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81585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目标课题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课前准备课前预习背景材料本文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7年12月13日,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本文是作者就此事件写的新闻评论。读准字音公祭() 宝鼎() 国殇()杀戮() 悼念() 惨绝人寰()篡改() 抵赖() 妄图()警惕() 呓语() 振聋发聩()遁形() 矢志() 捍卫()誓言() 彰显() 磅礴() 辨清字形 戮()杀戮 翼()羽翼戳()戳穿 冀()希冀籍()书籍 篡()篡改藉()狼藉 纂()编纂理解词语【公祭】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举行祭奠,向死者表示哀悼。【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泛指死难的军民。【屠杀】大批残杀。【铭文】器物、碑碣等上面的文字(大多铸成或刻成)。【初衷】最初的心愿。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悼念】怀念死者,表示哀痛。 【动议】会议中的建议(一般指临时的)。【右翼】政党或阶级、集团中在政治思想上倾向保守或反动的一部分。【大肆】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妄图】狂妄地谋划。【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呓语】梦话。 【遁形】隐藏形体。【矢志】发誓立志。 【捍卫】保卫(多用于抽象事物)。【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彰显】 鲜明地显示。 【磅礴】(气势)盛大。【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颠倒黑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一以贯之】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他的全部学说之中(语出论语里仁),后来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何为国家公祭日?为什么要举行国家公祭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你了解多少?1937年12月13日发生了什么?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如今,南京大屠杀的浩劫已经过去80余载,我们为什么要重新提及?我国又为什么以国家立法的形式设立公祭日,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至国家层面?新课展开【初读课文,划分层次】通读课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主要事件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交代了事件背景。第二部分(第24段),写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南京大屠杀的不同态度,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顽固态度。第三部分(第5、6段),写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中国矢志捍卫世界和平。【把握文章主旨】如何理解这篇新闻评论的主旨? 本文报道了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事件,主要讲述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历史的否认,态度鲜明地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态度,表明了中国人民将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写作方法【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运用对比。文章第2段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第3段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战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日本右翼分子顽固态度的强烈批判。2.列举大量事实。 本文列举了大量事实,如全世界的正义之士纪念死难者的事例、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事例。这些事例的罗列凸显了本文内容的真实性,强化了文章主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教学板书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读为主线,重观点把握。在本堂课的教学环节中,我以“读”字贯穿始终,从“初读”到“品读”,始终在读中了解文体特点,把握主要内容,明确作者观点。其用意就是要体现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此外,在教学时,我还尝试着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创新潜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