必然。自然天衣无缝,绝无斧凿痕迹。苏轼说他作文如万斛流泉,汨汨而出;又说他“未尝敢有作文之意,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之所为。”(范开稼轩词序)他的诗词,又何独不然?但自然绝非神来之笔,它如庖丁解牛,是功到自然成的结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何其自然,“如瞻花开,如瞻岁新”(司空图诗品自然),这是司空图对自然的生动比喻。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相传他梦见谢惠连,便得到这一诗句。这句写得自然,不费力,却能显出生机,很有意味。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用丝织的绮练来比余霞澄江,写得是工丽的,也很自然,不做作。可见自然同平淡质朴还不一样,自然的不妨写得工丽。技巧拾零诗的风格隽永就是指风格甘美,意味无穷。沉郁 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 纤秾纤细稠秾,谓之纤秾。纤,指纹理细密。秾,是色泽葱郁。冲淡冲和、淡泊,叫做冲淡。通俗明白晓畅,平易浅显。典雅古奥庄重, 雍容雅致, 谓之典雅。自然决不做作,从从容容,自然而然,谓之自然。 三、体裁知识唐代以前的山水诗概况1、自然山水作为诗歌中的背景描写(即不是有意表现山水本身的美,不是对登临山水的乐趣的有意刻画)诗经与“楚辞”中山水描写的比较:同样作为背景描写,在作品中处于陪衬地位,但诗经中的山水描写,着重于写山岳的崇高、河水的威力、山冈及河岸的怡人景色等,且大多采用比兴手法,写法单纯而简略,如秦风蒹葭等作品。而“楚辞”中的山水描写,比诗经中的描写更进一步,关注山水在人们对大自然的审美过程中的精神价值,利用山水描写间接抒发诗人的某些情感,写作技巧也比诗经要高,如九章涉江、九歌湘夫人、九歌山鬼等。2、山水诗的产生与山水诗流派的初步形成。(1)山水诗的产生:我国第一首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2)山水诗派的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诗人:谢灵运、鲍照、谢眺等。美文品读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教材实例探究结合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分析谢朓诗歌的语言特点。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写景。诗人善于捕捉景物的特点,表现手法也相当高妙。“飞甍”、“参差”生动表现了京城建筑的特点,“丽”字表现了夕阳返照下的绚丽色彩,“皆”字显示了清晰的程度。尤其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写得新奇别致。“余霞”、“澄江”是建业晚景的特征,而令人叫绝的是恰切的比喻:锦缎般的晚霞和白练似的江水,形象而富于色彩感。“散”字和“静”字是动静不同的描写角度,而前后两句又运用了俯仰观察的视角。诗句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对仗工稳,是千古传诵的写景佳句。 “喧鸟”、“杂英”两句又抓住了春日傍晚的特定景象:暮归的鸟儿喧闹鸣叫,覆盖了春洲;各种野花竞相开放,布满了郊外的芳草野地。“喧”、“杂”显态,“覆”、“满”示多,用词贴切而传神。其次,写景的语言不求刻意雕琢,但也是锻炼所得,于清新明丽之中寻求自然平淡的境界。规律总结抓住景物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展开描写。思考探究释疑方法点拨一、“倾耳”六句,诗人用生花妙笔写出了满园春色。“倾耳”二句先写远景,境界开阔,诗人自我形象鲜明。“倾耳”一词,诗人聆听江涛声的神情宛然可想;“举目”一词,诗人眺望远山的神态宛然可见。“初景”二句写明冬去春回,节候改变,是诗人的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转写近景,格调清新妩丽,为全诗之警策,历来为人所激赏。仕途蹭蹬的诗人久病初愈,初登池上楼,看到潋滟的池水边已吐出了嫩绿的青草,花园中的柳林间,春鸟乱飞,鸣声上下。这种新鲜而美丽的景色,确能使一直被苦闷和忧虑缠绕着的诗人的胸怀得到暂时的开豁,这种富有生意的新鲜感受与一时的愉悦心情融为一体,情韵兼胜,臻于化境。这六句写诗人登临远眺,耳目所接,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写景如绘。然满园春色固然能暂时舒展诗人的情怀,但难以尽遣心中之郁闷,于是诗人自然过渡到对隐居的向往。二、开头两句,写自己登三山、望京邑。写登三山、望京邑,不是直接描写,而是化用旧句以陈己意。既写出了自己的登临离京,又以王粲离京适楚的飘零之感和潘岳的离京失意之情,暗示了诗人的心境。中间六句,描写了登、望所见景色。诗人并没有让景物着上一丝的离愁别绪,而是描写了一幅绚丽多姿、生机盎然、明丽优美的春日晚景图。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景色,不能不令人更加眷恋,更加热爱故乡。最后六句,直接抒写了去国怀乡之情。本诗在结构上首尾照应,重在抒写去国怀乡之情,中间写景,来反衬去国怀乡之情,构思精巧,层次井然。三、谢灵运诗向有有佳句无完篇之讥,而此篇层次之间联系紧密,由托物兴词、感怀喻志、借景遣怀到决意隐居,转换自然,浑然一体,并且沟通并融化了玄言和山水,寓理于情,寄情于景,尤其是对春色的描绘,诗人调动各种艺术手法以准确地捕捉大自然的各种形象,画面鲜丽清新,再加上有“池塘”一联为全诗增色,因而愈加神光四射,引人入胜,因之可称佳句完篇俱在的上乘之作。谢朓长于写山水诗,在刻画自然景物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的艺术表现手法,但不象谢灵运那样雕琢堆砌,晦涩呆板,作纯客观摹绘。谢朓状物写景,常常融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语意清新工丽,简淡而有情趣。他和沈约等开始运用声律入诗,讲求对仗工整,注意音节和谐;所以他的诗,韵调铿锵,“圆美流转如弹丸”。这种清丽和美的风格,可以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看到。理解每一句所绘之景,所含之情。谢灵运的山水诗仍然带有一些“玄言”的色彩,谢眺的山水诗则抒发了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差不多已被消除殆尽。谢眺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谢眺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知识应用自测思路导引1、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是A、屈原 B、曹操C、谢灵运 D、陶渊明2、下列谢灵运登池上楼的诗句中,不对偶的一联是A、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B、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C、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D、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3、默写出上句或下句 池塘生春草, 。 ,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 。“对偶”与“对仗”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对仗,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阅读理解4、对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复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A、诗中第一、二句用典精当,对仗工整,道出了离京的原因和路程。这里的“灞涘”即“河阳”,“长安”即“京县”。 B、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中的两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与谢朓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意思相同,不过形容过实,不如小谢的这两句诗鲜明空灵。 C、“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两句抒发了诗人延误佳期的惆怅,描摩出诗人追悔不已、泪下如霰的情态。 D、诗人以“有情知望乡,谁能 不变”收束全诗,写的仍是傍晚时登上三山回望京都的情景,与开头相呼应。应理解诗中部分词语所指及含义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雨望花 崔 涂 细雨满江春水涨,好风留客野梅香。 避秦不是无归意注, 一度逢花一断肠。 注:避秦,即逃避秦末乱世。此指逃避唐末乱世。古人论诗有“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之说,意思是用萧条凄凉的景物来抒写欢愉的心情,或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悲伤的心情。这首诗属于哪种表现手法?为什么?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此诗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应用自测解析1、C 2、C3、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4、B(A项中,“灞涘”指霸陵而非河阳,“京县”指洛阳而非长安;C项中,“佳期”指还乡之期,这两句诗写作者想到还乡无期,心中充满惆怅,泪珠像雪珠一样散落下来;D项中的两句诗抒怀归之情。这三项皆误,只有B正确。)5此诗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春雨知时,蒙蒙飘洒,弥漫江面;春风吹来,到处散发着野梅的芳香。纵使眼前好景迷人,好风留客,却只能更加触起诗人细雨春潮般的思乡之情。客服唯一联系qq 1119139686 欢迎跟我们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