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荷塘月色》教案4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54576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荷塘月色》教案4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荷塘月色》教案4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荷塘月色》教案4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品味本文的写景艺术。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的写景艺术。学法指导: 通过诵读体验散文的意境美。教学活动: 一、导入(播放第一张幻灯片) 猜一猜下面所描述的是谁: A.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 B.他是文学研究会成员; C.他27岁时始任清华大学教授; D. 他“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E.他著有著名散文集背影。 二、作者简介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播放第二张幻灯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大学时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同时从事散文创作;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对于朱自清先生我们并不陌生,朱先生的散文我们也很熟悉。先生的散文漂亮精致:有的朴素动人,如背影;有的委婉真挚,如春。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篇朱自清先生明净淡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三、明确学习目标(播放第三张幻灯片)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品味本文的写景艺术。 四、正字音 xi wng ch nio n m m qio lng 煤屑 蓊郁 独处 袅 娜 脉脉 峭 楞楞 qin k yun cn c x fn 倩影 渴睡 媛女 参 差 嬉游 梵 婀玲 五、行文中“我”的行踪及感情变化(播放第四张幻灯片) 院子里(带上门出去) 小煤屑路 荷塘的四周 月色下的荷塘 揭示作者感情(心境)变化的语句 (链接到第二十张幻灯片) 思 六、思考并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 C 。 A.淡淡的喜悦; B.淡淡的忧愁; C.淡淡的忧愁夹杂着淡淡的喜悦; D.浓浓的忧愁。 七、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思考作者“不宁静”的原因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圆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朱先生自然倍感苦闷彷徨。他是民主战士,爱国分子,但对社会的参与意识不够强烈。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选自1927年9月17给友人的一封信) 八、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最能体现作者的心境。所以我们称之为本文的“文眼”。所谓“文眼”,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最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透漏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朱先生善于在文章中设置文眼,我们在鉴赏是要注意把握。 九、品味本文的写景艺术 刚才,我们分析了本文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心境那种淡淡的变化。我们一看本文的题目荷塘月色便知,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的感情是寄托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的,即本文的一大特点“借景抒情”。 本文写景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第四、五、六段,学生齐读,诵读是一定要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平静、缓和的,语速不能太快),要用心去读,力求置身于作者给我们描绘的美景和意境之中。 朱先生并没有把荷塘月色的景象笼统地写出来,而是把这个景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把荷塘与月色本来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景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荷塘,二是月色。这是不是把原来和谐统一的荷月美景割裂开了呢?并没有。第四段虽是写荷塘上的种种景物而时时不离月色,以月色为背景,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虽是写月色的种种变化而时时不离荷塘,以荷塘为背景,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两次描写的角度不同,只不过是主景和背景的位置互换了一下而已,这样一来使得描写得更加细腻、深入。 (我们以第五、六段的个别传神字词为例来欣赏本文的写景艺术) 第五段写月色下的荷塘 曲曲折折:真实地描绘出荷叶的高低错落,极富层次感和参差美; 弥望:满眼;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荷塘广而朦胧;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和“出水很高”相对,传神地描绘出叶子的动美; 层层:与前文“曲曲折折”相对应; 零星地点缀:少而精,表达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写出了荷花的柔软妩媚; 羞涩:本是专写人的情态的,在此写出了荷花的性情,把荷花写得活灵活现,真可谓行神兼备,物性人情完美统一。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此句用了博喻的修辞格。“明珠”白而发光,圆滑而又润泽,与月光下的荷花神似;“碧天里的星星”眨呀眨的,与微风抚过的荷塘上的荷花(由于荷叶的遮掩而时隐时现)相似;“美人”一词写出了花的纤尘不染,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联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高贵。又使人想到水中月、雾中花、灯下观美人的那种朦胧的意境美。 经过作者的刻画,那含情脉脉的荷花好像在朝者我们歌呀舞呀的,正所谓“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句把嗅觉感觉到的“清香”比喻成听觉感觉到的“歌声”,我们把这种修辞格叫做“通感”。 例如: 1、她笑得可真甜! 2、好吃看得见! 3、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 艾青小泽征尔 4、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草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色彩,有太阳的暖融融。 郭风叶笛 5、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钱钟书围城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种感觉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作为修辞,通感是指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本文中,典型的通感例句: 1.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 通感的妙处:1、新奇;2、传神;3、创设意境美。 第六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泻:可以看到月光的流动过程,化无形为有形,静态为动态; 浮:给人以动感,写出了雾的轻飘、恬静和朦胧; 洗:看似是写叶和花的色调和实感,实际上是写月光的柔和。 写景散文着力给我们创设的是一种或恬淡或朦胧或典雅的意境之美。我们在鉴赏时要对文本有整体的把握,并用心去体验作家给我们创设的这种意境美。(默读下面这一段,体验意境美)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朦胧、寂静、恬淡) 十、如果说“借景抒情”揭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彷徨、淡淡的忧愁中夹杂着淡淡的喜悦,那么“托物言志”则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动追求。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 人间词话 本来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朱先生眼里,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那么,问题是自然界朦胧之景多的是,可先生为什么要选取“荷塘”和“月色”来抒情言志呢? 问题的实质在于这里的“荷塘”是月色下的,这里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朦胧固然是二者的相通之处,但先生借以言志的是二者更为鲜明的相通之处,这便是“荷”与“月”的高洁。 故在作者的笔下:荷叶清纯;月色如水;荷花素洁;月光如雾;荷香淡雅;月影如歌。 而这一切,无一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先生原名自“华”,后更名为“自清”,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先生之品格的相通之处,这便是一个“清”字。先生一生“清正、清贫、清白、清廉”,真无愧于“自清”二字。正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十一、课后思考题(任选其一)1.走近朱自清。2.朱自清为什么不宁静?3.谈荷塘月色的写景艺术。4 .谈荷塘月色的感情线索。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