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说课稿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83674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母亲》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的母亲》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的母亲》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说课稿我 的 母 亲 老 舍 深圳滨河中学 王 健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如果说生活是一篇隽永秀丽的散文,那么语文就是对它翔实生动的鉴赏;如果说生活是一首韵味无穷的抒情诗,那么语文就是对它声情并茂的吟诵。可以说语文与生活有着“唇齿相依”的联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与体验,就难以有底蕴深厚的语文素养,更难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正因如此,在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育理念下,广东教育出版社以“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强调“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文学教育的核心,在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的基础上,编写了一套全新的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其中,高一(必读)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教读课文我的母亲,极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是老舍先生在得到母亲去世一年的消息后,饱含血泪,第一次详尽地回忆了母亲的身世,自己艰难的降生,父亲的死亡,家庭在八国联军烧杀北京时所遭遇的不幸,母亲撑持家境的坚强与酸辛,终生的刚强与贫苦。文章语言质朴,情感浓烈,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全篇被一种不加修饰的感人挚情所萦绕,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怀念,是老舍先生最为优秀的一篇散文作品。因此,本文不仅应当成为学生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应当是对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高一学生情感的洗礼,使之理解母爱亲情的深沉含义。与此同时,本文还是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体验情感”的铺垫之作。由此看来,本文不仅应通过师生平行的对话实现师生知识与能力的自然生成,更应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走进母亲的心灵深处,在一种感动中升华对母爱的理解,使其成为天地间一股永恒的浩然眷恋。只有这样才能让一颗颗年轻的心灵找到灵魂的栖息之地,让母亲宽广的胸怀成为儿女们心灵的精神家园。基于以上的考虑,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一)知识目标1、准确概括母亲的个性特征和对我的影响;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3、理解作者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生命教育”的内涵。(二)能力目标:1、学会体味和推敲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2、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3、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关注情感,探讨情感问题,从而学会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情感。(三)德育目标:1、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2、学会关注生活细节,学会在平淡中体验温暖的亲情,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3、学会更好地象向亲人表达自己丰富、独特的情感。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让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灵光与活力,应成为我们教学共同追求的目标。母爱虽然是一个永不老去的话题,但由于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宠的生活环境,淡化了他们对爱的感觉,尤其是对于进入青春期的特区中学生来说,逆反心理很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加之学生与父母之间有代沟,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父母亲对他们的关爱。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习这样的文章很有必要,也很重要。但可以想见,这也会为师生课堂的交往和心灵的沟通带来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就要想办法采取多种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唤醒他们的情感。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体会“生命教育”,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创设恰如其分的情境教学氛围,调动学生情感,激发他们关注和袒露情感的勇气和积极性,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通过自主阅读和问题的设计,长文短教,简化教学头绪,更多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对文章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根据本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力求通过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文章主题;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创设恰如其分的情境教学氛围,从而催生学生情感,缩短师生、生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平等对话创造条件。在学习方式上,激发学生预习、自主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四、教学过程的设计本课教学分为四个步骤,即“整体感知研读赏析巧设情境体验亲恩”。教学时间:1课时(预先让学生进行课文的预习,收集交流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母爱是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说她熟悉是因为每位学生都享受过无私的母爱,说她陌生是因为许多学生很少对母爱进行过认真的咀嚼与反思。因此用熟悉的音乐和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新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而且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参与和升华。为此,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在的音乐声中顺势导入:有人说,母亲是一首深情的颂歌,古往今来,永唱不衰;有人说,母亲是一只临行前的行囊,受用一生,取之不竭;有人说,母亲是一双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了生命,也推动了世界。而老舍提到母亲,是这样说的:“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老舍笔下的母亲,去感受、去品味作者字里行间折射出的人间至情。(板书课题)(一)整体感知:走近母亲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喧宾夺主,越俎代疱。因此,让学生继续伴着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带着“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的主问题阅读课文,从而完成对文中母亲的整体感知。这种原生态的问题不会破坏学生阅读的独立性。相反它有利于了解学生初读课文的情感体验,并为课堂的自然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二)研读赏析:认识母亲1.学生反馈整体感知的情况。(这过程是学生认识老舍母亲的关键所在,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应该比较容易。如果学生没有交流对话的欲望,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激发引导。)2.如果说“关爱儿女”是千百年来每个母亲对儿女的共性,那么本文的这位母亲还应该有她不同寻常的个性。作者一再强调“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请跳读课文,看看母亲对“我”进行了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呢?(辅以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对这位母亲有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感受老舍母亲的不幸与不易,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一次冲击和洗礼。)3. 品味语言,说说文中描写的哪一个细节令你特别感动,为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有助于学生领悟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品味的基础上诵读这些语言,有助于学生体验作者对母亲所饱含的浓浓深情。)(三)巧设情境:催生情感,我们知道:单调的文本阅读,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且理解片面,更何况是面对母爱这一博大精深的话题。因此,适时设置情境:讲述2000年秋,发生在贵州兴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造成5死11伤的一次缆车意外,并欣赏歌手韩红根据事件中一个不幸家庭的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而创作的歌曲天亮了MTV。这有助于学生理解亲情的深层内涵,唤醒他们的情感,升华他们对母爱的认识,达到思维的共振。(设计这一环节,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又有利于捕捉课堂情感的着力点和生长点,让学生在下一环节中有话可写,有情可发,使师生对母亲的情感在交流中自然升华。)(四)体验亲恩:诉说母爱是啊,母爱尤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尤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不求回报,甘愿付出,必要时可以献出一切,包括生命。同学们,相信现在许多人心里都会想起自己的父母。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你们的呢?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们的父母亲人,讲讲自己生活中感受最深的生活片段好吗? (这一环节,让学生由前面自此而畜积到一定程度的情感,有一个自然宣泄的突破口。使其在感动中升华对亲情的理解,激发他们袒露情感的勇气,学会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为后面的书面写作铺垫。)(五)讨论:“你心目中最佳的亲子关系”曾几何时,我们与父母渐渐无言;曾几何时,我们间有了“代沟”。许多同学觉得自己的父母罗索、乏味。其实,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怨气、牢骚。但,血浓于水,正是这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成就了今天的我们。希望同学们都能好好想想,我们该如何与父母更好地相处。请小组合作讨论检讨造成的原因,探讨改善的方法和途径。(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理解、学会沟通。能否完整实施视时间灵活而定,时间不够留到下节课考虑充分后进行,可以更精彩。)结束语:(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又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许,我们的父母亲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学者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但他们的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亲情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最想拥抱的温暖。来,请我们再将课文打开深情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同学们沉重、饱含深情地齐声朗读“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想到母亲的一生,作者说不出话来,竟至最后捶胸顿足的喊出四字:“心痛!心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请倍加善待我们的父母吧,千万别让老舍先生的“痛”也成为我们的“痛”!(再一次将情感推向了高潮并引发触动)最后,我想说两个字感谢。感谢父母亲人,让我们的生活沐浴在爱里;感谢文字,又一次撞击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生命又有了一次深深的感动;感谢同学们,如此用心,用情地上完了这一节课;也感谢今天所有在场的老师给了我们支持和鼓励。下课!(六)作业: 1、写下感受到的生活细节,可以回忆过去的小故事,也可以记下刚刚感受到的温情点滴,然后结合自己的体验,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散文,并做好下节课交流演讲的准备。2、拓展阅读:我的母亲(胡适)、额头与额头相贴(毕淑敏)比较课文、进一步体会致爱亲情。(材料另发)五、补充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情感的教育与熏陶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语文课,应当是一堂感情丰富的课。为此,本课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顺势导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讲述真实的故事,进一步升华学生对母爱的认识,达到思维的共振;在天亮了的感人致深的乐曲中,让学生涌动以久的情感不自禁地喷薄而出,达到高潮。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堂课通过自主阅读和主问题的设计,长文短教,简化教学头绪,更多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对文章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根据本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力求通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等深入理解文章主题;通过多媒休的运用,创设恰如其分的情境教学氛围,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让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对接”,唤醒学生沉睡的对父母亲情冷漠的感觉,对准学生的心弦重重弹拨;通过说话练习,调动他们相似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亲恩。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