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发愤进取》教案 粤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86379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发愤进取》教案 粤教版选修(论语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发愤进取》教案 粤教版选修(论语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发愤进取》教案 粤教版选修(论语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论语选读发愤进取教案一 逐段展示原文与译文,让学生发现阅读难点,并提示阅读重点二 根据巡视中学生的提问,讲解如下问题:1 孔子与子贡原本比较人的境界的问题,子贡听了老师对人更高境界的描写,为什么用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言说这种境界?而孔子听完又为什么大加赞赏?(明确:子贡这里言说的是从人要到达更高境界所要历经一个反复历练的过程;孔子之所以大加赞赏,就是因为,子贡不仅仅认同了两种境界的不同,而且还能讲出由较低境界向更高境界的发展所需要的条件。)2 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矣。”有哪两层含义?(明确:第一,说明“闻道”之难;第二,说明“闻道”的价值之大。)3 孔子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什么?(明确:就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4 “宰予”在孔子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从这段记录可以看出孔子如此对待他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其他更深刻的原因吗?编者把这段选出来,并放在“发愤进取”的标题下,这是为什么?(明确:宰予在孔子心目中是一个无药可救的差生,从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如此贬斥他原因就是宰予不勤奋,而且言而无信;而更深刻的原因就是宰予不屑孔子所讲的“道”;编者把这段文字选入于此,就是从反面说明发愤进取的孔子对懒惰学生的强烈不满。)5 孔子是怎样反驳冉求“力不足”论的?(明确:孔子揭示了冉求所谓的“不足”其实就是“不愿”;因为真正的“不足”只有在努力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而还没开始,就把自己划定在不能前进的界线里,怎么能说“不足”;说自己“力不足”不过在为自己“不愿做”寻找一个借口而已。)6 子路为什么不回答叶公?而孔子让学生那样回答别人的提问,实质是要告诉别人什么?(明确:子路不回答叶公的原因,可能有二:第一,子路以为孔子作为一个学生崇拜的圣人,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准的;第二,子路当时对叶公提问的动机并不了然,不知对方是出于尊崇,还是为了寻找嘲讽的话题。而孔子让学生那样回答别人,实质是要告诉世人,自己不过就是一生都在发愤进取,乐道忘忧的人。)7 孔子以推土成山和填洼平地为喻,要强调什么意思?(明确:要强调的是,一方面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避免功亏一篑的遗憾,另一方面,要从点滴做起,循序渐进,克服好高鹜远的浮躁。)三 结合课文后的思考题,小结课文,讨论并展示如下:(一)课文一共八个自然段七个片段,思考一下它们都与“发愤进取”这课题有什么关系?彼此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明确:第一个片段,言说人的境界的提升,这“提升”就是“进取”,而提升的过程就是“发愤”;第二片段说的是终身“进取”的目标及其价值,第三片段说“发愤”的两种基本修身方式“思齐”和“自省”;第四五片段,选择两个学生的行和言,从反面言说“发愤”者不能只说不干或者为自己不做找借口;第六七片段,可以说是现身说法,从正面强调发愤进取者能乐道忘忧,既没有功亏一篑的遗憾,也没有好高鹜远的浮躁。大致上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至第三个片段为一部分,总说;后面几个片段为分说部分,其中第四五片段反面言说,而第六七片段为正面言说。)(二)展示课后思考题思考探究一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成功、成材,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条件?答: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成功成材,首先要有矢志不渝的理想,“贫而乐,富而好礼”“见贤思齐”“朝闻道,夕可死矣”;第二要“发愤进取”的不懈努力,不偷懒,不自卑;第三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从一点一滴做起的踏实精神。思考探究二 学习雍也 十二后,谈谈“一个人做某件事情,力不足与不愿做”有什么不同。答:在孔子看来“力不足”者与“不愿做”者的区别在于两点:第一,有无“做”的强烈愿望,第二有无“做”的实际行动。“力不足”者因为有“做”的强烈愿望,所以尽管他不一定“做到”但他在行动上不懈努力,使自己能“尽吾力而无憾”;而“不愿做”者,却常常用“力不足”为借口,结果本来可以“做到”的事却没能做到,让自己遗憾终身。思考探究三 说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立身处世有什么意义?答:“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对于我们学习生活和立身处世确实有利于我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大做强自己。不过,这里最为关键的是“思”和“内省”,也就是要对照自己认真思考,何为“长”何为“短”,所谓的“贤”与“不贤”是一个价值判断,这本身需要文化思想做前提的。我认为,“贤”应该是既能服务社会又能满足自己的才能品德。因此,也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去考量,从自我出发,否则,我们就可能在“齐” 的时候,迷失了自我。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