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1426660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新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新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1,高中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我们改变落后的观念。只有改变旧的观念,才能经得起新课程教学测试的检验。 1、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教学内容 认识新史观: 现(近)代化史观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 等等,2,结论:史观是观察与解读历史的基本模式。,E、“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社会史观,3,文明史观,(1)文明史观之由来 世界: 伏尔泰风俗史-先河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创立 汤因比 历史研究 -发扬 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 世界文明史 威尔杜兰夫妇 西方文明史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4,中国: 东北师大1999年成立“世界文明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文明大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计翔等人著世界文明史简编 齐世荣主编人类文明的演进 樊树志国史概要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启良中华文明史 赵毅和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5,(2)文明史观主要观点 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明史也是世界史,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首先,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其次,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将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6,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 杨宁一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 古代中国文明史分期: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形成-先秦时期 2.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 3.中华文明的高峰-唐宋时期 4.转型前夜的中华文明-元明清,7,工业文明,一般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被称为现代化 正式来临是在18世纪中期 (1)资本主义模式:两种类型: 一种是原发型现代化国家:如,英、美、法 发展特点:现代化发展得比较平衡;农业社会的传统因素逐步得到消除;政治上也确立了民主制,自由民主思想也比较普及(“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 一种是传导型现代化国家:如,德国、俄国、日本 发展特点:富国强兵是推进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集中于工业化;农村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政治上实行的是专制制度,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统制式”经济发展模式 ),8,(2)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从传导型现代化转变成社会主义的模式 十月革命的意义与过去不同的表述:实际上用社会主义方式取代资本主义方式推进俄国的现代化,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模式(计划经济发展模式 ) 中国: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3)亚非拉落后国家的模式 典型代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完成了向现代化的转变,9,文明史观下的重要视角,生产力视角:以生产力标准划分农业文明和工业 文明两大类。 (工业文明的进程,又称之为“现代化”。),整体视角:尤其关注工业文明以来的各种文明的演进 历程;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进行观察。,交往力视角:文明交往是一个双向的或多向的相互 作用的过程。,10,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如果说唯物史观以社会形态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文明史观以文明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那么全球史观是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的。所谓“社会空间”,指的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圈。,11,(1)主要线索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12,(2)应用方法 从宏观角度,突出横向系统分析 世界整体发展的基本线索: a.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c.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d.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又如:从全球化角度比较工业与农业文明的差异性。 从微观角度,将历史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认识。 如 对哥伦布航海活动评价,13,(3)全球化与现代化 全球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新航路开辟后,整体世界即全球化的开始。工业革命后,在寻求市场力量的推动下,整体世界最终形成。整体世界形成后,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引起的灾难性后果世界大战。以上过程也是世界现代化的过程。 全球化具有两面性 全球化的两重性,既要揭露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也要肯定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现代化方面的进步和积极作用。,14,现代化史观,(1)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特点,15,(2)现代化的基本历程,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其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典型特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等); 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其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生态化、信息化等(典型特征是知识化和信息化)。,16,(3)现代化的几点启示:,a.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 b.各国各地区的现代化类型不一(如内源与外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c.现化化具有多样性,即每一个民族在文明转变(农业向工业)中采取的具体类型不同,选择社会制度也不同,显示了现代化的多样性 。 d.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前提。 e.现代化道路充满着复杂性和曲折性 f.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g.现代化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17,社会史观,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之外的所有问题,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去认识历史。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18,几种史观之间的关系 文明史观与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都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着眼点,文明史观更具有宏观视野,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则主要着眼于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后两者是对前者的补充或某一个领域的深入。,19,尝试用“多元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思考: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20,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甲说: “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丁说: “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 。,21,试着从 文明的差异 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融合 文明的创新,整 合 中 国 近 代 史,给我们思维的启示?,22,文明的差异,儒学简史,中国:,西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23,文明的冲突,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人面前表现出既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选择其中一个战争,从文明冲突的角度分析战争的原因、结局与影响。,24,文明的融合,从文明的引进、吸收、融合的视角重新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林、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器物,制度,思想,融合,西学东渐主线:器物 制度 思想探讨难点:每一阶段如何体现进步的。,课后:把进步作为标杆 试着从文明吸收、内化、演进的角度,复习政治、经济近代化。,25,2在中国近代史上,你觉得还有哪些具有继承、吸收、创新的文明成果?,文明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1如何从文明创新的角度来看待“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实践? 割据 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26,1,2,文明必须继承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3,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思维启迪,27,多元史观解读“历史时期”,思考:对于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现象,运用何种史观会评价较高或较低?并请说明理由。,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革命史观,28,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革命史观 现代化史观 整体史观 文明史观,史观运用:从历史结论逆推史观 用多元史观解读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29,用新史观看“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文明史观: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西文明即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碰撞和交汇的结果,体现了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现代化史观: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清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 全球史观: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加强中外联系,促使社会生活的变化,又推动了一体化的发展。 设计思路:凸显新的史学研究范式,突破学生学习思维定势,挖掘创新的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0,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B 斯塔夫里阿诺斯这里强调研究世界历史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整体的”研究,实际上是强调用整体史观去研究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一地区和国家的角度。,31,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 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 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B 本题考查如何评价历史现象,所给材料对照不同时期的北京最高建筑,强调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注重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来评价历史现象。,32,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C 吴于廑强调人类历史成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 巴勒克拉夫说20世纪的历史历史是“全世界的历史”突出反映了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33,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D 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从选项看,A、B、C的说法本身错误。“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里的“思想”应该是指人的主观判断。历史是客观的,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却是主观的,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就会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34,司汤达说:“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 A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所做的推论 应是对历史的发现而非发明 B在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C研究的历史素材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D研究历史不可借助假设推论,A 题干主要强调历史学家在进行史学研究时要注意观察分析,从而发现问题,然后寻找史料进行论证。故答案为A。,35,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布洛赫在此强调的是 A鉴往知来 B以古讽今 C厚今薄古 D贯通古今,D 本题考查历史研究的辩证史观,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和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从材料的论述来看,对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要运用“贯通古今”的办法,而不是运用鉴往知来、以古讽今或厚今薄古的办法。否则,就难以正确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36,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胡佛在四面楚歌中下台 B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克林顿上台后实施了“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 经济政策 D为实现工业化,苏联人民以饱满的热情 投身国家建设,B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属于“历史结论”。,37,2、用新的学习观念贯穿教学过程 新课程改革向我们传递了许多新的观念,如“新课程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从新高考命题原则来看,倡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全面、牢固地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掌握基础、提高素质、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基于高中新课程的高考历史复习在观念上也关注以下几个个方面。 从“教师为本”到“学生为本” 作为教师,我们习惯于从“教”的角度去设计教学。以“教师为本”的复习课,实际是剥夺了学生作为复习和考试的主体应有的自主活动的权利,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也难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要特征的高考改革。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学要牢固确立“学生为本”、“学生是复习备考的主体”的备考观。面对新高考,历史教学必须从关注这节课我讲了多少”转变到“这堂课学生能提高多少”上来;从关注“这道题我布置学生做了没有”转变到“这道题学生能从中悟出多少”上来,使历史复习备考实现从勤奋型向效益型的转变。,38,以“学生为本”要求我们教学设计的侧重点应放在导读、导学、导练、导评上。导读,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本上圈、划、注、摘、做读书笔记、编写读书提纲、提炼学习要点等,在做导读设计时可多通过一些提示性设问来引导学生阅读。导学,强调的是教师的释疑解惑,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导练,强调的是教师对训练试题选择的把握和监控,试题应有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切忌沦为题海战术。导评,关注的是试卷讲评课,有练必改,有改必评,评要到位,查找问题,不断提高。,39,从“以本为本”到“重整教材” “以本为本”曾长期左右着我们的教、学、考。在“一本教科书”下,死教、死背、死考,弄得历史教学死气沉沉。现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共有四种版本,其史实鳞选、图片择取、观点运用、切入角度、语言陈述等有较大的不同,课程改革推动着高考命题必须超越教材命题。为此,历史教师必须具有整合意识,重构复习教材。应以课标为依据,以人教版教材为平台,着力整合各种资源,剔除其中远离课标的知识点,让学生一看就能明白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从而搭建一个适合全体学生展开高效历史复习的新舞台。另外,审慎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一般说来,必修内容可以体现在选修部分的命题中,必须适当注意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 我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注意整合下列三类资源: 资源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省历史科高考考试说明(必修、选修)。 资源2: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3,选修3、4; 资源3:2010年和2011年新课程省份高考历史试卷。,40,从“注重强度”到“注重效率” 实践证明,单靠延长学生滞留学校的时间、加班加点、加大学生学习强度,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科学教学、注重实效才是取胜之道。如何提高效率?一是要通过对课标、考试大纲和教材的研究,从中发现、提炼核心知识点、主干知识。二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复习课要注意精讲精练,“精讲”要讲得必要、讲得明白、讲得精彩,“精练”要强调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使课堂充满探究的氛围。三是要加强学生考试技能的培训,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答卷规范化的训练。为此,要求学生做到:其一、要严格按照答题纸的注意事项和要求作答,特别是不要超出答题区域;要对应好答案与设问的顺序,以防颠倒错位。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之类序号分隔,使要点突出,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整齐洁净。书写字体要大小适中,防止过小或过大。其二,答案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用史实说话,避免文学化语言。,41,从“浮于表面”到“细节落实” 有的学生,平时说起历史,好像什么都知道,可是考试成绩却令人失望。究其原因:平时学习历史喜欢夸夸其谈,浮于表面,学习不踏实、不落实,历史基础知识薄弱,所以,经不起历史考验。我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上课不落实0;布置作业不检查0;100-199=0;抓住不落实的内容追究不落实的学生落实。细节决定成败。 在此,着重谈谈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最基础的东西最有生命力,最基础的东西最具有迁移力。历史学习如何落实基础知识?一是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去落实,对教材中的考点内容既要理解更要准确记忆;二是通过迁移去落实,借助图片资料、文献资料去深化,通过不断变换学习材料,使学生既有新鲜感,又能提高效率;三是通过训练去落实,围绕着考点内容,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解答,从而检验学习效果;四是通过联系去落实,即通过联系帮助学生把散见于历史课本各章节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考点内容予以纵横联系,使学生理清了头绪,减少了相互混淆,加深了理解记忆。,42,从“闭目塞听”到“关注热点” 以往,我们经常以“不变应万变”、“以本为本”的态度对待各种热点问题,两耳不闻窗外事,照样能指导学生参加高考。新课程背景下,这种态度显然是不对的。热点问题是历史命题不可回避的兴奋点,热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它能充分体现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寻找热点要注意把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找准热点与学科知识的联结点(切入点)。具地说,要求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就某一热点问题,研究其可能从哪些角度设问,涉及到哪些知识点,怎样规范答题,切忌泛泛而谈、过于空洞抽象。要把热点问题考点化,并设计成具体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以热点问题为背景的试题,其设问的角度大都很小、很具体,这就要求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43,热点问题除了我们平常所讲的“社会热点”,还应包括“学科热点”。关注“社会热点”要结合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当今世界各个方面。关注“学科热点”,要结合学术研究动态、课程改革动态、高考试题研究等方面。关注“学科热点”时要注意:一是学术动态要与历史教学实际适当联系;二是课改动态要与教育法规相结合;三是试题研究要与新课程改革省份高考试题特点相结合。,44,非选择题的命题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 热点试题设计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充分凸显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要求考生用历史知识来透视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热点问题包括三类: 一是时政热点 二是周年大事 三是长效热点 历史备考每年都会关注长效热点,如近代化、科技发展观、民主进程、统一国家关系、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等,这些热点在今年考题中也有所反映。,45,结束语,教育是事业,需要我们献身! 教育是科学,需要我们追求! 教育是艺术,需要我们创新!,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