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学案(1)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55377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学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赤壁赋》学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赤壁赋》学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无忧http:/jiaoxue5u.taobao.com/专注中小学 教学事业!赤壁赋学案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校 刘海燕【学习目标】1、了解“赋”的特点,了解苏轼的赋的风格。2、掌握课文大意,把握主客间问答的内涵。3、背诵课文。【学习重点】1、通过主客问答,了解苏东坡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2、苏东坡散文的风格。【学习难点】与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理解【学习内容】文体知识赋,始于两汉魏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和苏轼的诗词一样,苏轼的散文同样具有写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点。或描写、或叙述、或抒情、或讨论,都能做到自然和谐统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行云流水皆能成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他的散文很少有雕琢斧凿的痕迹,其中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知人论世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金手指文言积累1、通假字:举酒属客属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山川相缪缪缭举匏樽以相属属嘱2、活用词: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顺流而东也东:东去(名作动)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3、特殊句式: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4、成语: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内容思路第一节:写作者和朋友泛游长江,尽情尽兴。(“乐”)第二节:箫声哀怨,使客人的情感骤转。(由“乐”而“悲”)第三节:吹箫客人论述了曲调哀怨的原因:1、当年舳舻千里横槊赋诗的英雄现在在哪里?有为者尚且如此。2、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3、哀叹人生短暂,羡慕长江永恒。第四节: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天地万物变与不变,只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而已。2、人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永存的,对天地没有什么可羡慕的。3、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无穷无尽的宝藏,我们可以共同享用。三层意思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尽管政治失意,被贬黄州,但作者能以一种超脱的心境对待它,找到自己心理平衡的支撑点。第五节:客人转悲为喜。(由“悲”而“喜”)艺术特色景中有情:“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山,徘徊于斗牛之间”。按照魏晋南北朝的一些文人写作的风格,就得将这四句话繁衍成一段或几段,极尽优美辞藻之能事。苏轼的四句则不然,他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用了极为简练的笔墨,却饱含了丰富的情意。清风轻拂人面,江上风平浪静。这两句话创造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为下文写“乐”奠定了基础。“月出”两句,又活画出天上的情景。这“徘徊”真是神来之笔!从东山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又不愿意离去,只在斗牛之间“徘徊”,好象愿意让人们尽情欣赏这美景;当然人们也希望月亮不要离去,他们需要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写景带上了感情色彩,抒情又借助了景物的描写,真是情景交融。情中有景:“纵一叶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那个“纵”字“凌”字,多么传神!多么尽兴!这都非常真切地表现了苏轼泛游长江时的愉快心情。但同时又是写景,长江水平如镜,碧波万顷,一叶小舟在水上纵情飞驰,作者完全兴致勃勃,放飞心灵,忘情自然,飘飘欲仙。通过作者的想象,描绘出作者欲飞升成仙的情景,情中有景。诵读指导本文的诵读要把握好节奏,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读出意境;抒情的句子,要随文中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乐则节奏明快,悲则节奏低慢。在朗读时,应读出停顿,同时在句中可稍加延长。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些带“兮”字的句子,更要在“兮”字后稍做延长,以舒缓语气。如:“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比较鉴赏阅读读本上苏轼的后赤壁赋,并与本篇进行比较:【提示一】两赋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前赋所写,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写岸上;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景;前赋主要谈玄说理,后赋则侧重叙事写景;前赋主调旷达乐观,后赋略为虚无缥缈。两赋同是苏轼得心应手的力作名篇。古人的评点甚多,不无借鉴之处,兹转录数条如下:古文观止评语:“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李扶九评语:“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庄子),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以上两段从同与不同两方面分析了两赋的特点,李评较详。林西仲评语:“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见古文笔法百篇)这里说的是两赋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至于两赋的高下,前人也有评论,元代文学家虞集说:“陆士衡(陆机,晋文学家,著有文赋)云:赋体物(体味研究事物)而浏亮(清晰明亮)。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有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道园学古录)无独有偶,据黄州的同志说:“陈毅同志生前参观黄州东坡赤壁中的二赋堂时,对后赋备加赞赏,认为后赋超过前赋,看来这后赋更着力于意境的创造,写得含蓄、深沉,比前赋由议论化妆的主客问答或许略高一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见东坡文论丛39页)【提示二】前后赤壁赋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不同之处:1、描写的季节不同,景物有异。1、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不同。2、前赤壁赋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一通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它是苏拭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作品。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拭因对新法持不同意见,多次卷入政治斗争的游涡,受到不少打击和折腾。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诬陷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在黄州时,他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矾),先后写了烩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后人习惯把前赋称为前赤壁赋;这里选的就是前篇赋。疑难分析1文章主旨:这篇赋通过对黄州赤壁江山水月的描写,歌辞的唱和,主客的对话,展示了作者自已的追求、失望以至旷达乐观的思想历程;另一方面又通过游记,反映了作者对宇宙的看法,表达了旷达乐观的态度。2思路结构:这篇赋表面上是描写赤壁月夜的美好景色,而实质上是写主人的乐与客人的悲。写主人的乐,是勾画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象;写客人的悲,是揭示作者思想感情的内蕴。乐与悲是表象与内蕴之间的矛盾,最后统一于解。所以,乐、悲二字,乃是此赋之骨。全赋自始至终是围绕风、月、悲、乐四字来写的。全文把这样的内容分为五段来写。第一段叙写自已和朋友们秋夜泛舟游览赤壁,写出当时江上的景色和游览的乐趣。第二段从饮酒放歌的舒畅心情转到客人的吹萧和歌的悲凉。第三段叙述客人由于眼前的历史陈迹,触发了怀古伤今的情绪,对人生的短促渺小发出了无限感慨。第四段写主人就目前景物立论,对人生和宇宙问题抒发了旷达乐观的情怀。第五段叙述客人听了主人的回答,转悲为喜,重新开怀痛饮,共同相枕人睡。3.如何理解主人回答客人的话?主人回答客人的话是本篇赋的主旨。它实际上是苏拭在政治上失意,遭到贬滴之后心情的反映。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是:苏拭不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遭到贬滴后,就在作品中充满伤感愁苦和牢骚不平之,清,而是毫不在意,依旧胸怀开朗,啸洒自如;在政治上也不颓唐悲观,甚至还能为老百姓办一些好事。其消极的一面是: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容易倾向苛安。另外,这篇赋中,还有些持论不够正确。如说江水未尝往,其实江水并非不曾流走,而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如说物与我皆无尽,其实宇宙万物都有尽,也就是说都在变,绝对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我也是有尽的。不过就这篇作品而言,主要还是反映了苏拭受打击后不灰心的旷达胸怀。4本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善于把写景、抒情和说理结合起来,这是苏拭整个作品的特点,也是本赋的特点。全篇无论抒情、写景、说理,都是就眼前江上风光取材,特别是文中不离风、坑字,描写游览兴致有它,客人扣舷而歌之有它,苏拭回答客人有它,总之,写景有E,抒情有它,说理还有它,一会儿写风,一会儿写月,一会又合写风月,这样就自然地把情、景、理组成一个浑然整体。5此赋在写法上不受传统赋体的束缚,以散文化的手法,用笔潇洒自如,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豪迈奔放;同时又保持了赋体的一些特点,灵活地运用了押韵和拼偶的句式,读起来音节和谐,语句整饰,给人以美的享受。至于语句的凝练,声调的锥铬,节奏的鲜明,简直可以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了。知识卡片论后赤壁赋中孤鹤的形象后赤壁赋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之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文中的孤鹤形象更能够让我们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孤鹤历来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志,苏轼不仅借孤鹤以表达自己那种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现了那种超越现实的痛苦遗世的精神。那我们就看看他在后赤壁赋中是如何将孤鹤的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山石高峻怪异,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鹤则是这一苦闷孤独情感的意象。歇于松柏,不作稻粮谋的孤鹤在苏轼心中,就像在其他隐逸者的意中一样,本是高蹈于世外的象征。苏轼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共处来渲染内心弃世的幽情,孤鹤的形象尤其为他所钟爱。此际在苏轼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的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可以蔚藉同样感受状态中的苏子之心。因此与客不交一言的苏子对它注意极深。而且它不仅是苏子此际情怀的象征,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处写自己梦醒后开门寻找,夜色茫茫,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一笔双关,余味深长。将苦闷与希望糅合在诗化境界中。山形与鹤形,使苏轼因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不谙的精神不适感,和在孤独中向往自由的念头找到了对应。通观全文,在我们的眼前自然就展现出了好一幅“水月禅境、山鹤幽鸣”的美景图!我认为,后赤壁赋中的孤鹤形象,说明了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黑暗。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涵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很容易就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苏轼在逆境中能够依然保持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课外延伸余秋雨的散文东坡突围余秋雨的东坡突围,这篇散文从文化的视角对苏东坡的人格、对苏东坡所受到的政治与文化围攻,以及他被贬黄州后的心态,作了深刻观照与剖析,意蕴深厚,文笔传神,极耐人寻味。阅读余秋雨东坡突围,感悟作者笔下的苏东坡及乌台诗案所蕴含的文化内质。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说:“苏东坡突然陷入困境的原因已经大致看清”。从原文看,这原因是什么。“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既描写了一群文化小人对苏东坡的围攻,又描写了湖州城的市民为苏东坡流泪,狱卒对苏的关照,官员对李定话语的沉默,从中我们可获得什么感想?作者说:“打得你淡妆浓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读到此,你的心情如何?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经历与苏东坡豪放大气的创作风格的内在联系。苏东坡经历了乌台诗案,在其心态、人格、气质、创作上有什么变化?你将如何评价乌台诗案?感悟想象一下苏东坡在黄州时的形象及生活境遇。感悟苏东坡在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诗文中所表现出的心态。如果给苏东坡塑像,那尊塑像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悟读给予我们智慧的哲学苏菲的世界读后感高二(3)王境 一封“你是谁?”的信改变了十四岁少女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让我对哲学有了新的认识。苏菲的世界并未用宏篇巨著来阐释哲学的深奥之处,而是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向苏菲、席德和每一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这有着少校的“牛皮糖”一般想象力的作者,不仅仅是通过艾伯特的口、少校的礼物,还通过这本书自身,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多么有趣,又多么奇怪,甚至多么平凡。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虚幻不切实际的学问,但读了苏菲的世界以后才发现,其实我从来就不了解哲学。“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意是“爱智慧”的意思,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它并不是解除病痛、消弭灾难的灵丹妙药,但是在人的一生中,从来不去留意、爱好这一人类智慧的结晶,体验先哲们的心得,那么注定将会陷于心灵的封闭与终结,尽管哲学不如流行小说那么受人欢迎,但仍有为数众多的仁人志士在研究与关心这门古老的学问。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一旦有一个研究领域产生了可以用精确的公式来表示的知识时,它就进入了科学的行列。每一门科学都是以哲学开始,以艺术结束的。它起源于假设,而终结于丰硕的成果。哲学看起来好像迷惘彷徨、驻足踏步,那是因为她总把胜利的果实留给自己的女儿科学,自己却永不满足的去探索那些未知领域。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科学是被占领的土地,它后面是那些安全地带。知识和艺术在那里缔造了我们这个虽不完美但却非常神奇的世界。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从古希腊到本世纪的存在主义,我们将在一页页翻开的书中和那些伟大的哲人、智者相逢。可是我们不用害怕,他们不会用那些深奥玄妙的“哲理”把我们吓跑,相反地,我们会渴望一次又一次地走近他们。因为每走近一次,我们就会被人类的求索精神和智慧震撼一次。我们最终会理解,所谓哲学,并不是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把戏,而是人类对自己、对周围的世界永恒的叩问。【评语】:这是王境同学读苏菲的世界后写的一篇读后感。文中既有对苏菲的世界内容的概括,又有对哲学的深入理解。语言表达也很流畅准确。w.w.w.g.k.x.x.c.o.m 客服唯一联系qq 1119139686 欢迎跟我们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