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11论快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作品情况,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味重点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根据课后习题的提示,体会钱钟书幽默智慧的散文语言,学习作者生动幽默、练达警策、言简意丰的语言表达,理解追求高雅格调的人生观。体会作者对快乐的理解,陶冶性情。学习本文善用比喻,比喻中联想丰富且话语幽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把握本文的语言风格;通过品位语言来提高人生的格调,培养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情趣,洗练出一个既有品位又幽默可爱的自我。 教学重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善用比喻) 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把握本文的语言风格;通过品位语言来提高人生的格调,培养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情趣,洗练出一个既有品位又幽默可爱的自我。 教学方法:联系时代背景,注意理解语言。以学生为主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预习全文;看文章从那些方面论述了快乐?每一方面又是如何具体展开论述的?请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并适当作一点批注。 (2)、品读语言: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并适当加以点评。 (3)、用一句话说说你对快乐的看法。“达观即快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显然,这位外国朋友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从这件事也可看出钱钟书在我国文化不替代的地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文化奇人写的文章论快乐 释题 :论快乐是写在人生边上中的一篇。钱钟书的文章,须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阅读,仔仔细细地把玩,方能领悟到其中的妙处。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政论性亦很强的随笔。思路奔放开阔,文意层层见深。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说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 二、了解作者 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他出生在一个淳朴而保守的家庭,自幼入学读书,天资聪敏。1929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钱钟书学贯中西,渊博而睿智,在诸多领域成就卓著。他的主要著作有: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围城、谈艺录、宋诗选注、旧文四篇、管锥编等。这些著述已被人们当作“钱学”来学习和研究。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一书。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钱钟书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著作等身,培养和影响了几代学人,深为世人所景仰。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第一本散文集,1941年出版。他于抗战期间所写的散文虽未直接反映重大题材,但凡写人论世,总有其鲜明的褒贬,于自然天成的诙谐中表现出他对庸俗、堕落、虚伪的鄙视与尖刻嘲讽。写在人生边上总共只有10篇散文,不到3万字来谈人生的大问题,但却字字珠玑,大放智慧的异彩,自然地把读者引入一个广阔无垠的人生天地,给予我们的是丰富多彩的深刻启迪。他或旁征博引,或侃侃而谈,文风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俯拾皆是。而这一切他都以一种幽默的情趣,为之披上一件微笑的外衣,轻者令人绽然,重者令人喷饭,笑过之后又让人们沉思良久,咀嚼回昧再三,每有会意,无不拍手击节。 三、整体把握 (一)词语:酉(yu)阳 杂俎(z) 烹调 殉葬品 一箪(dn)食 禁锢(g) 洗涤 词解: 飘瞥难留:很快飘逝,难以留下。 一箪食:一篮饭。 工愁善病:长于忧愁,不正常的状态。(二)阅读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主要论述了哪几个观点?怎样论述的? 2、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为什么? 3、文中有哪些句子你暂时还不能理解? 四、文章结构 第一段:从多种民族语言、心理和文化的角度说了快与乐的关系。法语;汉语;德语;西游记、酉阳杂俎、广异记。反复论证,更有说服力。第二段:“永远快乐”是不存在的。更进一层说,因为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用了比喻论证和事例论证。语言幽默带讽刺。第三段:快乐是人生永远存在的一种诱惑。用了比喻论证和事例论证。语言幽默带讽刺。第四段:断言“快乐由精神来决定”,颇有创见。因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用了大量的事例,反复论证,更有说服力。语言幽默带讽刺。第五段:指出“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这种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证明了精神可以战胜物质。这样,由词语的解释到论断的生发再到观点的延伸,文意不断地向更深层推进。正如元代陈绎曾文微所说: “辨宜曲折明白。”即要反复论证,起伏波澜,其中之道理方能明白清晰。文章虽没有对“快乐”做出一个最终的结论,但作者认为“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就足够了。因为对于快乐,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有着不同文化修养和不同人生经历的人,各自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又何必强求一致呢?!钱钟书先生在写在人生边上序中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有一种作者却懒得去写正经的“批评”,“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的确如此,谁也不能包揽一切,更何况对世界诸种复杂问题的看法呢?这是一种睿智,一种大气度。 板书:论快乐: 一)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长久的。 二)人生虽然痛苦,但是并不悲观。 三)一切快乐享受,都取决于精神。 四)发现乐由心造,是文化的进步。 五、学生质疑 六、作业:课后练习第一题,查找有关快乐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 读文本,品味语言 1、 钱钟书的幽默体现为一种高卓的智慧,是对世事的达观、洞悉。是一种文化的幽默。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朗读13段, 找出幽默的词语: “引诱”“偷渡”“筹码”“殉葬品”上了当” “天堂”“鱼饵”“预支”等 这些词语生动、简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面对快乐的诱惑而无怨无悔的揶揄和嘲讽。 2、 精彩的比喻 “飘瞥难留”形象地诠释一个“快”字;不仅释了词义,而且把人生对快的感受也具象地表达了出来。 用“日脚像跛了似的”比喻了一个“慢”字。说“日头有脚步且跛,怎么能快得起来”?喻得机智、恰帖,喻得有趣味。 “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为证明这一点作者用了几个极普通、极典型,又高度浓缩的事例:“一个失眠的晚上”,“有约不来的下午”,“一课沉闷的听讲”。这是多么简练!再如“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钓钩上的鱼饵”,“满足得像猪”,“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总之,这些比喻,以联想为桥梁,透着灵性,寓意深刻,浅显易懂,趣味横生,俏皮而耐人寻味。 二、 纵横捭阖的思维,极具创造性。 朗读第一段体会 1、文章开篇只说从旧铺里买回来一本维尼的诗人日记,由此说起与“喜乐”、“快活”、“快乐”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题旨所规定的范畴。文章由维尼的诗人日记先说法语里“喜乐”的拼写,再联想到汉语里的“快活或快乐的“快”字中所包含的“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欢娱嫌夜短”;又再想到与之反义的德语里的“沉闷”的直译为“长时间”,并举出西游记、酉阳杂俎、广异记等与快乐相关的种种说词。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间鬼蜮,纵横捭阖,连类所及,令人目不暇接。真是字字语语皆学问。 2、文章不仅广举事以类义,而且思维变幻,思辨力强,且极富于创造性。行文由“喜乐”联想到“沉闷”,由快活之“短”,联想到沉闷之“长”;由“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类推到“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由“嫌人生短促”、“最快活”,又反过来说到“短命夭折”,并推说“做神仙也并不值得”;卖老祝寿“在地上最为相宜”,“而刑罚呢,应该在天上去受”。看来,作者的视野是极为开阔的,我们同时也领会到世界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意蕴确有其相通之处。唤醒你想象的神经,补充你思想的空白。 三、敢于思想、善讲真话 1、对于快乐这一司空见惯的感情,作者对古今中外之世道、人心、文化,进行了一次总挖掘,升天入地,追古索今。我们说,人群中杰出人物的最大悲哀莫过于生而不是神仙。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吃人间的饭,坐人造的凳,读人写的书,操用人工的器物,在人的范围内生存、起居,混杂在芸芸众生当中而无法超越,所以,他们的痛苦比起一般人就更显得忧愤深广。但是,在钱钟书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优秀部分与生俱来的突出要求和愿望:守住自己的精神园地,保持自己的个性尊严,即使“人生在世不称意”,但也要乐天知命,坚忍不拔。他的存在几乎就是不断地迎接挑战:政治动荡的挑战,宗派成见的挑战,世俗的挑战乃至荣誉的挑战。但他却如驾轻舟,击浪中流,容与自在,以静穆对喧嚣,以冷隽对狂热,以不变对万变。钱钟书所深恶的,其实是社会生活中的那些黑暗、虚伪,无知装大,损人利己,不择手段等丑相。当他在生活中遇见纯善、优美、聪明、勇毅的人和事的时候,他流露出来的就是深深的喜悦。 可以说,渊博和睿智是钱钟书的两大精神支柱,二者互相渗透,互为羽翼,浑然一体,如影随形。睿智使他进得去,出得来,提得起,放得下,升堂入室,揽天下珍奇入我襟抱,神而化之,不蹈故常。渊博使他站得高,望得远,看得透,撒得开,灵心慧眼,明辨深思,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一尘不染,兰心慧质,特立独行。 2、而这种思想的表达,却是通过层出不穷的警句,丰富新颖的譬喻,机智幽默的讽刺,鞭辟入里的剖析,微妙风趣的心理揭示出来的,让人沉思回味。 四、问题探究 1、下列比喻有何含义?作者借此分别表明了什么观点? “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 比喻“快乐是忍受痛苦的希望”,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 比喻“心情不快乐时难以体会美好的东西”,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快乐属于精神。 2、作者为什么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人生虽痛苦,但它始终使人抱着快乐的希望; 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3、文中引用穆勒的话,将苏格拉底和猪进行比较,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为了阐发“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观点; 寓庄于谐,以幽默启发读者深思。 4、作者认为,“把快乐分肉体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为什么? 没有精神上的愉悦,再好的物质刺激也不会发生作用; 如果精神愉悦,痛苦也可以成为快乐的契机。 5、作者为什么认为“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从此痛苦不再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战胜了物质。 6、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反复举例、一再强调“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有什么深刻含义?由此问引出时代背景。 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受到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阻挠,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走狗四处散布日本”必胜论”,中国“必亡论”,妄图从思想上、精神上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论快乐强调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实际上就是鼓励人们永不丢弃理想与追求。文章宣言,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这更是当时抗日到底的精神写照。 五、语言揣摩 1、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 因为“快乐”是短暂的,所以“永远”与“快乐”是矛盾的,就好像“四方”和“圆形”、“静止”和“动作”是矛盾的一样。 2、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它”是指什么?全句如何理解? “它”指“快乐”,人类努力奋斗的历史就是人类渴望和不断追求快乐的历史。 3、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 我们现在受苦,是为了换取将来的快乐。 4、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什么观点? 精神状态不好,再好的物质刺激也不能使人快乐。 5、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这句话中的“效果”具体指什么? 是指正邪两种人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得到的快乐是相同的。 6、肉体减少了专制。这句话中的“专制”有什么含义?全句是什么意思? “专制”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决定人的快乐,全句意思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不能决定人是否快乐。 7、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是指什么人? 指把忍受变为享受的人,能苦中作乐的人。 8、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这句话怎样理解? 能看出“矛盾”的人是富有智慧的人,庸常之人看不出,所以无代价可言。既然持乐观人生态度的人有能耐把忍受转化成享受,那么人生也就只有经常提供痛苦,让你去“转化”吧。这是一句调侃的话。 小结语言特点:比喻生动、形象、新颖。语言幽默带讽刺。拟人,有趣;比喻,带讽刺。看问题全面、深刻,带讽刺。 六、拓展学习 1、快乐名言: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本身这种理论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生命短促,怎能自寻烦恼?(尼采)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汪国真) 假如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快乐美好的,我们将永远无法学会勇敢与忍耐。(海伦凯勒) 2、探讨:谈谈你对快乐的看法,你怎样追求快乐的?我们应怎样追求快乐? 七、小结。 本文思路开阔(所举事例包括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间鬼蜮,纵横捭阖,令人目不暇接),文章层层见深(由词语的解释到论断的生发在到观点的延伸,文意不断地向更深层推进)。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说对快乐的种种理解,得出“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创见,指出这是人类文化又进一步的表现,并于诙谐中表现出他对庸俗、愚昧、自欺的嘲讽,耐人深思。 论快乐强调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实际上就是鼓励人们永不丢弃理想与追求,文章宣言,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这更是当时抗日到底的精神写照。总之,本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复阐说了作者对快乐的种种理解。告诉人们,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快乐无时不在,不但有世俗的快乐,而且有超越世俗的一面,快乐在于对生命主体的把握与理解,得出了“快乐有精神决定”的结论。所谓超越世俗,是说,守住自己的精神园地,保持自己的个性尊严,即使“人生在世不称意”,但也要乐天知命,坚忍不拔。 八、练习: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11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