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发电工艺流程讲解.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1489664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热发电工艺流程讲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余热发电工艺流程讲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余热发电工艺流程讲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余热发电工艺流程讲解 纯低温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是直接利用窑头窑尾排放的中低温废气进行余热回收发电,无需消耗燃料,发电过程不产生任何污染,是一种经济效益可观、清洁环保、符合国家清洁节能产业政策的绿色发电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前景。工艺流程(见附图): 余热电站的热力循环是基本的蒸汽动力循环,即汽、水之间的往复循环过程。蒸汽进入汽轮机做功后,经凝汽器冷却成凝结水,凝结水经凝结水泵(150A/B)泵入闪蒸器出水集箱,与闪蒸器出水汇合,然后通过锅炉给水泵(230A/B)升压泵入AQC锅炉省煤器进行加热,经省煤器加热后的高温水(167)分三路分别送到AQC炉汽包,PH炉汽包和闪蒸器内。进入两炉汽包内的水在锅炉内循环受热,最终产生一定压力下的过热蒸汽作为主蒸汽送入汽轮机做功.进入闪蒸器内的高温水通过闪蒸原理产生一定压力下的饱和蒸汽送入汽轮机第七级起辅助做功作用,做过功后的乏汽经过凝汽器冷凝后形成凝结水重新参与热力循环。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水由纯水装置制取出的纯水经补给水泵(511)打入热水井(凝汽器140)。水泥厂余热资源的特点是:流量大,品位较低。以宁国水泥厂4000t/d生产线为例,PH(预热器)和AQC(冷却机)出口废气流量和温度分别为258550Nm3/h、350和306600Nm3/h、238,余热发电便是充分利用这两部分余热资源进行热能回收。1)热力系统整个热力系统设计力求经济、高效、安全,系统工艺流程是由两台高效余热锅炉AQC、PH锅炉 闪蒸器和一套汽轮发电机组组成,辅之以冷却水系统、纯水制取系统、锅炉给水系统及锅炉粉尘输送系统。余热锅炉内进行热交换产生压力为25kg/cm2、温度为335350、额定蒸发量为101t/h的过热蒸汽通入汽轮机,进行能量转换,拖动发电机向电网输送电力。(1)采用凝汽式混汽式汽轮机。凝汽式是指做过功的蒸汽充分冷凝成凝结水,重新进入系统循环,减少系统补充水量。混汽式是指汽轮机除主蒸汽外,另有一路低压饱和蒸汽导入汽轮机做功,从而提高汽轮机相对内效率,提高发电机输出功率。(2)设置具有专利技术、高热效率的余热PH锅炉,采用特殊设计的机械振打装置进行受热面除灰,保证锅炉很高的传热效率。(3)应用热水闪蒸技术(高压热水进入低压空间瞬间汽化现象),设置一台低压闪蒸器,一方面将闪蒸出的饱和蒸汽导入汽轮机做功,进一步提高汽轮机做功功率,另一方面形成锅炉给水系统循环,可以有效地控制AQC炉省煤器段出口水温,保证锅炉给水工况稳定。(4)由于PH出口废气还要用于原料烘干,所以PH锅炉无省煤器,只设蒸发器和过热器,控制出炉烟温在250,仍可满足水泥生产线工艺需求。(5)采用热水闪蒸自除氧结合化学除氧的办法进行除氧,不另设除氧器,减少了工艺设备,简化了工艺流程。(6)热力泵均采用一用一备双系列。在运行泵出现故障时,备用泵自动投入使用,保证了发电系统安全、稳定运行。2 锅炉系统余热锅炉: AQC炉和PH炉AQC锅炉的设计特点如下: 锅炉型式为立式,锅炉由一组省煤器、六组蒸发器、一组过热器、汽包及热力管道等构成。锅炉前设置一预除尘器(沉降室),降低入炉粉尘。废气流动方向为自上而下,换热管采用螺旋翅片管,以增大换热面积、减少粉尘磨损的作用。锅炉内不易积灰,由烟气带走,故未设置除灰装置,工质循环方式为自然循环方式。 过热器作用:将饱和蒸汽变成过热蒸汽的加热设备,通过对蒸汽的再加热,提高其过热度(温度之差),提高其单位工质的做功能力。蒸发器作用:通过与烟气的热交换,产生饱和蒸汽。省煤器作用:设置这样一组受热面,对锅炉给水进行预热,提高给水温度,避免给水进入汽包,冷热温差过大,产生过大热应力对汽包安全形成威胁,同时也避免汽包水位波动过大,造成自动控制困难。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余热,降低排烟温度,另一方面,给水预热后形成高温高压水,作为闪蒸器产生饱和蒸汽的热源。沉降室作用:利用重力除尘的原理将烟气中的大颗粒熟料粉尘收集,避免粉尘对锅炉受热面的冲刷、磨损。PH 锅炉的设计特点如下: 锅炉型式为卧式,锅炉由四组蒸发器、一组过热器、汽包及热力管道构成,废气流动方向为水平流动,换热管采用蛇形光管,以防止积灰。因生料具有粘附性,故锅炉设置振打装置进行除灰,工质循环为采用循环泵进行强制循环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 > 机械制造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