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窦娥冤》教学设计1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75724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窦娥冤》教学设计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窦娥冤》教学设计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窦娥冤》教学设计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窦娥冤教学设计1 窦娥冤 教学目的: 品味语言,认识曲文的艺术手法 把握剧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全文(曲文) 正音正义: 提防 阡陌 刽子手 嗟叹 亢旱 二、剧情分析 (一)问:本折故事分为几个场景?从哪里划分?为什么? 1、端正好滚绣球 2、倘秀才鲍老儿 3、耍孩儿至煞尾 (二)分析曲词的内容和情感 齐读第一个场景。要求用富有情感的语言。 1、这两段曲词写了什么内容? 愤怒控诉。(板书) - -天地不公。天,上指统治者;地,下指官吏。这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怀疑。 2、从曲词中你读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怨天地:“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 恨不平:“地也,你不分好歹何谓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哀自己:“哎,只落得两泪涟连。” 3、这两首曲子,情感激昂。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 对偶句:整齐,语气连贯,适于表达畅达的情感。 对比手法:鲜明的情感色彩。 呼告:情感喷发式的直抒胸臆。 “字句皆无忌惮”的语言:口语:“葫芦提”“合”等。自然,不受约束,情感力量充分。 分角色朗读第二个场景。 1、这一场景主要写窦娥与婆婆的“诀别“,感情基调是什么? 哀婉凄恻。(板书) 2、这一场景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 善良,孝顺。(板书) 3、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以善良的被毁灭,揭露社会的黑暗。这个人越是善良,温顺,揭露的意义越深刻。 第二课时 一、齐读“三桩誓愿”曲词。 1、“三桩誓愿”,反映了窦娥怎样的情感? 抗争精神和坚信冤情被雪的壮烈。(板书) 2、为什么要发三桩誓愿?一桩不行吗? 不行。 因为历史上和冤有关的传说有好几个,窦娥觉得冤情太深,少了不充分。 三个誓愿有不同的程度。 血洒白练:不落红尘。 六月飞雪:洁白不染。 亢旱三年:惩罚世道。 显示自己的冤情报复这不公平的世道。 3、对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你怎样认识? 理想的寄托。如果你受了冤屈,也会这样想,虽然不合逻辑,但却合乎情感。 明代叶宪祖改编窦娥冤故事,名为金锁记。记窦娥丈夫蔡昌宗并未夭折,而是于上京途中黄河遇险,掉落水中,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上京应举,状元及第。窦娥刑场当刑时,大雪纷飞,监斩官急令刀下留人,收入监房。后窦天章为肃政廉访使,为窦娥平反冤情,父女进京,于舟中遇到蔡昌宗,夫妻团圆。 这两种结局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二、最后“煞尾”一节,曲词有什么特点? 景物渲染。 三、元杂剧基本知识(略) 四、背诵滚绣球 基础练习 1阅读倘秀才和叨叨令两首曲词及前后科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A倘秀才的前两句唱词,配合前面刽子手的宾白,交代和渲染了戏曲的虚拟场景,同时为下文窦娥乞求改道做铺垫。 B叨叨令这首曲词唱词平易,接近口语,在唱词中夹杂对白,曲词与宾白互相映衬,凄切婉转地道出了窦娥身世之哀。 C这两首曲词以“悲”字统领,展示女主人公内心世界,倘秀才怕年迈的婆婆伤心,叨叨令自诉身世之悲,鲜明地塑造出女主人公善良的人物性格。 D这两首曲词大量地运用了当时的口语和衬词,例如“哥哥们”、“也么哥”等等,虽然切合人物的身份,但终究缺乏曲词的文采美,未免有些美中不足。 2阅读快活三和鲍老儿前面的大段独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白交代了受刑的原因,窦娥的“屈招”展示了女主人公善良的本性,与前面的要求改道的情节互相照应。 B独白后,再引出唱词,以唱词来进一步深化和补充人物的性格。 C独白再次重复上一折的内容,虽需交代,但不必如此详细,应该简略,甚至一笔带过也可。 D独白在交代情节的同时,还提出了对身后事的微薄的要求,在结构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对快活三和鲍老儿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快活三这首曲词主要以唱腔重复、强化前面独白中的“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的微薄乞求,在艺术表现上把悲表现到极致。 B鲍老儿后半部分把这人生的大不幸归结到自身,让婆婆不必“怨气冲天”,说明窦娥对“天地”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C快活三这首曲词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循环往复地极言身世之悲,中间加入“婆婆也”,使得排比中又有变化,达到一句比一句更悲的语言效果。 D快活三和鲍老儿这两首曲词语言本色凝炼,进一步写出主要人物含悲慰婆及对身后事微薄的要求,是对前一部分的强烈衬托和渲染。 阅读耍孩儿至结尾和前面的宾白,回答下面的问题。 4对耍孩儿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面滚绣球一曲集中对“天地”进行控诉,指责,乃至否定,但这首曲词却最终又把希望寄托到“湛湛青天”身上,可见作者在整个结构的构思上不严谨。 B滚绣球中虽然对天地有了清醒的认识,但作者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终究还是找不到改变现实的出路,因此最终还是归依到“天地”上来了。 C窦娥运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利用苌弘无罪被杀,杜宇因灾让位的不幸遭遇来说明自己死得冤枉和凄惨。 D这首曲词虽然言语通俗易懂,但仍然注意了曲词应有的韵律美和抒情性,整首曲词声韵和谐,情感凄切。 5对二煞一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煞这首曲词借用了战国“邹衍”的典故,“六月飞霜”运用艺术的夸张手法,表明自己冤情深重,足以感天动地。 B一煞中“你道从人愿”三句唱词,照应耍孩儿中对“湛湛青天”所抱有的希望,再一次显露了作者的思想局限。 C二煞这首曲词恰当地运用了修辞手法,“暑气暄”与“下雪天”的比喻,“一腔怨气喷似火”与“六出冰花滚似绵”中的对比,都传达出了女主人公胸中的愤懑不平。 D一煞揭示了造成窦娥冤屈的根本原因在于“官吏每无心正法”,从而“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也是全剧的中心所在。 6对窦娥临死前这三桩誓愿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作者把这三桩誓愿安排在全剧的结束,其目的在于使女主人公沿着从怨到悲到恨的情感脉络,一步一步发展到高潮,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百姓的痛苦和作者对现实的深切的反思。 B作者把三桩誓愿安排在最后,是为了让窦娥的冤情得以昭示后人,让人们知道这是“官吏每无心正法”的结果,从而揭示中心。 C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因而其顺序是不可以颠倒的。 D这三桩誓愿都寄托了女主人公希望“人心可怜”,“天公可期”的愿望,因而顺序互换对艺术的表达效果并没有影响。 7对戏曲的结尾交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尾有多余之嫌,文学艺术讲究“余韵之美”,应该留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交代誓愿的结果,无疑道尽了戏曲的魅力,曲尽味也尽,因此不足取。 B监斩官看见一、二桩誓愿的实现,判断“必有冤枉”,理应为窦娥申冤昭雪,却命令左右将尸首还给蔡婆婆了事,灰溜溜地下场。恰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的具体表现,结尾收场为中心的表达做了佐证。 C结尾让誓愿得以实现,化不可能为可能,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法,更好地体现和烘托了本剧的悲剧色彩。 D结尾中“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一句为下一折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为其申冤昭雪打下伏笔,这是结构上前后勾连、严谨的表现。 8窦娥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借助于想象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表达当时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愿望。 B借助于想象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反映人民群众惩治邪恶、保护善良的心理需求。 C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作家面对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只能从内心世界去寻求出路。 D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作家只能靠鬼神来解决他们认为无法解决的矛盾。 综合练习 1给下面生字注音。 桃杌()前合后偃()盗跖()哥哥行() 瀽()罪愆()湛湛() 苌()弘 暑气暄() 2对加粗词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怎不将天地也生(产生)埋怨 不提防遭刑宪(刑罚) 错勘(分辨、判断)贤愚枉(徒然)做天! 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自己) 我窦娥向哥哥行(这里、那里)有句言 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 把亡化的孩儿荐(推荐) 官吏每(每每、常常)无心正法 断送(丧失、毁灭)出古陌荒阡 兀的(这,与“兀那”意同)不是 AB C D 3填空。 (1)关汉卿,()末()初大都人,()家,号()。与()、白朴、()齐名,并称为“元曲四大家”。195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代表作除窦娥冤外,还有望江亭()单刀会等。 (2)元杂剧在形式上,把歌曲、()、舞蹈有机结合,剧本则要求()和韵文的结合。 (3)元杂剧在结构上,一般为四折一楔。()是音乐组织单元,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篇幅短,位置不定,一般放在第一折前对故事做简单介绍,或折与折之间类似过场,起衔接作用。 (4)角色,每本只一个主角。男女主角分别叫()和()。此外还有表现豪富、无赖等形象的(),表现刁钻、滑稽人物的()。还有卜儿、外、孤等配角。 (5)音乐,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只由主角独唱。()即曲调,表声音的高低;“曲牌”即曲谱,韵律要求严格。 (6)剧本,由“曲词”和“宾白”构成。“曲词”抒情强烈,起()和()作用。“宾白”含()和独白。剧本还规定了角色的动作表情,称()。 4鉴赏端正好滚绣球两首曲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天”“地”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天地象征着道德的准绳。 B天地象征着社会的黑暗。 C天地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D天地象征着封建的统治。 (2)窦娥一出场即谴责天地鬼神,抒发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A窦娥一出场就鸣冤叫屈,抒发了女主人公强烈要求伸张正义,渴望光明的心情。 B曲词通过对天地鬼神的指责,表现出了女主人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C曲词慷慨激昂,言词激切,表达了女主人公悲愤、不平之气。 D受冤屈不指责官府而埋怨天地,怨恨天地又最终只能“两泪涟涟”,可见女主人公在情感上的胆怯,精神上的懦弱。 (3)细细品味滚绣球,体会窦娥对“天地”的情感如何变化?_ (4)对端正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开篇即鸣冤叫屈,运用了“正衬”的手法,“没来由”“不提防”这样平常轻松、口语化的言语与“犯王法”和“遭刑宪”这样人生的大不幸相提并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表现出了窦娥的屈,官府的恶,社会的不公,天地的偏袒。 B这首曲词表达了窦娥的怨愤、不平之气,交代了窦娥承受到的灾难,她虽冤深似海,但却不敢指责官府,只能在那里怨天尤人,空叹息。 C窦娥蒙冤屈,“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表达出了人生无常,世间之事难以预料的喟叹,大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意。 D这首曲词写出了女主人公蒙受冤屈之深,世间的不公与代表正义的“青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把控诉的矛头引向了“天地”这一最大的根源。 (5)端正好的结尾一句“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_ (6)对滚绣球这首曲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曲词重点在于对“天地”的控诉,表达了窦娥希望天地“把清浊分辨”的强烈愿望。 B这首曲词虽然强烈地指责了“天地”的不公,但最后“只落得两泪涟涟”,明确地表现出窦娥虽然有反抗精神,但并不彻底。 C这首曲词申诉了无端受害之后,深切盼望官府主持公道的女主人公,最终却陷入了孤苦无助的境地,因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渺茫的天地鬼神身上。 D这首曲词表面看是对“天地”的控诉,实际上是窦娥对昏聩的官吏,腐败的政治,直至封建的整个统治的怀疑和否定。 (7)结合这两首曲牌前后的科和白,思考这一部分科、白、唱兼用的作用是什么?_ (8)从语言效果的角度思考,滚绣球运用了哪些语言表达技巧来抒发人物强烈的感情和突出人物的性格?_ (9)对窦娥冤的这一折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剧在整体写作上与孔雀东南飞和梁祝一样,都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B本剧结构非常严谨,过渡自然,手法翻新。用“唱词”过渡的,如滚绣球结尾一句把对天地的愤怒控诉自然转到下面对身世的凄切陈述;用“科介”过渡的,如鲍老儿后用“刽子做喝科”来转入临刑前的誓愿;用“宾白”过渡的,如结尾的“且看后来如何”为下一折做铺垫。 C本剧作者把戏曲传统的唱、念、做、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宾白叙述情节,以科介烘托气氛,以唱腔渲染抒情。 D本剧以超现实的想象,写了女主人公临死前的三桩誓愿,作者把现实的不幸完全寄托到虚无缥缈的鬼神天地,看似愿望美好,实则脱离现实,有着消极的思想影响。 拓展练习 赏析下面三首曲词,完成后面的练习。 【二】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一】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尾】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1按要求从三首曲词中选取原句填空: 好酒贪杯:_ 强借暗偷:_ 敲诈勒索:_ 公挪私准:_ 2对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三首曲词,既写眼前刘邦的威严与尊贵,又写他卑微时的无赖与狡猾,前后对比构成强烈的讽刺。 B这三首曲词,借一位知刘邦底细的乡民心中所想,把刘邦当了皇帝的威仪与他微贱时的卑劣联系起来,构成讽刺。 C这三首曲词写“我”之所想,一方面就刘邦而言与上文“我”之所见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与乡民们的毕恭毕敬形成对比。 D这三首曲词写“我”层层揭露刘邦老底,他不仅出身卑微,品行无赖,明抢暗盗,敲诈勒索,而且至今仍更名赖账。 3对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三支曲子虚拟了“我”与刘邦的种种瓜葛,又巧妙地借“我”心中暗想,把这些瓜葛一一道来,产生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B这三支曲子称呼刘邦连用三个“那大汉”,连呼五个“你”,最后则直呼其小名“刘三”,不仅合“我”的身份,而且反映了人物情感的发展。 C这三支曲子用典型化手法,把刘邦的种种劣迹集中到虚拟的一个乡民身上表现,使矛盾集中而突出;并用高度夸张甚至荒唐的笔法来写这位乡民的心理活动。 D“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一句把全套曲子的“荒唐”推到了高潮,根据乡民的荒唐逻辑,合理地推出了荒唐的结论,获得了荒诞剧的艺术效果。 4自查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把有关汉高祖的史料整理成一份“资料汇编”,然后以“我看刘邦其人”为题写一篇论文。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D2C3B4A5C6D7A8D 综合练习 1(略)2C 3(1)金元戏剧家己斋叟郑光祖马致远救风尘(2)宾白散文(3)折契(4)末旦净丑(5)宫调(6)渲染贯穿对白科范(介) 4(1)D(2)C(3)从信赖(清浊分辨)一到怀疑(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进而揭露(怕硬欺弱、顺水推船)最后否定(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堪贤愚枉为天)(4)D(5)过渡。(6)D(7)科和白渲染肃杀、悲愤氛围,唱则是人物强烈的抒情和咏叹。(8)词语的反复、反问句的使用、感叹句的连用,抒发了人物强烈的感情,突出了窦娥的反抗性格。(9)D 拓展练习 1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虽是乡民提要求的话,但当是刘邦为亭长时的做法) 2A3B4(略)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