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诗三首》教案3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78183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魏晋诗三首》教案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汉魏晋诗三首》教案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汉魏晋诗三首》教案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无忧http:/jiaoxue5u.taobao.com/专注中小学 教学事业! 汉魏晋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汉魏晋五言诗的特点,品味古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品味迢迢牵牛星一诗中叠字的表达效果,培养和提高诵读古诗的兴趣。 3学习短歌行,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及建功立业的心情。 4学习归园田居,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了解陶渊明诗歌平淡、朴素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重点和难点: 1迢迢牵牛星中用平凡的意象表达的刻骨铭心的感情。 2揣摩短歌行中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3体悟归园田居中诗人悠闲自在的心态。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 教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西汉至东汉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赋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其中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很高,标志着五言诗趋向成熟。 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文人诗作选辑,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这十九首诗是汉代无名氏作品,非一时一人之作,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的第一句作题目。诗作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失意文人仕途碰壁后所产生的生命无常、及时行乐等颓废情绪。这类诗反映了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崩溃,乱世人生观盛行时文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状态。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上成就相当突出。将抒情、议论、叙事、写景融而为一,达到高度的自然和谐;善于抓取人物的典型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语言浅近凝炼,自然和谐。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千百年来古诗十九首传诵不衰,她究竟有何魅力使人们如此钟爱她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迢迢牵牛星,来感受其艺术魅力。 二指导朗诵 (1) 指名朗读指正。强调某些词语的读音,如:纤纤 擢 札札 机杼 指导:读诗要读得抑扬顿挫、要有轻重缓急,这固然建立在对诗内容的基础上,但如果掌握一些朗读技巧也会使我们的朗读增色。比如:1读诗要抓重音。如何确定呢?读了一遍后给你印象深刻的词语应重读;2朗诵要有余韵。人们形容歌唱得好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读诗也应如此。每句诗句末字音要适当延长,正所谓“声断意不断”,就如音乐中的保持音。 (2)按照朗读技巧齐读全诗。 三诗歌内容分析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遥远的样子。成语:千里迢迢。“牵牛星”俗称牛郎星,在银河南。 “皎皎”:明亮的样子。“河汉女”指织女星,在银河北,与牛郎星隔河相望。 可见,这首诗是什么题材的?以牛郎织女的故事为题材的。这是较早反映此内容的诗歌。 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最普及最动人的故事之一。牵牛和织女的名称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歧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关于织女的描绘,已有终日不成章”的意思,但牵牛与织女之间还没有故事联系。到了西汉,牵牛织女的关联多起来,据汉宫阙疏说:“昆明池上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两颗星演变成两个有具体形象的神人,可能其中还有一些故事情节。班固西都赋有“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的句子。把牵牛、织女说成夫妇,一对磨难夫妻是东汉后期的事。迢迢牵牛星是这一故事趋向定型化的标志,此后的一些文学作品除个别情节如七夕相会之外,主要内容都本于该诗篇。曹丕燕歌行中有“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句子;曹植九咏注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可见这一故事在魏初已基本定型。 为何牛郎织女的故事会定型于汉魏呢?东汉末年政局混乱、社会动荡,民间家破人亡、生离死别的现象不断发生,人们将对命运的无法把握注入了这个故事中。 思考:1“迢迢”、“皎皎”是否是互文?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迢迢”是就织女的角度而言的,既是距离远,又是指思绪之绵长;“皎皎”也可以是形容织女的光彩照人。2“河汉女” 可否换成“织女星”?为什么? 明确:不能换:如果换了就显得过于平常且重复;用“河汉女”将星星一下子人格化,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秋夜星空寥阔明净,对幽闺思妇来说,最容易触动她们的别绪离愁,把她们引入碧海青天的梦幻世界;而银河两旁的牛女双星的方位和有关双星的故事传说,更使得眼前景物和离人的现实心情很自然的结合起来,丰富了这一梦幻世界的内容,也给诗作渲染上了一层凄丽的悲剧色彩。 (2)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纤纤”形容手的细长柔美。织女是织神,在神话传说中,天上绮丽的云霞,都是她手指下精巧的成品,可见人们对于她一双纤手有着如何美妙的幻想,而诗人通过想象把她形象化的表现了出来,并且是那样的美,那样的富有诗意。“纤纤作细步”中的“纤纤”形容步子细碎矜持高贵。“纤纤”“札札”两个叠音词一状形一摹声,由人及事,形声生情。这使我们想起木兰辞开头几句。木兰有心事,织女呢?织女的相思从何字可以看出?“弄”是耍,把玩的意思。 生女儿称为“弄瓦”,“瓦”是纺车上的纺锤;生儿子称为“弄璋”,“璋”是一种玉器。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评析:织女以善织闻名,织布为的就是和牛郎相会,可由于饱受相思之苦而无心织布终日不成章。 (3)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到底“相去”远不远?“河汉清且浅”,空间距离上理应相去不远;然而情感的相思却又因无法传递显得非常邈远。 “盈盈”:1写水之物貌,清浅的样子;2它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 “清且浅”要读得急促。 “脉脉”:写人的情貌,含情的样子。“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评析:银河水清又浅,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近在咫尺,若隔天涯。别离之情最是难以派遣,河水并非不能渡过,而是不可逾越,遂成为哲学上文学上永恒悲剧的意象。难怪有人评价,这两句揭示矛盾之鲜明,表情之深切,景物之交融,声情之并茂,雅俗之兼得,堪为诗歌上乘。这句诗用了“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四小结: 结合创作背景可知,在东汉末年的动荡年代,人们聚少离多,对人生命运无法把握感到悲哀,于是就借天上的神话传说写现实的悲欢离合。本篇借织女思牛郎的神话故事,写女子的离别相思之情。天上的熠熠双星及爱情传说,的确最易触动幽闺彻夜难眠的思妇的离愁别恨。此诗表面字字在叙写织女的天上愁思,实际却句句在抒发思妇的地上离恨。天上尚且如此更何况地上的人呢!天上的悲情正是人间的写照! 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叠音词的魅力: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盈盈”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诗人的神情。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然而又都显得确切不移、自然生动。同时,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淘汰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的一个经得起考验的英雄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操的短歌行,去体味一下那个英雄的情怀。二 请同学说一下自己所了解的曹操: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曹操在其中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和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然后告诉他们,小说戏剧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曹操的作品去了解曹操这样一个人。三 分析诗歌:1 齐读诗歌2 同学对照注释,疏通诗意。(三分钟)3 老师强调一下重点的字词:慷当以慨:即为慷慨。当以,无实意。 枉用相存:枉,表谦敬的副词。用,以。存,问候。4 诗歌按照意思来分可分为四小节,每二行一小节,分节来解读诗歌,主要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来鉴赏。5 鉴赏第一节: 齐读第一小节,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节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中情绪。明确:情绪“忧” 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明确:人生苦短 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这个修辞的好处是什么?明确: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比喻的好处是形象生动。 齐读第一小节,体味作者的那种忧愁。 背诵第一小节(一分钟时间),老师检查。6 鉴赏以下三节: 齐读余下三节,思考作者在其中写了什么内容,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诗歌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明确:对贤才的渴望。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可以看出。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这种表达技巧的目的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呢?明确:用典。用典的目的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用典的好处是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齐读最后三节,给同学五分钟时间背诵。 检查背诵。同学就文中不懂的句子相互讨论,老师给予点拨。明确: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请同学说出自己所喜欢的句子,并进行赏析。7 诗歌风格的探讨 : 刘邦在做了帝王荣归故里之时,作了一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这样的帝王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却心忧天下的防守,曹操作为一代英雄,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在本首诗歌当中作者开头就提出了人生短暂这个话题,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所以作者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在观沧海、龟虽寿中所说的观点。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国家衰微,作为一个有统一天下壮志的政治家兼诗人来说,他心忧天下,因此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只能是悲凉的。另外,建安时期是一个追求建功立业的时代,所以在曹操的诗歌当中又有着慷慨的壮志,所以他的诗歌风格有是慷慨的。这种慷慨悲凉的风格正是建安时期诗歌总的风格,也因此形成了建安风骨。建安风骨一方面描写现实生活,一方面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这种现实主义的传统从诗经开始,流传到汉乐府,又从汉乐府传到了建安文学。补充:从 诗经开始的四言诗在曹操那里得到了发扬光大,曹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四言诗写的最好的最后一位诗人。8齐读诗歌,去体味悲凉慷慨的风格。 附:板书 短歌行 思想内容 表达技巧 风格 (第1节)对酒当歌,忧人生苦短 比喻(形象生动) 悲凉(24节)求贤若渴,求天下一统 用典(典雅耐读) 慷慨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彻底悔悟、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 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 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 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 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 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客服唯一联系qq 1119139686 欢迎跟我们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