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11木构架做法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1414185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7.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11木构架做法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国建筑史11木构架做法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中国建筑史11木构架做法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部分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1,第一节 清式建筑平面布局,2,(一)间 古代木构建筑平面空间结构的基本单元,1.涵义 (1)四柱之间的空间 (2)两榀由柱梁组合的屋架加上联系的枋檩组成的空间(常用) 2.优势 (1)有极大的灵活性、适应性,可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各类建筑。 (2)适宜不同气候,不同地理条件的要求,图7.5 “间”示意图,一、单体建筑平面,3,(二)开间(面阔) 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 1.开间数: 汉以前有奇数也有偶数的,汉以后多用十一以下的奇数。 (1)民间建筑常用三、五开间 (2)宫殿、庙宇、官署多用五、七开间 (3)十分隆重的用九开间,十一开间的建筑(仅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遗址和北京清故宫太和殿三例),图7.18 平面开间示意图,4,2.开间的名称 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其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开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数。 3.开间尺寸 (1)各间面阔(即开间的尺度)在夏、商宫殿中都是相等的。 (2)到南北朝时石窟中雕刻的建筑还有这种做法。后来中部各间相等,仅端部一间减窄。 (3)在宋代建筑遗物和营造法式中,各间面阔有相等的;有当心间稍宽、次间较窄的;也有各间不匀的。 (4)元以后也大体如此。,图7.19 平面开间名称示意图,5,(三)步 1.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 2.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亦即前后檐柱间之水平距离。 宋代,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这时常简称为“进深”。 清代各步距离相等,宋代有相等的,递增或递增以及不规则排列的。,6,(四)单体建筑“正式”与“杂式” (1)正式: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 (2)杂式:其它形式的,常用作亭、榭、塔,7,图7.9 合院式,二、庭院式组群布局,运用群体组织方式构成不同的功能利用,就单体建筑而言是没有区别的。 1.廊院式: 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 (1)单核 (2)多核 2.合院式: 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而成 (1)二合院 (2)三合院 (3)四合院,图7.8 廊院式,(一)构成机制,8,1.对称式: 2.半对称式: 3.不对称式:,(二)组合方式,9,第二节 台基、踏步、栏杆及铺地,10,一、台基,房屋下面的底座,是整座建筑物的基础部分;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一般房屋用单层,隆重殿堂用两层和三层。,(一)台基的作用,防水避潮:结构、生活 稳固基础 调适构图 扩大体量 调度空间 等级标志 独立建坛,11,图7.13 台基示意图,(二)台基的组成,台明:台基的主体 台阶:台基的踏步 栏杆:台基的栏杆 台基较高时设勾栏 月台:台明的延伸 高等级的建筑才有,12,台明按样式分为 1.普通台基 (1)构件组成,图7.14 汉代台基,图7.15 台基示意图,垂带石,砚窝石,象眼石,垂带石: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 象眼石: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砚窝石:埋在台阶地下,用以抵抗阶之推力,13,宋代,以石条为框,其间嵌砌条砖或虎皮石。 清代,高为檐柱的15/10020/100;地面铺砖,称为墁地,用条砖或方砖。,(2)发展演变,至少在商代已出现,全部用夯土筑成,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 东汉画像砖中:台基用砖石包土;具备了压阑石、角柱和间柱,形制和后代已基本一致。 南北朝至唐,侧面错砌(不同颜色的条砖、贴表面有各种纹样的饰面砖或作连续的壶门。,图7.15 隋唐台基示意图,图7.15 汉代台基示意图,14,2.须弥座,由佛教演变而来,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形体较复杂的基座。,最早实例:北朝石窟,形式很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的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后来渐渐出现莲瓣、卷草纹饰、力神、壶门等,造型日益复杂。 唐代须弥座更加华丽,装饰性很强; 五代、两宋、辽、金:壶门中佛像、伎乐人物雕刻更加细腻生动。 元代起趋向简化,壶门及人物雕刻已不大使用。 明清,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样。,15,图7.16 宋式砖须弥座,图7.17 清式石须弥座,宋式 清式 层次构成 分层多,912层 分层少,6层 体量权衡 主次分明 无明显主体 个别线脚不合理 线脚形式推敲合理 格调韵味 秀挺、精细、洒脱 敦实、粗壮、庄重,宋式和清式须弥座二者相比较:,16,二、踏道,(一)阶梯形踏步 1.起源: 在新石器时期的半穴居建筑中即已使用,多由原生土中直接挖掘而成。 2.材料:较早用夯土,亦用土坯(陕西岐山凤雏村)。 3.构造: (1)踏跺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最早见于东汉的画像砖。 (2)踏步的布置,可位于室内或室外,也可用单阶、双阶或多阶等形式。 (3)踏的高宽比例一般是1:2,特殊情况下可1:1。 4.如意踏步: 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它的形式比较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块堆砌成不规则形状。,17,(二)坡道 1.礓礤(慢道): (1)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2)营造法式规定:城门慢道高与长之比为1:5,厅堂慢道为1:4。 2.御道: (1)礓礤置于两阶级形踏道之间,又称斜道、辇道。 (2)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18,(一)作用 防护安全、分隔空间、装饰台基、丰富剪影、尺度标志 (二)发展历程 1.距今六干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中,就已发现有木构的直棂栏杆。 2.汉代:栏杆的望柱、寻杖、阑板已具备;望柱头有了装饰,阑板有直棂、卧棂、斜格和套环等。 3.唐代:木勾阑式样更为华丽;寻杖、阑板上绘以各种色彩图纹。 4.宋代:大体沿用唐制 (1)单勾阑: 一层阑板 (2)重台勾阑:二层阑板,三、栏杆(勾阑),19,宋式勾阑 清式勾阑,宋式 清式 分件构成 构件之间打榫卯 除望柱、地栿外其余都制成一体的栏板 构件多,分件多 构件少、分件少 体量 望柱之间距离大, 望柱之间距离小,栏板缩小 寻杖细长 寻杖粗壮 通透度大 通透度小 风格 清秀、清快、苗条 庄重、稳定、强劲 木材质的权衡 真正石材的权衡,20,(三)名词解释,宋以前寻杖多为通长,仅转角活结束处立望柱。 1.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柱,相互搭交而伸出者。 2.寻杖合角造:寻杖止于转角望柱不伸出者。 (四)细部 1.支托寻杖的短柱:以外形可分为,斗子蜀柱、撮项或瘿项加云栱三类。 2.望柱断面:方、圆、八角、多瓣。 3.园林建筑的栏杆处理比较活泼自由。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可兼作坐凳,称为坐槛。,21,四、铺地,(一)室内 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很少侧放。一般对缝或错缝,但条砖有用席纹或二块砖相并横直间放的; 考究的殿堂为了防潮,先在地下砌地龙墙,墙上再放木搁栅,并铺大方砖,或先在地面铺一层小砖,上面再放经过桐油浸泡、表面磨光的大型地砖“金砖”。 (二)室外 1.在新石器中期已使用了卵石铺砌的室外路面,以卵石竖砌室外散水,至少始于西周中期。 2.秦、汉时又在卵石两侧砌砖,使散水不易被冲散。 3.唐代就全用预制的地砖了。 铺于室外的地砖既为了防滑,又起着保护路面、装饰美观等作用。为此,砖之表面多作成各种花纹。(苏州“花街铺地”),分室内铺地与室外铺地两类。原始社会,就有用烧烤地面的方法使居室地面硬化,以隔潮湿。,22,第三节 木构架,中国古建筑的主流: 以木构梁柱为承托骨架, 以其他材料作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23,一、中国古代木结构类型,(一)抬梁式 1.方式: 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图7.1 抬梁式构架构造示意图,24,2.适宜区域: 应用广泛,尤其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3.优缺点: (1)优点: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空间。 (2)缺点:柱梁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梁,柱,25,(二)穿斗式 1.方式: 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图7.2 穿斗式构架构造示意图,26,2.适宜区域: 常见于南方地区,于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等。 3.优缺点: (1)优点:用料小,山面抗风性能好。 (2)缺点: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因此常与叠梁式构架混合使用。,穿,挑,柱,檩,27,(三)井干式 1.方式: 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即木承重结构墙) 2.适宜区域: 常见于东北林区,图7.3 井干式构架构造示意图,图7.4 干阑式构架构造示意图,3.优缺点: (1)优点:厚重保暖 (2)缺点:耗材量大,建筑面阔和进深受限制。,干阑式 常见于长江以南地区、云、贵等山区水域;浙江为其发源地。 优点:防虫防水; 缺点:防卫功能差。,28,二、木构架特征,(一)结构上 采用简支梁和轴心受压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悬臂出挑(斗栱)和斜向支撑(叉手、托脚)。 斗栱:1.可以承托一定距离的出跳重量。 2.屋顶梁架和柱间壁在结构和外观上的过度构件。,(二)构造上 各节点使用了榫卯结合;(在承受水平外力上有一定适应能力),图7.6 古代榫卯构造示意图,29,(三)建筑设计和施工中 1.类似近代建筑的模数制: 宋“材”、清“斗口” 2.构件的定型化 唐代建筑已经成熟,古典模数制已普遍使用;经五代到宋更有所发展。宋的营造法式和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都是当时的官式建筑在设计、施工、选料等方面的规范和经验总结。 (注营造法式:宋将作监李诫进行总结工作,于公元1100年编成,1103年刊印。适用于宫室、坛庙、官署、府弟工程的预算、计工料之用,全书36卷。),30,第四节 大木作,31,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一、概说,(一)按结构所处位置部分,有五种,二 、柱,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角柱 檐柱:前后檐处除了角柱以外的柱子 中柱:处于脊下的柱子 金柱:其余的称金柱 山柱 童柱(瓜柱):没有落地的柱子,32,(二)构造 原始社会的绑扎法新石器的榫卯 (三)名词解释 1.梭柱: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明代南方某些建筑又复采用梭柱。 2.生起:在檐柱以内、除纵向中轴线上的都是; 3.侧脚:为了建筑达到较好的稳定性。,图7.20 生起示意图,33,三 、枋,(一)额枋(宋称阑额) 1.柱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构件。南北朝 及以前大多置于柱顶,隋唐后才移到柱间。 2.上面的叫大额枋,下面叫小额枋(由额),二者间用由额垫板。 (二)平板枋(宋称普拍枋) 位于额枋之上,是承托斗栱的构件。最早见于西安兴教寺玄奘塔 (三)雀替(宋称绰幕枋) 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图7.25 额枋示意图,图7.26 雀替示意图,34,三 、斗栱,(一)概述 1.定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用于柱头、额枋、屋檐或构架间的组合木构件。 2.组成: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栱、斜的昂组成。 3.作用:,图7.27 做外侧图,图7.29 平面开间名称示意图,(1)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2)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3)作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图7.28 平面开间名称示意图,35,4.分类: 大体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 外檐斗栱从具体部位又分为: (1)柱头斗栱(柱头铺作/柱头科) (2)柱间斗栱(补间铺作/平身科) (3)转角斗栱(角铺作/角科) (4)平座斗栱,图7.30 佛光寺大殿斗栱示意,图7.31 柱头斗栱和柱间斗栱,图7.32 转角斗栱,36,5.发展历程:,图7.33 南禅寺大殿斗拱示意,(1)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 (2)汉时基本特点已形成,百花齐放。 (3)唐代是斗拱发展的一重要阶段。柱头铺作已相当完善,并使用了下昂,总的形制与后代相差不远;补间铺作简单。 (4)宋已经成熟。 转角铺作已经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和形式已经统一。 规定了材的等级并把它和栔作为建筑尺度的计量标准。 (5)辽金继承唐宋形制,但有若干变化。 补间铺作用45和60斜栱、斜昂。 (6)元起斗栱尺度渐小。 (7)明清斗拱尺度更小。,图7.34 晚期大殿斗拱示意,37,(二)详述 1.斗、升 凡是像斗形的立方块均称为斗。 包括斗与升,在大约有4种。 (1)坐斗(宋称栌斗):在斗拱最下一层的构件,斗拱支撑集中点。 (2)十八斗(宋称交互斗):位于挑出的翘头上的叫做十八斗。 (3)三才升(宋称散斗):在横栱两端,托着上一层拱或枋子的叫三才升。 (4)槽升子(宋称齐心斗):正心栱两端的升外侧有槽,以固定栱垫板 斗口:坐斗上,有十字的卯口,以随瓜拱和头层的翘或昂。这随翘或昂的口叫做斗口;,图7.35 坐斗,图7.38 槽升子,图7.36 十八斗,图7.37 三才升,38,2.栱 置于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位置与建筑物平行或成直角统称栱。 (1)五栱 a.翘头(宋称华栱):凡向内外出跳的栱。 b.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c.万栱(宋称慢栱):跳头上(出坐斗左右)第二层横栱。 d.正心瓜栱(宋称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 e.厢栱(宋称令栱):最外跳挑檐檩下、最内跳天花枋下的横栱。 (2)单栱与双栱 a.单栱:坐斗口只置一层栱。 b.双栱:坐斗口只置二层栱。,图7.39 翘头,图7.42 内檐令栱,图7.40 正心瓜栱,图7.41 万栱,39,图7.43 昂示意图,图7.44 五铺作斗栱示意图,(3)计心造与偷心造 a.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 (金元以后) b.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唐宋常用) (4)唐时统一样式;宋规定栱昂用材制度 a.宋:材分八等。单材加栔谓之“足材” b.清:斗口宽度(即栱宽),又叫口份,分十一等。 3.昂 斗栱中斜置的构件,其杠杆作用,有上、下昂之分。 出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清代称为踩(宋称为铺作)。 出一跳叫三踩(宋称四铺作) 出二跳叫五踩(宋称五铺作) 一般建筑不超过九踩(七铺作,出四跳),40,四、梁(宋称栿) 1.功能:承受由上面桁檩传下的屋顶的重量,再向下传到柱上,然后下到地上去。 2.按构架中部位分 单步梁(抱头梁,挑尖梁)/ 劄牵 双步梁 / 乳栿 三架梁 / 平梁 五架梁 / 四椽栿 七架梁 / 六椽栿 顺梁: 与主要梁架成正角。 3.梁外观分为: 直梁和月梁(梁肩弧形,即卷杀做法,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做成琴面) 4.梁断面:多为矩形,南方住宅、园林,用圆木梁叫做圆作。,图7.47 梁架名称示意,41,五、檩(宋称槫) 1.定义:与屋脊平行的构件,命名与柱子名称一致。清代斗栱大式中称桁,其他称檩。 2.名称 脊桁(檩) / 脊槫 上金桁(檩) / 上平槫 中金桁(檩) / 中平槫 下金桁(檩) / 下平槫 正心桁(檩) / 檐槫 挑檐桁(檩) / 撩檐槫 3.槫径:檐柱径 4.出际:槫头伸出山墙以外,称为。 长度依屋椽数而定: 两椽出二尺五寸 四椽出三尺之三尺五寸,图7.48 桁示意图,42,六、椽 1.定义: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屋面荷载的构件。 2.按部位分 脑椽 花架椽 / 平椽 檐椽 飞檐椽 / 飞子 顶椽 / 罗锅椽 (用于卷棚屋顶) 3.断面:矩形、圆、荷包形等。 檐椽端部有卷杀 4.椽在屋角近角梁处的排列有平行和放射两种。,图7.49 椽示意图,43,第四节 屋顶,44,二、分类,(一)庑殿(宋称四阿顶) 1.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 2.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 (1)单檐: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为五脊殿。 (2)重檐: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搏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3.最早实例:唐佛光寺大殿,图7.50 庑殿顶示意图,屋顶的形式多种多样,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物的整体造型。 基本是两坡顶和四坡顶两大类别。 (1)两坡顶构造较简单,有硬山和悬山两种。悬山又称挑山。 (2)四坡顶有庑殿顶、攒尖顶等。两坡和四坡组合又成歇山顶。,一 、概述,45,(二)歇山(宋称九脊殿顶) 1. 歇山的等级仅次于庑殿。 2. 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若加上山面的二条搏脊,则共应有脊十一条。 3.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在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又有无正脊的卷棚歇山。 4. 抱厦:两九脊殿相交丁字,其插入部分称为。始于五代,盛于宋金。 十字脊:两九脊殿十字相交。 5. 山面的搏风板、悬鱼尾装饰重点。,图7.51 歇山顶示意图,46,(三)悬山(宋称挑山、出山) 1. 是两坡顶的一种,也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在规格上仅次于四阿、九脊殿。 2. 特点: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 3. 悬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用无正脊的卷棚,山墙的山尖部分常做成五花山墙。 (四)硬山 1. 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于山墙之外。 2.山墙大多用砖石承重墙并高出屋面,墙头有各种形式。,图7.53 硬山示意图,图7.52 悬山示意图,47,(五)攒尖(宋称斗尖) 1. 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 2. 特点: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和于顶部,上再覆以宝顶。 3. 平面有方、圆、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一般以单檐的为多,二重檐的已少。但塔例外。 (六)单坡 多为辅助性建筑,常附于围墙或建筑的侧面。 (七)平顶 在我国华北、西北与康藏一带,由于雨量很少,建筑屋面常用平顶。即在椽上铺板、垫以土坯或灰土,再拍实表面。,图7.54 攒尖顶示意图,48,(一)举架(宋称举折) 1.举: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进深和屋面材料而定。 2.折: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由若干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折”。,三 、构造做法,49,图7.45 庑殿顶屋架示意图,(二)推山与收山 1.推山: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面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例如 北京故宫太和殿) 营造法式中规定,但宋辽迄明建筑有用有不用的,到清代才成为定规。,50,2.收山 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因其结构上的变化。 例: 唐南禅大殿(收131cm) 宋隆兴寺转轮藏殿(收89cm) 清收进一檩径,图7.46 歇山顶收山示意图,51,图7.55 和玺彩画,小木作:彩画作 1.定义: 木构表面施油漆彩画,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 2.清代彩画 (1)造型和分类:主要表现在梁、枋上。 (2)类型:和玺、旋子、苏式 a.和玺彩画 最高级的,仅用于宫殿、坛庙中的主殿、堂门等高级建筑。 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 框住,沥粉贴金。,52,b.旋子彩画 等级次于和玺彩画。 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两边用 框起,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一般用于官衙、庙宇的主殿、坛庙的配殿和牌楼建筑上。 c.苏式彩画 等级低于前两种。 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多种纹线为题材,两边用 或( )框起苏式彩画;更贴近民间生活,常用于园林建筑、民舍住宅的构件上。分为枋心式苏画、包袱式苏画。“( )”被建筑家们称作“包袱”。,图7.56 旋子彩画,图7.57 苏式彩画,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