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学案1 (北京版选修4)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89693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 学案1 (北京版选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游褒禅山记》 学案1 (北京版选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游褒禅山记》 学案1 (北京版选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8、游褒禅山记课文指津游褒惮山记是王安石变法前在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任职时所写的名作。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篇游记,但细读全篇,便知不是以记游为重点,而是借记游写感想、发议论,是游记文的变格,又是议论文的特殊样式,可以说是一篇游记式的论说文。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按照游程的顺序,有层次地描写了山水景物和名胜古迹。一开头,叙述褒惮山名称的来历,其次写游山洞及出洞后的心情,再次写游览的感想,最后补写零星体会和同游之人及游览日期。作者根据自己敏锐的观察和亲身的体会,用生动的语言,精练的笔触,神形毕肖地把一般人容易忽视或遗忘的自然景色,图画般地再现出来,使读者产生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作者意不止此。但不是纯客观地描绘山水,而是在刻画奇妙景色的同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之中,使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契合无间地结合在一起,把记游与说理巧妙地熔于一炉。答疑解惑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提示: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民、慧空祥院、仆碑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乾遂一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进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资料剪辑关于“说”说,是古代议论明说一类文章的总称。它和“论”没有大的差别,后人统称说理辩析类文章为论说文。文章辩体序说云:“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已意述之也。”如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等,都是这类文章。名作欣赏探湖遇险徐霞客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采。高而展者,为板嶂岩1。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峰2。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3。鸟道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4,涧底石平如砥5。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6,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7。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8。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瀑9,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10。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不止11,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12。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13。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14。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谈笑。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15,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16,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17,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18:“荡在山顶19,龙湫之水,即自荡来20。”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润21,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反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22,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峰撩人23,至是且无峰置足矣。踊跃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行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24,俗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25,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26。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27,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28,柔不中杖29;老柯斩伐殆尽矣30!遂从岐度四十九盘31,一路遵海而南32,逾窑岙岭33,往乐清。注释:1板嶂岩:一名铁板嶂,石色深褐,方展如屏,故名。2小剪刀峰:因山顶峰尖似剪,故名。另有一峰与之相似而大,谓之大剪刀峰。3马鞍岭:雁荡山东、西内谷的界岭。4汤(shng伤)汤:水大流急之貌。5砥(d底):磨刀石。细者为砥,粗者为砺。6常云峰:一名灵府山7介立:独立。8连云峰:亦名连云嶂,著名的大龙湫瀑布即由此峰倾泻而下。9龙湫之瀑:即大龙湫瀑布。万斛飞瀑从连云峰190米高处喷涌下泻,轰雷喷雪,气势极为雄伟。大旱之时,瀑水则如素练轻纱,飘忽崖际,秀美可爱。清人袁枚有诗云:“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走兜罗棉。五丈以上尚似水,十丈以下全是烟。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10诺讵那:亦译为“诺讵罗”,十八罗汉之一。此指四川高僧罗尧运,相传他在晋永和中率弟子三百,东来雁荡,见大龙湫瀑布,叹为观止,遂坐化于此。后人因而起塔建寺,尊为开山祖师。11廉纤:形容细小。12雁湖山:一名雁湖冈,海拔约1000米。山顶之湖即为雁荡,一名平湖,为秋雁栖息之处,雁荡山亦由此得名。13圮(p痞):毁坏。14望望:去而不顾之貌。15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清澈。语本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瑶界:琼玉世界,形容清润洁净。16海:指东海。玉环:岛屿名,今为浙江省玉环县。岛上有玉环山,西北与雁荡山隔海相望。一抹:犹言一长条。17垤(di跌):蚁封。此泛指小土堆。18志:指大明统一志。19荡:指雁湖。20这条记载是不确切的。徐霞客本着“学务实效,经世致用”的精神,冒着葬身深壑的危险,二十年间两次攀登雁荡山顶,终于勘明大龙湫瀑布的源头和雁湖的确切位置,纠正了旧志的谬说。21上湫:指大龙湫。22莲舟:即游天台山日记中所述及的莲舟上人。23向:从前。撩:撩拨,挑弄。24斗:“陡”的假借字。25履(l吕):鞋。敝:破。26能仁寺:宋初僧全了先建庵于此,咸平二年(999)始建寺,有“雁山第一刹”之称。27方竹:亦称四方竹,茎呈钝圆角四棱形,可制手杖。数握:几把。28径寸:直径一寸。29中(zhng):适合,符合。30柯:枝条。殆(di代):近,几乎。31岐:同“歧”,岔路。四十九盘:岭名,一名丹芳岭。元人吴元梅有诗云:“雁荡之峰何邃幽,四十九折盘鸟道,三千余尺飞龙湫。”32遵海而南:沿着(东)海边之路南行。33窑岙(o奥)岭:在乐清县东北。【阅读鉴赏】读罢徐霞客的这篇游记,不能不叹服他追求科学的精神,感佩他一往无前的勇气,赞赏他坚忍不拔的毅力。这篇游记写的是徐霞客首探雁荡的情况,时间在1613年,当年他27岁。他在观赏完大龙湫瀑布惊心动魄的景观之后,想起大明统一志上说,大小龙湫的水都是山顶雁荡(雁湖)流下的,便抱“学务实效,经世致用”的原则,决心弄个究竟。期间遭遇的困难是难以想像的:在山石嶙峋的高峰间攀登,在窄如刀背的山脊上行走,还用仆人的绑腿布连接起来从悬崖上吊下去探路,在攀回崖上时绑腿布被尖利的石头磨断,他几乎坠崖而死!此次探湖他的收获是,发现了大明统一志上记载的错误,雁荡山最高峰上非常狭窄,连一双脚都难以容纳,怎能容下一座雁湖?至于大小龙湫的源头和雁湖的确切位置,他此次并没有弄清,但他心中总装着这个问题,直到20年后再攀雁荡山才把它彻底弄清。他的精神勇气和毅力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我们也钦佩徐霞客的文学功力。徐霞客游记历经300余年,不但被保存下来,而且不胫而走,广为传诵,这应归功于作者的文学功底。这篇游记正显示了徐霞客的文学老化和写作特色。作品简洁、活泼、生动、传神,山山水水都显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如写大龙湫瀑布,“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轰然”写其声势,“捣”写其威力,“岩势”三句写山势,下二句写瀑布形成的原因和形态,后句写主观感受。短短26字,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景有理有趣。写山:“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用比喻、夸张手法;“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17,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用拟人、对比手法。均形象、逼真,令人叹为观止。徐霞客确是一位描山绘水的高手。难怪前人称他的文笔“天然旁趣,自然奇警”(清潘次耕语),赞美徐霞客游记“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思考探究】1、本文对探险路上的风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认真阅读文章,看看作者的风景描写有什么特点?2、文题为探湖遇险,从文中来看,作者一行遇到了哪些险?最险处在哪里?3、作者根据自己的行踪,把一路的风景记了下来,这种写法在游记中是常见的,这叫什么写法?【思考探究答案】1、本文风景描写的特点是:简洁、生动、传神(参见“阅读鉴赏”)。2、险就险在:在山石嶙峋的高峰上攀登,在窄如刀背的山脊上行走。最险的地方是到了高峰的尽头,连放脚的地方都没有了,于是用仆人的绑腿布连接起来从悬崖上吊下去探路,在攀回崖上时,布被磨断,他几乎坠崖而死!3、游记中的这种写法叫做“移步换景”,是游记中常用的一种写法。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