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沪教版第一册:《促织》教案1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75988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沪教版第一册:《促织》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沪教版第一册:《促织》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沪教版第一册:《促织》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促织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设想 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 (1)提出要求: 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展玩不可晓: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思试之斗以砚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舰”,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 (1)提问: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 根据学生的讨论,有几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在课外完成。 4布置作业: (1)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 (2)翻译“异史氏曰”一段,并对照课文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 为了一头蟋蟀,造成百姓倾家荡产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 安排成名发财致富的结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 第二教时 一、教学要点。 编写本文情节结构提纲,深入研究课文思想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作业: (1)指名两位学生板书情节结构提纲。 (2)指名一位学生口述“异史氏曰”一段的翻译。 讨论学生的翻译。明确: 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这是仿效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 奉行者:以译“奉皇帝的命令去办的人”为好,可与上文“天子”一致。 加以官贪吏虐:加以,该是两个词,“加”,加上;“以”,由于。“贪”译“贪婪”为好。 一跬(ku)步:课文未注。古代以跨出一脚的距离为跬,两跬为一步。课文中是“一举一动”的意思。 以蠹(d)贫:蠹,蠹虫。课文用来比胥吏的侵害。有的译作“由于读书而贫困”。根据文意还是以译作“由于胥吏的敲诈而贫困”为好。 (译文见人教社编教参,上说略与不同,供参考。) (3)讨论学生板书的情节结构提纲: 边讨论边修改学生的提纲。 (附)板书设计(见下页) 2分析课文内容: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读后提问:“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讨论。明确: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未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2)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讨论。明确: 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思泽”,这岂不荒唐可笑! 综上所述,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在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愚民,无异是助纣为虐”。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3布置作业: 做“思考和练习”题一、二、三、四。 第三教时 一、教学要点。 对照比较阅读,揣摩文意,局部改写课文。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检查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二题,参见第二课时教案,第三、四题参见人教社编教学参考书。第一题中,关于作品的消极方面,要注意蒲松龄生活的时代(17世纪),不能超越历史条件加以苛求。作者把成名的逆来顺受称作“天将以酬长厚者”,就是这种历史局限的反映。 2对照比较阅读: (1)聊斋志异有几种不同版本,文字各有出入,试对照阅读下列例子加以比较,作出评价。 1 讨论。明确:句子的上文有“问者?香于鼎,再拜”,例句a承上而下,合乎语境,更确切。 2 讨论。明确:例句a从四个方面写出成名捕捉蟋蟀时的极度紧张,搞得精疲力尽,远比例句b形象生动,更深刻地揭露了“岁征民间”之苦。 3 讨论。明确:例句b只写成名夫妇对子之爱,而例句a写失虫之优甚于失子,是对封建统治的有力控诉。 (2)读下面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野史,与课文作比较,有哪几处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吕毖明朝小史) 讨论。明确: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两文比较,还有几处不同: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妻失促织,惧而自缢;鸡啄食促织;夫亦自经。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写作技法上值得我们借鉴。 3练习局部改写: 要求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改写促织的结尾部分,可以写出各自设想的结局。 4布置作业: 将促织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