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评点〉》教案(沪教版第二册)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89640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评点〉》教案(沪教版第二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药〈评点〉》教案(沪教版第二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药〈评点〉》教案(沪教版第二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教学目标1、 在精读中品味“药”的多重含义,思考“药”与“病”的深意。2、 探究小说命题的意义,感悟鲁迅的冷峻和严肃。说明:本文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关于药的解读,有很多的角度。有侧重小说思路的探究、线索的把握;有围绕小说人物的评析、探讨看客的作用;还有关注小说中多种意象的象征含义,以一窥背后的深意。鲁迅自己曾这样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于是在此我们尝试从“药”这一课题本身出发,引导学生在反复精读的过程中,品味“药”这一意象与其背后所要救治之“病”的深意,思考作者以“药”为题的精妙。教师不必将作品的艺术性全面地传达给学生,而应当启发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感受与品味,感悟鲁迅的冷峻与严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在反复精读文本的基础上,品读出“药”与其背后所要救治之“病”的深意。2、 难点:思考鲁迅以“药”为题的用意,体会鲁迅行文的精妙。说明:在学生眼里,鲁迅是一位戴着神圣的光环而又距离遥远的文豪,读鲁迅的作品往往会有晦涩难解之感,无法体会鲁迅作品究竟精妙在何处。对于这篇课文,解读的角度很多,教学的思路必须集中在一点上,以免显得杂乱而重点不明确。所以选取“药”与其背后的“病”为思路,引导学生精读、思考,把握主旨。并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拓展,培养其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希望以这篇课文为契机,转变学生思维中原有的对于鲁迅的敬畏,在精读和分析中真切地由衷地感受鲁迅行文的精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药”一词,在说文解字中,义为救命草。汉语大辞典中的注释义项有:药物、药材。毒药。谈谈你对于“药”这个词的理解。2、“药”的用途乃是治病、救命,但误用或使用不当、不彻底,却会延误病情、加重病情乃至成为害人毒药。学生自由发言,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对“药”的理解。1、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2、引出“药”背后必然存在“病”。“药”与“病”的关系是引导学生解读文章、理解文章的思路。朗读课文简述情节概括线索1、同学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思考:(1)小说中的“药”是什么?(2)“药”的来源是什么?(3)“药”的效果怎样?2、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围绕“药”这一关键词概括小说情节,并梳理出明暗两条线索。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以“药”为关键词概括小说情节。在概括的过程中发现并梳理明暗两条线索。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概括主要内容是对高中学生阅读与归纳能力的检验与继续培养。问题设置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而明暗两条线索可以由学生归纳完成,使其清楚地把握全文的结构。精读课文品味“药”的多重含义。1、根据明线小结“药”的第一层含义、导致的第一个悲剧:“药”人血馒头救不活华小栓。2、精读相关段落,思考:“药”浸渍了夏瑜之血(革命者之血),这“药”本应救治的“病”是什么?3、精读作者对于夏瑜就义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品味看客、茶客的态度,感受:“药”所获取的效果怎样?4、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可适当补充关于徐锡麟、秋瑾的简单介绍,来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暗线结构中的隐喻。12、学生精读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对关键的句段进行品味。体会“药”的第二层含义,及其所要疗救的“病”乃是“社会吃人,民众愚昧”的现实问题。3、学生可以品读看客、茶客们对于革命者就义的态度,并将自己的感悟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感受并归纳出“药”导致的第二个悲剧:“药”革命者的血唤不醒群众。学生学会寻找并精读课文中的精彩段落、重要章节,培养边思考、边品味的精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培养语感,并在学习实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思考探究把握主旨1、既已有“药”,既已用“药”,“病”却都以不治而告终。思考:造成这两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2、把握小说的主旨。1、学生可以从“药”与“病”的关系来探讨造成悲剧的原因:社会“吃人”,民众愚昧(药的误用导致病的不治);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药的使用不彻底对病无效)。2、把握主旨:革命者不为群众理解的悲哀,总结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用学生已经比较熟悉的“药”与“病”的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思考,探究出小说的主旨,有益于切实把握主旨。拓展思路感受精妙走近鲁迅1、思考与讨论:鲁迅写作药的意图仅仅是揭示现实、总结教训吗?2、思考并感受鲁迅以药命题的深意。3、扩展思路:(1)小说中的“药”被用之后是否彻底消失了,“药”的最终去向在哪里?(2)作者将革命者和无数民众的坟墓也称为“馒头”。这些“馒头”能否视为“药”的变形?谈谈你的看法。(3)如果要给课题加上标点符号,你会选择加什么?(坟墓“馒头”已成悲剧的血淋淋的历史,能否唤醒中国的未来?这是否能理解为一种别样的“药”?鲁迅并没有说,只是留下了一个充满重重思考而又戛然而之的结局。他带来的是战栗,引起的是反思。“药”,可以是“药!”也可以是“药?”鲁迅没有给出答案,只是在冷峻的现实中悲沉地思考着。)1、思考与讨论,理解鲁迅不仅揭示了所见的冷峻现实,还提出了严肃的质疑:疗救中国的治病之“药”在何处?2、思考、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归纳药作为课题的深意:贯穿全文的线索两层含义,引出主旨提出质疑,引起深思。3、答案无定论,言之成理即可。体会鲁迅小说并没有给出定论,只是给人们带来反思;感受鲁迅作为一个冷静的智者带来的冷峻和严肃。12、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感悟鲁迅为文的精妙,感受鲁迅的冷峻和严肃。3、思路的拓展并不是为了给定答案,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会依据文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深入探索的学习方法。课后作业学习反馈1、阅读呐喊,进一步感受鲁迅小说的风格。2、选择其中一篇小说,或就本课文,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学生按照要求,自主选择扩展阅读,并完成作业。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将读后感书写成文,有助于整理思路、训练语言、提高写作能力。思路点拨1、反复阅读,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进行思考、探索,最终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深入探究。2、注意围绕“药”这一中心,不要把思路过多偏移到人物、环境的赏析和背景材料的补充上。3、对于鲁迅立题的精妙和最后思路拓展的部分,点到即可,或视学生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拓展。不应围绕这些问题过度分析、阐述、定论,以免造成误读和附会。练习举隅1、精读相关段落,思考:“药”浸渍了夏瑜之血(革命者之血),这“药”本应救治的“病”是什么?2、精读作者对于夏瑜就义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品味看客、茶客的态度,感受:“药”所获取的效果怎样?3、既已有“药”,既已用“药”,“病”却都以不治而告终。思考:造成这两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4、思考:鲁迅以药命题的深意。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