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语文测试题试卷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80730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4.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语文测试题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8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语文测试题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8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语文测试题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语 文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二里头和“夏”之间是什么关系?许宏:从时段上来讲,二里头文化属于“原史时代”。但不少朋友会因为它已进入国家阶段,而将其划归“历史时期”。其实原史和历史的划分,着眼点是文字的使用与否及其程度,而与社会发展阶段无涉。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三联生活周刊:你相信夏王朝存在过吗?许宏:我只能说我不知道。到目前为止,这是个既不能证真也不能证伪的问题。传世文献中记载了夏王朝的存在,这些记载集中于东周至汉晋人的追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当然是存在的。但透过这些追述性质的文献,我们能够知道当时的人是如何描述看待“夏”的,但却不能据此确证夏王朝的存在,它们是文本而非史实本身。对于古籍,我们既不能无条件地尽信,也没有充分证据认为其全系伪造。对其辨伪或证实工作,只能就一事论一事,逐一搞清,而无法举一反三,从某书或某事之可信推定其他的书或其他的事也都可信。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者,肯定不在少数,权且存疑,也不失为科学的态度。三联生活周刊:你的研究显然是不以司马迁史记一类的古史框架为前提的。如果抛弃了传统的古史框架,今天的我们应当如何认识自己的来处?许宏:对于传统的古史框架,不是抛弃而是超越,我们正在探寻考古学贡献于人类文明史研究乃至人文社会科学一般法则建构的更大的可能空间。一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学早已不再是“历史学的侍女”,而是充分借鉴艺术史、民族志、语言学、口述传统乃至自然科学的多重证据,更为全方位地研究过去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变迁的独立学科。就像有的学者说的,现在存在一种整体上的中国焦虑,我们都想弄清中国从哪里来,向何处去。我们在做的也是学术上的寻根问祖的工作。辉煌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国古代青铜文明,正是建基于对外来青铜冶铸技术的吸纳、数千年炉火纯青的模制陶器的传统以及意识形态层面对礼制建构的追求之上的。像二里头这样一个广域王权国家的架构,究竟是自己产生的,还是受到外来影响,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中国从来就没有自外于世界,一定要把“中国”这个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放到全球文明史的框架里去审视。在传统的古史框架和话语系统之外,探寻考古学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独特表达,既不等于历史虚无,更无损于原有古史框架带给我们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删改自刘周岩许宏:无“疑”则无当代之学问)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二里头文化尚未进入国家阶段,所以学者们认为它不属于“历史时期”。B. 传世文献证明了夏朝的存在,也展示了东周至汉晋人们对夏朝的认识。C. 考古学的发展重新建构了人类文明史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法则。D. 独具一格的中国古代青铜文明,是先民学习和改造外来技术的产物。材料二三联生活周刊:你主张我们应重视史记为中国人确立的古史框架,原因是什么?孙庆伟:首先,我认为史记的古史框架基本可靠。有人怀疑史记的古史体系,实际上这种说法过于笼统和夸大了。因为就篇章而言,从殷本纪之后无人怀疑,因为有殷墟甲骨可以印证,周本纪秦本纪也没有疑问。真正有待于证实的,就是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但这两者在司马迁眼里是截然不同的,夏本纪与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属一类,可信度是很高的,而五帝本纪属于另类,司马迁自己也承认吃不准,因为越久远材料就越少。其次,也有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在情感方面的原因。司马迁是一个“无比深刻而渊博”的学者。司马迁的可贵,不仅在于他的博学,更在于他对史料的裁断和卓识,所以司马迁自称史记的撰作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相比史记对于古史的通透见解,其中的古史框架其实只是一个具体知识点而已。但显而易见,如果不是司马迁,我们今天连这个框架也不会有,因此怎能轻言放弃?如果我们对司马迁这样一位如此伟大的历史学家缺乏起码的了解和尊敬,我认为这是不可原谅的。三联生活周刊:就一般的观察而言,相对年轻的知识群体中对中国古史问题或许“疑”的态度更多,你在北京大学教授本科生课程时是怎样的体会?孙庆伟:就一般年轻学生而言,他们确实天然地相信“疑古”是先进、科学的治史态度,而“信古”则是保守、落后的研究取向。任由李学勤先生有关“对古书的反思”和“走出疑古时代”的呐喊与呼吁,同学们依然是我自岿然不动。我当然不是要否定“古史辨”派学者的先进性和重大贡献,恰恰相反,我是想提醒同学们,读完了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和秦本纪再来“疑古”也不迟“疑古”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应该是具体的学术实践。以前朱熹就说,要“熟读”之后才能“自然有疑”,“若先去寻个疑,便不得”。不读书,上来就疑,那不是疑,那是无知。人们通常认为,怀疑是科学态度,相信则是盲目的。但实际上,“有疑”是为了“无疑”,在疑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裁断,所以“信”比“疑”更难,层次更高。现在的很多怀疑是很草率的,只是人云亦云,是缺乏判断力的表现。(删改自刘周岩孙庆伟:“信”比“疑”更难)2. 根据“材料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司马迁眼中,夏、殷、周、秦四篇本纪都有较高的可信度,只有五帝本纪部分内容存疑。B. 与史记对于古史的通透见解相比,古史框架只是一个知识点,我们阅读研究时无需关注。C. 尽管有学者积极呼吁,但是年轻学生依旧倾向于认为“疑古”是先进、科学的,而“信古”是保守、落后的。D. 现在很多人对古史的怀疑只有治学态度,缺乏学术实践,是人云亦云、缺乏判断力的表现。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如何合理“疑古”。材料三自西周至两汉的文献里,大禹的形象从创世神至夏代的圣王,至半人半兽的天选之人,渐次演变,又相互杂糅。他承载着不同历史语境下,对于他以及他所开创的“夏”的信仰与阐释。万物之初,洪水滔天,苍穹下没有大地,禹受天帝之命布土造地。他用抛到水里能不断膨胀的神土制造土地,既堵塞洪水,又在大地上疏通河流,终于平定山川。天帝于是降下黎民百姓,赐予禹治国安邦的九种大法,由禹做王,监察百姓的德行。在西周中期的青铜铭文中有着类似的文言叙述。但依照现有史料,难以断定在创世神的形象之前,是否存在大禹是人的记述。诗经等周人的文献里,大量出现“禹迹”“禹绩”的词汇。历史学家顾颉刚曾发现,商周的统治者祭祀大禹,认定自己的领土源自大禹之手,“西周中期,大禹是山川之神,后来有了社稷,又为社神”。借助夏禹的形象,先秦诸子阐发自己的政治观念。专门研究大禹传说的学者杨栋表示,“描绘大禹的辛劳形象,是对辛劳为民精神的赞扬,体现的是诸子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背后,是要塑造大禹与夏王朝创始人相符的圣王形象,作为“德”的载体,垂范后世。于禹个人,舜任用禹治水,是因他一言一行都合乎法度,“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于禹的功绩,神话中创世者在造地成功后巡视、步测大地,转换为大禹规划、制订九州中国的行政区域、贡赋标准的过程。来到汉代,史记夏本纪中的大禹治水,已是另一番情形。神话中的原始大水被置换为尧舜时代一场现实的水患灾难,天帝被置换为贤君尧、舜,具有神性的鲧、禹被置换为尧、舜的臣僚。创世者命令动物神潜水捞泥被置换为君臣在朝堂上讨论治水人选,而潜水造地则被置换为鲧、禹父子相继的治水事业。伴随国家形态的演进、政治统治的需要,历史化的版本最终占据主流。一则创世神话被转述为一则古代历史的传说。在司马迁的版本中,舜逝世后,服完三年丧,禹为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躲避到阳城。但天下诸侯都来朝拜禹,禹才继承了帝位。禹登基十年后去世,把天下交给益。服丧三年后,益用类似的流程,把帝位让给启,自己躲到箕山。但诸侯因启的贤德,都离开益而朝拜启,于是启即天子位。然而,写于战国时代的古本竹书纪年有言,“益干启位,启杀之”,贤德背后是血淋淋的权力之争。甚至韩非在韩非子说疑中直接攻击禅让制本身,“舜逼尧,禹逼舜,人臣弑其君者也”。司马迁是承接孟子的思路,用启的贤德调和此间的冲突。但北京大学孙庆伟教授认为,“以尚贤为总基调的禅让是不在其位的知识阶层企图以和平演变方式获取权力的捷径”。(删改自刘畅从神话到史书:文本中的“夏禹”叙事)4. 下列对“材料三”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杂糅:“糅”的本义是杂米饭,引申为混杂。B. 滔天:“滔”的意思是弥漫,不能写作“涛”。C. 潜水:“潜”读作“qin”,指没入水中活动。D. 禅让:“禅”读作“shn”,指把帝位让给别人。5. 下列对“材料三”所涉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周朝把铜叫金,所以铜器上的文字就叫做“金文”。B. 诗经在先秦的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中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孔子论之曰“不学诗,无以言”。C. 孟子是“四书”之一,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体现了孔孟思想的不同侧重。D.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6. 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据西周的青铜铭文记载,禹是一个半人半兽的创世神,受天帝之命布土造地,平定山川。天帝于是降下黎民百姓,命禹监察百姓的德行。B. 在周人的文献里,大禹是山川之神,后来有了社稷概念,又被尊为社神。周人认为他们的领土来自于大禹,所以祭祀他。C. 先秦诸子借助大禹的形象阐发自己的政治观念,都将大禹塑造为与夏王朝创始人相符的圣王形象,作为“德”的载体,垂范后世。D. 史记夏本纪中的大禹治水,已是一则历史化的传说。这是司马迁遵照国家形态的演进和政治统治的要求所做的转化。7. 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史记对古史记载的意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兼爱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1】。”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2】,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3】,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4】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5】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取材于墨子兼爱,有删节)注【1】“虽然”句谓:这样虽然好,但却是天下难以办到的事。【2】牂(zng)羊之裘:羊皮做的朴素衣服。【3】要:通“腰”。【4】胁息:屏气。【5】碎:通“萃”,军队行列。8. 对加点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贵必敖贱 敖:通“傲”,傲视B. 若君说之 说:通“悦”,喜欢C. 朝有黧黑之色 朝:读zho,早晨D. 人亦从而恶之 恶:读w,憎恶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是以仁者非之 此何难之有焉B. 何以易之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C.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D. 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而士不以为行故也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看待别的国家如同看待自己的国家B. 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只是没有认识到它的好处、辨清它的道理C.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所以楚灵王的大臣都为了节约而只吃一顿饭D.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越王勾践亲自击鼓来激励他的武士奋进11.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子墨子”前一个“子”字,是对墨子的尊称,可译为“先生”。B. 墨家学派在先秦曾盛极一时,其核心学说有“兼爱”“非攻”等。C. 晋文公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课文出自战国策。D.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是越王勾践忍辱复国的故事。12.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13. 用“/”给下面文段断句。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小题。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1】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2】者于此,一人奉【3】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取材于墨子耕柱)注【1】功:功效。【2】燎:放火。【3】奉:通“捧”。14. 下列各句大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未云贼也:未见得有什么害处B. 自是而非我:认为你自己正确却否定我C. 子何贵于二人:您为何比这二人尊贵呢D. 掺火将益之:举着火要使之烧得更大15. 根据文段内容,简析文中“吾亦是吾意”的含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小题。饮酒(其十七)晋陶渊明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1】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注【1】萧艾:艾蒿,指杂草。16.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行行失故路:人走着走着,往往会迷失最初的方向。B. 任道或能通:顺应内心的想法,或许能将路走通达。C. 觉悟当念还:觉悟到走错方向,应及时地回到旧路。D. 鸟尽废良弓:鸟打尽弓会废弃,英雄已无用武之地。17. 古人诗词中常会托物言志,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此手法的一项是A.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屈原橘颂)B.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陶渊明饮酒(其八)C.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陈子昂感遇(其二))D.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18. 唐朝韩愈曾作幽兰操一歌,其中有四句:“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请你谈一谈韩诗与陶诗前四句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19.古诗文默写古人作诗喜用花草来比喻高洁品性与美好追求。例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借莲“_”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在恶劣的环境中仍坚持高洁品性的追求。陶渊明则偏爱菊花,从饮酒中的“_,悠然见南山”和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_”能够读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景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一是“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薄暮冥冥, _”,带给人的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_,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一是“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此乐何极”,带给人的是“则有心旷神怡,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述了梦境中的奇遇:“霓为衣兮风为马,_。_,仙之人兮列如麻。”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鲁院的柿子树郭严隶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因为我们来到的时候正是秋天,属于它的季节,它便成为突出的风景。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树木们都成为陪衬。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结着果实的柿子树,不由就看得发了呆。那是刚来到那天的中午,饭后我们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看见了它。震动的时刻里,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分明是一首正在唱着的歌。是大地的歌唱,也是天空、阳光、微风、碧草,甚至是空际白云,地上湖水的歌唱,因为所有这一切都在它之中。人们会把这些笼统地称为大自然,说大自然的歌声是天籁。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最艳的颜色,让人知道这世界上浓丽的极致是洁白。当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生命,人不免要恍神的。恍神中,就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使它们幻闪人间难以见到的明亮。许多时候,我来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它止住我的脚步。是由于唯它身上,秋的痕迹明显的缘故吗?当然,银杏不让。银杏的通体金黄最终在倾听中变作呼应。我不知道自己感受色彩的方式何以竟是倾听?也许已经只能这样了,面对一切都直接捧出心灵。银杏的呼应加深了柿子果实的意义,秋显出慈悲和丰饶。这样写着的时候,秋在窗外变成了冬,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变的,是信手一翻,哗的一声,就成了新的一篇。冬乘着一场寒风来,不见雨,风是独自来的。楼窗外的那棵银杏树,所有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洒落地上,灿灿的,就在地上铺了一层锦,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地久天长,宛如心中珍藏的爱情。后来,银杏的叶子都不见了,树枝是叶片落尽后那种崭新的光洁,对于切切依恋的东西的突然离去,对于这大地上司空见惯的发生,树枝似乎还有些回不过神儿来。这时候,柿子树一派沉静。它的叶子也不见了,都被风带走了,柿子却以果实的姿势仍旧挂在枝头。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来,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强烈地感觉看到了一些清澈温暖的眼睛。柿子仿似诗句一样精致地悬挂在没有了叶片的枝头,那枝干的光洁就成为诗歌里的留白。我看柿子的时候,柿子也在看我,犹如我看蓝天的时候,蓝天也在看我。这样的惊觉下,内心怎能够不慌张?我有那样足够的澄明吗?有那样足够的灿烂、温暖、殷实和爱吗?刹那明白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来了。是的,它在看着我,以无声之言与我交谈,说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它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它打开自己让我细细地进入,让我在抚摸和凝视中明白,自己来到了一个只有祝福、珍惜和善良的地方。真的从来没有过愤怒、怨尤、仇恨以及伤感吗?过去的时光会告诉说,那是曾经的青涩。柿子在春天曾经是花朵,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着的青果。只到秋天来了,它的金色才漫天归流,凝成这样一捧盈硕结实、可摸可触的爱。我思索柿子树在来到这里之前的经历,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或于园圃,或于野谷深山。山风的强劲中有灵,阳光和花朵的灿烂中有情意的香气。它是怎么样被命运选中,这样站到鲁院的花园里来,成为它独特的风景?就如同我们被命运选中,来到这里度过一段珍贵的学习时光。我们是遍涉了苦难之河而终于被长风荡尽衣衫上的淤尘,踏上这清宁的岛屿。你呢,柿子树?你命运中的飓风雷霆是怎样?你生命里的春风清露又是怎样?你可是也深味人间悲喜、世上情仇,才这样以物外之姿呈现尘世的喜乐和殷实?将这些献给生命,所有的挣扎、疼痛、念想便都化为风景。有一天,我清早来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小心地抚摸它们,就像抚摸深夜里凌空而降的神谕。我甚至相信这里面包含着一切关于世界和生命的宣言,也就是爱的宣言。我由此知道了,果实怎样演绎音乐与星光,传递快乐和希望。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荫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塑像,巴金、茅盾、丁玲、冰心他们生命的气息透过那些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样在时空中传递,这是永恒的穿透,永恒的温暖和光照。当微风轻拂,花摇影移,四下里充满眷爱的情意,谁听见星光、月辉、草木、清波,这些事物轻盈地转化成意象,以审美的方式凝聚成饱满玲珑的主题,那是喜悦和善的思绪,那是文学的痕迹。而柿子树在这些思绪和痕迹中,从容呼吸着,就像一篇文章在写作着,一幅画在描绘着,一声祝福在传播着。秋色一日一日深了,霜冻从很高很远的地方砸落了,花园里一切都沉进稳妥静寂的灰色里,沉进无言的诉说,只有柿子树,仍旧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的鲜艳的柿子,在微笑着高歌。这样的时候,你看着那些一片叶子都没有的枝头上,挤挤地悬挂着的果实,会觉得它们还仅仅是果实吗?那已是宇宙天地之心,是关于生长、繁衍、丰收、护佑等等仁慈的旨意。20. 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天籁:在这里指自然的声音B. 喧腾:在这里可以换为“喧闹”C. 强劲:意思是“强大有力”,“劲”读“jn”D. 神谕:意思是“神的指示”,“谕”读“y”2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情感饱满丰富,既有对柿子树的敬仰赞美之情,又有对其他树木只能成为陪衬的遗憾之情。B. 第段结尾处的三个问句,层层递进,形成磅礴之势,表达了作者对自我生命状态的叩问和反思。C. 第段作者说“所有的挣扎、疼痛、念想便都化为风景”,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苦难生活的赞美。D. 文章结尾写柿子火焰般鲜艳的色泽和高挂枝头的姿态,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2. 文章第段,作者描述的柿子树和银杏树有哪些不同?23. 文章第段写巴金、茅盾等文学大师的塑像,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24.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从鲁院里的柿子树身上获得了哪些启示。25. 作者借“柿子树”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对下列经典作品中的“事物”与其内涵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药中夏瑜坟上的“花环”,是鲁迅认为“须听将令”,为了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而特意添加的。B. 红楼梦中,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宝玉,喻指“金玉良缘”,暗示了宝玉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与选择。C. 边城中的傩送曾面临“碾坊”与“渡船”的选择;前者意味着世人眼中门当户对的姻缘,后者则代表着自己想要的爱情。D.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在草垛上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工地上读牛虻,这些书使他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高意义的理解。26.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论语中曾多次论及君子的修养,如: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不器;君子坦荡荡;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其中,你最看重哪一种品质?请结合论语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150-200字。有人说: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有人说:永远或不肯超越自身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请结合名著中的人物,谈谈你对“限度”的认识。要求:人物必须从红岩、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中选择。150-200字。请在下列片段中选择其一,运用描写手法写一段话,描摹此时此刻主人公(翠翠、黛玉)的内心活动。120字左右。片段一:翠翠斜睨了客人(傩送)一眼,客人正盯着她,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片段二: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27.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古人教子曰:业精于勤,荒于嬉。现代教育家说:研究“玩儿”这一丰富的源泉,是我们的任务。以中国古代漆器明代家具珍赏蟋蟀谱集成北京鸽哨等“世纪绝学”享誉中外的文物鉴赏家王世襄,总结自己一生时说:我这辈子没干别的,净玩儿了。也有人说:玩物丧志,靠玩儿难以成就大事。请以“说玩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有人说:“造化弄人,美丽的风景总是容易错过。”我们的生活中也常有错过的风景。请以“错过的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叙事清楚,有细节,有描写和抒情。2018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语文参考答案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本题以及限定答题区域“材料一”,A项,史前和历史时期的划分着眼点在于文字的有无及其发展程度,与社会发展阶段无涉,且二里头已经进入国家阶段;B项,传世文献的记载不能证明夏朝的存在,只能知道当时人是如何看待夏朝的;C项,考古学的发展可能会对人文社会科学一般法则的建构贡献更大的空间,但学者还在探索中。故选D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漏”、“改”、“凑”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材料二【答案】2. B 3. 就一事论一事,逐一搞清(不可以答就事论事);应该有具体的学术实践(或先读后疑);疑后有断。【解析】【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B项“我们阅读研究时无需关注”错误,二者都应该关注。故选B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題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概括如何合理疑古”,就是要筛选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与此相关的信息,如材料一“只能就一事论一事,逐一搞清,而无法举一反三”。材料二“读完了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和秦本纪再来疑古也不迟疑古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应该是具体的学术实践。”“要熟读之后才能自然有疑,若先去寻个疑,便不得。不读书,上来就疑,那不是疑,那是无知。”考生可以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中移动支付的便利来答题即可。【点睛】解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材料三【答案】4. C 5. D 6. B 7. 有助于研究过去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变迁,建立我们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古史框架,以及若干对古史的通透见解;推动了创世神话向历史传说的转化,以及儒家尚贤思想的传承发展。【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和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先认真审读材料,结合材料语境来理解,同时,考生还要注重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C项,“潜”读作“qin”。故选C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编年体错,应为纪传体。故选D项。【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各个选项内容的正误。A项,“半人半兽错”,原文“自西周至两汉的文献里,大禹的形象从创世神至夏代的圣王,至半人半兽的天选之人,渐次演变,又相互杂糅。”C项,“都将大禹塑造为与夏王朝创始人相符的圣王形象”错,并非所有诸子都将禹塑造为圣王;D项,“遵照国家形态的演进和政治统治的要求”错,另外,说司马迁“所做的转化”错。原文“伴随国家形态的演进、政治统治的需要,历史化的版本最终占据主流。一则创世神话被转述为一则古代历史的传说。”“司马迁是承接孟子的思路,用启的贤德调和此间的冲突”。故选B项。【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題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史记对古史记载的意义”,就是要筛选出每一则材料与此相关的信息,材料一“为全方位地研究过去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变迁的独立学科。”“更无损于原有古史框架带给我们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材料二“我认为史记的古史框架基本可靠。”“相比史记对于古史的通透见解”。材料三“一则创世神话被转述为一则古代历史的传说。”“以尚贤为总基调的禅让是不在其位的知识阶层企图以和平演变方式获取权力的捷径”。考生可以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中移动支付的便利来答题即可。【点睛】信息筛选并概括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答案】8. C 9. B 10. C 11. C 12. 现在攻城打仗,为了名利牺牲自身,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以去做的事情。13.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解析】【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C项“朝有黧黑之色”,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故“朝”,读cho,朝廷。故选C项。【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将各个选项中的文言虚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辨析前后两句意义用法是否相同。A项“之”,代词/助词,提宾标志;B项“以”,前后两个都是介词,用。C项“者”,表原因/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D项“而”,表修饰/表并列。故选B项。【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处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降低了难度。C项“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此处“节”,应是“节制、节食”,所以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故选C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故选C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句得分点:“若夫”,句首发语词,不译;“杀身”,牺牲自身、舍生;“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判断句;“所皆难”,所字结构。【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句“越王勾践”,人名,在句中作主语;“教驯其臣”,动宾结构;“曰”,说的意思,此处一般要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参考译文: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所以仁者称赞它。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从前越王句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所以墨子说道:像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小题。【答案】14. C 15. 我(墨子)坚持认为我的做法是正确的。提倡兼爱,虽未必给动乱的天下带来好转,但方向是正确的。【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处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是句子大意的表述,降低了难度。C项,“子何贵于二人”,大意是:您更赞同二人中的哪一个呢。故选C项。【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先疏通文意,根据整段文意来理解文中“吾亦是吾意”的含义。“吾亦是吾意”,“是”,赞成、认为对;句子的大意是“我也是赞成我的理念”,也就是说墨子坚持认为自己的观点、做法是正确的,即“兼爱天下”,通过墨子在文中打的比方可知,兼爱天下功虽未至,但这种做法是正确的。【点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不仅要求领会文言文文段的基本意思,而且要求将作者对文中人物或事件的观点概括出来。解答这类题目时就是要认真审读题目,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命题者的意图,找准思考的方向。要弄清选项具体所指的对象和范围,要看清选择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具体的人和事,具体到文段中的哪几句话、涉及哪几件事、哪几件物品,也要清楚明白。参考译文:巫马子对墨子说:“您兼爱天下,谈不上什么好处;我不爱天下人,谈不上什么害处,都没有产生什么效果,您怎么能认为只有您对而我不对呢?”墨子说:“现在有一处失火,一个人端来水,要浇灭它;一个人举着火,要使它烧得更大。都还没有产生后果,您更赞同二人中的哪一个呢?”巫马子说:“我赞同那个端水者的意愿,而否定那个举火人的意愿。”墨子先生说:“我也是赞成我的理念,而不赞成您的理念。”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小题。【答案】16. D 17. D 18. 相同点:陶渊明和韩愈在诗中都通过兰花来喻指君子的高贵品格,表达了自己内心对高洁品性的坚守。不同点:韩愈诗中所表达的是君子的才华不会因无人赏识而减弱半分。即使没有明君赏识也没有关系,君子依然会坚守自己的道德操行。而陶渊明诗则用清风比喻明主(或明时),萧艾比喻无能小人,表达了君子之德要有明君赏识,才能从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或君子要在明时出仕才会有所作为,从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解析】【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鸟尽废良弓”,此句是用典,比喻统治者于功成后废弃或杀害给他出过力的人。诗末以“鸟尽废良弓”的典故,说明自己的归隐之由,即如果现在不弃官,怕自己以后会被当作良弓一样被冷落起来。故选D项。【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处主要考查托物言志的手法,考生解答时,要一一辨读每个选项中诗句所运用的手法。A项,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B项,诗人以“东园青松”为喻,表明真正的英雄人才,在严峻的考验中才会显现出来。意为做人应当像孤松一样,不应苟合于世俗,随波逐流。C项,作者托物感怀,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D项,是单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故选D项。【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处主要是结合诗歌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的异同之处,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比较异同。韩愈幽兰操“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是说兰花开时,在远处仍能闻到它的幽幽清香;如果没有人采摘兰花佩戴,对兰花本身有什么损伤呢?作者以兰花来喻指君子的高贵品格,一个君子是能处于不利的环境而保持他的志向和德行操守的。陶诗前四句“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作者以幽兰自喻,以萧艾喻世俗,表现自己清高芳洁的品性,同时认为君子要在明时出仕才会有所作为,从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考生作答时先分析、概括出两首诗的情感,然后再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即可。【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19.古诗文默写【答案】 (1). 出淤泥而不染 (2). 采菊东篱下 (3). 松菊犹存 (4). 虎啸猿啼 (5). 忧谗畏讥 (6). 宠辱偕忘 (7).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8). 虎鼓瑟兮鸾回车【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淤”“篱”“犹”“啸”“谗”“偕”“纷纷”“瑟”“鸾”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答案】20. C 21. D 22. (1)银杏树的叶子通体金黄,灿若金子,色彩绚丽;看似地久天长,实则短暂。柿子树的果实一派沉静,清澈温暖,安详长久。23. (1)文学大师恰如秋天的柿子树一般,以丰硕的作品馈赠读者,传递快乐、希望、温暖、生命的气息,将上文借由柿子树产生的思考与鲁迅文学院所具有的深刻意义相关联,升华主题。(2)表达了对文学大师的敬仰热爱之情,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追求,使文章意蕴更加丰厚。24. (1)阳光灿烂下的柿子树犹如天籁,让我领悟到美的不可言说;(2)柿子树在喧腾中活得安详沉静,让我思考自己的内心能否泊于安详与沉静;(3)柿子树在春夏慢慢生长,耐心等待秋天的收获,使我得到关于成长的感悟;(4)柿子树经历风霜雨露才结出的丰硕、明亮、温暖的果实,给人传递快乐和希望,之前所有的挣扎、疼痛、念想都化为风景;(5)因为凝视柿子树,激励我要像那些大文学家一样,用自己的文字温暖了读者,历久弥新,令人敬仰,启迪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传递快乐和温暖;(6)柿子火焰般悬挂拥挤在枝头,使我意识到那是生长、繁衍、丰收、护佑等仁慈的旨意。 25. B【解析】【2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和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注重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C项,强劲:jng。读“jn”一般指力气、力量或精神、情绪、兴趣等。故选C项。【2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A项,“遗憾之情”错误,没有此情感;B项,“层层递进,形成磅礴之势”错误,并非层层递进;C项,“对苦难生活的赞美”错误,文中没有体现。故选D项。【2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如文中“银杏的通体金黄最终在倾听中变作呼应。”“楼窗外的那棵银杏树,所有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洒落地上,灿灿的,就在地上铺了一层锦,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地久天长,宛如心中珍藏的爱情。”“银杏的叶子都不见了,树枝是叶片落尽后那种崭新的光洁”“这时候,柿子树一派沉静。它的叶子也不见了,都被风带走了,柿子却以果实的姿势仍旧挂在枝头。”“柿子仿似诗句一样精致地悬挂在没有了叶片的枝头,那枝干的光洁就成为诗歌里的留白。我看柿子的时候,柿子也在看我,犹如我看蓝天的时候,蓝天也在看我。”银杏树以叶子展现美,绚丽、张扬,短暂;柿子树以果实呈现美,沉静、安详,持久。解答本题可以将银杏树和柿子树的不同之处进行思考,突出两种树的不同特点。【2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重点考核文中情节安排的艺术,分析某情节的作用。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回答此题,要根据文本中写到文学大师雕像的上下文,联系文章主旨思考。写文学大师的雕像,与前文所写的柿子树形成了照应,以物喻人,揭示了文章主旨。文学大师的雕像出现在文本对柿子树的赞美之后,文学大师同柿子树有很多共同点,他们恰如秋天的柿子树一般,以丰硕的作品馈赠读者,传递温暖,传递生命的气息。因此这就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大师的敬仰热爱之情,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追求,使文章意蕴更加丰厚,也就含蓄地点出了文章主题。【2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回答这类题目一要做到所进行的探究分析都必须与原文有直接的联系,或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二要观点明确,表述合情合理。所谓的“启迪”,实际指的就是对文本中所描写的物象的象征意义的领悟。柿子树在喧腾中活得安详沉静,让“我”领悟到做人也应该这样安详沉静;柿子树在春夏慢慢生长,耐心等待秋天的收获,使“我”领悟到到人的成长过程也应该有收获的季节;柿子树经历风霜雨露才结出的丰硕的果实,使“我”领悟到做人也要像柿子树一样传递快乐和温暖。解答时需要学生结合“柿子”所表示的深刻含义。【2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熟读各类作品,了解作品中的文学形象的特点、象征意义,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B项,非“暗示了宝玉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与选择”,宝玉真正爱的是黛玉。故选B项。【点睛】探究类题目检测考生是否具有发现文本的丰富内涵与深层含义的眼光,是否具有对文本进行独到感受与创造性理解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的指向是多层面的而不是单层面的,试题的答案是多元的而不是唯一的。其探究角度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方面:文本的表达目的、文本的表达方式、主旨的隐含意义、作者的写作动机、文本的时代与社会背景等。26.微写作【答案】示例:君子是有修养的,有修养的人是能够耐得住寂寞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