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3.1 明朝君权的加强 +3.2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479346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3.1 明朝君权的加强 +3.2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下3.1 明朝君权的加强 +3.2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下3.1 明朝君权的加强 +3.2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下3.1 明朝君权的加强 +3.2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了解靖难之役和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其能初步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评价。2、过程和方法(1)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效果的直观性和趣味性。(2)通过设疑、自我展示、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难点八股取士及造成的影响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介绍南京和北京的文化古迹,并多媒体播放图片:南京城墙轮廓图,之后提问:1、这些大家熟悉的著名古建筑是那个朝代的呢?2、南京城墙轮廓到底像谁的脸型?3、他和这个朝代又是什么关系呢?4、他和他的子孙是如何统治国家的呢?探究新知: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教师利用课件阐释明太祖图片提示问题: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间、地点、都城(2)教师进一步追问:朱元璋为了他的长治久安,他采取了那些统治措施?(3)小组展示,教师点评,补充。(4)教师补充问题,温故知新,思考探究下列问题:行中书省设立于哪个朝代?明朝为什么废行中书省?丞相和中书省设立于哪个朝代?明朝为什么废丞相和中书省呢?锦衣卫的组成、职责、特点各是什么?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目的是什么?明朝的八股取士与以前的科举制相比有什么变化?造成了什么影响?回顾总结:科举制的雏形、形成、发展、僵化2、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1)问: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开始实行的制度?教师:明太祖加强君权是为了使明朝长治久安,但是在他死后皇族内部为了争夺皇位却发生了自相残杀的事件即“靖难之役”。(3)明成祖夺得帝位以后,迁都北京。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继续和发展?课后小结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知识点。课后习题15、明朝君权的加强评测练习检测提升:一、选择题1、“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2、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丞相的两个皇帝是( )A秦始皇、明太祖 B秦始皇、明成祖C秦始皇、隋文帝 D隋文帝、雍正帝3、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哪个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A三省六部制 B三司 C行省制 D厂卫特务机构4、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A焚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5、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隋朝时期,科举制创立 B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C宋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D明朝科举考生的答卷分成八个部分6、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是( )废除丞相 迁都北京 执行削藩政策 设立东厂A B C D7.明朝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中最具特色的是( )A.废行省,设三司 B.废丞相,权分六部C.设厂卫特务机构 D.设立军机处8.靖难之役的实质是( )A.削藩战争 B.争夺皇位的战争 C.分裂战争 D.加强中央集权的战争9.明成祖迁都的原因是( )A.政治动乱 B.南方水患严重 C.外族入侵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0.明朝的科举考试命题范围包括( )四书三通五经四史A. B.C.D.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请回答:(1)上述材料出自那位历史人物?(2)此人的上述言论抨击了明朝的什么制度?为什么?(3)此人在抨击这一制度时与什么历史事件进行了对比?这一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4)你认为今天我们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和明朝相比有什么进步?12、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是前所未有过的?说明了什么?板书板书设计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一、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明朝的建立1368年 朱元璋 南京2、加强君权的措施政治方面:(1)改革行政机构(2)设立锦衣卫思想方面:八股取士二、 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迁都(2)削藩(3)设东厂七下3.2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概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地图上指出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教学重难点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方案一:教师展示郑和画像或关于郑和(三宝)的故事导入新课。方案二:香港凤凰卫视曾经组织凤凰号帆船下西洋,开展历时八个月的航海电视。中国女记者范春歌历经两年,只身一人穿越了亚非的近20个国家,沿途寻访郑和船队留下的历史痕迹。为什么当今的人们如此关注和重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呢?教师: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去重温这段中国航海史上最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对外交往的诗篇。1.学生速读课文,了解同步中探究过程,掌握本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2.督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问题。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督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用时:46分钟)1.速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初步掌握基础知识。2.同桌合作,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自己初步尝试解决问题。3标示疑难问题。一、郑和下西洋交往假如你生活在15世纪的中国明朝,并随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你认为我国的哪些发明为郑和七下西洋提供了技术支持?你们历经千辛万苦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94页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一说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最远到达了哪里?你们带去了哪些物品?哪些物品最受欢迎?你们回国时带回了哪些物品?你认为你们七下西洋有何历史意义?【过渡】明朝时期,除了友好交往,在东南沿海,也发生过激烈冲突。二戚继光抗倭冲突.“倭寇”都是指哪些人?明朝中期以后,倭寇猖獗的原因是什么?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首诗表达了戚继光什么情怀?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讨论为什么戚继光能取得抗倭的胜利?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葡萄牙人何时攫取了澳门的居住权?这里的“攫取”“居住权”是什么意思?创设情境历史与现实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造船技术不断提高,罗盘针的发明等。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指图说出经过的地方即可。到达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带去了大量的金银宝货。其中瓷器和丝绸最受欢迎。回国时带回了大量的珠宝、药材和香料。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师留几分钟让生识记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大体经过、最远到达的地方及其历史意义。)元未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海防巩固,倭害不大。到了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驰,倭寇与当地奸商、海盗相勾结,这是倭寇猖獗的原因。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所搜集的资料,讲有关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1553年。葡萄牙人是通过贿赂、欺骗的方式,堂而皇之地住下来。他们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所以叫“攫取”。生齐唱七子之歌结束本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